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信仰指哪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即“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练沥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发展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由人至神和由神至人的社会互构过程.

然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淡薄的国家,也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可是一旦走入民众间,就会发现,中国的民间信仰文化极其丰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种人物等都可以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而且崇拜方式多种多样,纷繁复杂。那么,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信仰现象背后蕴涵着什么样的意义?仔细探究之后,我们发现,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的起源关系密切,因为民间信仰某种意义上就是原初形态的宗教。本收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对至今仍百家争鸣的宗教起源问题进行探讨的初步成果。

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 来源:中国知网 | 发布日期:2013-05-06 | 浏览(1298)人次 | 投稿 | 收藏 ][内容摘要]中国的民间信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它固有的本色。本文主要考察并研究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概念、传播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民间信仰;民间信仰的概念;民间信仰的传播途径

中国民众的信仰观相当地复杂,民间信仰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民间信仰和我们称之为“传统”的其他许多事物一样,不管你喜欢与否,这已经是一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它经历了时代、阶级的种种变化,仍然保持着某种形式的稳定性,构成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某种特征。它有其不完全服从、依赖于经济、政治变革的相对独立性和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几千年来我们经历了多次王朝的更替和社会变革的风暴之后,民间信仰的活动还得于继续延伸,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的民间信仰的传承是植根于普通民众一代又一代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普通民众,以家族、宗亲、村寨乡里为根基,世代传承着他们的信仰观念、信仰习俗,使得他们渡过了异常丰富而又沉重的生活;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因为民间信仰的活动制约于我国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民众文化素质的不高、教育不普及和科学还没有广泛的传播,民众对此半信半疑或笃信不疑。清初思想家熊伯龙在《无何集·跋》中曾指出:“吾国数千年来,仙鬼圣怪,妖妄祸福,深入人心,牢不可拔……上有好者,下尤甚焉,人群锢蔽,昏沉到今。”

一、民间信仰的概念

中国的民间信仰,从古代的自然崇拜、庶物崇拜、灵魂崇拜等原始宗教到后代的道教和通俗佛教等多神教都包括在内,也收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宗教和思想累积混合以后,就构成了巨大民间信仰体系。①中国民众的这种“民间信仰”是根植于民众当中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的行为表现,它是在本土文化中自发产生的,具有朴素的和原生的特点。民间信仰在组织形态上具有原生性宗教的基本特点,它不是像创生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那样有独立于社会组织之外的教会或教团,而是与既有的社会组织二位一体。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时(如春耕、秋收),节庆(如春节、五月初五等)和人生礼仪(生、死、婚、成年),以及重大的灾难危机(如瘟疫、旱灾)等重要关节,一般是借助现有的家族组织或村社组织举行相关的民间信仰活动,有时可能会有临时性的“工作班子”(如组织赛龙舟、社火等),但不是常设的宗教机构。民间信仰是一种民众的信仰,与国家宗教相比较,它没有那种“政教合一”的强迫力量和财政支持;与民族宗教相比较,它没有血缘的全民性(虽然有家族祭祖,但不是一回事)。即使在一个地域形成某种全民性,但若考虑到社会分层,只能说它具有很强的民众性。②所谓民间信仰,是相对于正式的宗教或得到官方认定的某些信仰,在一定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或者说为多数社会下层民众崇信的某些观念。与那种登堂入室的正室的正式宗教相对而言,它从未取得过可以与之比肩而立堂而皇之的地位,但是由于民间信仰的信众主体主要是社会的下层,这个阶层人数众多,而信仰观念又并不简单地身份、地位、社会等级来划分,社会下层的信仰观念往往与上层互相发生作用,下层的观念又会扩散到其他社会阶层,通常又会转变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观念,因而它的影响,绝不小于任何一种广受崇信的宗教,这是绝不容低估的一个精神领域的问题。民间信仰的长期存在,称得上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极富特色的人文景观,由于民间信仰具有的重要影响,已经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陆续出现了一些成果。③宋兆麟先生亦认为:“民间信仰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宗教形态,指在各民族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的,具有明显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宗教信仰。”④实践证明,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神秘巫术”的中国的民间信仰,以其神秘色彩依然在中国民众的信仰生活中渗透着不同程度的支配力。它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在不同的地方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历史作用。

