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_政治论文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论文范文大全

高中政治论文范文大全

高中政治论文范文大全高中政治论文范文,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备受关注。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治体制的发展历程、变革的动力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政治体制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进程。

随后,中国经历了国民党政权、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政治体制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也经历了不少的变革,包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和开放政策,以及近年来的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可以说,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完善的过程。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动力。

政治体制变革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政治体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希望政治体制能够更加民主、公平、透明,能够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同时,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也对政治体制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政治体制的变革还来自于我国自身的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政治体制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社会需求。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

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首先,政治体制的变革将对国家的治理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一个健全的政治体制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的利益。

其次,政治体制的变革将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重大影响。

一个公正、透明、民主的政治体制能够更好地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最后,政治体制的变革将对国家的形象和国际地位产生重大影响。

一个民主、法治、透明的政治体制能够更好地提升国家的形象和国际地位。

综上所述,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申论大作文国情

申论大作文国情

申论大作文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和发展态势。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国情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但无论如何,了解和把握国情对于我们认识国家发展和应对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的国情在政治方面呈现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改革开放等特点。

在中国,法治建设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注重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加强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同时,中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调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

另外,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对外开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的国情在经济方面呈现出快速发展、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国经济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创业环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中国的国情在社会方面呈现出人口大国、多样文化的特点。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因此面临着人口问题的管理和调控。

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民族特色。

中国注重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总之,了解和把握国情对于我们认识国家发展和应对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国情将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走向。

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政策,推动国家发展,同时也为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找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因此,我们应该持续关注国情的变化和发展,做出积极的响应和应对。

政治方面申论作文范文

政治方面申论作文范文

政治方面申论作文范文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国际关系的不断调整,政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议题。

政治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各国政府需要思考并解决一系列政治问题。

政治问题的解决需要广泛的参与和深度的思考,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首先,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政治稳定不仅能够维持社会秩序,还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反,政治不稳定往往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不前。

政府应该注重提高政治稳定性,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政府应该注重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加深和利益的日益交融,各国之间的政治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国际间的和平与稳定是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解决。

政府可以通过参与国际组织、签署国际条约等方式,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另外,政府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权利保护的问题。

一个健康的政治制度应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也应该鼓励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促进社会的民主发展。

最后,政治教育也是解决政治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对公民的政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观念。

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政治教育活动等方式进行,引导公民正确理解政治、参与政治,并使其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和行为规范。

综上所述,政治问题关乎国家稳定、国际合作、社会公平和公民权利保护等方方面面。

政治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公民的广泛参与,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政府应该加强政治稳定、加强国际合作、保护公民权利,并通过政治教育引导公民正确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一)

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一)

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一)辛亥革命胜利,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国的国体问题,从字面上看,应该说已经解决了。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却风波迭起,意见纷纭。

除了袁世凯、张勋之流想公开挂出“帝国”招牌外,众多武人、政客和御用文人心里想的、实际干的乃至口中、笔下隐约的吐露或直截了当说的,乃是独裁专制。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分享作为现代文明成果之一的民主?各种说明词归结到一点无非两个字:“国情”!以营造真正的民主、共和大厦为职志的新文化运动,重要内容之一是揭露所谓民主、自由不是今日中国人所宜享有的“国情特别”论的荒谬。

其“特别”藉口主要有三条:一曰中国没有民主传统。

他们对其他中国传统没有的外来物事,从汽车、洋房、西服、革履、三点式、露脐装到股票、美金……一概来者不拒,唯独对现代人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民主、法治等等却老想拒诸门外。

说到底,这不是传统与外来之争,而是要不要对他们为所欲为的自由,给予限制和监督的问题。

二曰人民程度不够。

这一藉口立即遇到一个问题:程度够与不够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其实,推行现代民主,没有一个高悬九霄难于企及的标准。

首先是有没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及其表达者。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的逐步发展,除了内陆边远省区以外,新兴的资产者群体已经成为各地不可忽视的力量,加上原有的士绅及其他群体,各阶层和各地区的利益分化已经十分明显。

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和废科举、建立新式教育体系,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新型知识阶层。

