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说明文和记叙文考点的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说明文和记叙文考点的梳理
沪教版说明文和记叙文考点的梳理
一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体现在中考上有这么几点:
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加大,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
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外,目前绝大多数只考课外篇目;
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

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

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应试过程中,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关键是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显示出来了,从平时列次考试结果情况分析来看,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就集中在阅读理解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项规定: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各项阅读理解的试题就是根
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

当然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我们都应该把阅读文章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二.说明文考点回顾:
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
科学证明,节约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神圣法则。

稻秆和麦秆等植物都是空心的,其奥妙就在于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稳固的结构,草木植物在风力和果实重力的作用下,秆子会发生压缩、扭转和弯曲,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实心圆截面秆子和空心圆截面秆子在外径相同的条件下,两者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

显然,植物长成空心秆有利于将摄取的营养集中到果实上来,同时也缩短了生长期,这不是绝妙的生长方法吗?另外,我们常见的萄萄、杨梅等都是圆球状的。

这是因为建造圆球形物体所耗费的材料最少,而容积却最大。

植物如此,动物在发展过程中也极其惊人地惯彻了节约的法则。

例如,恒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这是共同的节约法则起了微妙的作用。

众所周知,水是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而水的比热是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动的。

据测定,在35℃时,水的比热最小,这意味着,动物体温为35℃时,为保持体温恒定所需要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最少,又比如,蜻蜓的翅膀长只有5厘米,面积是4.6平方厘米,重量仅0.005克,然而,它却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每秒钟能扑动20至40次,飞行速度达到每秒15米,这种翅膀的构造真可说是节约的典型了。

自然界在进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节约法则,极大地启发了人类的智慧。

例如,人们发现某些植物的叶子是按照螺旋形状排列的,夹角是137°30′,这样的叶序排列使植物的采光面最大,于是,建筑设计师就借鉴了这个采光原理,设计建造了一座13层高、按螺旋状排列的大楼,结果表明,每个房间都充满了阳光。

人们还从自然界下雨的时候雨滴成为前圆后尖的形状得到启发,设计制造了阻力很小的雨滴状小汽车,空气从车前轻拂而过,在车后也不会形成空
气涡流,行驶速度每小时可达300千米。

1.找出文中划线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2分)
错字:改正: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了?结合一例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3.请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植物的生长是如何遵循“节约”法则的?
4.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

仔细阅读下面句子,说说带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恒温
..动物的体温大都
..在35 ℃左右,这就是共同的节约法则起到的微妙作用。

5.“人们还从下雨的时候雨滴成为前圆后尖的形状得到了启发,设计制造了阻力很小的雨滴状小汽车。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模仿动、植物的某些特征进行创造的例子还有很多,请再举出一例,并说说所举例子模仿了动、植物的哪些特征。

**********你熟悉说明文的考点吗?它们是应该怎么应对?
说明文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说明的顺序
1、说明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2、弄清顺序的意义。

说明的方法
1、说明的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包括作解释)、引资料、列图表等等。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3、有时说明文借用其他修辞手法来帮助说明,这些手法的作用分析应当紧紧围绕说明对象,依照说明文的要求。

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

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
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

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

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

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语言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

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当然,文字的生动性也应充分注意。

三.记叙文考点梳理:
1、行着军睡觉
①秦征积攒了好几年的速写和木刻作品,心肝宝贝般地随着弹药箱子搬来搬去,却不幸
在一次日寇的大扫荡中化为灰烬。

对于画家来说,毁画犹如害命,
连部队的团首长都心疼得不行。

在一次胜仗之后,团首长检查缴获的战利品时发现两本日军的“邮政储金所立账申请册”,觉得背面可以画速写、印木刻,便即刻派人送给秦征,鼓励他从头再来。

②从此秦征也多了个心眼儿,凡自己的作品,除画在墙上的揭不走、画在路边和麦场上的带不走之外,其余的一律打进背包随身携带,人在画在。

日积月累,秦征身上的背包可就有分量了,鼓鼓囊囊,像个小山包。

背着这样的小山包行军,那就有他受的了。

③那是一个黑沉沉的冬夜,部队在山道上排成单列鱼贯而行。

这时,不断有命令从前面传下来:“背包扎紧,不要发出声响!”“互相照应,不得掉队!”
④天空浓云笼罩,四周漆黑一团,但战士们都能影影绰绰感觉得出来,右侧是悬崖,须集中精神跟紧前面的脚步,才不会有闪失。

