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推拿绪论医学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摩与推拿
推拿是 一在种个古老的 医治疾病的方法,又称为按摩、按跷、导引, 推拿一名称首见于明代。 《素问 ·异法方宜论》提到按摩来自于我国中部地区,据史考究,其相当于我国的河南洛阳 一带。
《内经》论述
《素问,血气形态篇》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醒药”的记载。指出了按摩能治疗经络不通所引起的病证。 《素问·调经论》云:“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颈椎椎关节紊乱
颈椎椎关节紊乱可导致脑血管痉挛硬化,引发头痛、昏沉、失眠健忘、眨眼斜视、落枕、三叉神经痛、呃逆、咽喉肿痛、发音嘶哑等。
胸椎椎关节紊乱
胸椎椎关节紊乱,会导致咳嗽、胸闷气短、心绞痛、早博房颤、胄肠痉挛、内分泌紊乱等脏腑功能的失衡等。
腰骶椎关节紊乱
腰骶椎关节紊乱,会引起腰、臀、膝、腿、踝和趾疼痛、麻木及膀胱、大肠、子宫、卵巢等病变。
传统中医骨伤科中早有文献记载:“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脊膂始直。”以及“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使患者两手攀索,两足踏砖上,每足下叠砖三块踏定,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块,令病人直身,又各去一块,如是再三,其足著地,使气舒淤散,陷者能起,曲者可直。” 这些都是关于脊椎骨“筋”和“骨缝”的辨证及施治方法。 另如集满、蒙、汉正骨技艺真缔为一体的清朝宫庭建立的“上驷院绰班处”(即正骨科)的伤筋与错缝的手法治疗,也早公诸于世、众人知晓。
2、在病理上,除了强调内、外平衡的生物力学改变外,还注重这些改变对脊髓、周围神经、内脏神经、血管等信息网络通道所造成的压迫、牵拉和刺激,以阴阳平衡失调、信息传递紊乱、气血循行障碍等理论为指导,从脊柱生理结构状态、能量供应来源和信息传导反馈等方面考虑问题,以明确病理和发病机制。
3、在脊柱系统疾病的检查诊断方面,既注重西医的检测手段,又引入中医的四诊方法,并增补独特的信息探测法,即以仪器对机体信号(信息变化)进行检测的方法。
4、在治疗原则上,注重辨证施治。强调“内外并重、筋骨并重,松解与复位结合、复位与疏通信道结合”的原则。即重视骨关节与软组织在功能上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把松解软组织痉挛和调整软组织解剖位置做为矫正脊椎骨位置及其信息紊乱的前提,强调矫正后如何维持正常解剖位置关系,以保持信息的通畅。
5、在治疗方法的应用上,强调在机体信息调控系统保持完善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切实有效的整合治疗手段,以手法复位为主,并辅以必要的牵引、中药、针刀松解术、理疗等手段。根据不同组织、不同病理改变、不同阶段、不同体质等具体情况,上述疗法可单一或结合使用,使其针对性更强。这些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无损伤、无副作用。
六、国内的研究与发展
国内在脊柱医学这一领域的系统研究相对于国外要晚些,自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外脊柱外科学的兴起,我国学者刘润田编著《脊柱损伤》一书,1963年葛宝丰翻译出版《椎间盘与其椎间组织损伤》,1974年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李墨林和骨科专家陶甫合作编著的《按摩》书,将传统的整脊理论与现代脊损伤学相互认同。随后还有魏征、龙层花教授夫妇,潘之清教授等人的
成人的26个椎体与31对脊髓神经、椎动脉之间的空间位置是有机联系起来的,椎间小关节错位,压迫了脊髓神经、血管,必然产生诸多疾病。比如:
枕寰椎关节错位或半脱位
枕寰椎关节错位或半脱位:可造成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使脑干缺血而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过敏性鼻炎、耳鸣失听等。
五、传统中医学中的治脊思想和方法
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于脊背及其两侧部位。历代医家都认为,督脉为阳脉之纲,足太阳膀胱经中五脏六腑均有俞穴注于背部,因此,许多治疗内脏疾病的方法,都常规性地选择脊背部。例如:梅花针疗法、刮痧疗法、挑治疗法、竹管疗法,尤其是推拿疗法中的捏脊疗法和点穴疗法等都选择背部以治疗多种内脏疾病,如小儿腹泻、痛经、消化不良、阳痿、带下等。
6、在选择疾病范围方面,既有脊柱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又有脊柱相关疾病。对后者,多从脊柱信息网络联系入手,研究其发病机制、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