而经过戊戌变法以来的反覆较量,一大批政治评论家、政治家、政党或其他政治团体的领袖已崭露头角;有独立人格的记者、编辑和新闻媒体也十分活跃。

社会现实显露的是没有民主政体,各阶层和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利益就不可能不断合理调整和整合。

而这些阶层、群体、地区也已拥有各自十分活跃的代言人。

针对所谓普通公民“程度不够”的遁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强调民主活动本身就是公民如何运用民主制度的最好教育。

陈独秀曾引用杜威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民治主义何以好呢?因为他自身就是一种教育……叫人要知道政治的事不是大人先生的事,就是小百姓也都可以过问的。

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人民民 主专 政的体现

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人民民 主专 政的体现

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人民民主专政的体现国体和政体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架构和运行模式。

在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独特的组合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

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制度。

这一国体的确立,是基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

从历史上看,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现实国情来看,我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一些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对他们实行专政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这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

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例如,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和决策。

在经济上,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了人民的经济权利和利益。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保了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掌控,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文化上,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结课论文(15篇参考文献)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结课论文(15篇参考文献)

当代中国政治转型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状研究姓名:xxx学院:xxx班级:xxx学号: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中国政治体制面临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型。

同时,国家治理体系也在逐步走向现代化。

本文就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及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一步阐明政治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转型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现状发展问题Abstract: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enough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further solved.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will transform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Meanwhile, the country's governance system is also gradually stepped into the modern world. In this paper, there will have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our system will be solved. And this paper also will further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Keyword: the political transfor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he modernlization of country's governance system; current situation; the problems of development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中政治小论文范文

高中政治小论文范文

高中政治小论文范文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而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和探讨政治体制可能会显得有些困难。

然而,政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政治体制对于我们的成长和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政治体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样的。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体制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它领导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此外,中国的政治体制还包括了民主集中制、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内容。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的政治体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执行力,这使得国家能够有效地推动改革和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政治体制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能够及时地适应国内外的变化和挑战。

此外,中国政治体制还能够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参与政治的机会,确保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然后,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和改革。

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和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包括了各个方面,如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等。

这些改革旨在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政治体制,提高政治体制的效能和治理能力,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政治体制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政治体制的现状是稳定而又发展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强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努力推动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同时,中国政治体制的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政治论文范文参考对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写政治论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一篇优秀的政治论文应该能够深入探讨政治理论和实践,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下面,我们将以“政治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政治论文,探讨政治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政治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政治制度改革是指国家在政治体制、政治机构、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的重大变革。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进行政治制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治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首先,政治制度改革可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机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治理需求。

因此,政治制度改革成为必然选择。

通过政治制度改革,可以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和机构,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政治制度改革可以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机构往往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政治决策和执行难以有效实施。

通过政治制度改革,可以优化政治体制和机构,提高政治决策和执行的效率,使国家治理更加高效。

再次,政治制度改革可以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机构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治理能力有限。

通过政治制度改革,可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政治体制和机构,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之,政治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因此,各国都应该重视政治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机构,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

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

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摘要】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是密切相关的。

国体是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组织形式的总称,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根本大法。

国体不仅影响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还反映了国家的政治性质和政治文化。

国情则是指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现代国家具有科学、民主、法治等特征,是国体和国情相互作用的产物。

国体在现代国家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国家的宪法、政治制度以及民主机制等方面。

国情与现代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必须根据国情的特点来选择和建立适合国家发展的国体制度。

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国体和国情是现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国体、国情、现代国家、国家发展、特征、体现、关系、重要基础1. 引言1.1 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组织结构,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国情是一个国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历史、地理、民族等因素。

现代国家则是在国体和国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

国体在现代国家中的体现可以通过国家的宪法、政治制度、行政机构等方面来看,这些都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组成。

国情与现代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国体和国情是现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在不断适应国情的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2. 正文2.1 国体的概念和作用国体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模式。

国体的概念包括国家的组织形式、政体性质、国家权力的来源和性质等方面。

国体的作用是规定国家组织和运作的基本规则,保障国家政治制度的正常运行,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

国体的确立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体与政体》国体政体关系,国 家稳定的基石

国体与政体》国体政体关系,国 家稳定的基石

国体与政体》国体政体关系,国家稳定的基石《国体与政体:国家稳定的基石》国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其稳定与繁荣离不开合理的国体与政体。

