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历史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靖历史变化
曲靖历史变化
一先秦
曲靖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也是云南建制最早的地区之一。
市境内的南盘江流域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留有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足迹。
1983年,宣威县尖角洞文化遗址的发现,丰富了对曲靖远古人类活动的了解。
2001、2002年,对富源县大河癞石山旧石器遗址的发掘,说明曲靖远古先民至少在距今10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中期)就已生息、繁衍于滇东红土地上。
2006年3~4月,富源县大河镇茨托村发现距今3万~10万年(旧石器时代中期)的2400多件遗存,其中大量遗存具有同时代欧洲莫斯特文化典型特征,填补了中国乃至亚洲考古的空白,同时在地层里发现人类牙齿。
该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遗物、遗迹现象最丰富的地点之一,是中国莫斯特文化分布最多、时代最早的遗址之一。
麒麟区珠街乡陡山扁窟坑出土的炭化稻(粳稻型稻,是云南发现的第三个古稻分布点)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1175±54年遗存,说明公元前12世纪以前,在珠江源头的南盘江两岸,曲靖先民已创造着农耕稻作文明。
公元前4世纪中叶,“蜀身毒道”开通,曲靖成为自四川、贵州、云南进入缅甸的“西南丝绸之路”古道上的重要枢纽。
1977~1982年,对曲靖珠街八塔台古墓群1、2号封土堆的考古发掘,揭示了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曲靖地区的先民已创造高度的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时,曲靖为“靡莫之属”,已进入部族社会,与滇池地区的居民为同一族属(叟族)。
公元前280年,楚将庄率部入滇,沟通曲靖与内地的联系。
秦以前曲靖为滇国、夜郎国势力交界地区,《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
……滇王者,其众数百万,
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
”南盘江流域地区为滇文化范围,其地时为滇王国劳浸、靡莫等部落所据。
而北盘江流域地区则为夜郎文化区域。
二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道置吏,把曲靖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下。
在“蜀身毒道”的基础上,开凿修建从四川宜宾至建宁(曲靖)的“五尺道”,作为秦通往西南夷的重要据点,为西汉设置郡县打下基础。
《史记·西南夷列传》:“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
”五尺道北端为秦国的巴郡,南端直通滇国(曲靖)。
使曲靖处在对内地开放的前沿,成为内地进入云南的门户。
三两汉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堂琅县(今会泽、东川一带)、存鄢县(今宣威)的设立(为同年设立的犍为郡所辖),标志着郡县制在曲靖在云南的最早确立。
汉武帝派唐蒙“凿石开道,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
”(《水经·江水注》)。
史称僰道或朱提道。
五尺道由僰道南下,过石门,经朱提(今昭通),达味县(今曲靖)。
公元前112年,牂牁郡设置,其中谈稿、漏江、平夷、漏卧4县即为今陆良(南部)、师宗、富源、罗平4县。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置益州郡,辖区包括味县(今曲靖)、牧靡(今寻甸)、铜濑(今马龙)、同劳(今陆良)。
史载汉武帝派名将郭昌为统帅,“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
滇王降……于是以为益州郡。
”(《史记·西南夷列传》)。
益州郡是中原王朝对云南实施全面统治的开端。
