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与思考——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与思考
收稿日期:2018-10-15
课题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jg2015112)
作者简介:邱风(1964-),男(汉族),安徽潜山人,博士后,教授,浙江财经大学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教育教学管理;张文艳(1986-),女(汉族),浙江衢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初期,针对我国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技人才极度匮乏,而大学教育在现实中的表现有种高大上的感觉,且有坐而论道的嫌疑,不利于在短时间内提升我国的教育和科技水平。
因此,我国进行了大范围的院系调整,成立了诸多的专业性院校,以期通过专业化的培养,快速提升学生的科技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
但这样的改革又导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但缺乏宏观视野,人文底蕴不足,逻辑与思维能力不强。
理工科学生成了“理工男”,人文社科类学生缺乏基础的逻辑与科学思维的训练。
这种弊端延续至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不理想,韧性不足,社会适应性较差,创新能力较低,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大学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迫在眉睫,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至于什么是通识教育,并没有权威的定义。
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是在原来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普遍意义,促进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与人格的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道德、政治以及相关能力的要求。
因此,不同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必须避免专业化教育的理念、模式和做法。
也就是说,大学生不仅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见识,具备较好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总结能力等,并成为智力、情感、修养全面发展的人。
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化、多样化,人们需要集聚在一起,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偏好等不可能整齐划一。
因此,现代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普世的知识与价值观。
发达国家的高校非常重视通识教育,以美国为例,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要占总学分的40%左右,有的高达50%,麻省理工学院这种专业性强的学校也达到了25%。
国内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相关高校开始引进国外和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做法,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国内985重点高校的通识教育成效较为明显。
很多综合性大学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有的挂靠人文类学院,有的挂靠教务处,也有单独成立机构,类似学院的建制。
除了综合性大学外,专业性学校的学科专业较为单一,通识教育很难全面推进,即使勉强开设了一些通识课程,也往往是将专业课改头换面,降低难度,充当通识教育课程,因而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浙江财经大学为案例,探讨财经类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二、浙江财经大学构建通识教育体系的背景
浙江财经大学的前身是1974年建校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会计、金融等应用型学科专业是其主打品牌,因师资力量的限制,要推进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并不容易。
然该校的学生入校成绩非常高,连续十多年位居浙江省高校综合投档线第一名,校方充分认识到
邱风1,2
,张文艳1
(1.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2.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金华321013)
摘要:大力开展通识教育已成为国内教育界的共识,但我国通识教育起步晚、基础差,效果不够理想。
财经类院校的通识教育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文章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对该校通识教育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剖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的机制,并对未来通识教育的进一步提升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关键词: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9-0008-06
———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
开展通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而创新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恒久动力之源,但创新创业必须依赖民众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这与国民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
因此,高校不但要开展通识教育,也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度契合国家发展战略。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经济结构转型的今天,创新创业非常重要。
中国经济多年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动力来自改革创新和大众创业。
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打好人才基础,是促使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撑。
二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度契合浙江省“双创”战略。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浙江省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在科学总结浙江改革发展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浙江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基础上形成的,符合浙江省情、具有浙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度契合浙江财经大学发展战略。
浙江财经大学根据新时代人才需求的特点,果断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型财经大学的目标愿景,要求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培育学生突出的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如果能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通识教育体系中,构建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付诸实施,将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生的文化软实力。
但如何开展财经类院校的通识教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首先,面临财经类院校推进通识教育的共同困境。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变动频率越来越高,学生需求必然日趋多元,迫使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一般能力的提升。
国内财经类院校因师资力量的限制,多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起步较晚,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比如,通识教育课体系尚未建立或不完善,课程内容缺乏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和执行缺乏制度保障。
其次,通识教育改革基础薄弱。
浙江财经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历程较短,自2012年开始,在原有的公共素质教育基础上,提出了通识教育改革目标;研究制订了《浙江财经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初步形成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课程体系,制定了通识课程建设激励政策;已先后分三批立项建设通识课程65门。
此外,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尝试从“尔雅”网络视频通识教育课程、好大学在线的MOOC课程、“智慧树”网络视频教育课程中选取多门通识课作为补充,修读学生对课程反映良好。
但也还存在很多具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方面:第一,通识教育受到的重视不够,教育理念及思想认识还不统一;第二,通识教育长效机制及相关制度体系尚不完善;第三,通识课程数量规模不足,且易与专业课程产生冲突;第四,部分通识课程的“通识性”不足,而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第五,通识教育师资短缺,课程资源不够丰富,也难以避免因人设课现象;第六,通识教育的实践与互动环节比较薄弱,授课的方式方法还有待提升。
最后,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体系面临诸多困难。
通识教育有一定的普适性,有其自身的逻辑。
而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比较好的模式,其方式方法还有待探索。
因此,要将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并非易事。