国体和政体如同大厦的基石,决定着国家的性质、权力结构以及运行方式,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国体,简单来说,就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它反映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处于主导地位;而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则占据统治地位。

国体的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不同的国体意味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价值取向,从而导致国家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政体则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常见的政体形式有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

在君主立宪制中,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而共和制又分为总统制、议会制等多种形式。

政体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要与国家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相适应。

一个恰当的政体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提高决策效率,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国体是政体的本质内容,政体是国体的表现形式。

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

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例,由于其国体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政体通常强调民主集中制,以充分保障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相反,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其政体往往更多地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权力可能相对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同时,政体也对国体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合适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一个高效、民主、公正的政体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统治阶级的意志得到更好的贯彻和执行,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

反之,如果政体不合理,无法有效地行使国家权力,可能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威胁到国体的稳定。

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就必须处理好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这需要在坚持国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政体。

深入理解国体与政体,增强国 家认同

深入理解国体与政体,增强国 家认同

深入理解国体与政体,增强国家认同国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我们生活在国家之中,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保障和服务,但对于国家的本质、构成以及运行方式,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楚。

国体和政体,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我们理解国家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深入理解国体与政体,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国家的本质,还能够增强我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国体,简单来说,就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它反映了国家的性质,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国体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封建社会,国家的权力往往掌握在封建地主阶级手中;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则主要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意味着广大工人、农民等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政体则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常见的政体形式有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

君主立宪制下,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共和制则分为总统制共和制和议会制共和制等。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它会选择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而政体又反过来服务于国体,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

例如,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其政体必然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采用的政体形式也会侧重于保障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能够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深入理解国体与政体,对于增强我们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我们拥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表达自身意愿的权利。

国体与政体》国体政体解析,民 主制度的核心

国体与政体》国体政体解析,民 主制度的核心

国体与政体》国体政体解析,民主制度的核心国体与政体:国体政体解析,民主制度的核心在政治的广袤领域中,国体与政体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犹如大厦的基石和架构,共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性质、运行方式以及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理解国体与政体,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把握民主制度的核心要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国体,简而言之,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反映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而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则占据主导地位。

国体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方向和基本性质,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常见的政体形式包括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

君主立宪制下,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共和制又分为总统制、议会制等多种形式。

国体与政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它会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

同时,政体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国体。

良好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不合理的政体则可能削弱国体,导致社会的动荡和矛盾。

在探讨民主制度的核心时,我们需要明确,民主并非一种抽象的、绝对的概念,而是与具体的国体和政体紧密相连。

真正的民主应该是人民能够广泛参与国家事务,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自己的权利。

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各级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相比之下,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尽管也宣称实行民主制度,但实际上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选举过程中的金钱政治,使得少数富人和利益集团能够操纵选举结果,普通民众的意愿难以得到真正体现。

国体政体协同,促进国 家繁荣富强

国体政体协同,促进国 家繁荣富强

国体政体协同,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国家的繁荣富强是每一个国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一个国家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国体和政体的协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反映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共进,共同推动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国体和政体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我国为例,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体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在此基础上,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人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通过选举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这种国体和政体的协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国体政体的协同有助于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条件。

当国体和政体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时,能够有效地避免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

政府能够顺畅地履行职能,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

反之,如果国体和政体不协同,就可能导致政治权力的滥用、社会矛盾的激化,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严重阻碍国家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国体政体的协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个良好的国体和政体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同时,国体政体的协同还能够保障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例如,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体政体并进,保障人民权益与自由

国体政体并进,保障人民权益与自由

国体政体并进,保障人民权益与自由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目标,那就是保障人民的权益与自由。

国体和政体作为政治制度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的协同发展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不同的国体决定了国家权力的归属和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种国体的本质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人民的福祉。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尽管也强调民主和自由,但由于其阶级本质的限制,往往难以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平等和共同发展。

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它规定了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和机构设置。

例如,总统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等都是常见的政体形式。

一个合适的政体能够有效地保障国家权力的公正运行,提高决策效率,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这种制度确保了国家决策能够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同时也保障了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一个先进的、符合国情的国体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体来保障其实现。

如果国体先进而政体不合理,那么国体所蕴含的优势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的权益和自由也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反之,如果政体脱离了国体的本质要求,就可能导致权力滥用、社会不公等问题。