曲靖郡县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诸部林立、不相统属的局面,有利于中央王朝管辖治理和诸部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汉王朝推行“移民实边”,汉民族不断进入曲靖垦殖、屯田,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便利。
公元14年,滇东“僰人”领袖若豆、孟迁率众起义,牵
制了王莽政权大批军事力量和重要朝臣,支援和推动了内地绿林、赤眉、铜马等起义军。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以夷帅栋蚕为领袖的起义军杀了益州郡各地的东汉官吏,控制益州郡大部地区。
起义坚持到建武二十一年(45年),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地方豪强势力。
东汉时期,曲靖境内郡县基本沿袭西汉设置,部分县归属有所调整,存鄢(今宣威)并入犍为属国的汉阳县(今赫章),堂琅
县(今会泽、东川、巧家)并入朱提郡(今昭通),其余各县的隶属不变。
四三国
历经两汉王朝的更迭、兴衰,云南变为地狭民寡的蜀汉政权的后院,曲靖成为蜀汉政权控制云南的要津。
左右云南政治数百年的南中大姓集团在滇东大地上悄然崛起。
建安二十年(215年),在原犍为郡的基础上,刘备设置朱提郡。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蜀国腹地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很快被镇压。
但是越巂夷帅高定乘机起兵反蜀,揭开南中叛乱的序幕。
章武三年(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闿攻杀益州太守正昂,将继任益州太守张裔缚送给吴国。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兵分三路征讨:诸葛亮自率蜀军主力击越巂高定,丞相参军马忠率师伐牂牁朱褒,降都督李恢直捣益州郡腹地。
诸葛亮率军驱巨兽,烧藤甲,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改益州郡为建宁郡,治所由滇池县(今晋宁)移至味县。
蜀汉设置建宁郡,使滇东地区在云南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片独立行政区。
在南中4郡的基础上,调整设置南中7郡。
分越巂、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
分别任命南中大姓中的拥蜀派人物和平叛功臣李恢、吕凯、王伉、马忠、张嶷为建宁、云南、永昌、牂牁、越巂等南中诸郡太守。
收取中间实力派南中大姓部曲为“五部飞军”加
以利用,征调南中大姓中的实力派人物爨习、孟琰两人领部曲为蜀将军。
孟获被利用为文臣,官至御史中丞。
“统摄”南中之降都督,均由朝中派遣。
建兴十一年(233年),将具有军事管制职能和行政职能的降都督府由鄨县(今贵州毕节)移至南中腹地味县,南中7郡统属于降都督管辖,管辖范围由60县增至62县,统管“南中”(包括今云南全境、川南、黔西部分地区)。
这使早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就设置的专事招降南中大姓和夷帅的降都督正式成为一个军事统治机构和行政机构,最终为西晋设宁州打下基础,为云南成为与全国其他州并列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创造条件。
境内味县、牧靡、铜濑、同劳、存鄢属建宁郡,堂琅县属朱提郡,宛温、漏卧属兴古郡。
南中7
郡的设置,尤其是益州郡改建宁郡,郡治迁至味县和降都督迁至味县,统领7郡,使曲靖成为“南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直至唐天宝年间。
五晋朝
晋朝中央王朝统治力量与地方实力派的冲突,已由以夷帅势力为主,变成与南中大姓为主。
利用、分化南中大姓势力,镇压南中大姓的反叛,成为晋王朝统治期间宁州政治的一个主要特点。
西晋至唐初,中原纷乱,曲靖为爨氏大姓所据。
王朝先后在此置宁州、南宁州、郎州,治所均在曲靖。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魏灭蜀,南中7郡属魏国统治。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氏建立西晋,仍以霍戈为降都督,统兵镇守南中。
西晋泰始六年(270年),西晋王朝将原隶属益州的建宁、云南、永昌、兴古4郡析出设立宁州,史载:“八月,分益州之南中郡置宁州”(《晋书·武帝记》)。
