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光绪重修静明园工程_基于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研究_杨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7
1 静明园——北京水源和西郊景观焦点
玉泉山位于北京城西北10km左右,属于西山支脉(图1)。
其山体呈南北走向,纵深约1 300m,东西最宽处约450m,山的主峰高出地面不过90m ①,但它的3座山峰构成略似马鞍形状的轮廓,山形秀美。
自金代以来,玉泉山泉水即是北京城内饮水的一处重要源头,元、明时期玉泉山更因“玉泉垂虹”位列“燕京八景”之一而闻名。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玉泉山建立行宫,名为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玉泉山澄心园正式更名为静明园。
此时的静明园构景主要围绕泉水,是一内向型山水园林。
乾隆年间配合西郊水利整治和清漪园工程,经过3次集中建设,玉泉山静明园形成了内有“五湖绕三峰”②,外有高水湖、养水湖、泄水湖的山水格局,园区内盛期有40余组建筑(图2)。
清帝并不在静明园中居住,水源涵养、祈雨和游憩是其主要功能。
从西郊整体景观布局来看,静明园南北二峰上的2座大塔是其园林构景的主要标志,也是西郊园林对景、借景的焦点。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西郊园林俱罹浩劫。
同治和光绪年
解读光绪重修静明园工程——基于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研究
On the Restoration Project of Jingming Garden in Guangxu Period—A Study Based on Yangshi Lei Archives and Historical Photographs
摘 要:清代三山五园中的玉泉山静明园在光绪年间得到了部分重修。
通过对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综合分析,基本厘清了这次重修的过程和意义,得出静明园和颐和园在光绪重修中是统一规划的结论。
重修后的静明园园林建筑规模仅有乾嘉时期的1/3,但其主要功能都得到了恢复,是光绪皇家园林建设中以规模最小实现最大效果的杰出范例。
这次重修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看与被看”艺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玉泉山静明园;重修工程;样式雷图档;历史照片文章编号:1000-6664(2012)11-0117-04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1-18; 修回日期:2012-06-08
Abstract: Jingming Garden in Jade Spring Hill, one of the so-called Three Mountains and Five Gardens in Qing Dynasty, was restored in Guangxu Period.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Yangshi Lei Archives, Qing court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photographs, this article generally clarifies the process and intent of the restoration, and obtains the conclusion that Jingming Garden and Summer Palace were under the same master planning in Guangxu restoration. Although the restored landscape of Jingming Garden is only one third compared to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all its main function has been restored. This restoration project is another example in Guangxu period of the imperial gardens to achieve maximum effect with minimum projects. Also the project emphasized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principle, viewing and being viewed.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ing Ming Garden of Jade Spring Hill; restoration project; Yangshi Lei Archives; historical photograph