在保障人民权益与自由方面,国体政体的并进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国体明确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为保障人民权益提供了根本的制度基础。

在社会主义国体下,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

例如,人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够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人民享有劳动权、受教育权、健康权等基本权利,国家有责任为人民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服务。

政体则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将国体所赋予人民的权利落到实处。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各级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地区,他们能够广泛收集民意,反映人民的诉求。

国体政体互动,推动国 家发展进步

国体政体互动,推动国 家发展进步

国体政体互动,推动国家发展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国体决定了国家的性质,而政体则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具体形式。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国家的发展进步。

国体,简单来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它反映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本质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向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占据主导地位,国家的政策和发展往往更多地服务于资本的利益。

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它包括了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等方面。

比如,有的国家采用总统制,总统拥有较大的权力;有的国家实行议会制,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不同的政体在权力分配、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它会选择什么样的政体来实现统治。

以我国为例,社会主义的国体决定了我们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自己选举出的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这种政体形式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国体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国家的发展。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政体与国体不相适应,就可能导致各种问题。

比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结果出现了政治动荡、社会不稳定等局面。

这是因为这些政体形式并没有与本国的国情和社会阶级结构相契合,无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交流、国际形势的变化等因素也会对国体和政体的互动产生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不仅要考虑国内的情况,还要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各国的政体需要具备高效的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

国体政体的良好互动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

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

辛亥革命胜利,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国的国体问题,从字面上看,应该说已经解决了。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却风波迭起,意见纷纭。

除了袁世凯、张勋之流想公开挂出“帝国”招牌外,众多武人、政客和御用文人心里想的、实际干的乃至口中、笔下隐约的吐露或直截了当说的,乃是独裁专制。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分享作为现代文明成果之一的民主?各种说明词归结到一点无非两个字:“国情”!以营造真正的民主、共和大厦为职志的新文化运动,重要内容之一是揭露所谓民主、自由不是今日中国人所宜享有的“国情特别”论的荒谬。

其“特别”藉口主要有三条:一曰中国没有民主传统。

他们对其他中国传统没有的外来物事,从汽车、洋房、西服、革履、三点式、露脐装到股票、美金……一概来者不拒,唯独对现代人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民主、法治等等却老想拒诸门外。

说到底,这不是传统与外来之争,而是要不要对他们为所欲为的自由,给予限制和监督的问题。

二曰人民程度不够。

这一藉口立即遇到一个问题:程度够与不够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其实,推行现代民主,没有一个高悬九霄难于企及的标准。

首先是有没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及其表达者。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的逐步发展,除了内陆边远省区以外,新兴的资产者群体已经成为各地不可忽视的力量,加上原有的士绅及其他群体,各阶层和各地区的利益分化已经十分明显。

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和废科举、建立新式教育体系,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新型知识阶层。

而经过戊戌变法以来的反覆较量,一大批政治评论家、政治家、政党或其他政治团体的领袖已崭露头角;有独立人格的记者、编辑和新闻媒体也十分活跃。

社会现实显露的是没有民主政体,各阶层和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利益就不可能不断合理调整和整合。

而这些阶层、群体、地区也已拥有各自十分活跃的代言人。

针对所谓普通公民“程度不够”的遁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强调民主活动本身就是公民如何运用民主制度的最好教育。

陈独秀曾引用杜威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民治主义何以好呢?因为他自身就是一种教育……叫人要知道政治的事不是大人先生的事,就是小百姓也都可以过问的。

国内国际形势政治论文

国内国际形势政治论文

国内国际形势政治论文当前中国与国际形势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国内国际形势政治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国内国际形势政治论文篇一沙俄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国际国内形势摘要:在中俄关系的历史长河中,沙俄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占是重要一笔。

在这一过程中,沙俄充分利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采取相应的策略顺利完成了目标,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关键词:黑龙江问题;中俄关系;克里米亚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沙俄实现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占,在这一过程中,除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式外,还采取了一定的策略,促使这一目标顺利实现。

在两国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重新梳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这一事件,以史为鉴,才能促使中俄关系朝着更为友好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沙俄觊觎黑龙江地区的缘由俄国人原本不知道遥远的黑龙江,第一次关于黑龙江的报告是17世纪30年代从哥萨克那里得到的。

