传染病学课程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课程大纲
第一章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传染病的现状和开展趋势
2. 掌握传染病的概念、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3. 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根本条件
4. 掌握传染病的根本特征,熟悉其临床特点
5. 掌握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报告时限和管理方法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熟悉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抗原抗体系统
2. 熟悉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3. 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和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病症、体征
4. 掌握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5. 熟悉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6. 熟悉甲、乙、丙和戊型肝炎的预防措施
二、方案学时数:4学时
三、教学内容
1. 概述
1) 病毒性肝炎的定义: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2) 各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感染状况和临床转归
2. 病原学
1) 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嗜肝RNA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
2)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完整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包膜由HBsAg
组成,核心由HBcAg和HBV-DNA等组成。
HBV抗原抗体系统包括:乙肝外表抗原〔HBsAg〕
与外表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原〔HBcAg〕与核心抗体〔抗-HBc〕、乙肝E抗原〔HBeAg〕
与E抗体〔抗-HBe〕。
HBV分子生物学标志:HBV-DNA和HBV-DNA聚合酶〔HBV-DNAP〕
3) 丙型肝炎病毒〔HCV〕系RNA病毒,属黄热病毒科。
中国大陆以1b〔Ⅱ〕型为主。
HCV是多变
异病毒
4)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需有HBsAg存在才能构成完整病毒。
包膜由HBsAg 构
成,核心由HDV抗原〔HDAg〕和基因组〔一条单股环状闭合RNA〕组成。
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5) 戊型肝炎病毒〔HEV〕系单股正链RNA病毒,属杯状病毒科
3.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病人、亚临床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
2) 传播途径甲、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消化道途径。
乙、丙和丁型肝炎主要经①输血〔制品〕、注
射〔预防、药物、毒品〕和针刺〔纹身等〕、②生活密切接触〔以性接触为主〕、③母婴传播。
3) 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
4. 发病机制免疫损伤和病毒直接损伤
5. 病理解剖根本病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炎症浸润、间质组织增生等。
病毒性肝炎为弥
漫性病各临床型有其病理特点
6. 病理生理
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肝性脑病〔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氨基酸比例失调、假性神经递质假说、其他诱发因素〕,出血〔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腹水〔醛固酮增多、利钠激素减少、门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等〕
7. 临床表现
1) 潜伏期
2) 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2).急性无黄疸型
3) 慢性肝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4) 重型肝炎
(1) 急性重型肝炎
(2) 亚急性重型肝炎
(3.) 慢性重型肝炎
5) 淤胆型肝炎
6) 肝炎肝硬变〔活动性、静止性、代偿性、失代偿性〕
8.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1) 血清酶的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谷氨
酸转氨酶〔GGT〕
(2) 血清蛋白的检测白蛋白〔A〕、球蛋白〔G〕
(3) 血清和尿胆色检测血清胆红素〔直、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
(4) 凝血酶原时间检测
2) 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 甲型肝炎抗-HAV-IgM、抗-HAV-IgG、HAV-RNA。
(2). 乙型肝炎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HBV-DNA。
(3). 丙型肝炎抗-HCV、HCV-RNA。
(4). 丁型肝炎 HADg、抗-HD、抗-HD-IgM。
(5). 戊型肝炎抗-HEV-IgG、抗-HEV-IgM、HEV-RNA。
3) 肝活体组织检查〔肝活检〕
4) 超声检查
9. 并发症和后果
10. 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输血史和家族史等
2) 临床表现全身乏力不适、消化道病症和/或尿色加深等各临床类型肝炎的病症和体征
3)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及病原学检查
11. 鉴别诊断
1〕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
2〕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12. 治疗
治疗原则目前仍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采用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防止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药物,对伴有病毒复制的活动性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可采用抗病毒治疗
1) 急性肝炎
2) 慢性肝炎
3) 重型肝炎
4) 淤胆型肝炎
13. 预防
1) 控制传染源
2)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严格输血指征,注射器要"一人一针一管〞、针刺针要"一人一用一消毒〞
3) 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乙肝疫苗〔亚单位基因工程疫苗〕、甲肝疫苗〔灭活疫苗、减毒疫苗〕。