四、脊柱系统疾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脊柱系统疾病学是信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从脊柱的信息网络原理和信息调控整合作用机制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的关系;它应用信息检测、刺激调节和手法调理或矫正等手段来诊治脊柱病和脊柱相关疾病,是信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脊椎关节手法复位术
近代以来,整脊推拿疗法-“脊椎关节手法复位术”的治疗范围有不少发展,不仅对颈椎、腰椎棘突偏歪等伤骨科疾病有较好疗效,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由脊椎病变引起的某些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
整脊推拿的历史与发展
因脊柱原因而导致频繁发生的颈肩腰腿痛,可上溯至人类与猿类相揖别,两腿开始直立的文明之处。 脊柱推拿或以手法解决脊柱损伤和脊柱源性疾病的历史,可能与文明同步。 以手法操作来达到减轻病痛,恢复身体健康及获得轻松舒适感受的目的,是人类所能最早掌握的一门医疗技术。
近几十年来,还有不少学者一直正在进行“脊柱相关疾病”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有资料统计显示,在患颈、胸椎疾病的患者中,约三分之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相应的内脏疾病,当脊椎病治疗好转后,这些相应的脏器疾病亦好转或痊愈。因此,临床上我们可以通过治疗颈、胸椎关节错位等来治愈颈性眩晕、高血压、冠心病等。当然将脊柱相关疾病作为一个独立疾病认识,只是近二十几年来才开始的。1984年4月4日~6日,在北京举办了由全国14个省市参加的脊柱相关疾病讨论会,当时会议统计已有54种疾病与脊柱力学平衡失常有关,涉及的系统有神经、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等。
实践证明,所有这些病症都可以通过我国古老的整脊推拿疗法--“脊椎关节手法复位术”予以治疗,使患者免除了手术之痛苦和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所造成的损害。
三、脊柱系统疾病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脊柱系统疾病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脊柱系统疾病学是以“物质、能量、信息”三基元哲学思想为指导,其研究方法在传承中医学整体观的基础上,溶入现代医学的形象思维和实验验证方法,并导入信息控制论的观点。其基础理论研究既有中医经络学说、阴阳平衡论、筋出槽论、骨错缝论;又有现代医学的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病理学、脊柱生物力学和软组织外科学等理论;还引入了信息网络原理及生物信息学等现代高新科技理论。
同时,也特别强调了“在上述组织中某一部分的解剖学位置异常的同时,常常涉及或波及到邻近组织与器官的一系列继发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功能障碍”的思想。
王中衡氏等编著的《通督按摩法》认为:“通督按摩法”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以脏腑和经络与脊柱具体部位的相关性为基础,通过经络及脏腑辩证指导临床,应用推拿这一主要手段对脊椎错动的关节加以整复,使督脉气机条达,进而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这是一套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推拿方法。它认为:任何病邪的产生,都是由于直接或间接地致脊柱某一或某些部分(即节段)偏离正常位置,从而使督脉气血不能畅通。治疗以整复脊柱错动为主要手段,达到通其经络、调其气血、振奋阳气、协调脏腑的目的。
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介绍了脊柱后伸悬吊法治疗屈曲性压缩骨折,而对脊柱推拿手法贡献较大的应属李仲南的《永类铃方》其中的《肩肿颈骨及脱手盘手治骨伤》进一步改进了张仲景颈椎拔伸法的操作:
清《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称:“脊梁骨……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对损伤性脊椎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整复手法等已有较明确的载述。
我们知道,人体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大体系。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则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组成。因此,整条脊柱是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枢纽。