这种报告在新兴的雅库茨克被引起了重视,该地长官派出了远征队探测黑龙江。

[1](10-11)由此,俄国人才逐步了解并渗透到黑龙江地区。

1689年,清朝军队将沙俄势力赶出这一地区,双方通过《尼布楚条约》划定了边界,规定: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

[2](1)由此明确了黑龙江地区(也就是俄国人所说的阿穆尔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自此,俄国势力退出了该地区,然而基于该地区气候、土壤、交通、区位方面的优势,自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直至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二世都没有放弃对此地区的野心。

在整个18世纪,沙俄曾多次准备用兵中国,但由于接连卷入对普鲁士的七年战争和俄土战争,终因兵力不足未能实现。

至19世纪40年代,当沙俄急于打开中国大门时,欧洲又爆发了1848――1849年的革命风暴,导致了彼得堡的统治集团内部在侵华政策上开始出现分歧。

另外,黑龙江能否通航问题也是俄国向远东扩张与否的关键。

以中国为例,说明一国政治体制构建与国情的关系

以中国为例,说明一国政治体制构建与国情的关系

以中国为例,说明一国政治体制构建与国情的关系关键字:中国,政治体制,国情摘要:各国政治体制之所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类型,是与各国独特的历史与国情密切相关的。

一个好的政治体制是不能直接从外国照搬过来的,只有那些适应于本国国情的体制,才能在本国的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

因此,一谈到政治体制的构建,我们必须把它放到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框架中去考察,应该说,只有适合本国实际的政治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综合世界各国的有关情况,政治体制的构建往往和自然环境、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历史传统与习俗民情、传统的法律习惯与法律制度、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构建者的个人素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中国今天似乎人人都在谈民主,谈政治体制改革,希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但究竟什么是政治体制,看来并不是人人都弄懂了的。

所谓政治体制,就是权力集中的一种形式,并由此组成政府。

权力的集中有专制的集中与民主的集中之分。

在世界上,从十七十八世纪起,民主政体代替专制政体而起,国家现代化开始了。

我国的政治体制就是民主权力的集中,其形式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所产生的国家权力机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以及各种监察机构和权力制衡机构等组成的政府。

现从自然环境、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历史传统与习俗民情、传统的法律习惯与法律制度、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构建者的个人素质五个主要方面谈谈政治体制构建与国情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陆地邻国北面有俄罗斯、蒙古;西北面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有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面有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面有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国家东面为韩国、日本;东南面为菲律宾;南面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就如孟德斯鸠曾经说所:“岛屿的人民比大陆的人民爱好自由,岛屿通常是很小的,一部分人民不那么容易用来压迫其他部分的人民;海洋使他们和大的帝国隔绝;可以比较容易保持自己的法律。

当代国际政治论文

当代国际政治论文

浅谈叙利亚内战一、叙利亚政治现代化进程叙利亚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由殖民地、半殖民地向民族国家演变;第二个阶段由传统政治和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制过渡;第三个阶段为复兴党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一)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叙利亚先经过法国对其的委任统治阶段,到后来的不忍法国殖民当局的苛捐杂税和暴力镇压,广大的叙利亚人民展开了要求减轻负担,要求实现民族独立的大规模的反法活动,有力地冲击了法国殖民统治。

1940年法国投降后,维希政府把叙利亚和黎巴嫩置于德意志委员会的控制之下,叙利亚全国展开了广泛的反法西斯和发维希当局的运动。

1941年9月27日,法国战时政权迫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宣布承认叙利亚有条件的独立。

1946年4月17日,最后一批法军从叙利亚撤出,叙利亚取得完全胜利。

(二)、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初期动荡的政治局势叙利亚索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依旧是西方列强扩张侵略的对象。

独立初期,由于执政党推行亲帝国主义政策,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日益增长的矛盾,导致了执政党的分裂,国内局势非常不稳。

(三)复兴党政权的巩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是由阿拉伯复兴党和阿拉伯社会党于1953年合并而成的,简称复兴党。

经过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叙利亚实现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目标。

与此同时,复兴党还在不断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二、叙利亚爆发政治危机的原因(一)、主要原因叙利亚爆发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受到“阿拉伯革命”风暴的严重冲击,二是国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所引发。