间集中进行了2次涉及静明园的重修工程。
同治六年(1867年)对从北京西郊到城内西苑的水道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其中一项重点工程就是对静明园内水道、龙王庙和寝宫的重修和修缮,使其基本功能得到了恢复。
光绪年间,静明园工程是在重修颐和园的背景下开展的③。
玉泉山静明园和颐和园相距甚近,且因水道相连,关系密切,玉泉山南坡和东翼山坡更是颐和园重要的借景对象。
配合颐和园工程,静明园部分建筑有选择地得到了重修,样式雷家族的雷廷昌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工程④。
2 重修的总体计划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有光绪朝“静明园云外钟声等处殿宇开工日期”一折:
“谨开,静明园内云外钟声,乾山巽向兼亥山巳;资生洞,亥山巳向;伏魔洞,乾山巽向;水月洞,乾山巽向。
均择于四月十四日巳时祭山破土。
真武殿,庚山甲向兼卯酉。
择于四月十九日未时祭山破土。
”
杨 菁 / YANG Jing 王其亨 / WANG Qi-heng
① 数据来自北京市测绘局地图。
②“五湖”自东向西为宝珠湖、镜影湖、裂帛湖、玉泉湖、涵漪湖,“三峰”自南向北为南峰、主峰、北峰。
③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初一,皇帝上谕:“清漪园旧名,谨拟改为颐和园。
殿宇一切,亦量加葺治,以备慈舆临幸。
恭逢大庆之年,朕躬率群臣,同申祝悃,稍尽区区尊养微忱”。
标志着颐和园重修工程正式开始。
④ 雷廷昌(1845—1907),样式雷家族第七代传人,样式房掌案。
风景园林历史
118
风景园林历史
对照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记录颐和园工程进展程度的《重修颐和园工程清单》(以下简称“工程清单”)中静明园部分,云外钟声等组群的重修时间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这也标着着光绪重修静明园的开始。
首都博物馆藏有一张“玉泉山静明园全图”(简称首博全图),该图绘出了静明园园墙内区域,但并没有绘出高水湖南部和东部的界限。
图中建筑名称均用黄签贴于图上,图右下角有黄签上书图的名称“玉泉山静明园全图”。
此图中有多处建筑仅绘出基址位置而无建筑布局,如圣因综绘、涵漪斋和采香云径等,还有一些建筑仅绘出建筑轮廓并没有开间等信息,如竹垆山房。
这种特殊的绘法表明此图并不是一般的园林全图,应该是一张静明园的计划重修全图,责任人为雷廷昌。
图中计划重修组群较多,占乾嘉时期全部组群的5/6。
3 具体重修项目
3.1 列入《工程清单》的项目
“首博全图”中,静明园计划重修的项目较多,但通过对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比对研究,实施项目数量要少得多。
这些项目中从光绪十七年到二十一年(1891年—1895年)间的9组建筑列入“工程清单”可以证明确实得到了重修。
1)云外钟声和香云法雨均位于玉泉山南峰南坡上,是除了定光、妙高二塔外最能突出玉泉山形象的建筑群。
它们连同附近的3座山洞——资生洞、伏魔洞和水月洞,成为静明园重修的第一批工程。
云外钟声并未完全倒塌,重修时妙香室、云外钟声殿仍存。
国家图书馆藏①343-0671“谨拟静明园外云外钟声以东御座房地盘图样”是云外钟声、资生洞、伏魔洞的重修地盘图。
云外钟声东是“香云法雨”组群,这组建筑重修时东西两配殿已不存。
光绪十九年(1893年)对其进行了重修。
殿后有华严洞一座,也同时得到修缮。
综合样式雷图、乾隆时期档案和历史照片,云外钟声和香云法雨的重修基本依照乾隆时期的格局。
2)华滋馆是静明园寝宫所在地,其主体建筑幸存于1860年兵燹。
对照“工程清单”上所列条目,光绪十七年华滋馆工程主要是对建筑地面、
室内、屋面的修缮,以及对周围宇墙、船坞、桥梁、道路的整修。
清音斋是静明园中最早的一组建筑,康熙时始建,是清帝从连接清漪园和静明园的玉河坐船进园后小憩之处。
其工程集中于光绪十九年至二十年之间,具体工程为清音斋整修、其与华滋馆之间的道路修整以及4座配房的修缮。
3)真武庙位于玉泉湖西岸山坡上,东西向正殿一座三楹,额为 “辰居资佑”,左右配殿均三楹,殿前有幡杆2根。
真武庙一组建筑于光绪十九年重修,庙东的龙王庙南码头也得到了重修。
4)另外山顶的峡雪琴音也得到了全面重修,由于这一工程遗留档案和图纸较多,突出代表了静明园重修的特点,故在第四节重点讨论。
5)除了建筑群的重建和修缮外,对静明园内的桥梁、船只、宇墙的修缮也是这次重修的内容。
南部的垂虹桥于光绪十九年1—2月间进行了整
修;竹式仙舫一艘重新油饰;云外钟声到清音斋、水月洞至坚固林的宇墙也进行了重砌。
3.2 未列入《工程清单》的项目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之后的工程,“工程清单”中没有列出。
现存样式雷图中有7大类图纸留存,由于相关档案缺失,光凭图纸无法得知方案是否施行,此时对历史照片的收集和分析成为判断方案是否施行最有利证据。