另外,中医经络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也循行于脊柱区,所以脊柱是机体 信息网络的主干道。脊柱由26块椎骨组成,是人体中最容易错位(移位)的部位。椎骨关节错位(移位)常常对脊髓或周围神经(尤其是脊神经根)造成一定的压迫或刺激,甚至造成信息通道的迟滞或中断,从而致使信息传导功能(兴奋或抑制)受到影响,使血液和淋巴循环受阻,结果可引起许多相应或相关的疾病。
在治疗上,采取一些调节整复手法和相关的信息刺激方法,可使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和生物信息联系得以调整,并恢复其正常的动态平衡。这种在信息调控作用下将各种治疗方法有效整合起来的方法正是我们今后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脊柱系统疾病学是在总结祖国“传统中医学、针灸学”、“中医骨伤学”、“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及现代“神经整脊学”、“软组织外科学”、“脊椎病因治疗学”和“整脊疗法”以及当代生物信息学、信息控制论、信息网络原理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门新学科。
脊柱系统疾病是指颈、胸、腰、骶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经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地对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和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而引起临床多种综合征。且常由此发展而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所支配的脏腑器官出现病症。
郭宪和氏等人的《宫廷秘法——伤筋、错缝的手法治疗》介绍了清宫中治疗伤筋与错缝的手法治疗,认为该病是由于关节软组织的轻度错动所致,虽然关节错缝因伤筋所致,但并非所有的伤筋都合并关节错缝,应该严格区分。治疗以手法复位为主,强调技巧、功力,要求一准、二巧、三果断。
田纪钧氏在其《错骨缝的诊断与治疗》、《针刀医学临床治疗》等著作的基础上,提出“松解复正疗法”,强调松解软组织痉挛和复正软组织解剖位置紊乱及关节微小移位。此法是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及由此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征象的一种综合疗法。
最近十几年,不少学者从整理、发扬传统的“筋出槽”、“骨错缝”入手,以“中西结合互参”为主要手段,与国际上“整脊疗法”的研究和实践接轨,形成了各自不同风格的手法流派。这些学者的研究虽然在提法和视角方面不尽相同,但理论基础和治疗原则基本一致,其中应该特别提到的有以下几种:
冯天有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提出了“局部软组织发生解剖位置的微细变化是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的新观点;总结了“凭借临床知识和一双手在体表触摸到相应病变软组织或骨突的解剖位置及形态变化”的诊断新法;发明了“通过轻巧的手法,使病变组织恢复正常(或原来)的解剖位置和形态”的脊柱旋转复位法。
脊柱推拿发展概况
《脊椎推拿学》
《脊椎推拿学》是研究脊椎经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脊柱系统疾病,采用推拿疗法调整脊椎功能的一门新学科。
整脊推拿疗法
整脊推拿疗法是运用中医学、经络学说,在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点穴按压疏理、整脊复位、分筋弹拨及功能训练等方法作用于脊椎背部,松解粘连,缓解疼痛。 以促进督脉气血和畅,使病椎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脊椎伤损等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安全、便捷、有效、无痛苦、无副作用的特性
脊柱系统疾病学
脊柱系统疾病学从脊柱的信息网络系统和生物力学平衡系统的研究出发,对脊椎病和脊柱相关疾病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归纳总结,初步确立了该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法和模式。 它们基本上部属于脊柱病因学的研究范畴,不包括脊椎骨折、脱位、结核病、肿瘤、类风湿病或嗜伊红细胞肉芽肿等疾病。
脊柱系统疾病
他认为:造成软组织痉挛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抗痛性肌痉挛和无菌性炎症性肌痉挛;松解软组织痉挛的方法主要是手法、毫针及刃针、药物及理疗等;造成软组织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的病理改变是动态平衡失调、胶原纤维微破坏以及关节失稳;矫正软组织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的方法主要是理筋手法、整复脊椎错骨缝及骨盆矫正手法;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象的辅助治疗方法主要是点穴、循经按摩及手掌按摩等。
