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九江部分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全国一卷质量监测(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2020~2021年度高三质量监测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月29日9:00~11:30 。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城市生存焦虑表现在各个方面。

究其原因,社会的转型升级带给个人的“成长阵痛”首当其冲。

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是一个大转型时代,主要表现出三个基本特质:第一,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二,高流动性的社会:第三,经济社会、社会文化价值、社会生活方式都面临着大转型。

清华大学教授邹广文则突出强调了经济社会原因,即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人们焦虑心态产生的原因。

中央编译局薛晓源突出强调了当下社会的科技发展对焦虑产生的影响。

事实上,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焦虑的生成具有必然性。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晏辉就指出,真正的焦虑起源于人本身,即入们需求的多样性与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

他进一步指出,解构焦虑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现代化导致对本体论的追问被重新提出;二是变动性导致人们身份的断裂;三是人和人之间伦理共同体的解体,导致人们希望建构命运共同体。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董慧通过“地方性”这一概念强化了晏辉教授对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论证。

她指出,以资本与理性为主导的城市化,造就了抽象化、物质化、功能化和不均衡的城市生存空间。

“地方意识”与城市生活空间的文化性、价值性、差异性和生活性具有深刻的关联,从根源上解决焦虑问题,需要通过现代意义上“地方”的回归,重建当代城市人的精神家园。

针对当代社会出现的普遍焦虑,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作出了具体安排,突出表现在情感治理模式和社区情感治理模式方面,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上海大学教授贾文娟强调了情感治理对社会焦虑情绪的治理意义,指出:在娱乐性劳动中,管理者通过关系工作、情感工作、情怀工作将高强度劳动转化为令人愉悦的娱乐。

劳动控制依托于关系、氛围、情怀等曾处于辅助地位的文化性因素,劳动者在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中追求自己的剩余快感,最终使劳动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劳动之中。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强调,心理上的负担和脆弱导致根本性的焦虑,与焦虑相关的是城市生活的脆弱。

年轻人与中产阶级在城市生活中面对梦想之焦虑、现实之焦虑、情境之焦虑。

“但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为我们超越焦虑提供了可能,这种中国式的乐观主义实际是我们超越焦虑的内在的动力。

蓬勃向上的社会发展,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了美好期待,焦虑在此意义上转化为了前进的动力。


解决焦虑问题,归根结底得回到自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指出,不光现代人有焦虑,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焦虑无处不在。

与其说焦虑是一种需要克制和避免的情绪,不如学会在焦虑中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教授也表示,焦虑是生存性的,是不可能避免的,焦虑在当代社会不可能完全解决。

但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是在一种不可避免的生存焦虑当中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总有一些方法能让焦虑少一点,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摘编自光明网《积极对待现代社会焦虑,化焦虑为前进动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和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一致认为,焦虑的产生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

B. 上海师范大学晏辉教授认为,从哲学角度看,焦虑的产生有必然性,焦虑本质上源于人自身。

C.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社会发展带来的美好期待在某种意义主使焦虑转化成了前进的动力。

D.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认为,从历史角度看,焦虑具有历史性,从古至今,焦虑无处不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从焦虑产生的原因解决焦虑的方法等层面对“城市生存焦虑”这一话题进行了阐释。

B.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转述了诸多学者的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使文章富有学术色彩。

C. 文章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哲学管理、心理、历史等视角探讨焦虑问题,视野开阔,立论高远。

D. 文章结尾提到,焦虑是生存性的,是不可避免的,这与全文有逻辑相悖、自相矛盾的嫌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虽然主要探讨的是当下城市生存的焦虑问题,但社会转型升级给农村带来焦虑情绪也是不可避免的。

B. 建设具有“地方意识”“地方性”的城市文化,重建当代城市人的精神家园,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城市焦虑问题。

C.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如果善于利用关系、氛围、情怀等文化因素,那么劳动者的焦虑情绪可能得到缓
解。

