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章 佛教与民间信仰(观音信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佛教与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佛教信仰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诸多神灵信仰中以佛、菩萨信仰为主,民间更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信仰传统。

一、菩萨信仰
菩萨,全称为“菩提萨埵”,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意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等,即帮助众生觉悟之意。

它是仅次于佛的第二类佛教尊神,是修持大乘六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宗教实践者,其职责是辅佐、帮助佛解救众生。

汉传佛教中,起初称文殊、普贤和观世音为“三大士”,后加地藏菩萨组成四大菩萨,此四者是菩萨中最为著名的。

而观世音菩萨最深入人心,千百年来深受中国民众的信奉和青睐。

(一)观音菩萨信仰
1、观音菩萨的来历
观世音,佛教菩萨名。

又译光世音、观自在。

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名讳,乃略称观音,故又有观音菩萨之称。

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

佛教称观世音为大慈大悲的菩萨,有多种化身,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观世音“观其音声”即时前往拯救。

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认为观
世音菩萨神通广大、利益众生,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

因其解救众生于危难中,而成为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象征,被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因此他的地位颇高,是西方“三圣”之一,协助阿弥陀佛接引、教化众生。

在大乘佛教中把将来能够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称为“大士”,观音由此也被称为“观音大士”。

庙堂里,观世音一般放在佛祖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之后的大悲殿来供奉。

但是在民间,观世音的影响和知名度却远远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千古至今,人人尊崇,家家敬仰,庙宇布四海,金身遍万家。

观音菩萨在佛经中并没有其具体而真实的身世,关于其来历自古众说纷纭。

有的说他在无量劫前就已成佛,名叫“正法明如来”;有的认为他原是古印度人信奉的双马神童,专为人类造福,此说法在西藏比较流行,由此演化为藏传佛教中的“马头观音”;有的说他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尼摩发愿修行,修得正果后成为阿弥陀佛的左右两胁侍,组成“西方三圣”;有的说他是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大弟子、大菩萨,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2、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1)观音信仰在中国的传播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

观音以慈悲见长,这与我国提倡仁义道德的儒家文化相吻合,又因观世音能够解救众生于苦难中,恰好迎合了广大佛教信徒欲通过神灵信仰摆脱现实苦难的宗教心
理,因而在我国得到迅速传播。

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激烈尖锐的阶级矛盾,野蛮残暴的民族压迫,使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的苦难,使得广大民众从自身的现实需要出发,纷纷开始信仰观音菩萨以求得解脱。

社会的动荡、现实的苦难、未来的渺茫,使得各阶层人民时时惶恐,处处不安,哀鸿遍野、苦难深重的动乱社会,更促使人们信崇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在印度佛教庞大的佛菩萨王国里,中国民众很快选择了观音菩萨,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广大民众祈望有一位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救世主。

在频生的天灾人祸面前,束手无策、陷于失望甚至绝望境地的平民百姓,需要这样的救世主。

宣扬能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信仰就得到社会广大民众的欢迎。

观音信仰始于东晋,据史料记载,东晋义熙四年(408),太原郭宣被关在狱中,心念观世音名号,遂被恩赦,出狱后为观世音造像,这是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像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且可得知观音最早因其救世功德而博得人们的信奉的。

到南北朝时,社会的动荡为其传播提供了有利契机,观音信仰因此得到全面发展,出现了众多有关观音的佛教经典,将观世音和大势至说成是阿弥陀佛的侍者,并说有信仰、发愿往生极乐净土者,死后根据其功德大小而受到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的不同方式的接引和教化。

因此,后世寺院和塑像中有阿弥陀三尊,在阿弥陀佛的左侧是观世音菩萨(代表佛的慈悲),右边是大势至菩萨(代表佛的智慧)。

此外还出现了许多观音救苦救难灵验的书,通过各种带浓厚神秘色彩的灵验、感应的故事来传播观音信仰。

这些传闻故事被编集成
书,记载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各阶层的观音信仰情况。

我国历史发展到了唐朝以后,中华文明得到了空前大发展,长安城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与此同时,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大发展。

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出现了某些微妙的变化。

因为,中国民众接受印度的佛菩萨却又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为中国菩萨。

首先,观世音的名字,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为观音。

而更重要的是,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印度的观音形象逐渐发生重大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观音入主中国初期,观音还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