特别是,财经类院校学生将来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各类企业,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财经类高校不得不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浙江财经大学重新构建通识教育体系的探索
随着浙江财经大学的发展战略定位及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大力发展通识教育。
最新一轮的培养方案强调:要努力整合校内外通识教育资源,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凸显“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财经”培养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加强通识教育制度建设,夯实本科教育的基础;以推进通识教育为抓手,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厘清:首先,通识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应该是追求真理,认知自然,感悟社会,提高思维与创新能力。
其次,财经类学校的通识教育有何特色?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综合素养的含义比较广泛,但至少应该包括:科学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而人文精神的培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人文科学知识,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家国天下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再次,如何通过通识教育达到能力提升的效果?如理论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通用能力的培育,还要表现出一定的财经特色能力,如协调与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等,决策能力、战略发现能力等。
鉴于目前浙江财经大学的师资结构和整体力量,应按照这种思路逐步推进通识教育。
在浙江省招生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各高校要以生为本,全面推进大类培养,重新构建现有的通识教育体系,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此,浙江财经大学在《关于制定2018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中指出:“在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总体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努力融合人格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环节,明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大类培养。
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前提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发展空间。
”特别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各专业将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培养方案中,以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同时,根据学校党委会确定的要将浙江财经大学打造成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目标愿景,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逐步形成融价值塑造、通用能力培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专业培养方案。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浙江财经大学在2000年前
后推进公共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其开展通识教育的起点。
即在公共选修课菜单中,开辟公共素质教育板块,供全校学生选修。
尽管当时开设的公共素质板块课程实行了准入制,由教师申请后经专家评审才能开课,但由于当时的师资力量不足,公共素质课程多是在原有专业课基础上改头换面而成,素质教育的韵味并不浓。
且公共素质课程较为庞杂,不成体系,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同时因师资力量不足,部分课程教学完全依赖尔雅课程平台,但从学生学习的效果看,利用网络课程是个不错的选择。
2010年前后的培养方案修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力推行通识教育。
通过课程开设的准入制等
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逐步搭建起通识教育平台,将原来公共素质板块中的选修课程逐步改造成通识教育课程,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后,没能纳入通识课程的其他公共素质课程一律停开。
通过几年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引入一些高端通识课程,弥补了通识课程资源的不足。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确定通识课程的框架体系。
为此,借鉴通用的以学科作为课程体系框架的分类基础,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则较为适用的通识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通识课程
体系框架
一般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主要关注其综合素养的培育,如清晰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良好的认知、鉴别和判断能力,能了解相关文化和价值系统,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伦理和道德思考等。
通识教育帮助学生成为“全人”,即知识结构上的博雅与通达、能力结构上的融通与理智、道德结构上的和谐与完善。
因此,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浙江财经大学逐步构筑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四大模块,包括社会认知与国际视野模块、科学精神与技术进步模块、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模块、管理智慧与创新创业模块。
社会认知与国际视野模块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国际动向、发展国际视野,培养合理的社会判断和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科学精神与技术进步模块旨在引导学生知晓现代科学进步,了解当今技术前沿,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证精神;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模块旨在引导学生品读中外文史哲经典,欣赏中外艺术佳作,形成人文道德精神、艺术审美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管理智慧与创新创业模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管理科学,提升管理能力,崇尚创新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具备“财经人”特有的理性与激情。
在推进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课程资源建设是重中之重。
在实行开课准入制的基础上,对已开设的通识课程进行阶段性评估,逐步建立核心通识课程群。
同时,不断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在2018级以前的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只作为公共教学平台的公共选修课程中的三个板块之一,对学生的修读要求仅是至少修读两门课程。
在最新的2018级培养方案中,重构了通识教育平台,将通识教育课程从“公共选修”性质转变为“通识基础必修、通识分层必修、通识选修”三种类型。
具体做法如下:所有学生都需要修读的思政、体育、军事理论、创业基础等课程归为通识基础必修;通识分层必修主要是外语、计算机、数学等采用分层教学的课程,各专业根据培养要求选择课程供学生修读;通识选修包括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板块课程、新生研讨课和相关技能提升类课程(包括数学、外语、计算机等)。
同时,学校还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在已开课的通识课程中筛选核心课程,推荐给学生选修。
二是对不同专业类别制订了修读板
块要求。
三是将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通识教育的补充,主要包括第二课堂的“军训、思政、读百本书活动、体育锻炼”、“社会实践、社团、讲座、公益活动”等,以及第三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可以
说,浙江财经大学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已初步成形(见图2)。
图2浙江财经大学通识教育
体系
根据最新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
量国家标准》,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都有具体的要求。
因此,必须在通识必修课程中完成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通识选修课程中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专业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选择。
除了本校开设的通识课程,浙江财经大学还开设了校际选修板块,引入外校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继续开设“尔雅”网络视频通识教育课程,并选择好大学在线的MOOC 课程、“智慧树”网络视频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的补充。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厚基础、宽视野、多实践,浙江财经大学通识教育体系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这种要求。
对应厚基础要求,对原有的必修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将各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归入通识基础必修,外语、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则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选择性地设置并进行分层教学。