D. 焦虑的解决本质在内因,归根结底需要回归到自身。

所以,在当代社会中焦虑是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从我国甘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即著名的“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历史抱负和贡献与丝绸之路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经济交通史上的典范,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贡献必将超过丝绸之路。

(摘编自搜狐网《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是为了什么?》,2017年9月8日,有删改)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框架下,可以筹划并制定出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以此来克服民族和历史冲突,让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都能获益。

新丝绸之路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希望,同时为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拉鲁什表示,要根除恐怖主义和毒品问题,必须要有一个严肃的经济发展方案。

如果能够让人们知道只要努力工作就能获得好的生活,这样自然能解决恐怖主义问题。

在拉鲁什看来,当今世界各地区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地区冲突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甚至可能带来战争威胁,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经济发展平台,一个符合全人类文明共同利益的平台。

她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丝绸之路是当
今世界和平的最重要的创举。

”拉鲁什还呼吁人们彻底抛弃有些国家注定永远贫穷而有的国家则永远富有的陈腐观念,创造一个国际新秩序,让每个国家的人们都有可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她说:“我认为新丝绸之路恰恰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个目标。


(摘编自《新丝绸之路是世界和平的希望——专访德国席勒研究所创始人黑尔佳·策普·拉鲁什女
士》,新华网2014年8月7日)早在“一带一路”倡议宣布之初,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就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

他认为这一倡议将“改变巴基斯坦的命运”。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先行项目。

他认为,“一带一路”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创新和能量,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为消除贫困,给当地人民更加繁荣的生活创造了机遇。

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利认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和精准扶贫的实施中,要激发小企业和小金融机构的活力。

小企业和小金融机构很灵活,只需要给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一点资金支持或是技术支持,就可以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与企业发展新机遇》,中国网2019年4月10日)材料四:
美国媒体指出,很多参加“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都有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包括港口、公路、铁路、能源等方面的建设。

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一项推测,亚洲新兴经济体每年需要大约1.7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减贫及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好提供了急需的基础设施,带来了新的贸易路线,并为亚欧实现了更好的联通。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创造了商业机会,也为急需开发和工作的沿线国家提供了机会。

美国媒体在一篇长篇新闻分析中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

现在中国开始采取更加富有远见的举措:提升在既有国际制度中的影响力,从内而外影响游戏规则;确立自己的制度,如亚投行,从外部重新界定规则;向其它国家提供救生圈,通过和他们一起创建制度将其纳入自己的怀抱。

在另一长篇分析中,该报指出,中国正在按照自己的方式重塑全球贸易:“一带一路”倡议是按照中国的方式推进全球商业,希望利用中国的财富及工业技术创造新型全球化,摆脱西方主导的制度规则,重塑全球经济秩序。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及亚投行是填补二战后国际制度空白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韦宗友《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基于美国三大主流媒体的文本分析》)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曾为东道国创造了超10亿美元的税收。

B.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重塑全球人类文明,对中国的整体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C. “一带一路”给巴基斯坦企业发展带来创新和能量,为其消除贫困创造条件。

D. “一带一路”是中国采取的有远见的举措,将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积极影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中国现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以此为主要目标。

B.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已超100亿美元,有助于克服历史冲突,将会消除恐怖主义和毒品问题。

C. 新丝绸之路已经创造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有力反驳了西方认为有些国家注定永远贫穷的宿命论观点。

D. 美媒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带来有助于减贫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这和新西兰前总理有一定共识。

6. 如果有外国记者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那么,你会如何回应?请结合材料对此说法予以驳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雨
我的眼睛深处,映出火团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