民生问题是引发叙利亚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一年以来,在西亚北非爆发的“阿拉伯革命”不仅没有平息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民生问题成为爆发这场政治动乱的导火索。

尽管叙利亚为稳定局势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如:解散内阁,终止紧急状态法,退出改善人民生活的安抚措施等,但为时已晚,示威活动仍不能平息。

同时,叙利亚经济发展缓慢,高物价、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严重困扰国家发展。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500字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500字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500字
国家体制与政治体制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

从最狭义的角度来讲,国家体
制是指一个国家被明确定义的政体、体制和运行机制,而政治体制则指控制国家公民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框架。

简而言之,国家体制是政治体制底层所固定的体制,而政治体制则是承载这些体制的具体体系。

国家体制和政治体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受该国的政治
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这种影响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家体制设计。

换句话说,政治体制依赖于国家体制在涵盖性和精确性上的定义。

另外,政治体制对国家体制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要实现国家体制的转变,有必要从政治体制上进行变革。

再深入一步,国家体制又包括政府机构、行政机构和社会结构等,这种复杂的
体系是政治体制的基础,但只有政治体制的存在,才能维持和推动国家体制的变化、发展和改革。

政治体制可以在国家体制上更详细地定义社会秩序,这也是两者有效关联的关键。

总而言之,国家体制与政治体制之间具有协同关系,前者构成后者的基础,只
有充分理解和重视国家体制,才能有效地调整政治体制、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改革。

国家的国家体制和政治体制从特定时期开始能够决定这个国家成功与否,也说明了其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胜利,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国的国体问题,从字面上看,应该说已经解决了。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却风波迭起,意见纷纭。

除了袁世凯、张勋之流想公开挂出“帝国”招牌外,众多武人、政客和御用文人心里想的、实际干的乃至口中、笔下隐约的吐露或直截了当说的,乃是独裁专制。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分享作为现代文明成果之一的民主?各种说明词归结到一点无非两个字:“国情”!以营造真正的民主、共和大厦为职志的新文化运动,重要内容之一是揭露所谓民主、自由不是今日中国人所宜享有的“国情特别”论的荒谬。

其“特别”藉口主要有三条:一曰中国没有民主传统。

他们对其他中国传统没有的外来物事,从汽车、洋房、西服、革履、三点式、露脐装到股票、美金……一概来者不拒,唯独对现代人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民主、法治等等却老想拒诸门外。

说到底,这不是传统与外来之争,而是要不要对他们为所欲为的自由,给予限制和监督的问题。

二曰人民程度不够。

这一藉口立即遇到一个问题:程度够与不够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其实,推行现代民主,没有一个高悬九霄难于企及的标准。

首先是有没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及其表达者。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的逐步发展,除了内陆边远省区以外,新兴的资产者群体已经成为各地不可忽视的力量,加上原有的士绅及其他群体,各阶层和各地区的利益分化已经十分明显。

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和废科举、建立新式教育体系,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新型知识阶层。

而经过戊戌变法以来的反覆较量,一大批政治评论家、政治家、政党或其他政治团体的领袖已崭露头角;有独立人格的记者、编辑和新闻媒体也十分活跃。

社会现实显露的是没有民主政体,各阶层和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利益就不可能不断合理调整和整合。

而这些阶层、群体、地区也已拥有各自十分活跃的代言人。

针对所谓普通公民“程度不够”的遁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强调民主活动本身就是公民如何运用民主制度的最好教育。

陈独秀曾引用杜威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民治主义何以好呢?因为他自身就是一种教育……叫人要知道政治的事不是大人先生的事,就是小百姓也都可以过问的。

人民不问政事,便把政治的才能糟塌完了,再也不会发展了……去了限制之后,从没听人说过那个人不会选举,可见得政治的才能是学得的,不是生来的。

”1历史经验已经一再证明,中国推行民主政治的主要障碍不在民智未开,而是官智未开。

后者往往不懂得没有以公民自由权利为基础的民主,现代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可能正常、健康地发展。