(2)被动免疫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普通免疫球蛋白。
重点:
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亚型。
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及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特殊人群肝炎的临床表现;重型肝炎的并发症。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及其临床意义:病原学;肝功能生化学;AFP;肝纤维化指标;PTA检查。
鉴别:与其他原因引起肝细胞性黄疸的疾病鉴别。
治疗:综合治疗;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与并发症的治疗。
预防:主动免疫预防;被动免疫预防〔HBIG的应用〕。
难点:
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种类、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响〕;
鉴别诊断: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的鉴别。
病例:女,18岁,发热4天后尿黄、皮肤巩膜黄染 6天。
患者于4天前受凉后发热, 体温39℃左右,伴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 曾诊断为"上感〞及胃病,予银翘片及胃舒平治疗,5天后热退,精神食欲稍好转,但自觉尿黄,渐呈浓茶样,家人发现其眼黄。
病后大便稀,近两日大便呈黄白色,无皮肤搔痒及咳嗽等,无出血倾向。
其母HBsAg (+),无长期服药史。
体查:T 37℃,P70次/分,BP100/70mmHg,发育营养可,皮肤巩膜明显黄染,未见出血点,蜘蛛痣,全身表浅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软,肝在肋下1.5cm,质软,压痛,外表光滑,脾未及,胆囊区无压痛,肾区无叩痛。
化验结果: 血常规正常,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
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
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为确定诊断需作什么检查"
本例的治疗原则 (包括隔离,饮食,药物)
四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一、流行性感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
2.熟悉重症流感的处理措施、流行性感冒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3.了解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
4.了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特征
二、方案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病原学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
2.流行病学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流感经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的入侵引起局部的病变及毒血症。
单纯流感与流感病毒肺炎的病变
4.临床表现其临床特征为呼吸道病症较轻而发热与乏力等全身中毒病症较重。
典型流感的临床表
现。
轻型流感、流感病毒肺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
5.诊断流感的疫情,临床表现,病毒别离及血清学试验等
6.鉴别诊断其他病原体所致呼吸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等
7.治疗对症治疗。
抗菌素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
8.预防隔离病人,减少集会,接种疫苗
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人禽流感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
2.了解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二、方案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近年人禽流感的发病情况
2.人禽流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潜伏期在7天以内,感染H9N2和H7N7亚型的患者病症轻,H5N1亚型病毒感染患者往往病情重。
重症患者病情开展迅速,很快进展为呼吸窘迫,肺部出现实变体征,随即开展为呼吸衰竭
4.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降低,病毒抗原及基因
检测,病毒别离,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确诊病例的标准
5.治疗隔离,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斯他韦
的应用。
重症患者的治疗
6.预防
五麻疹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及诊断要点
2.熟悉麻疹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3.了解麻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及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
二、方案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麻疹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发病机理与病理〔发病过
程、两次病毒血症与临床的关系、多核巨细胞的形成、呼吸道的病变及机体的免疫反响〕
2.麻疹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的临床三期过程、不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麻疹的并发症〔肺炎、
心肌炎、脑炎〕
3.麻疹的实验室检查:早期鼻咽及颊粘膜处粘膜涂片查多核巨细胞。
用荧光技术检测体内麻疹抗原。
早期及恢复期血清测麻疹抗体
4.麻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靠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麻疹各期临床表现。
与风疹、幼儿急疹、药
疹、猩红热鉴别
5.治疗以一般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为主,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6.预防麻疹减毒活疫苗及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防止穿插感染
六水痘和带状疱疹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水痘和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
二、方案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病原学病毒的特点
2.流行病学病人为唯一的传染源,经飞沫与接触传播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首次感染为水痘,潜在性感染的再激活引起带状疱疹,病变部位及特征
