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_从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现有理论的解释力_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案例研究在组织管理理论研究和企业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通过案例对管理现象和问题进行描述、解释以及探索性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新理论的形成提供基础,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与求证一般性理论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用范围。
这种求证绝非一蹴而就,要有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认识过程。
美国独立研究机构COSMOS公司的总裁,著名的案例研究专家罗伯特.K.殷(2005)指出:案例研究是一种关注对独立背景下的动态现状进行理解的研究战略。
他把案例研究界定为一种研究战略,发展了案例研究设计,并描述了为多案例分析所必需的复制逻辑。
他的方法还把实验研究设计的效用和可信性带到案例研究设计中。
对于开展案例研究的范式,历来有两种主张,一种是相对开放的没有预设理论框架束缚的研究,类似著名霍桑实验中的“继电器小组的群体研究”和管理大师明兹伯格“管理者的角色”研究,另一种是遵循严格规范和设计开展的案例研究,由于组织管理中许多现象出于非理性的原因,案例研究方法的理性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偏爱规范研究与设计的案例研究。
当前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活力不断增加,其特点是什么,经验有哪些,完成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一项很艰难的重任,要靠中国的管理学者去发展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需要突出时代特色,争取做出原创性的成果。
2006年11月25日,第二届中国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案例研究中心(筹)、
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和《北大商业评论》联合发起,旨在提高中国管理学科案例研究水平,促进高校案例研究的平台———教学案例库建设,这次会议征集到了53篇论文,被接受37篇编入论文集,在会议上交流的18篇,征文的数量和质量比去年第一届会议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以看出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策略,逐渐被国内管理学界关注和尝试。
我国著名的管理学者成思危先生也曾指出:要推动中国管理科学界提倡科学精神、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研究水平,注重案例研究。
提倡管理学者在把握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重点的同时,能够深入中国的企业,脚踏实地地进行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
值得欣喜的是我们许多企业依靠自己的创新和努力,在转型期和新形势下,主动变革,不断成长与发展。
在学习、吸收、应用国外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实践过程中,也正在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实践为管理科学的研究不断提出新问题,同时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新源泉。
会议论文涉及了60多位管理领域内的研究者独立或合作参与案例研究,18篇入选论文都在宣讲之后接受了与会者提问,研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对本土案例研究及其发展的看法,并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共识。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于案例研究这一非主流研究方法的兴趣在增强,会议论文也有助我们了解中国管理案例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现状,本文将在后面加以分析和简要综述。
案例研究:从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现有理论的解释力
———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综述□张丽华
刘松博
二、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理论拓展
回顾案例研究方法引进管理学领域的历史,可以看到它正在逐渐发展完善开始走向成熟,并促进了当代工商管理理论及方法的创新。
其一,透过案例研究建构理论来实现创新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一批日、美管理学者包括威廉・大内、武泽信一、怀特希尔A.M等人,深入日本企业开展企业案例研究,产生了一批Z理论为代表的日美企业比较研究的成果;80年代初美国学者研究了多个企业的典型案例,并进行跨案例分析(cross-caseanaly-sis),总结出美国本土43家优秀企业的管理精华,提出适合美国企业学习的经验及企业精神“追求卓越”,他们是OuchiW.(1981),PetersT.J.和Water-manR.H.(1982)等人的研究及著作。
90年代提出“公司文化”是多个学者分别基于不同企业的典型性(也有称为示范性)案例研究总结而提出,他们包括PettigrewA.M(1997),ScheinE.H.(1985),DealT.E.和KemedyA.A.(1982)等人的多项研究,之后陆续提出的核心能力、公司重组和平衡计分法等。
90年代末更有约翰・P波特(JohnP.Kotter,1997)著名的变革领导学研究(leadingchange)。
这些理论创新都是源于大量的管理实践和案例研究。
其二,案例研究方法本身在管理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教授凯瑟琳.艾森哈德(Eisenhardt,K.M.,1989)总结了很多积极的研究者为早期的方法论工作的发展和变化做出各自的贡献(例如,Gersick,1988,Leonard-Barton,1988,Har-ris&Sutton,1986)。
很多人承认早期工作的欠缺,不过他们也为通过案例构建理论,发展了和提出了自创的技术。
Warwick小组添加了对调查者的三角测量以提高案例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Miles与Huber-man在1984年设计出分析定性数据的专门技术框架。
他们的方法包括使用表格和图表等来处理和代替定性数据,而不会因为密集的代码而破坏数据的含义。
90年代以后不断出现在案例研究中的方法和范式的创新,产生了一批贡献给管理学界的新理论。
Eisenhardt极力推祟多案例研究,认为能通过案例的复制来支持结论,提高案例研究的效度,她的研究团队发展了案例间横向分析技术(Bour-geois&Eisenhardt,1988)也称跨案例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者在这个领域的大胆尝试,早在90年代初,留美学者阎爱民(YanAimin,1994)!"对5家中美合资企业的比较案例研究,谭劲松(JustinTan,1994)#"就中国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的案例研究,过关斩将后发表国际顶尖期刊AMJ和SMJ,当时美国管理学主流派、坚持规范实证方法论的编辑委员和大师们对中国企业案例研究及其结论要质疑,他们两位能用体现睿智的研究策略和严密的设计,展示自己的研究结论,前者拓展了产生在西方背景下的管理理论的解释范围,后者开创了在战略管理的案例研究中使用的新方法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基于对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总结提炼升华,用来构建新理论或拓展原有理论的解释范畴都被视为理论创新,这已经成为工商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
