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注意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复习注意问题
近年来历史学科的高考,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创新的特点,试题能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且不回避热点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历史复习注意问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历史复习中必须注意这一样几方面的问题:
一、紧扣历史复习中的三个环节“基础知识、学科能力、应试能力”
首先,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考察是否记全、记牢、记准了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的历史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虽然一再强调考察能力,而准确记忆性的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特别是第Ⅰ卷。
我们知道,高考中简释题、问答题、材料分析题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但我们仍很难清楚划分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数有几多,不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题兴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
在日益重视能力训练、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防止矫枉过正,无疑是当前历史复习中特别值得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
其次,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问思辩过程中,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它不可能在简单的历史背诵中获得,只能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问思辩过程中逐步提高。
全面就是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全面掌握,不在所谓“重点”、“难点”的掩盖下,淡化“冷点”、“次点”,造成知识的盲点或糊涂点。
系统就是历史知识在历史理论的“串通”下纵横一体,牢固就是对考点内容的记忆程度,准确就是对考点内容的准确
性,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在掌握知识中提高能力,在提高能力中进一步掌握知识。
再次,加大勤学苦练的力度,在经典题型的解答中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应试能力。
应该指出的是加大勤学苦练的力度并不等于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是缺乏选择性,不管题目优劣,效果好坏,一味地以练代学,以练代思,以数量代质量,这无疑是疲劳战术,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我们讲的勤学苦练,是在培养学生增加知识再现频率以加深记忆外,更侧重于历史理解,更着眼于知识运用和分析、综合、表述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复习中要培养学生把“厚”书读“薄”,即依照复习教学的进度,逐章逐节浓缩课本。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分析、概括、综合的过程,只要这样,才能梳理历史知识,强化历史记忆,掌握历史概念,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历史知识结构。
在审题方面,要培养学生审清题意抓住题眼,掌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整理答题思路和文字表述的高考应试能力,要使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在于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要让学生做到每做一题都要有所收获,以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二、把握历史复习角度的三个层次“史实、史观、史法”
(一)史实,即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这包括两类,一类是史实性知识,另一类是结论性知识。
史实性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如性质、意义、成败原因等。
准确、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章节知识)是备考复习的基础。
(1)导言:搭建了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定性),属宏观知识,对学生们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可以要求学生多加了解;(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理解不能替代记忆,还是要“强记”、“死记”,我是定期或不定期要求学生背问题,加强督促与检查。
其次,理解要深。
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特别要告诉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
(3)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是复习的
重要内容。
总之,上述几种知识,复习时要注意各自的特点,不可偏废。
(二)史观,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
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向。
历史基本理论主要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如2004年的《考试说明》思想教育部分规定,以历史事实,使学生形成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必须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而又国情各异,发展不平衡的辨证观点等等,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史观?(1)平时注意与政治学科相联系,灌输基本理论,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唯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辨证的思维方法,提高思考能力。
(2)注意中外历史比较,形成“大历史观”。
平时复习时注意把握中国史和世界历史间的有机联系,把中国史放到国际大背景中掌握。
在对比联系中提高学生的整体印象、全局观念以及对于“大历史”的宏观把握,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三)史法,即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
从逻辑的角度分类有两种:第一,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法;第二,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法。
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分类,主要有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如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异同点的比较,可以分析两场改革成败的原因。
此外,将上述方法具体化,可以衍生出人物事件评价法,观点材料论证法等。
(1)史法主要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加大习题的训练力度来强化。
(2)但要注意的是多做题不如巧做题,掌握好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则更为重要。
要求学生每做完一道题,或一套试卷,都要反复揣摩体会,这样的效果比“题海战术”要有效得多。
教师在训练的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传授解题的方法(也可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思路,教师适时点拨)比如比较类问题,教师务必把如何确定比较项等比较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三、要注意历史、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知识结合复习。
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
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但却又彼此相连。
近年来,历史考察向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
势。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为此,关于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存有活地图。
关于政治方面,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必须熟知,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
此外、还要结合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总之,高三历史科复习总的要求是讲求方法,提高效益。
具体要求是打实基础,突出重点;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及时总结,触类旁通;循序渐进,效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