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实验课的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小学实验课的改革探索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学好科学,懂得科学,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试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上好实验课的基础

1.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实验材料。虽然我们有实验仪器,但不是什么都有,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和力量,在学习每单元之前,教师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搜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2.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变成幼苗》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凤仙花的种子一下子找不到。在教学前,我发现四年级小朋友种在水中的蚕豆种子都发芽长出了茎和叶子,我就选择了蚕豆。

3.材料选择要具有结构性何代表性。比如:《磁铁有磁性》一课中,

在选择各种分值的硬币中,一元的、一角的,特别是一角的硬币有两种,一种能被磁铁吸住,另一种不能被磁铁吸住,这在选材上要有结构性和代表性。

4.日常器具的利用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比如:炸玉米花装置,用易拉罐和铁丝做成,既使又用方便。

二、精心设计,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1.实验操作要规范。规范操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保障。众所周知,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规范操作是指教师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操作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直接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测力计在使用之前要先凋零,读数时眼睛要和刻度线保持水平;使用胶头滴管时严禁将液体流入胶头皮囊中等规范操作,首先是教师示范要规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

2.动手之前先动脑。以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科学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依据科学问题,先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有了实验方案,再去动手,以防实验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如:《运动与摩擦力》的对比试验中,要弄清楚变量和不变量的关系。在探究《磁铁的磁性》哪一部分的磁力最强时,实验的难点是实验方案的制定,不同的实验方案,就会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就会收集到不同的实验数据,当然,殊路同归,不同的方法,依然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3.实验材料要分层进行发放。每一节科学实验课不只是一个活动,要用到的实验材料比较多,为了防止过多的实验材料对学生的学习的干扰,我的做法是,根据实验的进程将每组实验材料依次发放给学生,比如:《水的浮力》,《运动与摩擦力》中材料的发放。

4、学会填写实验报告及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正确填写实验报告,为后面的汇报交流做准备。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一般的小组都会派语言组织能力较强的组员进行记录,多次训练后学生就会掌握记录方法。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科学结论。比如:《水的浮力》一课,学生通过测量和分析比较不同下沉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从而发现越大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越大。

5.汇报交流。汇报交流可以使实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汇报交流是实验课的最后一道程序,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在这个环

节中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在试验中得到的结论,以及在试验中的一些困惑。这样有争论、有探讨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知识的火花就会得以呈现。

三、实验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科学实验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动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从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动手和创新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多假设。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科学家进行实验在没有成功前,都只能是“假设”,所以学生在实验时,有关科学的结论,应该让学生敞开思路无所顾忌地想,甚至是异想天开地想。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认识事物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提一个统一的问题或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虽然看起来很顺,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我们所要做的是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这样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很多实验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从对实验结论的假设开始的。例如教《点亮小灯泡》,一开始简单介绍了

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假设、敢于思考,利于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多思疑。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很有道理,读书无疑者,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科学实验的整个过程,处处伴随着学生的思考,而且需要学生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设置悬念,去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教师一上课就出示一个电磁铁,引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然后让两名学生各取一个电磁铁(线圈、铁钉不同),让学生观察哪个电磁铁吸的回形针多,并思考这是问什么?这时可以鼓励学生朝着不同的方向想。

此外,实验的实施需要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实验过程中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总之,小学科学学科的实验室一种积累,需要学生的合作,更加需要老师的合作,需要家长的合作。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