他们更不愿意自己手中的特权依法受到严格的监督和限制。

第三个藉口是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和党派纷争带来的种种恶果。

康有为等人反对民主共和鼓吹恢复帝制的主要托词亦是这一点。

陈独秀等人的答覆非常明确。

他们承认转变过程会带来一些混乱。

可是,专制统治带来的混乱和阻碍社会发展的恶果不是更严重吗?同时,这些恶果是民主共和制造成的,还是反对民主和的势力的倒行逆施?除了进一步推进民主共和制以外,能根治这些乱象吗?陈独秀义正辞严地指出:康有为“乃举所有中国丧权辱国兵争民困一切政治之不良,悉归罪于共和民主。

夫共和果为如是不祥之怪物也?君主政治之下,此等不良之政象,果无一能发生者耶?康氏所举事实,虽不尽诬,使民国政象,悉易以中国,则予固无词以驳之。

若其归罪于共和,则共和不受地。

若其归罪于伪共和则可,则真共和不受也。

”2八十年过去了,至今仍有人以民国初年的混乱作为中国不宜推行民主制度的所谓理据。

清理这段历史是尚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读读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当时的评论,应可发人深省。

这些先驱的高明之处,是他们不满足仅作政治是非的辨析,而始终把阐明学理作为关注的焦点。

例如,面对帝制叫嚣和肆意破坏民主的严酷现实,他们耐心地从现代国家的基本知识讲起。

《青年杂志》创刊号就载文指出:不能把政府与国家混为一谈。

“国家之与政府,划然判分。

人民创造国家,国家创造政府。

政府者立于国家之下,同与全体人民受制于国家宪法规条者也。

”3现代共和国家与专制统治在形式、精神、法律、政治等方面都有严格区别,前者必须落实于法治与宪政。

其次,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必须十分明确:“国家为达小己之蕲向而设……以之保护小己之自由权利,俾得以自力发展其天性,进求夫人道之完全。

质言之,盖先有小己后有国家,非先有国家后有小己。

为利小己而创造国家,则有之矣;为利国家而创造小己,未之闻也。

”因此,要“自利利他”或谋求整个国家健康发展,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奉行“小己主义”(个人主义),尊重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和创造精神。

如果无视这个基本点,倒过来把个人看作国家或集体的附属物,以后者的名义侵犯个人的自由和利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失去最重要的推动力。

再次,民主共和制度的根本精神在“养成互相尊重自由权利之习惯”;个人(小己)的言论自由尤其是“共和国之本质”的体现。

“舆论在共和国家,实为指道政府引诱社会之具。

故舆论之起,显为民情之发表,但当问其发之者果为独立之见与否,不当先较其是非……专制国家之舆论,在附和当朝;共和国之舆论,在唤醒当道”。

4离开确保公民的各项自由权特别是言论自由权,民主共和制的正常运作是不可能的。

诸如此类的观点,对已经完成社会转型的现代国家的公民说来,已经成为常识和社会生活习惯;但对20世纪中国而言,却是屡仆屡起的启蒙运动的重要内容。

一再响起“回归五四”的呼喊,无非是这一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的回响。

任何“超越”的雄伟祈求,都无法掩盖严峻的现实。

思想和历史都在悲怆的旋律中行进。

先驱们还对民主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作过认真的探索。

“卢骚所谓‘民主之制宜于二万人国’之说,乃指人民直接参政而言;若用代议制,更益以联邦制,‘民主政体可行于小国不可行于大国’之说,已完全不能成立;”5这是陈独秀思考理论与现实得出的结论。

直到1919年底,他仍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现在要实现民治主义,是应当拿英、美做榜样。

”6不过,英美是多元社会,对民主的内涵多数人虽有共识,亦不乏歧见。

当时,杜威正在在中国讲学,陈独秀认同他的阐释:“杜威博士分民治主义的原素为四种:(一)政治的民治主义就是用宪法保障权限,用代议制表现民意之类。

(二)民权的民治主义就是注重人民的权利: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居住自由之类。

(三)社会的民治主义就是平等主义:如打破不平等的阶级,去了不平等的思想,求人格上的平等。

(四)生计上的民治主义就是打破不平等的生计,铲平贫富的阶级之类。

”“因此我们所主张的民治,是照着杜威博士所举的四种原素,把政治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民治主义,当做达到我们的目的--社会生活向上--的两大工具。