与其说是山,莫如说是山谷更贴切。

山高谷深,山峦紧迫溪流两岸,巍峨地雄峙着。

不抬头仰望,是不易窥见山之巅的苍穹的。

天空还是一片蔚蓝,却已微微现出了暮色。

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着薄薄的暮霭。

红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着我,渗透我的身心。

莫非要让我早早地感受到日暮之将至?小溪的流水一片湛蓝,红叶没有倒映在溪流的蓝色中。

我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

这时,在蓝色的溪面上却看见火从天而降。

仿佛不是在降落火雨或火粉,只是小小的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但从天上降下则是无疑的。

那小团的火球落在蓝色的溪面上旋即就消失了,火从山谷降落的瞬间,由于红叶的缘故,看不见火的颜色。

那么,山巅上又是什么情况呢?抬头仰望,只见一团团小火球以想象不到的速度从上空降落下来。

大概是火团在动的缘故吧,以雄峙屹立的山峰为堤岸,看起来狭窄的天空好像是一条河在流淌。

这是我在去京都的特别快车上,入夜刚要打盹儿的时候所泛起的幻影。

十五六年前,我住院做胆结石手术时,同我邂逅的两个女孩子总是留在我的记忆里。

这次去京都,就是为了到京都的饭店去看望其中一个女孩子的。

另一个女孩子生来就没有胆液输送管,据说顶多只能活一年,所以必须接受手术治疗,植入人造管,将肝脏和胆囊联接起来。

母亲抱着幼儿站在走廊上,我走近看了看,说道:
“多好啊,这孩子真可爱。


“谢谢。

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正在等家里人来接呢。

”母亲平静地回答。

孩子静静地入梦了。

她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着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

我对那位母亲说出这种唐突的问候,也是因为住院患者之间的互相体贴而疏忽了的缘故吧。

这家外科医院来了许多做心脏手术的孩子。

手术之前,他们有的在走廊上东奔西跑,有的乘电梯上上下下,嬉戏喧闹。

不觉间,我也同这些孩子打起招呼来。

他们都是五岁到七八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手术
最好在幼儿期进行,否则可能夭折。

这些孩子当中的一个特别引起我的注意。

每次乘电梯,我几乎都看见她也在电梯的犄角。

这个五岁的女孩子独自一人蹲在站着大人的腿脚后面,总是闷不作声。

她那双不和悦的眼睛射出强烈的光芒,那张倔强地噘起的嘴紧闭看。

我向我的贴身护士探听,据她说这女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这样独自乘电梯上上下下。

就是坐在廊道的长椅上,她也是绷着脸,不吭一声。

我试着同她搭话,她的眼睛却一动不动。

我对我的护士说:
“这孩子很有出息啊!”
后来,这女孩子不见了。

我问护士:“那孩子也做了手术?术后情况好吗?”
“她没做手术就回家了。

她执拗地说:看到贴邻病床的孩子死了,我就不愿做手术,要回家,不愿做手术,要回家。

谁劝说她都不听。

“唔……但是,她会不会夭折呢?”
这回我到京都,就是为了去看望这个如今已经成人的二八妙龄的姑娘。

雨敲打在客车车窗上的声音,把我从朦胧的梦境中惊醒。

幻影消失了。

我又快要打盹儿的当儿,就听见雨点打在车窗上的声音,转眼间,风雨交加,雨点敲打着车窗的声音越来越激烈了。

打在窗玻璃上的雨点,一滴滴地顺着窗玻璃斜斜地流落下来。

有的雨点从车窗的一端流到另一端,流着流着,短暂停住,接着又流动起来。

流流停停,停停流流,显得很有节奏。

一滴滴水点,后面的赶超前面的,上面的低低地落到下面,画出一道道交错的线。

我从流动的节奏中,听到了音乐。

我觉得火降在红叶尽染的山上的幻影,是静谧无声的。

然而,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

后天,在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将要举办新年和服表演会,我应和服店老板的邀请前往参观。