再如“知识管理”有关前期研究,1990年Huber和Glick$"精心设计了一个跨校际学者的合作研究,长期的跟踪大型企业的变革研究,该研究小组经过5年交换心得与讨论后,归纳出组织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科技与运输科技的进步,最后指出知识的增加使得企业经营环境愈加复杂与动荡,并深刻影响组织的决策、执行、信息收集与散播以及学习活动。
组织要加强对知识的管理以预测和应对环境的变迁。
案例研究都必须依托于坚实理论基础。
而好的案例研究,对发展理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提出并分析新的研究问题,进而对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或者是对发展新理论所必须的研究方法、程序有所贡献;第二,拓展现有理论体系的解释力范围,解决现有理论尚不能够予以合理解释的理论问题;第三,通过证实或证伪已有的理论假设,或者是证实或证伪已有的案例研究(包括在已有的理论贡献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作对比研究或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强化或修正已有理论中的相关范畴、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及有关原理(余菁,2004)。
笔者还认为依据目前我国管理教育基础薄弱的特点,可以通过对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学习尝试和体验,有助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有理性研究头脑的新一代管理学者。
本次会议前还专门组织了半天对参会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师的案例研究方法培训(由中国人民大学张丽华教授和商学院的欧阳桃花副教授主讲)。
三、案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们选取这次会议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简要
介绍,希望有助于了解中国本土案例研究的发展现状。
东北财经大学韵江博士和刘立博士的论文对大连路明集团的自主创新战略形成及演化的复杂过程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分析,并提炼了一个企业构建自主创新战略的拓展框架。
他们的研究表明,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创新只有增强企业能力并实现共同演进才能称之为创新战略的形成;企业家远见与创新精神、历史压力与随机事件作为影响企业创新战略演化的两个独立变量也不容忽视。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邓传洲副教授、赵春光副教授和张人骥教授的论文运用琼斯模型研究了宝钢股份在权证制度安排下的盈余管理,并分析了影响盈余管理的制度因素。
这些制度因素拓展了以前的假说(主要基于红利计划、债务契约、政治成本等假说)。
其研究表明制度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盈余质量,这对准则制定者、监管部门和证券分析师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王海博士通过翔实的数据,重点分析了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行为对自身产生的经济后果。
作者发现,尽管成败目前尚难定论,但联想的整合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风险,为此,作者又进一步分别从市场、投资者、竞争者、文化等维度分析了联想面临的整合风险。
最后,论文针对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张丽华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张东生教授、深圳大学刘莉教授组成校际合作的研究团队,调研了3地区30家配套型(OEM)民营企业,采取系列案例研究的结构性描述方法,探讨我国配套型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与发展现状,并解释了零假设现象:虽然国家宏观政策已不是该行业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障碍;用多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操作层面上各地区确实存在不同种类“市场准入”的障碍,研究指出它将影响我国配套型民企的成长,使其未来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
山东工商学院毛荐其教授等人对6个不同企业的自主创新案例进行了探讨。
论文提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已经具备条件,企业家精神、民族气节、中国人的刻苦、勤奋与聪明才智等都是优势所在;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多数属于技术追赶,不存在大的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跟踪能力、监视能力、选择能力、研发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成长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能力成长途径是多样的,其中合作创新不愧为企业现实的选择;能力成长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中国企业非常重要。
西南大学黄俊博士等人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为分析样本,首先对于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以及纬度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立,需要通过转移或复制协调及整合管理惯例来加以过程保证;企业能够通过组织学习来复制和转移惯例或规范,建立起学习型企业文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林新奇副教授以日本跨国公司松下公司和索尼公司为案例,分析了在跨国经营中所面临的跨文化沟通问题,初步探讨了日本企业为开展跨文化管理培训所进行的持续不懈的努力及其培训的基本框架、主要方式和具体内容,对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和跨文化培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外经贸大学汤谷良教授和中央财经大学戴璐博士深入剖析了上海科技在跨地区民营化改制后,连续4年在负债水平和现金存量上出现的“双高”。
作者发现:所谓的双高只在合并报表出现,公司的资产重组限于由上市公司进行跨地区的股权收购和投资组建新公司,并由上市公司母公司主要负担对外融资的任务,而上市公司母体的产业经营活动却在萎缩。
基于这个案例,文章最后从上市公司民营化后外部融资约束是否硬化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导致跨地区民营化失败的制度层面原因。
南京大学陈扬等人通过对4个国际化中小企业案例的研究对企业家人力资本和网络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人力资本和网络通过促发企业家国际化的动机进而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研究还发现,对于人力资本丰富的企业家,对国际化动机的产生刺激作用上,人力资本强于企业家网络。
