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研究的岭南开拓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早在20世纪80年代,叶春生教授就认识到民间艺术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历史意义,率先将民间艺术的调查列为高校民间文学课程调研实习的一部分。他对岭南民间艺术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研究范围广阔,成效卓著,开辟了新的学科道路。他强调民间艺术的地域特点,关注民间艺术与其他艺术、社会因素等的联系,强调其本源性、创新性、实践性、发展性。他呼吁延续和记忆历史,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的开发和创新,使新的文化成果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事业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叶春生;民间艺术;工艺美术;岭南民俗;岭南文化

虽然鲁迅等近现代知识分子对民间艺术早有“大众是要看的,大众是感激的”(《“连环图画”辩护》)[1]、“行远而及众”(《〈北平笺谱〉序》)[2]等论断,但其研究的当代工作为时不久。20世纪80年代开始,叶春生教授继承钟敬文等民俗学前驱和1928年成立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学术道路,将岭南文化的研究有系统地引入当代学术领域,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整理、学术探讨、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包括岭南民间艺术在内的诸多民间文化、民俗活动事项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研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科学起点。

1.高度重视民间艺术

叶春生教授1959年考入“中国民俗学的摇篮”[3]中山大学中文系,1964年北上师从钟敬文先生读研,后到山西临汾、隰县和广东信宜工作。1977年调回中山大学,次年在本校率先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赶写了教材《民间文学论纲》,先后在广东省民俗研究会和广东省群众艺术馆的《粤风》《木棉花》上连载,后经湛江艺术馆辑印成册,流传于江苏、山东、福建、湖南等地[4],1987年命名为《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第四章《民间文学实习纲要》即根据其本人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写。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节《民俗调查提纲》中第七项为“民间艺术”。叶春生教授提出:“作为民俗工作者,对于这些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所了解。”不仅如此,他指出民间艺术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意义:“特别是这些娱乐、体育、竞技活动,在集体性、群众性、综合性的民间文艺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它和整个社会活动的关系,都要知道。这对于我们探究艺术的起源,各类艺术的发展规律都有好处,故也要作一般的调查。”[5]书中所列“民间艺术”的内容包括“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杂技、马戏、民间美术、剪纸等”[6],其中:

(1)民间小戏、种类与名称,包括其流行范围、基本形式、传统剧目、角色名称、脸谱、道具、服装、著名艺人等,现在情况及群众的爱好;

(2)民间曲艺、种类与名称,如广东的南音、木鱼、龙舟歌等,包括流行的范围与演唱形式,传统曲目、著名艺人等,现发展情况;

(3)杂技与马戏,包括从业人员、演出效果以及群众的反映;

(4)民间音乐,种类、名称、曲牌、曲谱、各类乐器,著名歌手琴师等;

(5)民间舞蹈,种类、名称、流行范围、基本动作,是舞台表演还是广场群众性舞蹈,与民间节日、仪式有何关系,各类民间动物舞蹈如舞龙、舞狮、舞凤、舞鹤、舞麒麟、舞火狗、舞鲤、舞鳖鱼等。这些舞蹈起源的传说、发展及其与各种民间活动的关系;

(6)民间美术,如剪纸、泥塑、秋色、石雕、木雕、角雕、刺绣、抽纱、印花等,其制作情况,著名艺人,有关传说等,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

(7)民间体育与竞技,如赛龙船等,举行的时间、地点、程式与节日活动的关系,有关传说趣闻、禁忌等;

(8)游戏,如放风筝、踢毽、抛石、打春、打仔等,参加者的层次、结构,是否有何象征意义,现在情况如何;

(9)娱乐,如重阳登高、佛山出秋色、沙湾飘色、紫泥春色、市桥水色、梅菉逛花桥,其来由、程式及有关故事传说近年发展情况,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等。[7]上述内容虽然不能涵盖“民间艺术”的全部内容,分类或有可商,但在“文革”之后百废待兴的状态下,叶春生教授能够提出许多长期被打入另册的民间艺术的重要性、提出深入系统调查和研究民间艺术的必要,特别是提出许多我国南方当时已经湮灭的民间艺术,倡导和带领一大批青年学生、研究者工作者走向田野,开展民间艺术研究和实践,意义深远。可以说,今天许多岭南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复兴,奠基于此。

2.岭南民间艺术相关工作

1988年,叶春生教授写成《岭南风俗录》,从岁时节令、祀祭诞会、生产习俗、婚嫁风俗、服饰、饮食、文体娱乐七个方面,介绍了岭南地区区别于外省外地的乡土民情。其中第七章《文体娱乐》详细介绍了广东民间动物舞蹈。广东民间动物舞蹈种类繁多,该章从造型、内容形式、寓意等角度,分别描述了“新会的纱龙舞”“中山醉龙舞”等[8],以及“佛山秋色”“沙湾飘色”“紫泥春色”“市桥水色”四种富有广府特色的民间艺术[9]。第二章“祭祀诞会”介绍了“花县狮岭的盘古王诞”的民间传说和演大戏、闹花灯、抢花炮、舞狮子等文艺活动。[10]

叶春生教授所著《岭南俗文学简史》(1996年出版)对广东地区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歌谣、俗曲、传奇故事、俗文学小说、说唱和戏曲,以及许多俗文学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11]

广府民俗是岭南民俗里比较重要的内容。2000年出版的《广府民俗》内容包括岁时节令风俗、经济民俗、生活习俗、人生礼仪、民间游艺民俗、民间信仰、迷信与禁忌、广府民俗研究,其中收录大量广府民间艺术内容。第三章《经济民俗》第二节《手工业生产习俗》介绍了广府象牙雕刻、玉石雕刻、木雕、端砚、葵扇、广彩、根雕、“三行”业、金饰业、铸造业的行业民俗;第四章《生活习俗》中的服饰民俗、第六章《民间游艺民俗》介绍广府龙俗及相关制作,包括新会纱龙舞、中山醉龙舞、紫来金龙、罗定香火龙、西关草叶龙等;广府佛山、鹤山、中山、黄坡等地的狮子舞;其他动物舞蹈如鳌鱼舞、貔貅上牌山、舞“火狗”等;广府民间赛色如佛山秋色、沙湾飘色、南国水色;其他游艺竞技如佛山“十番”、广州西关的“私伙局”、阳江重阳赛风筝、跳禾楼兼“驳歌仔”、化州乡间踏月歌、清远赛“南歌”等[12]。同年发表的《珠三角的“自梳女”》一文,说明“自梳女”这种珠江三角洲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与珠三角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丝织业迅速发展有关。[13]

同属于广府内容的还有《番禺飘色》(叶春生、李鹏程,2007)、《珠海民俗》(叶春生等编著,2010)。前者研究历史地理、人文环境,阐述了番禺飘色的民间艺术文化底蕴和形成发展与创新,展现了这一活动形式的多姿多彩和独特技艺。书中介绍,飘色表演主要以色柜为展示舞台、以人物造型为表现形式、以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今天的番禺飘色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14]后者从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民间信仰、民间娱乐竞技和民间文艺五个方面,具体介绍了珠海的民俗,其中第五章“民间娱乐竞技”包括“咸水歌与沙田民歌”“飘色与龙舟竞渡”“鹤舞、牛歌、醉龙舞等特色歌舞”等民间艺术。[15]

2005年1月,叶春生、施爱东主编《广东民俗大典》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再版。书中记录了广东境内各民族的主要民俗事象,按广东境内三大民系即广府、客家、福佬分编,其他民族做另一编。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