而这个时候最难的就是集中精神,除非跟敌人开火。

经过长途跋涉,大家已经极度疲乏,再加上连续几天没有正经吃过饭,又渴又饿。

累了就容易打盹儿,过度饥渴则期盼食物和水,容易产生幻想,精神恍惚。

秦征身上的分量比别人重得多,两条腿的负担也比别人沉重得多,但他对重量的感觉却越来越模糊,渐渐地仿佛完全由着惯性在往前迈腿,眼皮在打架,心里也在打架:“什么叫老兵?老兵就是在行军的时候能够边走道边睡觉,到了目的地一停下来就能精神百倍地立马投入战斗。

”秦征自然是个老兵了。

但,那是在白天,走的是平地;现在可是夜行军,走的是山路,万不能打盹儿……
⑤世上许多万不能、万万不能的事,最后都变得可能了……恍惚间秦征似乎听到了流水的潺潺之声,前面碧草如茵,难耐的饥渴驱动着他,他奋力向前冲去……猛地右脚踩空,身体失去重心,向下倒去。

他突然惊醒,双手本能地胡乱抓挠,然而为时已晚,只觉得一阵风声呼啸,身体几度翻滚,最后“砰”一声落下,终于到了实处。

⑥突如其来的坠落,瞬间的剧烈震动,把他摔蒙了。

一时间世界变得非常安静。

慢慢地秦征恢复了意识,仿佛听到有人呼喊自己的名字。

这时他发觉自己仰面躺着,身下垫着那个沉重的大背包。

这么说是背包救了自己,也就是说是自己的画救了自己一命!
⑦他睁大眼睛努力向上望,依稀能看到高崖上有人影晃动,便急忙呼喊,并试着用力站起来。

一用力便知道身体并无大碍,于是铆足气力双腿一使劲,上身往前一挺,果真站了起来。

能站起来就好办了,随即活动一下胳膊和腿脚,确信自己身体的主要部件基本完好,再踩踩脚下,感受一下所处的境地。

脚下是松软的沙滩,他判断这是一道干涸的河床,正是这些流沙缓解了他下跌的冲击力。

这时,崖壁上的战友们将绑腿带连接成一根长绳垂递下来,他双手抓紧绑腿带,脚蹬石壁,被崖上的战友重新拉回队伍。

⑧自那以后,秦征的背包越来越重,他却越重越不嫌重,并一律谢绝战友们想替他分担一点儿重量的好意。

打在背包里的那些画作,凝聚了战争的精魂,不仅是他的命,还是他的一种幸运、一种呵护。

1.第①段画线部分“心肝宝贝般地随着弹药箱子搬来搬去”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2.第④段画线句“眼皮在打架,心里也在打架”,前一个“打架”主要表现了;后一个“打架”主要表现了。

(4分)
3.概括秦征从悬崖上摔下却没有受伤的原因(6分)
(1);(2);(3)。

4.结合全文,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作用。

(6分)
5.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具体语句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评析。

(8分)
5 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小结:
1.记叙文的6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3.记叙文的线索: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 2以一人为线索 3以一事为线索 4以一物为线索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5.记叙文的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总结: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主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

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

补充:
童话一般情况下是记叙文,但是也可以用议论的方式来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
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
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

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

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

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
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略读,细读,重读,
1先大概了解意思
2带着问题仔细读
3多读能更好的掌握书的思想感情
4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外貌,语言,神态,细节,动作和心理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