1)国339-0244-01“静明园内开锦斋各殿座图样”是龙王庙南侧竹垆山房的复建地盘图。
虽然重修方案已经落实于图纸,但从笔者掌握的所有老照片上看,竹垆山房均是废墟,未见重修(图3)[1]。
2)西大庙指玉泉山西麓包括真武庙、圣缘寺和清凉禅窟3组建筑。
笔者通过对该组群相关16张样式雷图进行比对分析,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1)现场勘测图。
这些图绘制目的是为西大庙工程做准备。
勘测图中圣缘寺宝塔和山门、真武庙无梁殿“玉宸宝殿”皆因砖石结构而逃过兵燹,这3组建筑保存至今,成为西大庙建筑群仅存遗迹。
(2)进呈立样图。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静明园西大庙仁育宫御座房等
图1 静明园位置示意(图底采自Googl earth,2007年)图2 乾嘉时期玉泉山静明园鸟瞰图(杨菁绘)
① 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以下均按其编号简写为“国XXX-XXXX”。
2
119
LA History
图样”是一张进呈立样图,图上描绘了清凉禅窟、东岳庙、圣缘寺3组建筑。
图面施重彩绘制,并贴了文字说明等红、黄标签。
国357-2038绘制了东岳庙后罩楼,“泰钧楼”立样,应为绘制进呈样的底图。
该张进呈图样说明,清廷对西大庙的修整计划是全面复原被毁前的旧貌。
但只有个别工程得到了实现。
(3)重修工程图。
共3张,国348-1180、国348-1189和国354-1766。
均是东岳庙钟、鼓楼重修图样。
钟鼓楼工程得到了实施,但其他重修工程未能实施。
民国十八年(1929年)北平市政府下令拆除钟鼓楼和泰钧楼,这一事件还成为当时的热点,被社会各界广泛讨论[2]。
(4)添修工程图。
共2张,国343-0678和国343-0679,是为东岳庙前添修南北值房2座图样。
2图均有尺寸说明,但是前者只绘出瞻乔门到牌楼之间,后者则包括东岳庙全部建筑。
笔者掌握的老照片中,瞻乔门前已成废墟,没有找到相关档案记载,因此该方案是否实施还不清楚。
3)玉泉山西翼在兵燹后,原有园林游憩式组群基本不存,缺少帝后游幸时能够休息的场所。
国348-1169“拟静明园内水月庵添修点景坐落房立样”、348-1185“拟静明园内水月庵附近地盘图 ”和354-1747“拟静明园内水月庵添修点景坐落房立样”是3幅描绘水月庵东添建点景坐落房的图样。
虽有图样,但该工程未见实施。
4)涵漪斋附近水道是香山、樱桃沟引水石渠进入静明园的起点,历来是水道整修的重点。
但涵漪斋未见重修,仅存2张图纸。
分别是国343-0684“谨查静明园内涵漪斋图样”和354-1726“拟静明园内涵漪斋图样”。
后者为前者底图,应是2张遗址勘察图。
该图上的涵漪斋布局为嘉庆十七年(1812年)左右涵漪斋大修之后的平面布局,对乾隆始建方案多有改动。
涵漪斋建筑未见重修,由于其处于玉泉山西部来水水口处,故水道和挂水石峰在同治年间均有修缮以保持水道畅通。
5)风簧清听是玉泉山东翼的一座园中园组群,从现存3张样式雷现场勘测图上看,光绪时期还有残存建筑。
第一历史档案馆有一张反映风簧清听全部组群立样的彩绘图“风篁清听楼座图”,该张图面绘制精良,应为工程的进呈样(图4)[3]。
风簧清听组群从20世纪初旧影上看,组群已经全
部荒废,仅存宫门3间,但建筑基址清晰可见,与样式雷图上反映的建筑布局一致。
是否重修有待进一步考证。
6)风簧清听北有砂山一座,山坳处的空地拟添建落座膳房,供帝后临幸时使用。
国342-0505、343-0680“谨拟静明园风篁清听以北添修落膳房值房图样”、346-0960“风篁清听北落座膳房地基查粗丈尺准底”、350-1336、350-1349和350-1354均是添修方案图纸。
该方案是否实施,目前还无确切依据。
7)第一凉在玉泉山东坡,是玉泉山主峰东面主要景观组群,因外围墙和台基组合状似座椅,俗称“云椅子圈”。
国348-1131“玉泉山第一凉
立样”和348-1191“静明园第一凉立样”是2张第一凉的立样图。
后者内容与档案和历史照片相吻合,应是其损毁前的布局形式。
该方案未见实施。
8)同治年间虽对静明园水道进行了全面整修,但光绪重修时园内水利
也是修缮的一个重点。
国343-0690“谨查静明园内仙人台迤西河道桥座图样”是一张静明园南部水道地盘样。
封面文字为“二十三年七月十三日奉立□二位定准,派天昌、兴隆、广□、永□四厂,当日开工,存案准底。
”此图责任人为雷廷昌无疑。
工程从玉湖西南角开始,向南部水道开挖河桶船道。
这段河桶长9丈,宽2丈。
至仙人台前木板桥,往南河桶均深6尺,长48丈,宽2丈5尺。
至静明园南部清淤河泡船道,过垂虹桥和水城关后,绕过迸珠泉继续向北清淤。
最后至西大庙西南苇塘,清淤并开挖船道。
国348-1129“拟静明园镜影涵虚、写琴廊地盘样”是对玉泉山东部的出水口五孔闸附近水道整治的图样。
4 重修意向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光绪时期静明园实际重修组群共10余处,加上同治时期经过重修和修缮的龙王庙、裂帛湖光,以及历经兵燹遗留下的4座宝塔①和城关、无梁殿等,占全部组群的1/3,它们可以按照重修目的分为3类。