中国人民大学许艳芳博士对四川长虹这一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公司治理和管理层更换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第二,国外的相关理论在中国特殊的背景条件下是否依然适用。
作者发现:在此案例中,偿还债务、支付股利、管理层报酬激励机制在促使管理层提高公司业绩方面,作用甚微;公司治理机制在更换管理层时,进展缓慢。
作者还提出,用国外
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结论,来解释像四川长虹这种半政府半企业的混合上市公司行为时,需要谨慎。
本次会议的征文,研究主题涉及战略管理、创新、财务、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等涵盖了管理的各重要领域。
从研究方法上看,会上交流的18篇论文,有明确的研究设计和程序的论文共5篇,注意到信、效度的文章有3篇,纵向研究有1篇,跨案例分析研究有4篇,5篇文章用到了三角测量法,有6篇采用了访谈法,大多数论文在研究的规范性上有待加强。
从数据来源来看,采集形式多样化,观念在转变,投入在加大。
这说明中国学者已经将案例研究方法从各个角度应用于管理问题研究。
不少研究者缺少案例研究方法的训练,许多研究存在如下问题:(1)缺少对案例问题的研究设计;(2)不注意保证案例研究的整体性;(3)缺少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4)当对某理论模型的适用条件提出修正时,缺少小心求证的过程便直接下结论;(5)有的案例研究设计等同实证研究。
(6)依赖主观直觉夹叙夹议,缺少结构性的描述与分析;(7)总结方面,缺乏对内在规律的挖掘,即便是解释性案例研究,也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升华及解释力方面的拓展;(8)撰写研究报告不按照6种规范的写作格式(线性分析、比较、时间顺序、理论建构、倒置式及混合结构),随意性较大;(9)结论回避了对研究的局限和可靠性解释,选取的效标缺少清晰的区分和紧密的逻辑联系,现有案例研究存在的这些问题影响了研究的质量。
北京大学案例中心主任何志毅教授都针对中国企业的实践谈到了案例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管理实践,迫切需要学者们对之进行提炼总结、解剖分析,从而为企业界贡献更多的管理智慧,让企业在自我检讨中发展,在互相学习中成长。
《管理世界》副主编蒋东生在致辞中表示,完成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升华和创新,是历史赋予中国管理学者的使命和责任。
《管理世界》已经专门开辟了“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的栏目,希望提供舞台供学者们展示自己的案例研究成果,从而帮助中国学者完成这一使命。
可以看到,虽然中国管理学界在案例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了广泛的理解和共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本土化案例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管理学界有志于案例研究的学者们一定会在各方的支持下,继续耕耘,继续发展,为中国的企业界和国际管理学界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责任编辑:尚增健)
注释
①Yan,AiminandGary,Barbara,1994,“BargainingPower,ManagementControl,andPerformanceinUnitedStates-ChinajointVentures:aComparativeCaseStudy”,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37(6),pp.1478 ̄1517.
②他于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4年首期首篇发表的关于中国电子行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是全球第一篇在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中国战略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其开创性的研究方法及结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③设计始末详见HuberandGlick,Miller,DotyandSutcliffe1990的研究,(OrganizationalChangeandRedesign,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参考文献
(1)武则信一﹑A.M.怀特希尔:《日美企业人事管理比较》,求实出版社,1987年。
(2)罗伯特.k.殷著﹑周海涛主译:《案例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成思危:《认真开展案例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及管理教育发展》,《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余菁:《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经济管理》,2004年第20期。
(5)孙海法等:《案例研究的方法论》,《科研管理》,2004年第3期。
(6)张梦中﹑马克・霍哲:《案例研究方法论》,《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期。
(7)Eisenhardt,K.M.,1991,“BetterStoriesandBetterCon-structs:theCaseforRigorandComparativeLogic”,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6,pp.620~627.
(8)Harris,S.,Sutton,R.,1986,“FunctionsofPartingCere-moniesinDyingOrganizations”,AcademyofManagementJornal,(29),pp.5 ̄30.
(9)Leonard-Barton,D.,1988,“SynergisticDesignforCaseStudies:LongitudinalSingle-siteandReplicatedMultiple-site”,PaperPresentedatthe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ConferenceonLongitudinalResearchMethodsinOrganizations,Austin.(10)Gersick,C.,1988,“TimeandTransitioninWorkTeams:TowardaNewModelofGroupDevelopment”,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31),pp.9 ̄41.
(11)Pettigrew,1988,TheManagementofStrategicChange,ed,OxfordBasilBlackwell.
(12)PrahaladC.K.andG.Hamd,1990,“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68(3),pp.79 ̄93.
(13)KotterJ.P.,1995,“LeadingChange:WhyTransforma-tionEffortsFail”,HarvardBusinessReview,73(2),pp.59 ̄68.(14)Ouchi,William,1981,“TheoryZ:HowAmericanBusi-nessCanMeettheJapaneseChallenge”,BusinessHorizon,24(6),pp.82 ̄83.
(15)Peters,T.J.&Waterman,R.H.,1982,InSearchofExcellence,NewYork,NY,HarperCollins.
(16)Deal,T.andKennedy,A.,1982,CorporateCultures-TheRitesandRitualsofCorporateLife,Reading,Mass,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