4.临床表现潜伏期,水痘皮疹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开展过程。
带状疱疹的部位及形态特征
5.实验室检查疱疹液直接镜检及电镜检查,病毒别离。
血清学检查和病毒DNA检测
6.诊断流行病学资料,皮疹的特点
7.治疗对症与支持疗法,局部皮损的处理,早期抗病毒治疗
七流行性腮腺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
2.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3.了解腮腺炎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及流行病学特点
二、方案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及解剖〔病毒入侵部位、病毒血症、累及器官、腮腺非化脓性
炎症的病理特征、其他受累器官的病变〕
2.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潜伏期、全身感染病症、腮腺肿胀特点。
并发症:脑膜炎、脑膜脑炎、多发
性神经炎、睾丸炎、附睾炎、肾炎、心肌炎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和血凝抑制试验测抗体〕。
病毒分
离〔唾液、血、脑脊液、尿〕。
核酸检测
4..诊断和鉴别诊断:流行情况、接触史、腮腺肿大的特征。
与化脓性腮腺炎、病症性腮腺炎、颈部
淋巴结炎、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相鉴别
5.治疗:中医中药、激光局部照射、对症治疗。
对重症或并发重型脑膜脑炎、心肌炎、睾丸炎等可
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八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熟悉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
2. 掌握五期经过和三种主要表现
3. 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早期诊断
4. 熟悉临床各期的治疗原则
二、方案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 病原学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为负链RNA病毒
2.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主要是鼠类
2)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直接接触、母婴和虫媒传播
3) 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
3.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1) 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免疫作用和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作用
2) 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
3) 根本病理变化和病理解剖特点
4. 临床表现
1) 潜伏期
2) 三种主要表现〔发热中毒病症,充血、出血、渗出,肾脏损害〕
3) 五期经过
(1) 发热期〔发热、全身中毒病症、毛细血管损害和肾损害〕
(2) 低血压休克期
(3) 少尿期
(4) 多尿期
(5)恢复期
5.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白细胞变化
2) 尿常规尿蛋白、管型、膜状物
3) 血生化检查
4) 凝血功能检查
5) 特异性抗体检测。
抗-HFRS-IgM
6) 其他。
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心电图改变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依据主要依靠特征性临床表现〔三种主要表现和五期经过〕、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和
特异性IgM 抗体〕、参考流行病学资料,强调早期〔发热期〕诊断
2)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发热、出血、肾损害、休克等有关疾病进展鉴别
7. 治疗
治疗原则:以综合疗法为主,针对各期病理生理变化进展液体疗法和对症治疗,强调早期抗病毒治疗。
强调"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把好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等三关,以及严重并发症处理
1) 发热期〔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病症和预防DIC〕
2) 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3) 少尿期〔"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疗法
4) 多尿期〔移行阶段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
5) 恢复期〔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6) 并发症的治疗消化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心力衰竭肺水肿、ARDS、自发性肾破裂等。
8. 预防防鼠灭鼠,接种疫苗
四、见习内容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大主要表现和五期经过
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早期诊断
3.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原则和各项治疗要点
九流行性乙型脑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乙脑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的异同
2. 熟悉乙脑的临床表现和分期
3. 熟悉乙脑与中毒性菌痢的鉴别
二、方案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 概述乙脑是病毒性脑炎之一,但有其规律性的表现
2. 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和流行特征
3. 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4. 临床表现初期、极期〔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其他神经系统的病症和体征〕、
恢复期
5. 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液,病原学检查〔抗-乙脑-IgM〕
6. 诊断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
7. 鉴别诊断
1) 中毒性菌痢
2) 结核性或化脓性脑膜炎
3) 其他病毒性脑炎
8. 治疗积极采用对症治疗和护理,重点做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病症的处理
9. 预防采用地鼠肾灭活疫苗进展方案免疫
四、见习内容
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7、8、9月份〕
十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登革病毒在机体内的定位,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2.熟悉登革病毒的特征、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及并发症