推拿是 一在种个古老的 医治疾病的方法,又称为按摩、按跷、导引, 推拿一名称首见于明代。 《素问 ·异法方宜论》提到按摩来自于我国中部地区,据史考究,其相当于我国的河南洛阳 一带。
《内经》论述
《素问,血气形态篇》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醒药”的记载。指出了按摩能治疗经络不通所引起的病证。 《素问·调经论》云:“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颈椎椎关节紊乱
颈椎椎关节紊乱可导致脑血管痉挛硬化,引发头痛、昏沉、失眠健忘、眨眼斜视、落枕、三叉神经痛、呃逆、咽喉肿痛、发音嘶哑等。
胸椎椎关节紊乱
胸椎椎关节紊乱,会导致咳嗽、胸闷气短、心绞痛、早博房颤、胄肠痉挛、内分泌紊乱等脏腑功能的失衡等。
腰骶椎关节紊乱
腰骶椎关节紊乱,会引起腰、臀、膝、腿、踝和趾疼痛、麻木及膀胱、大肠、子宫、卵巢等病变。
传统中医骨伤科中早有文献记载:“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脊膂始直。”以及“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使患者两手攀索,两足踏砖上,每足下叠砖三块踏定,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块,令病人直身,又各去一块,如是再三,其足著地,使气舒淤散,陷者能起,曲者可直。” 这些都是关于脊椎骨“筋”和“骨缝”的辨证及施治方法。 另如集满、蒙、汉正骨技艺真缔为一体的清朝宫庭建立的“上驷院绰班处”(即正骨科)的伤筋与错缝的手法治疗,也早公诸于世、众人知晓。
2、在病理上,除了强调内、外平衡的生物力学改变外,还注重这些改变对脊髓、周围神经、内脏神经、血管等信息网络通道所造成的压迫、牵拉和刺激,以阴阳平衡失调、信息传递紊乱、气血循行障碍等理论为指导,从脊柱生理结构状态、能量供应来源和信息传导反馈等方面考虑问题,以明确病理和发病机制。
3、在脊柱系统疾病的检查诊断方面,既注重西医的检测手段,又引入中医的四诊方法,并增补独特的信息探测法,即以仪器对机体信号(信息变化)进行检测的方法。
4、在治疗原则上,注重辨证施治。强调“内外并重、筋骨并重,松解与复位结合、复位与疏通信道结合”的原则。即重视骨关节与软组织在功能上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把松解软组织痉挛和调整软组织解剖位置做为矫正脊椎骨位置及其信息紊乱的前提,强调矫正后如何维持正常解剖位置关系,以保持信息的通畅。
5、在治疗方法的应用上,强调在机体信息调控系统保持完善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切实有效的整合治疗手段,以手法复位为主,并辅以必要的牵引、中药、针刀松解术、理疗等手段。根据不同组织、不同病理改变、不同阶段、不同体质等具体情况,上述疗法可单一或结合使用,使其针对性更强。这些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无损伤、无副作用。
六、国内的研究与发展
国内在脊柱医学这一领域的系统研究相对于国外要晚些,自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外脊柱外科学的兴起,我国学者刘润田编著《脊柱损伤》一书,1963年葛宝丰翻译出版《椎间盘与其椎间组织损伤》,1974年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李墨林和骨科专家陶甫合作编著的《按摩》书,将传统的整脊理论与现代脊损伤学相互认同。随后还有魏征、龙层花教授夫妇,潘之清教授等人的
成人的26个椎体与31对脊髓神经、椎动脉之间的空间位置是有机联系起来的,椎间小关节错位,压迫了脊髓神经、血管,必然产生诸多疾病。比如:
枕寰椎关节错位或半脱位
枕寰椎关节错位或半脱位:可造成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使脑干缺血而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过敏性鼻炎、耳鸣失听等。
五、传统中医学中的治脊思想和方法
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于脊背及其两侧部位。历代医家都认为,督脉为阳脉之纲,足太阳膀胱经中五脏六腑均有俞穴注于背部,因此,许多治疗内脏疾病的方法,都常规性地选择脊背部。例如:梅花针疗法、刮痧疗法、挑治疗法、竹管疗法,尤其是推拿疗法中的捏脊疗法和点穴疗法等都选择背部以治疗多种内脏疾病,如小儿腹泻、痛经、消化不良、阳痿、带下等。
6、在选择疾病范围方面,既有脊柱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又有脊柱相关疾病。对后者,多从脊柱信息网络联系入手,研究其发病机制、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
四、脊柱系统疾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脊柱系统疾病学是信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从脊柱的信息网络原理和信息调控整合作用机制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的关系;它应用信息检测、刺激调节和手法调理或矫正等手段来诊治脊柱病和脊柱相关疾病,是信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脊椎关节手法复位术