这位大慈大悲、急人难、救人危的观音菩萨,到了“盛唐”时,依照善男信女的信仰心理需要,终于神秘地完成了向慈眉善目的白衣柔美女子形象的转化。

宋以后,这一“转化”则普及到了全国。

(2)观音形象的中国化
观音形象由男变女
历来人们对观音菩萨是男性还是女性颇多争议。

根据佛教义理,菩萨是断除烦恼、证得菩提的无漏圣人,无所谓性别,但事实上无论佛经还是信众都对其融入了世俗的性别观念。

现在中国汉地佛教寺院殿堂中,观音的画像几乎都是女身,但印度和中国早期观音造像,例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观音都是以男子汉形象出现,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

《妙法莲华经》中也将观音称为“善男子”,《华严经》中称:“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经”。

可见菩萨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由男身变为女身,而最为典型的
是观音菩萨。

自南北朝时起,观音在脸部和服饰上表现为女性,但仍蓄髭须、留长眉,到隋唐时出现了非男非女相,容貌柔美却有髭须。

唐宋以后,则开始塑为女身:体态丰润、容貌端庄、身披天衣、项佩璎珞的高雅娴静的妇女形象。

到宋代以后,则完全塑为女身。

民间普遍称之为“观音娘娘”,观音也由此倍受民众青睐。

观音的女性化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

主要的有:首先,观音现女身有其理论根据。

佛经中称观音具备圆通大智,能现30余种变化身,应机说法、解救苦难。

《妙法莲华经》称:“观世音现比丘尼身、优婆夷(女居士)、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楞严经》中观音白佛云:“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我于彼前见(现)比丘尼身、女王身、国王夫人身、命妇身、大家童女身,而为说法。

”这些记载为观音女性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其次,观音的寻声救苦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

观音以慈悲之心和广博胸襟,应机化身、解救危难,这如同世间关怀、护佑子女的母亲,此相通之处是观音女性化的内在原因。

最后,观音的女性化集中反映了出家尼众和信佛妇女的要求。

我国自南北朝时信佛者日趋增多,大量妇女也纷纷加入信众行列中,她们希望有一位女身神灵,以拉近人神间的距离,抒泄自己的身心感受。

观音因其可现女身的理论,慈悲的母性情怀等内在条件,自然成为塑造女性神灵的首选对象。

民间根据佛教经典中关于观世音菩萨有无数变化之身的说法,演变出“三十三观音”的名目,形成了三十三种观音像。

如有杨柳观音、
鱼篮(马郎妇)观音、白衣观音、水月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莲卧观音、圆光观音、岩头观音、琉璃观音、持莲观音、洒水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送子观音等。

观音造像如此变幻不定、种类繁多,自然是为满足民间大众的要求而产生的,这反映出观音信仰已渗入民众生活,又因民众实用的要求而改造成更适合民众需求的神灵信仰。

同时随着唐代净土宗的建立,作为辅助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的观音信仰也开始流行开来。

(3)观音菩萨身世的中国化
中国佛教对观音的改造,还突出地表现在编造观音菩萨的新的身世,这就是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妙善公主说,将印度的男观音变成了西域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

相传,传说古代兴林国妙庄王有三位美丽的公主。

大公主叫妙金,二公主叫妙银,三公主叫妙善。

妙善自幼出家修行,父王不允准她去,她便偷跑遁去。

妙善所在的庙里有500个和尚和尼姑,妙庄王一气之下,一把火把焚烧了这庙院,500和尚和尼姑都被烧死在里面。

在庙内修行的妙善也被烧伤,幸被一只白虎驮走获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香山这个地方继续信佛修行,最终成了香山寺院的主持,坐化升天,终成正果。

佛经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妙庄王做了恶,身上长了500个大脓疮,什么药都用了也无济于事。

医生说非要亲骨肉的一只眼一只手作药,才能医好。

大公主不愿意,二公主舍不得。

修行的三公主妙善至善至孝,尽管妙庄王做了那些恶事,一听说要亲生骨肉的一只眼和一只手才能治好父王的病,自己就挖了一只眼,砍了一只手给父王
作药。

妙庄王服药后,全身脓疮消失,身体康复。

妙庄王听说香山菩萨献给他手眼,就前来进香参拜。

女儿岂能受父亲参拜,见父长拜,妙善就一侧身,成了现在庙宇所供的千手千眼侧身像。

妙善的大孝行为感动了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就召见妙善公主:“你这大孝子,舍了一只眼、一只手,我就还你一千只眼、一千只手。