对应宽视野要求,在原有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择优立项通识核心选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在其中选课修读,其他通识课程则分为四大板块,要求不同专业类学生修读非本专业领域的相关课程以开阔视野(见表1)。
表1浙江财经大学通识基础选修板块课程修读要求一览表
目前,浙江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四
大板块:科学精神与技术进步、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社会认知与国际视野、管理智慧与创新创业。
对应多实践要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设置了12个学分,要求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和社会实践,从而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四、浙江财经大学未来创新创业型通识教育体系建设与提升的思考
综上所述,浙江财经大学正在致力于构建创新创业型通识教育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
1.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
根据笔者的初步思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通
识教育模式为参照系,努力完善具有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付诸实施,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分项目标:一是体系目标。
以学校自主建设的通识课程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网络课程。
通过三到五年左右的建设周期,推出更具内在逻辑、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的通识教育框架和课程体系。
二是特色目标。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着力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体系的方式方法和相关步骤,剖析支撑条件的不足和相关薄弱环节,并努力完善之。
三是管理目标。
努力推进通识教育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相关管理规章,促进通识教育的体系化和规范化。
优化通识教育
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制定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经费使用规定等规范性文件。
2.深入探索具有创新创业特色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首先,总结归纳,逐步推进。
建立一个成熟的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不能一蹴而就,而要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打造适合各自学校的通识教育模式。
根据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现状,梳理我国通识教育的弊端以及改革路径。
通过比较研究,剖析各类不同通识教育模式的优劣,从理论上归纳出通识教育的内涵、本质及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从而构建财经类大学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
特别是,要深入分析通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浙江财经大学创建创新创业型高水平财经大学的新目标,逐步探索出具有一定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
其次,积极探索具有创新创业内涵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浙江财经大学于2016年成立了创业学院,作为学校的二级机构,负责组织并管理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作为具有财经特色的创新创业类开发课程,应尽可能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科学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二是要全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天下情怀;三是作为财经特色与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育,如与经济学与管理学相关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战略发现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
最后,要全力打造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一蹴而就。
我国综合性重点大学相对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而其他专业性学校对此着墨不多,特别是一些新建专业性本科院校,注重的是硬件投入和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
校园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与学校相始终。
校园文化能够体现出高校的社会价值认同和办学的理念和目标,展现出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以及一定的行为方式。
对于财经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导向:一是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以及科学思维,以促进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影响,学习到大量的非预期性或非认知性知识、价值观念与规范等。
二是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情怀,放眼世界,心系苍生。
如哈佛大学的名人走廊就非常有特色,它激励着一代代哈佛学子奋发向上,只争朝夕。
哈佛大学是世界上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学校,哈佛毕业生有8位成为美国总统,位列美国高校前列,还有众多商界、学界、政界名流出自哈佛。
三是突出一定的财经特色。
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内显和外显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知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内涵,还要熟读经典,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要打造一定的财经职场氛围,通过各类学科竞赛、辩论赛、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职场能力。
3.强化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首先,寻求通识教育的集中统一管理。
为了提高通识教育效果,提升通识教育的地位,浙江财经大学于2016年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承担了通识教育的管理职能(原由教务处管理)。
通识教育中心挂靠人文学院,通过近期的建设,已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但这种过渡办法也有其缺陷,即人文学院对课程建设的把握并不全面,相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就显得力不从心。
西南财经大学对此的做法是,将通识教育学院与人文学院合并(两块牌子),以人文学院为依托,先建设好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美学等人文艺术类课程,再逐步向其他学科拓展渗透。
因此,浙江财经大学未来成立通识教育学院是必然选择,通识教育的师资可以分为三种:一部分为自有教师,一部分为本校兼职教师,一部分为外聘教师。
但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同各相关学院协同创新,开展跨学科跨专业探索,培育交叉课程,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其次,探索建立浙江省在杭高校的通识教育联盟,共享资源,弥补师资短板。
为了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在浙江财经大学的主导下,在杭高校曾经形成了师资互聘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可以借鉴这个制度,建立在杭高校通识教育联盟,共享优质通识教育资源。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搭建联盟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按照类似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建设;二是优质通识教育师资可以在联盟高校授课,共享师资,取长补短;三是在满足各自高校学生选课的基础上,应对其他联盟高校学生开放选课,学分互认。
再次,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并加强培训工作。
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课程质量与相关实践环节的安排,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视野。
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并逐步寻求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统一管理与考核。
创新创业导师组成除各高校自身的教师外,还必须大量聘请校外导师,包括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科学家、工程师等各类优秀人才。
尽管国家层面已经建立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但这远不能解决所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的任务非常紧迫。
获得创新创业导师资格的教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培训,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
同时,要建立创新创业导师的进入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创新创业导师,应及时终止其相关资格,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再次,实时创建大学生创业园,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
为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区,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
较为通行的模式是,由高校在校内或校外为创业学生提供一个大小不等的空间,收取一定的租金(也有很多高校不收租金),在学生毕业时必须撤出创业场所,以供后续学生继续创业所用。
学校为创业学生提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