二、民间信仰的动机和行为目的

民众从来都是“沉默的大多数”,对于世上频繁发生的天灾人祸,往往难于“抗拒”。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民众对于民间信仰的理解和诉求是建立在自己生活的实用基础上的,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信仰诉求;而对于其深奥的道理,其实并不是那么注意。民众关注的不是学问和道理,更不是什么教义教规,而是集中在具体的实际生活方面,诸如健康长寿发财致富、多子多福,超度亡灵,等等。他们相信或者直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灵,向它们顶礼膜拜,无事希望远离灾难,有难则祈求消除。直观地看,中国的民间信仰,并不像一种单纯的、虔诚的信仰,往往是一些很实际的信仰;它着眼于现世的幸福,比如民众的求神奉祭,往往是出于一个个十分直接的利益诉求,并不是为了拯救其灵魂。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同样意味着民众对神灵的俯首祈祷,也是要求得现时的报答。民间信仰具有相当的具体性和实际性可以说是中国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百多年以前来到中国的著名传教士何天爵,在《真正的中国佬》一书中精辟地指出“中国人与自己的家庭、家族的联系十分紧密和强烈。他们从不游山玩水,寻欢作乐,除由于私事或公务而不得不出门远行外,其他的时间他们从不须臾离家一步。”大多数民众信仰者追求的就是保佑家人平安或家人病体康复,也包括追求生育子嗣,祈求发财生意兴隆,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民众信仰者对他们熟知的超度亡灵的法会,宗族聚会、祭祀先祖的仪式,求雨、治病、驱邪的法事等,都是针对具体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来的,没有这些具体的困难,民众一般是不会主动花钱去举行仪式、请佛道的。这也就是说,民间信仰生活中没有无缘无故无所求的祭祀,只要行祭,民众就一定在物质生活上或精神上有各种各样的索求。即使在普通节日、祭祀时,也常有娱乐的意思在里面。当然,民众的这种接受方式不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追求,而是苦难生活的所迫。历代民众是天灾与人祸的主要受害者,他们无时无刻都渴望并寻求救助,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切身的利益。当代学者俞青松在《明清时代民间的宗教信仰和秘密结社》一文说得很清楚:“吸引劳苦群众到宗教结社行列中去的,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贫困,农民和手工工人们受尽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切要求改变眼前悲惨的境遇,然而,他们看不到出路。于是,他们就祈求神灵的庇佑,依附于超人的权威,用精神的解脱,补偿现实的苦难。”⑤“有苦难的地方就有民间信仰。”造成民众深重苦难的现实世界,就是它赖以滋生的气候和土壤。中国民众的生活历来很艰难,他们害怕遇到更大的灾难“。我认为宗教基本上或主要是以恐惧为基础的。这一部分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怖,一部分是象我以前说过的,希望在一切困难和纷争中有个老大哥以助一臂之力的愿望。恐惧是整个问题的基础-对神秘的事物,对失败,对死亡的恐惧。”⑥民间信仰一般都宣传“有求必应”的思想,这对于民众信仰者是一个许诺。凡是有灵验的神庙、寺院,香火都会很旺,民众会不远万里去朝拜,这一方面是宗教的承诺,一方面也是民众的期望。这些都可以看出民间信仰在中国的入世性质和民间信仰者的实用心理。民众出于实用心理信仰,靠实用的结果来维持信仰。恩格斯曾认为,“在一切实际事务中……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民族……”⑦,便是这种实用理性的表现。民间俗语说的“逢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其用意也正在于时时处处向神表达其祈福禳灾的功利性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