近代以来,整脊推拿疗法-“脊椎关节手法复位术”的治疗范围有不少发展,不仅对颈椎、腰椎棘突偏歪等伤骨科疾病有较好疗效,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由脊椎病变引起的某些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
整脊推拿的历史与发展
因脊柱原因而导致频繁发生的颈肩腰腿痛,可上溯至人类与猿类相揖别,两腿开始直立的文明之处。 脊柱推拿或以手法解决脊柱损伤和脊柱源性疾病的历史,可能与文明同步。 以手法操作来达到减轻病痛,恢复身体健康及获得轻松舒适感受的目的,是人类所能最早掌握的一门医疗技术。
近几十年来,还有不少学者一直正在进行“脊柱相关疾病”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有资料统计显示,在患颈、胸椎疾病的患者中,约三分之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相应的内脏疾病,当脊椎病治疗好转后,这些相应的脏器疾病亦好转或痊愈。因此,临床上我们可以通过治疗颈、胸椎关节错位等来治愈颈性眩晕、高血压、冠心病等。当然将脊柱相关疾病作为一个独立疾病认识,只是近二十几年来才开始的。1984年4月4日~6日,在北京举办了由全国14个省市参加的脊柱相关疾病讨论会,当时会议统计已有54种疾病与脊柱力学平衡失常有关,涉及的系统有神经、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等。
实践证明,所有这些病症都可以通过我国古老的整脊推拿疗法--“脊椎关节手法复位术”予以治疗,使患者免除了手术之痛苦和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所造成的损害。
三、脊柱系统疾病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脊柱系统疾病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脊柱系统疾病学是以“物质、能量、信息”三基元哲学思想为指导,其研究方法在传承中医学整体观的基础上,溶入现代医学的形象思维和实验验证方法,并导入信息控制论的观点。其基础理论研究既有中医经络学说、阴阳平衡论、筋出槽论、骨错缝论;又有现代医学的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病理学、脊柱生物力学和软组织外科学等理论;还引入了信息网络原理及生物信息学等现代高新科技理论。
同时,也特别强调了“在上述组织中某一部分的解剖学位置异常的同时,常常涉及或波及到邻近组织与器官的一系列继发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功能障碍”的思想。
王中衡氏等编著的《通督按摩法》认为:“通督按摩法”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以脏腑和经络与脊柱具体部位的相关性为基础,通过经络及脏腑辩证指导临床,应用推拿这一主要手段对脊椎错动的关节加以整复,使督脉气机条达,进而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这是一套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推拿方法。它认为:任何病邪的产生,都是由于直接或间接地致脊柱某一或某些部分(即节段)偏离正常位置,从而使督脉气血不能畅通。治疗以整复脊柱错动为主要手段,达到通其经络、调其气血、振奋阳气、协调脏腑的目的。
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介绍了脊柱后伸悬吊法治疗屈曲性压缩骨折,而对脊柱推拿手法贡献较大的应属李仲南的《永类铃方》其中的《肩肿颈骨及脱手盘手治骨伤》进一步改进了张仲景颈椎拔伸法的操作:
清《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称:“脊梁骨……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对损伤性脊椎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整复手法等已有较明确的载述。
我们知道,人体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大体系。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则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组成。因此,整条脊柱是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枢纽。
另外,中医经络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也循行于脊柱区,所以脊柱是机体 信息网络的主干道。脊柱由26块椎骨组成,是人体中最容易错位(移位)的部位。椎骨关节错位(移位)常常对脊髓或周围神经(尤其是脊神经根)造成一定的压迫或刺激,甚至造成信息通道的迟滞或中断,从而致使信息传导功能(兴奋或抑制)受到影响,使血液和淋巴循环受阻,结果可引起许多相应或相关的疾病。
