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阮乐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之路
新英才:
认识你的人都知道你是一个非常全面的“牛人”:HICA副主席,学分绩保持9 0+,拿过国奖,英语流利,创新学分30多分,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各种志愿服务经历…我们总是对“牛人”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

你认为你小学、初中、高中时代的哪些重要经历对你如今的人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呢?
阮乐成:
哈哈,牛人不敢当,就是在这几年多干了一些事,得到一点算是过程的佐证而已。

要说以前对现在的帮助,从我的角度,可能能有这么几点吧。

第一个是多读一些书,多交一些朋友,多做一些交谈,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格言联璧》里有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叫“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积德不求回报,自然梦稳心安”。

我认识不少大家眼中的“牛人”,发现他们公共的特点就是爱看书。

看书不需要太过功利,太有指向性,但一定得真正读进去,而不是浮光掠影,仅仅在过后用“看过”标榜自己。

当然,看书也需要有选择。

记得以前一位父亲和我谈起他儿子喜欢阅读但不太稳重、成绩也不好,后来才知道他的阅读材料是《乌龙院》。

多认识形形色色的人,多与人交谈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曾经学弟和我抱怨说工大的圈子太小,很难开阔自己的眼界。

我觉得,所谓开阔眼界,未必要接触到世界顶尖的人和事,只要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有新的了解,都是见识的增长。

我同世代种田的农民、烤羊肉串的小贩、工厂的焊工等许多人都有过长时间的交谈,相比于工程院院士、著名作家、大学校长来说,对我的启发各有千秋,并无高下。

新英才:
你的父母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他们对你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
阮乐成:
父母的作用总是很难拿语言描述的,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每一点都难说没有父母的作用。

要说教育理念,三个方面吧,一个是敢于让我自己尝试着去探索世界的未知,二是注重在大的问题上给我建议,三是注重我在性格和思维上的塑造。

新英才:
对英才学院的很多同学来说,由于没能考取心目中最理想的大学,入学时都是心情的低谷期。

你怎样看待你自己的这段经历?后来又怎么走出这段低谷的?
阮乐成:
低谷期总是会有的。

没碰过钉子可能会犯更多的错误。

趁着年轻,有点挫折没什么。

至于走出低谷的事情,我和不少人谈过这个问题。

有一句话我经常说,“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有清华的实力,就没必要在意清华的名头”,学校的名气都是给环境里最差的人准备的,想象一下,对一个并不熟悉的清华学生,大家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恐怕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这个人很厉害,而是“这个人再差也能差个样”“这个人高考最低也考XXX分”。

也就是说,我们在思维中为任何团体划定的都是一个下边界,因为每一个团体领跑者的水平都是不可用理论估计的。

所以,如果有人像蔡元培先生所说,想法就是“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那我建议他回去重新考一年清华,因为这张毕业证书可能是他以后唯一的倚仗。

但反过来讲,大学的名头似乎就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了。

大学生活
新英才:
你大一时就参加了HICA,当初是什么吸引了你让你在众多社团与学生组织中选择了HICA?
阮乐成:
哈哈,其实最初的原因很单纯。

刚入学时,王树国校长做了一个有关大学生定位的讲座,里面用大段语言推荐了HICA。

先是说自己也是HICA成员,后来又讲了一个90年校庆时负责接待的HICA成员被推荐到MIT的例子。

然后大家就纷纷去报名了。

据我的老部长回忆,那年申请的人数可能超过了600人。

新英才:
如今作为HICA的副主席,你认为HICA在你的大学成长中对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阮乐成:
这个问题可以回答的东西太多了。

毫不夸张地说,我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活里都有对这个组织的记忆。

简单从几点说说吧。

首先,HICA帮我找到了最初的归属感。

一帮人,有着共同的爱好,又在不同方面各有特长,聚在一起,互相关心,共同成长,无疑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其次,HICA给了我各种各样的机会。

无论是出国参加会议,筹办、参加各类国际活动,还是接待各国政府官员、知名教授、诺奖得主,都很大程度上增长了我的见闻,塑造了我的思维。

还有,HICA从很多方面提高了我的能力。

除了显而易见的口语能力提升,也有筹划活动、公共演讲、主持节目、与人相处等很多。

可以这么说,在HICA的这几年,让我有自信从容等候未来的挑战。

最后,最重要的,HICA让我认识了一大批工大的精英。

有指导、帮助我们的王树国校长、任南琪院士、徐殿国助理、范洪波处长、王秀蘅处长、刘洵怡老师、张强老师;培养、扶持我们,看着我们长大,现在已经分散到世界各地的马丁学长、裴瀚章学长、刘鸿渐学姐、徐中国学长、王永军学长。