宁州的设置使南中不再隶属于益州,成为直隶中央王朝的行政区划。
是当时全国19州之一,以南中都督驻地建宁郡味县为州治,从此味县(治所在今西山三岔)成为中原王朝统治云南的第一个首府。
泰
始七年(271年),晋吴交州之战,南中大姓出兵支援吴国,部损人亡,而霍氏得渔翁之利。
太康三年(282年),晋武帝废宁州入益州,设南夷校尉统之。
元康中改南夷校尉为镇蛮校尉。
太安元年(302年),复置宁州。
建宁大姓毛诜、李睿与朱提大姓李猛共约驱逐杜俊、雍约,发动叛乱,为南夷校尉李毅镇压。
太安二年(303年),又将原来就属于南中地区的牂牁、越巂、朱提3郡划归宁州管辖,同时又将建宁郡西7县划出,恢复两汉时期的益州郡(永嘉二年改为晋宁郡),此后宁州即辖有8郡(建宁、晋宁、云南、朱提、越巂、牂牁、兴古、永昌),故设有“八郡监军”一职(见《爨龙颜碑》)。
今曲靖辖县除漏卧、堂琅分属兴古、朱提郡外,其余各县均属建宁郡。
李毅后王逊为南夷校尉时,将宁州8郡分为16郡。
东晋咸和九年(334年)春,分宁州置交州,以霍彪为宁州刺史、爨琛为交州刺史,封李寿为建宁王节制2州。
后来,晋朝分而治之,不断把南中诸郡分小,意在分化地主大姓、夷帅势力,结果导致南中地区扰攘
纷乱,战乱重开。
东晋衰落,曲靖爨氏大姓乘势登上云南历史舞台。
咸和八年(333年),爨氏攻陷宁州。
咸康五年(339年),宁州大姓孟彦、霍彪势力在争斗中同归于尽,“建宁太守孟彦率州人缚宁州刺史霍彪降晋”(《北魏书·唐雄传》)。
以爨琛为代表的爨氏势力吞并其他大姓,开始控制称霸南中地区,爨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大放光彩。
六南北朝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刘宋立国,刘裕称帝,曲靖境内郡县设置基本沿袭晋制。
王朝主要依靠爨氏大姓对宁州进行统治。
爨氏家族的爨龙颜成为刘裕的直接幕僚——南蛮府行参军5年后,更“万里归阙,除散骑侍郎”、“忠诚简于帝心”,成为刘宋朝廷的新贵之一,以三品龙骧将军高衔荣归故里。
宋元嘉九年(432年),
爨龙颜领宁州两大要职镇蛮校尉、宁州刺史于一身,集宁州军、政两权于一体,成为爨氏家族历史上最显赫的人物之一。
爨氏称霸南中后,郡县长官多由爨氏出任。
南朝时期,宁州辖建宁等17郡。
今曲靖辖境属建宁郡。
至南朝建元元年(479年),南朝萧齐建国,已经不能控制南中,《南齐书·州郡志》中有:“宁州,镇建宁郡,本益州南中,诸葛亮所谓不毛之地也。
道远土脊,蛮夷众多,齐民甚少,诸爨、氐强族,恃远擅命,故数有土反之虞。
”梁大同年间萧纪任徐文盛为宁州刺史。
太清二年(548年),徐文盛离任,南中又成为爨氏天下。
552年,西魏占领益州。
558年,宇文周篡魏,益州为北周所有,即命益州刺史兼理宁州军事,遥授爨瓒为宁州刺史,北朝从此建立了对益州稳固的统治,同时也直接导致南朝再未能恢复对宁州的统治。
爨氏称霸南中虽奉中央王朝为正朔,但却不服统管,故有“维南宁夷帅爨震恃远不宾”(《隋书·梁睿传》)之说。
北朝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宁州改名为南宁州。
七隋朝
隋初,曲靖辖境基本沿袭北朝时的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
开皇四年(584年)隋王朝在味县设置南宁州总管府。
开皇五年(585年),隋朝任命韦冲为南宁州总管,持节抚慰,置恭州、协州、昆州归总管府统辖,昆、协、恭3州即北周时的朱提、建宁、兴古3郡。
今麒麟区、陆良县、马龙县、沾益县属昆州辖地,会泽属恭州辖地。
命爨震之子爨翫为昆州刺史。
隋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以州代郡,任命土长为刺史,加强对南中的有效控制。
后爨氏豪强恃远擅命,称霸野心越来越大。
开皇十七年(597年),隋王朝命太平公史万岁为行军总管征讨南宁州,擒爨翫,爨翫重金贿赂得脱。
次年,爨翫复叛,杨坚子蜀王杨秀奏史万岁受赂纵贼,致生边患,杨坚大怒,严处史万岁,并命令将军杨武通领
兵进入南宁州,再次生擒爨翫,俘爨翫全家回朝,隋文帝怒而诛杀了爨翫,“诸子没为役”(《新唐书·两爨传》)。
八唐朝
唐初,曲靖境内设置羁縻州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对爨氏由镇压改为利用。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祖仍置南宁州,李渊任命爨翫之子爨弘达为昆州刺史,唐朝在南中的统治逐渐巩固。
武德四年(621年),设立南宁州总管府,管南宁(今曲靖市)、恭、协、昆、尹、曾、姚、西濮、西宗9州。