一是与清帝临幸玉泉山关系密切的组群,它们是龙王庙、华滋馆、清音斋、裂帛湖光4处:玉泉关系到北京城市供水,其上的龙王庙是清帝西郊求雨的重要场所,也是玉泉泉水的精神象征,因此同治年间其成为静明园最早重修项目之一;华滋馆是静明园皇帝寝宫,其建筑保存相对完好,并在同治年间完成修缮;清音斋和裂帛湖光靠近清帝临幸的主要出入口小东门,光绪年间随着颐和园的重修,静明园和颐和园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对主要入口处的组群进行修缮和重修是十分实际的考虑。
二是和水道关系密切的组群,它们是垂虹桥和写琴廊:垂虹桥是沟通静明园南北水道的重要交通节点;写琴廊则是玉泉山水向东进入玉河前的水闸,直接关系到对颐和园及北京城的供水。
三是重要的景观建筑,它们是山脊上的3座宝塔、云外钟声、香云法
雨、峡雪琴音、城关和东岳庙:城关和东岳庙是西麓的视觉焦点;玉峰塔
图3 竹垆山房残迹[1]
图4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风篁清听楼座图”[3]
① 这4座宝塔分别是南峰上的华藏海塔,主峰上的定光塔(玉峰塔),北峰上的妙高塔,西部的圣缘寺塔,前三塔在山脊上。
120
风景园林历史
参考文献:
[1] Osvald S. Gardens of China [M].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1949: 67.
[2] 刘若晏.从民国时期拆静明园钟鼓楼公案想到的[M]//京华园林丛考.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18-419.
[3] 何重义,曾韬奋.圆明园建筑艺术[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4] (澳)赫达·莫里逊.洋镜头里的老北京[M].董建中,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5] Manfred D. The Face of China: as seen by
photographers and travelers 1860-1912[M]. Aperture, 1998.
(编辑/金花)
作者简介:
杨 菁/1981年生/女/北京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方向为清代皇家园林(天津 300072)
王其亨/1947年生/男/河南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2)
影、云外钟声、香云法雨和峡雪琴音构成东南部主要景观轮廓线。
位于主峰山脊位置的“峡雪琴音”组群工程,集中体现了景观建筑重修对玉泉山和颐和园的重要意义:首先,它是静明园山道的交汇点;其次,它是南北峰不同景观之间的过渡。
其设计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东部俯青室、罨画窗与清漪园的对景关系。
从峡雪琴音可以俯瞰东部的昆明湖(图5)[4],而从清漪园看玉泉山,由于有了峡雪琴音,静明园山体更加完整、优美。
因以上特点,配合光绪颐和园工程,峡雪琴音也得到了重修。
国家图书馆现存峡雪琴音相关样式雷图共10件,除一件立样图,其他均为地盘图,是光绪重修时期样式房所绘。
9张地盘图有5种不同的平面布局形式,可见在设计过程中方案一直在进行修改,其总体变化不大,细部得到充分的推敲。
最终确定的方案组群西部建筑体量最小,东部开窗面积最大,充分体现了重修后的峡雪琴音和颐和园的紧密关系(图6)。
5 结语
对光绪十七年(1891年)到二十三年(1897年)玉泉山静明园重修的研究,有3方面的意义:1)避免对相关样式雷图和历史照片的误读。
以往对玉泉山的研究很少且集中在乾隆时期,如周维权先生的《玉泉山静明园》[5],1860年之后的历史鲜少涉及。
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园林研究者无法考察实物遗存,相关样式雷图和历史照片成为最直观反映园林布局的资料。
但它们大多是光绪重修后的风貌,不能简单地作为研究乾隆时期静明园的依据。
厘清光绪重修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对样式雷图和历史照片的正确解读;2)皇家园林重修是如何以最少项目实现最大效果的。
重修后静明园园林建筑规模仅有乾嘉时期的1/3(图7),但其基本功能得到恢复,是光绪皇家园林重修中以最少项目实现最大效果的杰出范例;3)重修静明园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看与被看”艺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静明园工程是作为颐和园工程一部分而进行的,从重修项目的选择来看,静明园与颐和园相邻的东南部景观是重修中得到率先考虑的组群。
以雷廷昌为代表的样式房在方案设计中注重静明园和周边环境的景观联系,加强
了其“看与被看”的艺术特色,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意匠的有力例证。
图5 20世纪40年代从玉泉山看颐和园[4]
图6 光绪重修后峡雪琴音平面推断图(杨菁绘)图7 光绪重修静明园后建筑组群(杨菁绘)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