在治疗上,采取一些调节整复手法和相关的信息刺激方法,可使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和生物信息联系得以调整,并恢复其正常的动态平衡。这种在信息调控作用下将各种治疗方法有效整合起来的方法正是我们今后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脊柱系统疾病学是在总结祖国“传统中医学、针灸学”、“中医骨伤学”、“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及现代“神经整脊学”、“软组织外科学”、“脊椎病因治疗学”和“整脊疗法”以及当代生物信息学、信息控制论、信息网络原理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门新学科。
脊柱系统疾病是指颈、胸、腰、骶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经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地对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和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而引起临床多种综合征。且常由此发展而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所支配的脏腑器官出现病症。
郭宪和氏等人的《宫廷秘法——伤筋、错缝的手法治疗》介绍了清宫中治疗伤筋与错缝的手法治疗,认为该病是由于关节软组织的轻度错动所致,虽然关节错缝因伤筋所致,但并非所有的伤筋都合并关节错缝,应该严格区分。治疗以手法复位为主,强调技巧、功力,要求一准、二巧、三果断。
田纪钧氏在其《错骨缝的诊断与治疗》、《针刀医学临床治疗》等著作的基础上,提出“松解复正疗法”,强调松解软组织痉挛和复正软组织解剖位置紊乱及关节微小移位。此法是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及由此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征象的一种综合疗法。
最近十几年,不少学者从整理、发扬传统的“筋出槽”、“骨错缝”入手,以“中西结合互参”为主要手段,与国际上“整脊疗法”的研究和实践接轨,形成了各自不同风格的手法流派。这些学者的研究虽然在提法和视角方面不尽相同,但理论基础和治疗原则基本一致,其中应该特别提到的有以下几种:
冯天有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提出了“局部软组织发生解剖位置的微细变化是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的新观点;总结了“凭借临床知识和一双手在体表触摸到相应病变软组织或骨突的解剖位置及形态变化”的诊断新法;发明了“通过轻巧的手法,使病变组织恢复正常(或原来)的解剖位置和形态”的脊柱旋转复位法。
脊柱推拿发展概况
《脊椎推拿学》
《脊椎推拿学》是研究脊椎经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脊柱系统疾病,采用推拿疗法调整脊椎功能的一门新学科。
整脊推拿疗法
整脊推拿疗法是运用中医学、经络学说,在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点穴按压疏理、整脊复位、分筋弹拨及功能训练等方法作用于脊椎背部,松解粘连,缓解疼痛。 以促进督脉气血和畅,使病椎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脊椎伤损等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安全、便捷、有效、无痛苦、无副作用的特性
脊柱系统疾病学
脊柱系统疾病学从脊柱的信息网络系统和生物力学平衡系统的研究出发,对脊椎病和脊柱相关疾病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归纳总结,初步确立了该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法和模式。 它们基本上部属于脊柱病因学的研究范畴,不包括脊椎骨折、脱位、结核病、肿瘤、类风湿病或嗜伊红细胞肉芽肿等疾病。
脊柱系统疾病
他认为:造成软组织痉挛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抗痛性肌痉挛和无菌性炎症性肌痉挛;松解软组织痉挛的方法主要是手法、毫针及刃针、药物及理疗等;造成软组织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的病理改变是动态平衡失调、胶原纤维微破坏以及关节失稳;矫正软组织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的方法主要是理筋手法、整复脊椎错骨缝及骨盆矫正手法;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象的辅助治疗方法主要是点穴、循经按摩及手掌按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