服装模特儿当中有一个叫别府律子的,我忘不了她的名字。

但是,我不知道她当了服装模特儿。

我没有去欣赏京都的红叶,宁可来观看律子的表演。

翌日,依然秋雨绵绵。

下午,我在四楼的大厅里观看电视。

这里像是宴会大厅的休息室,已有两三对婚宴的客人,显得十分拥挤,打扮好了的新娘子也从这里经过。

我偶尔回头,看见排号早的新郎新娘从会场里走出来,站在我的身后拍摄纪念照片。

和服店老板就在那里致辞。

我询问别府律子来了吗?老板立即用眼睛指了指近旁。

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

她紧闭双唇。

这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还活在人世间,我本想驱前探问:还记得我吗?想得起来吗?可我终究还是踟蹰不前。

“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和服店老板在我的耳边悄声说了这么一句。

7.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我”眼中的幻影,火团降落红叶山,白的石、蓝的水。

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暗示了一种生命之美。

B. “我”再次看到律子时,“本想趋前探问”,却“终究还是踟蹰不前”,表现了“我”既想见她又不忍心面对她病况的心情。

C. 小说再次出现律子“不和悦”的目光,第一次写的是她害怕做手术,第二次写的是她没能提前一天穿上和服的情绪。

D. 这篇小说很简短,故事也简单,不以人物性格的独特与情节的曲折取胜,整篇小说有一种含蓄美和朦胧美。

8. 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举秋雨和火团,上承“我”在火车上的所思所见,下启对律子生活现状的描写。

B. 通过写音乐变成幻影,凸显律子故事和生命理解的关系,使小说的层次更加丰富。

C. 以“我”的感受来写秋雨和火团的变换,使小说的抒情结构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

D. 通过写“我”的情绪变化和对“幻影”的强调,扭转了小说故事情节的进展方向。

9. 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10. 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河东平阳人。

票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还,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

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

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

光与左将军上宫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

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

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

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

公主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光不许。

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

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

由是与光争权。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

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

于是皆与燕王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

候司光出沐日奏之。

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

书奏,帝不肯下。

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

有诏召大将军。

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
“将军冠。

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

”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

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

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

光威震海内。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B.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C.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D.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讳,字面意义是指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

B. 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与女性结为夫妇。

C. 休沐,字面意义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

D. 发觉,文中指败露,现代指发现、觉察,败露也可以理解为被发现、被觉察。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霍光得到提携,又受武帝重托。

他由兄长去病带至长安,仕途上屡获升迁,直到侍奉皇上;武帝临终,将少子托付给他,要他行周公辅佐之事。

B. 霍光主持大局,得罪一干权贵。

他秉公处事,拒绝权臣的无理请求,因此遭到怨恨,以致后来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

C. 霍光遭到陷害,昭帝主持公道。

政敌想扳倒他,让人假托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放纵,或将发生意外之变;昭帝却不予理会,表示霍光无罪。

D. 霍光挫败政敌,威名天下传扬。

昭帝力挺霍光,政敌再也不敢发声,于是转而暗中谋杀霍光,结果弄巧成拙,被一举铲除,霍光因而威震海内。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

(2)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漫兴九首①
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其九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注:①这组绝句是杜甫写在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其时安史之乱进入第六个年头。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愁”是第一首诗的诗眼,点明诗人客居成都、心忧国事的愁苦。

“愁不醒”表明难以从愁绪中摆脱出来的心境。

B. “无赖春色”以“无赖”写“春色"”,将春色拟人化,写出了春色多事让人讨厌的特点,带有嗔怪的意味,领起下文。

C. 第二首诗中“隔户杨柳弱袅袅”句,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门墙外柔弱的柳枝随风摆动、惹人怜爱的情景。

D. “恰似十五女儿腰”运用比拟的手法,准确地描绘出柳枝纤弱柔美的特点,寄寓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16.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的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表示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邀请客人的意思,更见主客交情之深厚。

(3)古代衣服由于原料的缘故,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

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意象和与之相关的“砧声”来表现家妇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或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