”7杜威到中国讲学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经济危机又接踵而至。

为什么标榜民主、自由的西方世界竟演出如此凶残的惨剧?为什么号称富强的国家社会经济活竟弄得此破败和不平等?这是各国许多知识知识分子为之寝食不安的重大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威把“铲平贫富的阶级”列为民主的内容之一,这突破了对民主的传统的、正常的理解。

陈独秀接受了杜威的这个阐释,按他的理解:“杜威博士关于社会经济(即生计)的民治主义的解释,可算是各派社会主义的公同主张,我想存心公正的人都不会反对。

”8这一认识标志着他的思想的重大转变。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初,在谈及巴布夫(Babeuf)以降的法国社会主义思潮时,陈独秀写道:“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

欲去此不平等与压制,继政治革命而谋社会革命者,社会主义是他……财产私有制虽不克因之遽废,然各国之执政及富豪,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决非社会之福;于是谋资本劳力调和,保护工人,限制兼并,所谓社会政策是也……继此以往,贫民生计,或以昭苏。

”9这时他所关注的是运用“社会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保障贫民生计。

时间过了四年,当1919年底认同杜威的观点之际,陈独秀想的是:“杜威博士关于社会经济(即生计)的民治主义的解释,可算是各派社会主义的公同主张,我想存心公正的人都不会反对。

”10 “社会政策”变为“社会主义”,思虑的出发点是“公正”。

这一非同小可的转变是在德先生的旗号下实现的。

杜威所说的民主的四点基本内容,头一、二点说的是公民的自由权利和保障这些自由权的法治和宪政;第3、4点说的是平等。

他深知自由与平等有内在的张力。

他说:“因为自由竞争必以能力平等为条件,能力不平等,结果便产生不平不公的现象,所以国内造成“要知道自由平等并不是平行的……现在的问题,资本家迫压劳动家,国外养成这回的大战。

”是应该怎样补救自由太过的毛病?怎样使可能自由,可能平等,好让各个人都有平均的发展的机会?”11对世界大战的反思,引发了平等、平均的强烈呼喊。

但在各项自由及为之服务的民主已经成为为稳定的制度和生活习惯的美国,这样的呼喊是对现行制度缺陷的抗议,推动社会自我完善,带来的是“社会政策”的推行,缓和了社会矛盾而没有损伤自由。

面对前车之鉴,杜威对中国的忠告是汲取基尔特社会主义(GuildSocialism)和工团主义(Syndicalism)的精神,一要研究“怎样保留经济的重要利源--路矿森林航路--使不致落到私人手里去”;二要考虑“利用各业公所、会馆制度的好处,使他们发展,并使以职业为根据的团体得进为政治组织的中心!……如果解决了,不但是为中国私利,并且可以把这个解决法贡献到世界上去。

”12与杜威的主张异曲同工,稍后来到中国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苏俄式的“国家社会主义为中国之出路”,但政权领导者“宜爱民主,爱自由,俟人民有相当教育程度时即竭力以谋民主与自由的实现。

俄国共产党应受批评之处正在于此。

”13与此同时,苏俄政府一再宣称:“以前沙皇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尽行废弃,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阶级用强力夺取和占有中国的一切,全部交还中国人民。

”14虽是口惠实不至的空文,已引起全国上下交相赞叹:“自由、平等、互助底正义”、“全俄底农民、工人和红卫兵是世界上最可亲爱的人类”;相约“致力芟除国际的压迫及国家的、种族的、阶级的差别”!15在波及全球的社会主义浪潮冲击下,新文化运动的部分领袖接受把平均看作是社会主义,而平均和社会主义又是民主的组成部分的观点。

除陈独秀外,李大钊也有这样的思想倾向。

按照李大钊的理解,“Democracy就是现代唯一的权威,现在的时候就是Democracy时代。

战后世界上新起的那劳工问题,也是Democracy的表现。

因为Democracy的意义,就是人类生活上一切福利的机会均等。

”16西方文化的这一非主流观点,在知识阶层的一些人中迅速蔓延。

究其原因,一是在对社会实际运作状况了解不深的知识阶层中,容易出现沉迷于从抽象的公平、正义出发的均平理想国的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中国社会的悲惨现实和世界大战及其后遗症,更成为这一现象蔓延的强大催化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