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一等奖创新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北京的春节》一等奖创新教案
1 北京的春节
第一课时
教案
班级:______ 课时:______ 课型:______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而对于老北京人怎么过春节,学生了解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分清内容主次,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感受节日的隆重和热闹。
2.会写“醋、饺”等15个生字,会写“热情、风筝”等词语。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自主识字,初步感知内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
结合关键语句,了解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北京春节”的。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围绕课题情境导入】
1.交流体验:
教师:你对春节有哪些认识?谈谈你过春节的体验?
2.热闹场景:教师课件展示大街小巷——年味十足的照片。
3.了解春节:出示资料助读了解春节。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了解北京以及“北方春节”。
思考:
(1)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
(2)北京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新课初知】
1.走近作者:老舍。
(出示有关老舍资料)
2.教师检查课前预习的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作者写了哪些时间段。
(3)有疑问的地方请提出来交流。
3.思考交流: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
提示:散文记叙线索:一般是时间或事件过程。
第三板块【字词积累强化运用】
1.词语展现。
(1)认读、书写生字。
学生自读,同桌检查读。
(2)教师重点指导易错笔画。
(3)检查生字的结构。
2.熟读本课的生字词。
3.重点讲解生字:醋、筝、燃、戚、骆。
(1)醋:“酉”的撇与竖弯都收笔于横中线下;“昔”上部下横从横中线起笔,“日”略窄。
(2)筝:上窄下宽。
“争”中间横长,(亅)在竖中线上。
(3)燃:左窄右宽。
“火”首笔点在横中线;“然”居中间偏右,上边大,“灬”上合下开。
(4)戚:是半包围结构,保持平衡,横笔等距。
(5)骆:左窄右宽。
“马”第二笔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
4.词语认读:出示本课中与过年有关的词语和词语表的词语,引导学生找出来读一读相关句子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
5.词语理解:重点讲解词语“分外”、“摆摊儿”、“万象更新”和“万不得已”,并试着运用所学词语造句。
第四板块【梳理脉络整体呈现】
1.朗读欣赏:通过两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阅读提示:
(1)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抓住你最感兴趣的一些风俗习惯,批注你的感受并与同桌交流。
3.思考交流:出示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北京的春节时长一个多月。
教师: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
4.梳理内容:
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高潮: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第五板块【师生总结课堂归纳】
1.课文层次:找出相应内容的段落。
(1)第一部分(1-7):写人们从腊八开始准备过年的情形。
(2)第二部分(8-13):写除夕、正月初一及元宵节的盛况。
(3)第三部分(14):春节结束。
2.主要内容:
本文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然后详细描述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三次高潮;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明确: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3.我的收获:北京的春节给你怎样的印象?
点拨:隆重热闹、喜庆团圆、和谐温暖。
第六板块【随堂小测素养提升】
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并修改。
万象耕新(更)万不得己(已)
残灯未庙(末)轰堂大笑(哄)
张灯结采(彩)扑天盖地(铺)
能歌善午(舞)各行各色(形)
风拥而至(蜂)
2.写出下列传统节日的农历时间。
除夕(大年三十)中秋(八月十五)
元宵(正月十五)正月(农历一月)
腊月(农历十二月)端午(五月初五)
3.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1)重阳春节端午元宵中秋
(时间顺序)
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
(2)包馅擀皮烧水下锅品尝
(过程先后)
擀皮包馅烧水下锅品尝
(3)扫房备年货放鞭炮逛庙会吃元宵(过年前后)
备年货扫房放鞭炮逛庙会吃元宵
第七板块【布置作业夯实课堂】
1.阅读课文并批注,抄写并积累生字新词。
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1 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
教案
班级:______ 课时:______ 课型:______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这个时期是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的良好时期,因此除了重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之外,还要求他们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梳理写作顺序,方法指导有详有略地记叙事件。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围绕相关场景和细节描写,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和传统文化。
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感知京味的语言表达。
体会详略得当的描写好处。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温故知新梳理文意】
1.字词回顾:出示本课生字和组词,引导学生读一读。
2.词语复习:出示本课词语表,小组接龙,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巩固读音。
3.批注交流:从哪里能体会到“除夕真热闹”?
4.内容回顾: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反映出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思想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第二板块【抓住主次重点探究】
1.内容知悉:
春节前: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爆竹、各种玩意儿,预备过节的物品;过小年,祭灶王,吃糖;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时——春节结束: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2.读文引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批注。
教师:作者是怎样描写除夕景象的,请批注并交流感受。
3.感受年味:课件出示除夕热闹的图片。
4.走进情境:年初一逛庙会。
5.交流探讨:默读第12、13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孩子们快乐的语句,并批注你的感受。
6.品析句子: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明确:这里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说好在哪里并批注。
7.印象表述:穿新衣;团圆饭;除夕夜守岁;正月十五挂彩灯、吃元宵。
第三板块【写法探究感受语言】
1.写法知悉: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是高潮?
2.写法特点:点面结合、主次分明。
作用:有利于加深读者对北京春节风俗习惯的了解。
3.语言特色:京味十足、平实朴素。
例如:锅底儿guōdǐr 柳丝儿liǔsīr 玩意儿wányìr
拓展:老舍是“京味儿”的文学代表,一般用俗白、风趣的北京
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北京的口语词汇运用丰富。
老舍创作时对北京的地方语言进行了选择、提炼加工。
4.了解风格: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引用名言:“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
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老舍
第四板块【课内拓展阅读链接】
1.对比交流:斯妤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明确:春节习俗不同;详略不同。
2.广州迎春花市:广州迎春花市,从腊月廿八起至除夕连续三天。
从清末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第五板块【师生总结课堂归纳】
1.揭示主题:喜庆隆重、企盼幸福、传统民俗。
点拨: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的画卷。
表现了春节的隆重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2.主题突破:
(1)老北京过春节时的习俗渗透了哪些民俗文化的内涵?
(2)结合自己过春节的经历说说你的感受。
(3)畅所欲言:说说你所了解的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吧!
第六板块【随堂小测素养提升】
1.请用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1)今天是元宵节。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因为今天是元宵节,所以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庙会上有赛马的。
庙会上有赛骆驼的。
庙会上不仅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2.联系整句话的意思,解释词语。
(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色味双美: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2)“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到了腊七腊八,就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能把耐寒的寒鸦儿冻死。
3.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老舍先生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第七板块【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第八板块【布置作业夯实课堂】
1.写一写你家乡春节的一次活动或场景。
2.了解你当地的春节习俗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