3.了解流行病学、鉴别诊断预后及预防措施
二、方案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登革病毒的分类、生物学性状
3.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的传染期,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的意义。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传播能力和作用。
新、老流行区各年龄人群的易感性,病后免疫力。
地域性和季节性
4.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登革病毒在机体内的定位,各脏器的病理改变。
病毒在人体内细胞内增殖,两次病毒血症。
抗原抗体系统引起的变态反响,导致退行性变和出血。
初次病毒血症和及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反响〔ADE〕导致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的发生
5.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的临床经过,轻型登革热,脑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的表现。
6.并发症溶血性贫血及其它
7.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血液常规检查,别离病毒,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病毒核酸检测〔PCR或RT-PCR法〕及评价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标准
8.鉴别诊断与流行性感冒和其它发疹性传染病的鉴别
9.预后典型登革热的病死率
10.治疗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退热药的选择。
静脉输液的指征。
出血和脑水肿、休克等的治疗
11.预防隔离患者;消灭伊蚊;预防接种的展望
十四艾滋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全球及我国的流行状况
2. 掌握艾滋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
3. 熟悉艾滋病的临床分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
4. 掌握艾滋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特异性抗体,CD4/CD8比值检测的诊断意义。
〕
5. 熟悉目前抗病毒治疗的主要药物种类
6. 熟悉以切断传染途径为主的预防措施及其重要性
二、方案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 概况当前全球及我国的流行状况
2. 病原学病原体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有两型,均为单链RNA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
3.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病人和无病症携带者,病毒主要存在与血液、精液和子宫、阴道分泌物中,以及其他体
液〔唾液、眼泪和乳汁等〕
2) 传播途径性接触、输血〔制品〕和注射、母婴传播,其他如携带者的器官移植和人工受精等
3) 高危人群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屡次输血者
4.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CD4阳性T淋巴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大量破坏且功能受损,导
致细胞免疫缺陷
5. 临床表现
1) Ⅰ期急性感染
2) Ⅱ期无病症感染
3) Ⅲ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4) Ⅳ期艾滋病
6. 实验室检查
1) 免疫学检查 T淋巴细胞亚群〔CD4阳性细胞计数减少、CD4/CD8<1
2) 血清学检查抗-HIV〔ELISA、WB〕阳性
7. 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高危人群〕
2) 临床表现〔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体重下降、慢性咳嗽或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以及时机性病
原体感染或继发肿瘤等〕
3) 实验室检查〔抗-HIV ELISA连续两次阳性,经WB法证实〕
8. 治疗
1) 抗病毒治疗采用联合用药,即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叠氮脱氧胸苷〔齐多拉定、AZT〕
和拉米夫定〔3TC〕等,联合一种蛋白酶抑制剂〔Saquinavir或Indinavir或Ritonavir等〕2) 免疫治疗
3) 合并症的治疗
4) 支持及对症治疗
5) 预防性治疗
9. 预防以切断传染途径为主的预防措施
十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新型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特征、发病机理与病理改变特点、临床表现及特点、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
2.熟悉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其诊断要点
3.了解鉴别诊断、预后和预防措施
二、方案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冠状病毒类型,SARS-CoV特点、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特性
3.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持续高热、频繁咳嗽、出现ARDS时传染性较强。
传播途径:主要是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被高度疑为医院和个别社区爆发传播途径之一;手接触后可经口、鼻、眼黏膜侵入。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感染率较低的原因尚不清楚。
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SARS-CoV在呼吸道黏膜上皮内复制,引起病毒血症。
侵染肺泡上皮细胞等各种细胞,损伤呼吸膜血气屏障,形成透明膜,弥漫性肺泡损伤〔DAD〕、纤维化变化及产生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的过程
5.临床表现潜伏期。
急性起病,全身病症,呼吸道病症,局部有腹泻等消化道病症。
重症表现为明显呼吸困难,并迅速开展成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意义。
PCR 检测SARS-CoV RNA及评价。
病毒别离的可能性。
血气分析、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线平片和CT检查等适应证
7.诊断和鉴别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病症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线影像学变化,配合病原学检测阳性,排除其他表现类似的疾病,可作出诊断。
重症病例的诊断。