武德八年(625年)都督府移至味县,设府治理南宁地区。
贞观六年(632年),罢都督府而隶属于戎州。
贞观八年(634年),改南宁州为郎州,设郎州都督府。
开元五年(716年),又改名南宁州都督府。
滇东爨氏势力由于唐廷的大力扶持,在武后、玄宗之时,又发展到家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到天宝中,唐廷的经营重点转移到滇东地区。
南宁州都督爨归王吞并升麻川。
爨归王侄、两爨大鬼主爨崇道占据着曲轭川,爨崇道之弟爨日进、爨日用占据着安宁城。
由于外部势力介入,爨氏家族内部开始分化,不久,爨崇道杀死昆州都督爨日进,以帮助唐廷控制安宁城;又害死爨氏家族的主心骨南宁都督爨归王,以夺取南宁州都督职务及对滇东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爨归王的妻子、出身乌蛮的阿姹从乌蛮部落搬援兵对抗爨崇道,又向崛起于洱海地区的南诏求助。
南诏首领皮罗阁为爨归王的儿子爨守隅请袭南宁州都督,得到唐王朝的批准。
皮罗阁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爨守懿和爨崇道之子爨辅期,以控制爨氏家族。
后皮罗阁杀死爨崇道父子,尽俘其家族羽党,尽灭诸爨领主,占有东方爨区,爨氏家族被极大削弱。
自此以后南诏政权通过阿姹母子,实
际上控制了滇东北地区。
唐天宝七年(748年),南诏击败爨氏后,命令进驻爨区的杨牟利,以兵胁迫西爨,徙爨区20余万人到滇西永昌(今保山
一带),彻底瓦解了爨氏的统治。
曲靖的社会生产、文化景观遭到破坏。
云南政治、经济中心由滇东逐渐西移。
天宝十年(751年),唐朝鲜于仲通率师至曲靖,阁罗凤向吐蕃求援,唐军大败,南诏割据云南的局面形成。
曲靖失掉昔日云南政治中心的地位,滇东乌蛮称雄,促成滇东三十七部崛起。
西爨白蛮大量西迁后,散居山林的“东爨乌蛮”逐渐移居平地,形成若干部族,其中较大的37个,即“三十七部”,以石城郡为中心。
相互争战和发展不平衡依旧是曲靖的主要特点。
唐永泰元年(765年),南诏攻占石城,置拓东城,控制整个爨区,今曲靖市辖境由南诏拓东节度使控制,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味县转移到洱海地区,以曲靖为首的滇东北地区在云南的地位回落。
唐贞元十年(794年),南诏置石城郡于味县,统磨弥部(沾益)、落蒙部(石林)、仁德部(寻甸)、于矢部(贵州省普安县、盘县和云南省富源县北部)等,属拓东节度。
曲靖以石城郡的名字被史家著录。
此期,“石门道”在汉僰道的基础上拓修起用。
九五代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利用东爨乌蛮的支持自东方起兵,攻占太和城,驱逐杨干贞,灭“义宁国”,建立“大理国”,石城属之。
大理国时期,撤销拓东节度,石城、东川2郡上升为一级政区,石城重新成为滇东地区的政治中心。
石城郡统帅磨弥部(麒麟区、沾益县等)、普摩部(麒麟区越州)、落蒙部(石林县)、纳垢部(马龙县)、罗雄部(罗平县)、夜苴部(富源县南部)、落温部(陆良县)、师宗部(师宗县)、弥勒部(弥勒县)、仁德部(寻甸县)、沙摩部(寻甸县西部)、于矢部(贵州省普安县、盘县和云南省富源县北部)。
会泽县隶属东川郡畔部。
石城郡的设置及政治地位,为元代在曲靖设路奠定基础。
十宋朝
宋开宝四年(大理国明政三年、971年),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
石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曲靖的封建领主制,促进当时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存于曲靖一中碑亭)。
宋朝,邕州道开通,对曲靖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和交流产生积极作用。
十一元朝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末,忽必烈派大将兀良合台率兵东进,平定三十七部,攻下石城郡辖地。
宝祐四年(1256年),曲靖设磨弥万户府,辖石城千户(麒麟区)、普么千户(越州)、纳垢千户(马龙)、落温千户(陆良),师宗千户属落蒙万户府辖,会泽属畔万户府辖。
景定五年(1264年),在滇东地区爆发以舍利威为领袖的人民起义,打击了蒙古贵族统治势力。
元至元八年(1271年)五月,忽必烈把滇东三十七部分为南、中、北3路,设总管和达鲁花赤统辖,中路总管府驻石城(曲靖)。
