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及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及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发布时间:2022-09-26T08:37:53.82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0期作者:蒋山薇[导读]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更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蒋山薇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中学零陵 425109

摘要: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更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思想意识,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让学生获取更加全面的发展、成长。本文首先阐述了将传统文化素养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意义,接着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不足点,最后提出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

引言

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优秀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美德。然而,由于年龄和能力的制约,当代的学生对历史发展的了解不够深刻,对文化知识的了解也很浅显。假如,老师不能很好地借助课堂,把传统文化知识传达给学生,学生的理解方式就会变窄,认知就会停滞不前。事实上,传统文化在目前的教育中出现在许多学科的知识中,特别是在初中的德育和法律课程中。由于,德育与法治课程的建立与发展,集中目的是协助学生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法治观念,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因此,本文从传统文化对初中德育法治的渗透角度,研究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

1、将传统文化素养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意义

1.1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一直以来,就非常关注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个体只有具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文化素养,才可以真正具备服务社会大众、为国家做贡献的基础。当前,社会已经进入新时期,所需要的不再单单是理论型及技术型人才,更加需要德才兼备的人。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持续改善学生的道德素养及法治知识,让学生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目标、以集体主义为准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养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持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作风,真正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1.2增加文化自信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文化领域也出现出大融合的发展方向。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已经发生被世界多元文化干扰的形式。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就非常有必要将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情感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理性判断和取舍,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提升自身道德与法治水平,树立文化自信。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不足点

2.1存在“重德轻德”的错误观念

大多数老师会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这种模式,最后会在课堂上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学生就无法拥有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即使在老师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也认为成绩是最关键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1]。学生的素质不可以用成绩来衡量。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优势和能力,通过成绩来判断太片面了。

2.2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缺陷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学习者一般会背诵大量的材料,主要是古诗和文化常识。这样,学习者能够记住很多文化知识,不过,他们不知道其中包含的价值。因此,老师应该善于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在学习上对知识的理解的前提上,协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3课堂知识脱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以教材为主要核心内容,将知识复述给学生听,或者引导学生翻看教材。因此,学生只能背诵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把课本的知识和实际联系在一起,不能正确使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法。德法课不但要求教师传递知识,更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知识,通过知识思考实际问题,有效处理各种疑难问题。

3、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措施

3.1多元教学模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瑰宝。优秀的传统美德、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美的文化艺术和社会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元素,不应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教师应把这些元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融入初中德法课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导学生,让学生养成深厚的文化素养。学生树立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是十分关键的。多元教学引导学生继承美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并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2]。它包含了发人深省的哲学,令人惊叹的文化形式,以及文明世界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在德育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角度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的学习得更加轻松愉快。

例如: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著名的警句渗透到课堂中,如:“老师是学生的益友”“在师生之间,两个人之间不需要第三方的参加,经常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的伙伴”等,使整个课堂灵光一闪,让学生能够从各种的角度来受益于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培养优秀的品质。

3.2借助案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化,初中政治的“思想道德”被重新命名为“德治”。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和法律观念,突出政治纪律的“育人”价值和精神。虽然道德和法律课程的目标与语文课程差不多,都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目标,不过,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德法课程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案例发展德法,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督促学生有目的地挖掘和探索,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哲学。

以《诚实守信》相关知识点教学为例,在这门课程中,老师可以用《玉离子》中失信的故事作为反面素材,当富人落水时,渔夫不顾危险地救下,这充分体现了渔夫乐于助人、奉献的精神。当富人掉进水里的时候,他答应给渔夫100金,但是当渔夫获救后,他改变了主意,只想给渔夫10金作为奖励。由此可见,富足人是不守信,说话也不诚实的人。后来,富人又掉进了水里,并说明给了同样的奖励时,但因为渔夫把富人的背叛告诉了所有的人,富人就没有被救了。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诚信”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们清楚,假如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一个又一个会失去更多的东西,比如别人的帮助,好的机会,宝贵的生命等等。这样的课堂既能满足学生听故事的心理欲望,又能让学生学习“诚信”文化,弘扬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髓。

3.3优化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初中德育法治课堂中,教师不但要把理论知识讲清楚、讲详细,还要注重创设情境、优化环境,让学生的眼睛和精神始终在课堂上,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老师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枯燥乏味,无法集中注意力。

3.4相互互动促进文化渗透

加强互动,提升文化渗透结果。新编写的德育法治教材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同时在教材中增加了对话环节,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让师生通过对话开展热烈的讨论。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借助新教材的优势和特征,组织师生互动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者和设计者的作用,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共处,有目标地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知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没有中国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国人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学教师要自觉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培养,按照新时代条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宣传者和推动者。中学教师应清楚培养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识字的意义,应该多一些渠道,多一些方法,让教师认识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关键性,进一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参考文献:

[1] 陈尾香.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

资源,2021,17(09):68-69。

[2] 张兴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J].教师博览, 2021,(27):93-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