需与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军团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结核、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血管炎、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等疾病相鉴别
8.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9.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抗病毒治疗的评价。
重症病例治疗原则
10.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患者或疑似者,管理密切接触者及动物传染源;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做好个人防护、疫源地消毒与处理、检疫和公共场所管理等。
当作甲类传染病进展处理,严格隔离及疫情报告制度
十六手足口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普通型及重症型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2.熟悉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3.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二、方案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病原学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
2.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3..发病机制 EV71具有嗜神经性,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4..临床表现普通型,重型
5.并发症神经源性肺水肿,脑干脑炎,缓慢性瘫痪,心律失常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清学检查,病毒抗原检测,病毒别离,心电图,胸部正位片
7.诊断及鉴别诊断水痘,蚊虫叮咬,药物疹,齿龈疱疹
8..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第三章立克次体病
二恙虫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恙虫病的诊断
2. 熟悉恙虫病的病原学治疗。
二、方案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 病原学恙虫病立克次体
2. 流行病学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恙螨为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野外工作和青壮年者,流
行特征和地区
3. 临床表现
1)发热及中毒病症
2)焦痂与溃疡
3)淋巴结肿大
4)肝脾肿大
4. 实验室检查血象,血清学检查〔外斐反响—变形杆菌O*K凝聚试验〕,病原体别离。
5.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和血清学检查
6. 治疗病原治疗〔四环素类、氯霉素或氟喹诺酮类〕
7. 预防
第四章细菌性传染病
一伤寒与副伤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熟悉伤寒的病理解剖特点
2. 掌握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
3. 掌握伤寒诊断及确诊的依据
4. 熟悉需要与伤寒鉴别的疾病
5. 熟悉伤寒病原治疗与并发症的治疗
二、方案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 病原学伤寒沙门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群,菌体裂解后释放的内毒素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
2. 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人和带病菌者,经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3. 发病机制感染过程和致病因素
4. 病理解剖主要病变部位及病程与肠道病理改变的关系
5. 临床表现潜伏期。
典型伤寒的四期表现
1)初期〔病程第1周〕
2)极期〔病程第2~3周〕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肠穿孔多见于本期。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病情开场好转,仍可出现并发症。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临床类型复发与再燃
6. 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伤寒沙门菌培养是本病确实诊依据
(1).血培养是最常用确实诊伤寒的依据
(2)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
(3) 粪便或尿培养
3)肥达反响〔伤寒血清凝集反响〕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结果的评价及本卷须知
4)其他检查
7. 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炎及肺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
8.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参考〕、极期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参考血象和肥达反响〕。
2) 鉴别诊断病毒感染、疟疾、钩体病、斑疹伤寒、粟粒性肺结核、败血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9. 治疗
1)一般治疗〔隔离与休息、护理与饮食、对症处理〕。
2)病原治疗〔氟喹诺酮类、氯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
3)并发症治疗〔肠出血、肠穿孔和中毒性心肌炎〕。
4)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10. 预防切除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2.熟悉食物中毒的定义,病原学及其特点、病原体治疗方法
3.了解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预防措施
二、方案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食物中毒的定义与分类
2.病原学常见致病菌为沙门氏菌属、副溶血孤菌、其它弧菌、*些条件致病菌、葡萄球菌、肉毒杆菌等。
各种致病菌的特征
3.流行病学传染源是动物和人。
通过细菌或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品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
4.发病机制肠毒素和细菌侵袭性的作用
5.临床表现沙门氏菌、副溶血孤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均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表现,并各有其临床特点。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则以中枢神经系统病症为其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