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曲靖路,曲靖从中路总管府变为曲靖路总管府辖南宁州、越州、马龙州、罗雄州、亦佐县、陆凉州、沾益州、交水县、石梁县(宣威)、罗山县(富源)等16州(县),治所南宁,曲靖作为具有特定涵义的专有地名首次出现。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南宁州为南宁县。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三月,改曲靖路总管府为曲靖路宣抚司,辖曲靖路、澄江路、普安路、普定路、仁德府。
会泽属东川路,隶属乌撒、乌蒙宣慰司。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月,改曲靖路宣抚司为曲靖路宣抚司管军民万户府。
为了彻底达到经略并统治云南的目的,赛典赤行省云南时派爱鲁开辟乌蒙路,即东驿道。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开道至三十一年(1294年)通,基本上为先秦时期庄入滇所循之道,改变了历史上王朝经略云
南必以四川为据点的局面,由云南入贵州出湖南的“通京官道”随之开通,并取代由成都至宜宾入云南五尺道交通线的主导地位。
十二明朝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以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领军30万往征云南。
元梁王把匝刺瓦尔遣司徒平章达里麻率领精兵10余万驻扎曲靖抗拒明军。
农历十二月,在曲靖白石江,影响此后数百年云南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云南从古至今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30余万大军对阵厮杀,史称“一战定云南”的白石江大战拉开序幕。
达里麻兵败被俘,明军征云南克曲靖。
明初,以汉族为主体的大量中原民族迁徙进入曲靖,实行军屯、民屯、商屯,促进了曲靖经济社会发展和儒家文化传播,封建领主经济逐渐解体,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步形成。
如今在曲靖境内仍然保留的所、屯、圩等村名,就是明代军屯的历史见证。
1382年,改曲靖路为曲靖府,治所南宁(今麒麟区),辖南宁、亦佐2县和沾益、陆凉、马龙、罗平4州及寻甸府。
东川府(会泽县)改隶四川布政使司川南道;沾益州(宣威县)明初隶属曲靖府,洪武十六年(1383年)隶贵州都指挥使司乌撒卫,永乐元年(1403年)又改隶曲靖府;师宗州隶临元兵备道之广西府。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升为曲靖军民府。
明朝统一云南后,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政治上土流并用,土官世袭,流官委任。
引起部分土官反抗,其中以越州土官龙海阿资父子的叛乱活动危害最大,伤亡最重。
朝廷历时8年(1387~1395年)才讨平阿资父子的3次叛乱。
明朝时期,在曲靖设置的土司分别有东川土府(驻会泽),禄氏世袭土司;沾益土州(驻宣威),安氏世袭土知州;平夷卫(驻富源)龙氏世袭土官;陆良州资氏世袭土官;马龙州安氏世袭土官;罗雄州普氏世袭土官;越州海氏世袭土官。
明代的改土归流,主要通过削袭、除职等方式。
成化十二年(1476年),明王朝在云南置曲靖等4兵备道,分署驻曲靖府,辖曲靖、寻甸二府,曲靖、平夷、越州、陆凉4卫及木密、凤梧、杨林、马龙4守御所。
弘治七年(1494年),增设陆凉流官知州、马龙州流官知州各1员。
弘治八年(1495年),裁革曲靖土官知州。
成化十二年(1476年)设曲靖兵备道辖2府:曲靖府、寻甸府;4卫:曲靖卫、平夷卫、越州卫、陆良卫;4所:木密、凤榜、杨林、马隆。
师宗隶临元兵备道广西府,东川府改隶四川布政司,会泽属之。
为加强王朝对云南的统治,明朝在曲靖设置邮传,60里置1驿,有南宁驿、白水驿、沾益驿、倘塘驿、可渡驿、炎方驿、松林驿、马龙驿等10驿。
同时,在曲靖府、州、县境内距城较近的关隘设白水关、松韶铺、十里铺、
遵化铺、阿幢桥等巡检司分治,加强与内地的联系。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考察曲靖10多日。
元、明、清时期,东驿道成为中原进入云南的第一通道。
今富源胜境关“滇南胜境”成为入滇第一关,沾益白水是“泉关”,成为入滇第二关。
明代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人口已大大超过曲靖本地的土著民户,曲靖真正融入华夷交融的民族进程之中。
十三清朝