也有在HICA一起成长的各位优秀的HICAers。

叱咤世界模联的正达、掌管校学生会的贲放、办过百场讲座的柯楠,等等等等。

这个优秀的团体,是HICA永远的骄傲,也是每一个HICAer最大的财富。

图为阮乐成作为志愿者接待来访的欧洲校长团
新英才:
你的演讲表达能力可以说是非常优秀,尤其是流利的英语口语,上学期英才学院的“单词PK赛”、团委的“英语达人赛”还请到了你做决赛评委。

你是怎样做到对表达尤其是英语表达的这种熟练掌控的?
阮乐成:
这是一个被说过太多次的问题了。

我相信大家的回答都差不多,那就是多练,多用。

说得多了,自然也就好了。

我可不敢说自己能掌控英语,但至少我可以用它做一些事情。

同时,随着使用的增多,更多的问题会逐渐浮现出来,提升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新英才:
那么你认为语言学习的最重要的技巧是什么?
阮乐成:
几点吧。

首先是耐心。

许多英语学习者都给我一种很不耐烦的印象,总想着有什么捷径能一蹴而就。

但学英语确实是一个持续性短语,没有大量的积淀是肯定不行的。

另一方面来讲,学习总是一个记忆与遗忘并存的过程。

要接受自己需要返工的现实,这样才不会在心里为难自己。

其次是信心。

英语提高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以我的经验来看,对一般水平的大学生,如果每天练习一个小时,大概两个月后就能说得很流利。

所以没必要总觉得希望渺茫。

最后是稳定性。

我认识不少人,学英语的劲头挺足,但是今天背背新三,明天听听BBC,后天看看红宝,最后没什么提高。

用什么学英语没有那么重要,但规律化学习,无间断学习非常重要。

把一本单词书背到底、或者是把十篇文章分析透彻,对你的影响一定比买十几本各类托福雅思GRE书籍、下载半硬盘基本不会看的公开课要有用的多。

国际视野
新英才:
你参加过那么多次国际会议,有像ICISTS-KAIST这种对学术能力要求高的,也有二十国青年峰会、模联这种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应该说你已经具有了超过大部分同龄人的国际视野。

参加过这些国际会议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或者说给你带来了什么新的想法?
阮乐成:
首先做一点科普。

ICISTS-KAIST代表的是一系列学生论坛性质的会议。

大家围绕一个主题,听听前辈的思考,自己完成一些小的任务,从而对话题有更深的了解。

二十国青年会议类似于传统的学术会议,每个人在会前都要提交自己的论文,会议中针对自己的论文做几十分钟的演讲,大家共同讨论,以求观点互换。

相比较而言,模联更加社会化一些,很多程度上是尝试以一个特定的、从未思考过的角度讨论、解决全世界都在关心的问题。

参加这些会议,不同思想的碰撞是最值得回味的。

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甚至不同的时代,都使得大家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千差万别。

而这些都能启发自己从很多不曾考虑过的角度思考那些早已熟知的问题,从而让我们对生活、对世界有更好地理解。

概括起来说,了解世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

图为阮乐成参加二十国青年会议
新英才:
参加这些会议的不同国家学生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吗?
阮乐成:
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所说的不同国家之间学生的区别,仅仅是一个概率的统计,运用在某一个人身上并没有直接意义。

一般来讲,欧美学生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而且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不过很多情况下,他们并不擅于深度思考,或是过于急地表达观点,以致发言的准确性等不是很高。

亚洲学生,以我国学生为主,可以分为很多类。

一类人有着传统的中国气质,多听少说,比较沉稳,很多时候反而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但并不是每次都能有合适的表达自己的机会。

另一类人,表现活跃,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

只是有些时候过于极端,会在表现和表演的平衡点把握上有失分寸。

新英才:
你觉得去过的哪些国家的教育体制、高校的教育理念或学生的学习状态值得跟同学们分享?
阮乐成:
能分享的东西有不少,我就说一点,从离大家最近的学习状态来说吧。

