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观音造像研究【开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历代观音造像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对观音造像的研究。这是从艺术的角度、大量使用考古的资料,进行历史的追述与艺术特征的分析,是西方学术界观音信仰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领域。代表性的成果有: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立大学艺术系硕士研究生Mary Virginia Thorell于1975年完成了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印度教对波罗和斯那王朝时期观音雕像的影响》[181]。该文首先对观音信仰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印度佛教后期的密教观音信仰情况做了追述,重点对古代印度波罗王朝(大约公元750-1197)和斯那王朝(大约公元1095-1202)[182] 时期的观音造像进行研究,揭示了印度教对这一时期这一地区观音造像的影响。毕业于美国夏威夷大学东方艺术史专业的Tove E. Nevile女士所著的《十一面观音:它的起源和造像》[183]对密教观音信仰中非常著名的十一面观音信仰做了深入的研究,书中收集了采自印度、柬埔寨、尼泊尔和中国西藏、中国汉族地区、朝鲜、日本等地的十一面观音造像共67种,对这种特殊形式的观音信仰的起源、造像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时间上从古到今,地域上则涉及到南亚、东南亚、东亚等许多佛教流行的国家和地区。Chutiwongs的《东南亚大陆地区的观音造像》[184]对东南亚大陆地区的观音造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分六章,分别是印度与东南亚的文化关系、佛教故乡的观世音、缅甸的观世音、泰国中部地区的观世音、古代柬埔寨的观世音、占婆[185]地区的观世音。该书共600多个页码,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附图200多幅,极具资料价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Chang, Cornelius Patrick 的博士论文《水月观音画像研究》[186]专门对流传于中国的水月观音的造像进行研究。书中首先对唐以前中国的观音信仰以及观音名称的含义进行了阐述,接着对敦煌石窟中的四幅水月观音造像作详细的分析,然后对中国文献中的水月观音和普陀山观音作了介绍,对中国流行的三十三观音特别是其中的水月观音和白衣观音作了大概的勾勒,最后,对水月观音造像形式的演变作了分析。该书以缩微胶片形式出版,近200个页码,论述比较详细。Giuseppe Vignato的《佛教的中国转化:以观音为例》[187] 首先对视觉艺术在佛教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接着对中国的佛教造像作了历史的回顾,下来便开始研究观音,其中有这些内容:佛教经典中的观音和民众中的观音、崇拜仪式、观音的基本造像类型等。该书是作者的硕士毕业论文,以缩微胶片型出版物由美国“俄勒岗州神学研究交换网络”出版。John larson 和Rose kerr《观音:一部杰作的展现》[188]主要是从考古的角度对历史上的观音造像进行分析。印度学者洛克什•钱德拉的《敦煌壁画中的观音》[189]主要研究中国敦煌壁画中的观音造像,涉及观音名号

的种类、来历、壁画的内容、观音的形象等。日本学者宫治昭先生的《斯瓦特的八臂观音救难坐像浮雕——敦煌与印度的关系》[190]主要研究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八臂观音救难坐像浮雕的艺术特点和基本内容及其同敦煌之间的艺术联系。日本学者西上青曜的《观世音菩萨图像宝典》则对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及其来源进行了追溯和分析,对各种观音形象进行了说明[191]。

国内研究主要是从艺术与考古的角度对各种观音造像的考察,如孙修身、孙晓岗的《从观音造型谈佛教中国化》[54]、郑秉谦的《东方维纳斯的诞生:“观音变”初探》[55]、刘继汉的《从阎立本的“杨枝观音”谈观音画像的演变及其他》[56]、芮传明的《中原地区女相观音渊源浅探》[57]、刘彦军的《十一面观音》[58]、李翎的专著《藏密观音造像》[59]和系列学术论文《擦擦观音像研究》[60]、《藏密救六道观音像的辨识——兼谈水月观音像的产生》[61]、《十一面观音像式研究》[62]、《三叶冠观音像考》[63]、《六字观音图像样式分析——兼论六字观音与阿弥陀佛的关系》[64]、《水月观音与藏传佛教观音像之关系》[65]、李云晋的《云南大理的“阿嵯耶”观音造像》[66]、金申的《博兴出土的太和年间金铜观音立像的样式与源流》[67]、郭子瑶的《观音形象中国化的审美依据》[68]、李彩霞的《馆藏唐卡观音类赏析》[69]、赵广铃的《慈愍法像,殊妙庄严——宁波七塔寺十一面观音造像赏析》[70]、董彦文的《多姿多彩的观音菩萨》[71]、王丹的《从观音形态之流变看中国佛教美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72]、阚延龙的《千手千眼观音的艺术特色》[73]、马天凤的《隋立观音像》[74]、杨庭慧的《画圣吴道之与观音像石刻》[75]、冯汉镛的《千手千眼观音圣像源流考》[76]、刘智的《延安市收藏的千手千眼观音铜造像》[77]、王惠民的《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78]、刘凤君的《山东省北朝观世音和弥勒造像考》[79]、业露华撰文的《中国佛教图像解释》中的第四章《观音部》[80]等。这类研究成果数量最大,难以尽列。其主要特点是以实际存在的观音造像为依据,以艺术的风格及其演进为线索,以观音信仰的教义为背景,同时涉及古代印度观音信仰在中国的演变、观音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藏传佛教观音信仰与汉地观音信仰的区别等问题,所以,这些研究既是艺术的研究,也是宗教的探析,既是历史的追溯,也是现实的关注,既对我们理解观音形象在中国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认识各种不同的观音信仰形态具有很大的帮助。

与中国大陆一样,从艺术角度对观音造像的研究也是台湾观音研究中成果最丰富的一个领域。比较重要的研究有:林富春的《论观音形象之变迁》[123]、陈清香的《千手观音像造型之研究》[124]、《观世音菩萨的形象研究》[125]、《观音造像系统述源》[126]、李玉珉的《梵像卷中几尊密教观音之我见》[127]和《张胜温梵像卷之观音研究》[128]、胡文和的《四川与敦煌石窟中的“千手千眼大悲变相”的比较研究》[129]、古正美的《从佛教思想史上转身论的发展看观世音菩萨——中国造像史上转男成女像的由来》[130]、洪立曜的《观音画法鉴赏》[131]、赵超的《妙善传说与观世音造像的演化》[132]、刘世龙的硕士论文《明代女性之观音画研究》[133]、张惠玲的《台北市佛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