清顺治四年(1647年)和顺治十四年(1657年),大西农民起义军孙可望部两进曲靖。
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可望变节投降后,清3路大军会师曲靖,大西农民起义军李定国部兵败,清兵平定云南。
改明代的布政使司为云南省,设巡抚,并设云贵总督在云南、贵州互驻。
康熙元年(1662年)改云南总督驻曲靖,至康熙三年(1664年)止。
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东川土知府病故,清廷不再承认土知府在东川的地位,形式上已改为流官,六营土目控制该区域反抗改土政策,鄂尔泰派兵进驻东川(今会泽),尽革东川六营土目。
雍正初年“改土归流”,缩小曲靖与内地的差异。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逮捕沾益土知州安于藩,迁置于江南,另行委派流官管理沾益。
雍正五年(1727年)从沾益分设宣威州,东川府(今会泽)从四川划归云南。
雍正八年(1730年),置迤东道,治所先设于寻甸后迁南宁(曲靖)。
“迤东道,驻寻甸州城,后徙曲靖府城,初辖云南、临安、澄江、广南、曲靖、普洱、开化、东川、昭通、广西、武定、元江、镇沅13府,乾隆三十年以云南、武定属盐法道,临安、普洱、元江、镇沅4府州属迤南道。
清末辖曲靖、东川、澄江、昭通、镇雄、广西6府、州”(《辞海》)。
移民屯田垦殖,发展了农业,繁荣了商业,会泽在清前期一时铜商四方辐辏,商贾云集。
东川府(会泽)的铜矿开采业成为当时全国之最。
曲靖府总计有书院18处以上,义学50余处,培养了不少进士、举人,儒家文化在曲靖广为播扬。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曲靖军民府改为曲靖府,府置城内南门街原兵道署。
曲靖府领南宁、平彝2县和沾益、马龙、罗平、寻甸、陆凉、宣威6州,除师宗县隶属广西直隶州,会泽县隶属东川府
外,基本形成曲靖市现行行政区域。
咸丰六年(1856年),在沾益西郊爆发与滇西杜文秀起义遥相呼应的滇东回民起义。
同治元年(1862年),杜文秀授马联升“征北大将军”。
同治三年(1864年),马联升兵败被杀。
清代,王朝在曲靖设置汛塘制度,对于开发曲靖山区、促进清代曲靖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改变有重要作用,为曲靖迅速由封建领主制过渡到地主土地所有制、清代在曲靖的改土归流创造经济条件,提供社会基础。
十四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南宁县入曲靖府。
民国二年(1913年),全省废府州改县,撤销曲靖、东川府,改南宁县为曲靖县,改沾益、宣威、罗平、陆良、马龙、寻甸6州为县。
平彝、会泽2县仍沿用旧名。
除师宗属蒙自道监察区外,其余曲靖各县属滇中道监察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隶云南省府。
民国时期,经过护国、靖国、护法诸役,形成以唐继尧为核心的滇系军阀体系。
民国十六年(1927年),唐继尧死后,龙云与胡若愚为争当“云南王”发生武装冲突,龙云所部两度围困曲靖城。
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中共云南特委指派陈祖武回东川(今会泽)开展建党工作,并建立中共东川支部。
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建立党支部。
民国18年(1929年)1月,中共东川支部扩建为特别支部。
民国19年(1930年)7月,陆良武装暴动失败。
民国24年(1935年)4月23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军团由平彝县(富源县)进入云南,27日下午过曲靖,至西山面店坡。
中央军委首长宿营三元宫,作出“红军转兵西进”的重大决策。
同日,红军先头部队攻克马龙城。
29日,红一军团克嵩明县城,红三军团克寻甸县城。
30日,中央军委在寻甸柯渡布置抢渡金沙江。
5月1日,由禄劝皎平渡渡金沙江北上。
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九军团4月27日克宣威县城,5月2日克会泽县城,会泽青年1500余人参加红军。
5日由东川树桔渡渡金沙江北上。
民国25年(1936年)3月20、21日,长征中的红军二、六军团分两路由宣威县进入云南,22日,两路红军汇集来宾铺一带,并准备夺取宣威县城。
23日,在虎头山和滇军展开激战。
民国36年(1947年),云南省第二区行政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