如果常接触欧美学生,就会觉得他们比我们爱玩的多,泡酒吧、通宵开party,似乎个个是不良少年。

但与此同时,他们有着很好的时间意识。

什么时候要学、什么时候要玩、可以怎么玩等等都有着很严格的界定。

他们很多有着自己的计划,并且有足够的自制去执行,这些给了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或娱乐的资本。

小时候,曾有机会去过一次帝国理工大学,那里“努力地学,尽情地玩”的理念给过我很大的震撼。

翻回头看,我们自己在这个方面似乎就有些欠缺。

我们总是对未来、对自己有无穷的想象,但许多人在执行中总会有所偏差。

想要背背单词,却放不下手边的人人;想要出去打打球,却又觉得要学的东西有很多。

我们确实是聪慧、思维缜密的民族。

但有些时候,简单思考、坚定前行或许要有用得多。

新英才:
国际遗传机械设计大赛世界银奖,国际太阳能十项大赛组委会成员。

你在科创方面已经算是小有成就了。

万事开头难,你是如何开始你的科创经历的?搞科研在
很多同学眼里都是一件很枯燥乏味,难以坚持的事。

你对搞科研不知如何入手,或者无法坚持下去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阮乐成:
小有成就这个词实在是言过其实,即便说初窥门径,也有些沽名钓誉之嫌。

我在科研上起步较晚,恐怕第一次可能算得上“科研”的经历,就是我今年暑假准备去洛杉矶做的项目了。

不过,之前的一些经历,让我对科研有一点自己的认识,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不要把科研神化。

我曾有幸与陈予恕院士有过一次较长时间的交谈。

在他的眼里,科研是生活的一部分,同吃饭睡觉相比,似乎没有太大的不同。

有兴趣就可以做科研,用对劲就能够有收获。

而发论文、出成果之类的东西,只是在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探索过后的一篇游记。

正常看待科研,才不至于从心底里远离它。

其次,理论与实践并行。

从我自身的体会来看,实践是学习理论的一条捷径。

曾经有学弟和我谈过,说自己很想去实验室干活,但是仪器没有学过,单片机编程不会,甚至matlab也极为生疏,是不是应该先用一段时间夯实基础再做打算。

我告诉他,所谓的先打好基础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推脱,学习仪器和软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它们做几个实际的东西。

几个程序、几次试验,在这里就能长进很多。

图为阮乐成在国际太阳能竞赛做实习电气工程师
学长风范
新英才:
作为学生,学分绩始终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你是如何做到平均学分绩一直维持90+的?你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
阮乐成:
我学东西的方法比较笨,就是先弄懂科目的意义,对其内部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在看书的过程中尝试总结学科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大量记忆书上的内容。

还好我记性不算差,所以在学习上花不了太多时间。

我觉得,创新也好,理解也罢,都是建立在稳固的知识基础上的。

似懂非懂时的灵机一动大多是异想天开,一知半解时的创新能力也只能是纸上空谈。

新英才:
大学里,很多人喜欢把学分绩高的同学称为学霸,你如何看待这个称呼?
阮乐成:
这个我没有太大的感觉,也没什么兴趣。

学习时间长短、考试分数高低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与其花时间酸溜溜地调侃别人,不如自己实实在在做点事情。

新英才:
你大概是在学弟学妹中知名度最高的11级学长了,无时无刻不活跃在纵向交流活动中,与很多低年级同学保持联系,被大家尊称为“乐乐姐”。

为什么在那么繁忙的运转中抽出这么一大块时间与低年级同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你收获了什么?
阮乐成:
最初的原因挺简单的。

将心比心,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充满了对生活的茫然与无措。

有着各种想法,却不知道脚下的路该怎么走。

那时的我很盼望能有一两个自己的学长,能够带着我走过大学的第一步。

很遗憾,我们没这个运气。

磕磕绊绊几年下来,吃过不少亏,犯过不少错,却也对大学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

现在学弟学妹们来了,我不希望他们也会感受我们当年的孤独和无助。

希望能从自己身上带给他们一点工大、英才的亲近,也希望他们能在第一步上少受些挫折,比我们走的更好些。

至于我的收获,交流总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这里,我新认识了许多真诚、优秀的英才人,在传授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他们学习。