”这样,妙善公主就成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为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所崇敬。

这就是千手观音的来历。

据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

(4)观音道场的中国化
普陀山是名副其实的观音道场。

那么观音菩萨究竟是怎样来到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观世音菩萨原来是住在洛迦山,这座山比较小,菩萨看中了对面的普陀山,这个地方很大很美丽的,他要在那边开辟道场,所以从这里洛迦山他一跳就跳过去,飞过去,飘过去,飘到那边观音跳一个很大的石头,他就落下来,留下一个很大很大的脚印,这个脚印像我们普通人两只脚一样大,留下这么一个古迹,观音跳这个石头也是很美丽的,现在我们很多的游客,香客对菩萨的脚印都很尊敬,我看有很多西藏来的,东南亚来的一些信徒,他把头磕到菩萨的脚印里去碰他,他认为我的脑子就聪明起来了。

远远望去,洛迦山就相一尊仰卧的观音,安静地躺在碧波之上。

连接普陀山和洛迦山的这片海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莲花洋。

每当海风吹拂,海水翻滚,莲花洋就像千朵莲花盛开,给海天佛国增加了一
道亮丽的风景如今来到普陀山朝拜的香客,都要在朝拜普陀山之后再去朝拜洛迦山,因此这里自古就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的说法。

传说毕竟还是传说。

据史料记载,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真正确立,是与一个叫慧锷的日本和尚有着很大关系的。

公元863年,日本国遣唐僧慧锷在五台山见到一尊观音像,心生喜爱,未征得寺僧同意,就肩扛观音圣像准备乘船回日本。

当慧锷上船的时候,本来很轻的观音像突然重不可举,十几个人一齐用力才抬到船上。

当船经过普陀山时,本来风平浪静的莲花洋突然涛怒风飞,海水中布满了铁莲花,船被钉住了,寸步难行。

船上的人无不感到十分恐惧。

晚上,慧锷梦到一个僧人模样的人对他说:“你只要把我安放在此山,我就让风送你回日本。

”于是,慧锷和众人一起把观音像抬到了普陀山上的潮音洞旁边,被慧锷留在普陀山的观音像,因不肯去日本,就有了另外一个名字:不肯去观音。

普陀山上一位姓张的岛民知道此事后,内心感动,便把不肯去观音请归自己的家中,把房宅施舍出来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它就是现在普济寺的前身“宝陀观音寺”。

现在的“不肯去观音院”,是在原先无量殿旧址上新建的。

“不肯去观音院”,此为梅岭第一座寺院,是为道场开基。

佛经中称观音住地为“补怛洛迦山”,又作“普陀山”,于是略称此山为“普陀”。

其道场不仅受到善男信女的朝拜,而且以“海天佛国”的称誉蜚声海外,这样观音信仰更是扎根民间而流传至今。

观音菩萨为什么在所有的菩萨当中有这么一个特殊性,不显丈夫像,而显一个女性像,是因为观音菩萨慈悲心,非常的慈悲善良,这也是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会这么受到中国信众的欢迎的一个殊胜点。

中国有句赞美人的俗语,叫菩萨心肠。

“菩萨心肠”其实就是中国民间对观音精神的通俗表述,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当他们看到观音菩萨的种种形象的时候,最直接的联想,就是自己的慈母。

长期的世俗演变之后,观音菩萨的形象虽然已经经历了很多次的改变,但她大慈大悲的精神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在这里,信众们认为观音菩萨就是爱的化身,美的化身,慈悲的化身。

据说农历的二月十九是观音的圣诞日,六月十九是观音的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观音的出家日。

这三个日子不知从哪天起已经成为普陀山最隆重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普陀山就会聚集来自各地的香客,向观音菩萨顶礼膜拜。

此三日各地香火最盛,称“三大香期”。

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人们对观音菩萨的信仰远远胜过佛陀。

可见佛教传入后,民众对佛教义理不感兴趣,面对现实生活,他们渴望从宗教信仰中得到实际的帮助和救济。

因而,能够应时化身、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就成为广大民众信奉的对象。

直到今天,各地的观音信仰仍是最为普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