新英才:
你在大学里这么多的“牛人”经历和荣誉,你最看重的是哪一方面?学习?科研?还是社会活动、志愿服务?为什么?
阮乐成:
哈哈,其实都不是。

上大学以来,我最喜欢的一张奖状,是去年哈工大乒乓球赛双打亚军的证书。

我不是一个勤快的人,学习、科研、社会活动大多是凭着一点新鲜玩玩,浅尝辄止,没有投入过太多的精力与汗水。

但乒乓球是我全身心投入的东西。

虽然天赋不好,没有过什么太好的成绩,但任何一点进步都能让我感受到极大的欣喜。

我想可能这就是努力与奋斗的奇妙所在吧。

新英才:
你觉得你的大学前三年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的,有没有什么遗憾?
阮乐成:
做的不好的地方有不少。

我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更不是一个勤快的人,所以做过的许多事情都有很大可以提升的空间。

我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一直没有一个太明确的规划,总是走一步看一步,所以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学习生活中多想想自己为什么上大学,这几年准备干些什么,与此同时,列出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并定出大体的时间节点。

这样,你的大学生活可能会更从容一些。

新英才:
周围的人对你的印象可能是一个大学霸、萌学长、科研大牛、神人等,你对自己的评价是怎样的?
阮乐成:
高考之后我就懂得了这个问题。

别人觉得你是什么并没有什么用,你就是你自己。

只要时刻保持自知之明,就不会迷失方向。

我给自己的定义,一直很简单,就是
未来规划新英才:
可以简单谈一下你对未来的计划吗?
阮乐成:
我不喜欢计划太远的未来。

因为很多时候,没有人能预测命运会把你推到什么地方。

我所能做的,就是认真思考这个地方,找到这段经历在人生道路上的必然性,并且做好它。

我的眼中,把握命运比掌控命运更有意义,也更有实际价值。

新英才:
整体地观察英才学院的学生,你对这个群体的观感是怎样的?他们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
阮乐成:
这个很难说,我前面已经提过,对一个群体的定位放在个人身上往往没什么实践价值。

总体来讲,英才学院多一些自由的气息,大家能够更多地追求自己向往的东西。

这也使得英才人少了一些批量生产的僵硬,能够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发展。

但反过来讲,这种自由也带来了一些懒散。

一些未来的承诺可能会让我们疏于思考自己的追求。

大学的虚度只有一种形式,就是一天过去,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

这种状态将是很可怕的。

除此,对学弟学妹,我也有几句话想说。

也许大家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机会常常眷顾有准备的人”。

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准备是手段,机会才是我们要争取的。

我认识不少很优秀的学弟学妹,总是以准备不充分为由让很多很好的机会白白丢掉。

我的建议是,对任何看重的机会,只要觉得
自己能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就不妨一试。

这样,即便抓不住机会,争取的过程也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另外,机会的分布是服从马太效应的。

第一次总是最难的,但后面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不要爱惜自己那点所谓的“自尊”,坦然承认自己的差距,多闯闯,多试试,总会有所收获的。

新英才:
你对他们(比如对你的学弟学妹,也包括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期望?
阮乐成:
从小到大,我对自己的期望只有三条:无论什么时候,有一个好胃口,有一个好睡眠,有一个好心情。

说白了,就是不管人生走到什么地步,只要你吃得下、睡得香、笑得出来,就无所畏惧。

感谢阮乐成同学的分享。

学习为学生之本,所以入学以来,他刻苦努力,取得了相当优异的学习成绩;社会责任感是心智成熟的基本标准,所以他一直热爱志愿活动,受广泛好评;科技创新与实践为工科学子学习生涯重要部分,所以他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为日后学习与工作一点点积累自己的能力与经验。

命运不会偏爱谁,就看你能追逐多久,坚持多久。

面对挫折,与其沉溺过往,不如沐浴晴朗。

面对未来,不再害怕未知,不必盲目迷茫。

自身能力这种东西,并不会像一个刻度精确的温度
计那样,可以让人一目了然。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都糊里糊涂的,只能通过别人对我们的反馈,来形成对自己的真实感觉。

而一个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更不可能像电子游戏里那样精确到个位数。

我们只能凭着对自己大致的感觉,来为我们选择道路。

人应该去选择和发展自己最擅长的那部分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活出最好的自己,把自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生命当中,允许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不要人为地给自己设限,也不要在想象当中否定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