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历史街区肌理原型解析与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口历史街区肌理原型解析与比较分析
宋阳;贾艳飞
【摘要】Based on the studies of Hankou historic district, we explore the evolving pattern of historical urban texture with the rationale of architectural typology. Firstly, we build the prototype concept of urban texture at both the street and architecture level. Secondly, we classify the urban texture and compare it. Focusing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districts, we attempt to recognize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a typical residential housing form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urban texture", we hope that protection and repair of historical textur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so as to avoid large demolition.%该文以城市历史街区为对象,在汉口历史街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建筑类型学的原理,探究汉口历史街区肌理原型的类型与意义.首先,建立历史街区肌理的原型概念,包含街巷肌理和建筑肌理两个层级;其次,归纳出肌理原型组织,并进行比较分析.该文的研究针对我国历史街区现状,试图采用"历史街区肌理原型"这个概念,来认识大量密集成片的非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的价值和意义,期望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复中重视历史肌理的保护与修复,避免大拆大建.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7(035)012
【总页数】5页(P88-92)
【关键词】历史街区;肌理;汉口;租界;汉正街
【作者】宋阳;贾艳飞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城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停地生长与更新,历史街区肌理也不停地变化,但是始终限定在文化形成的某个框架之中。
肌理原型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演进、地方特色。
了解肌理原型将有助于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复中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住传统的历史街区肌理的形态特征,避免大拆大建。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将建筑原型概念定义为:某种经久和
复杂的事物,先于形式且构成形式的逻辑原则,它存在于所有的建筑物中。
和建筑原型类似,每座城市的历史街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街区肌理“原型”。
这种历史街区肌理原型成为了一种空间形式,是人民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自然环境等条件下形成的对建筑空间的基本认识和使用方法。
无论城市如何变迁,“原型”始终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历史街区肌理包括街巷肌理和建筑肌理两个部分:街巷肌理由组成公共交通的街巷和围绕街巷的地块单元构成,其中,显性的图形表现为具有线性特征的街巷空间网络,基底则是具有面状属性的地块单元。
建筑肌理和街巷肌理互为图底关系,显性的图形是地块单元内的填充部分,在我国的城市历史街区中大多以院落为基本单元,单元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图形特征,院落内建筑的重复排列与交织即形成了建筑肌理。
汉口的历史街区有其特殊性,建筑肌理一般围绕街巷进行组织,其边界需要从院落
扩大到建筑组团来进行研究。
明成化初年汉水改道,人们在靠近汉水的最高处正街一带筑基造屋,街巷开始出现。
明万历元年,正街一带形成市镇。
明崇祯八年,汉阳通判袁焻在汉口筑堤,不久,又沿汉水修建了集稼嘴等码头。
清同治三年修建了新码头、万安巷等码头。
码头与正街之间的大量的人流、物流的交流使得垂直汉水直接联通码头的街巷出现,两侧生长出大量平行街巷的行列式建筑。
至此,汉正街已然成为汉口最大的商业街。
在这之后,汉正街的肌理原型延续了几百年,即使在1861年汉口开埠影响下进行了部分更新也基本保持了原肌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加速瓦解消逝。
因港埠商业而自发生成的汉正街,明清两代一直以自治为主,官府力量弱。
居民自建形成的街巷、建筑尺度小、形态不规则,街区内市政设施极少。
(1)码头、商贸与鱼骨状竖格栅式街巷肌理
鱼骨状竖格栅式街巷肌理是一种常见的滨水的肌理形式,一般都是源于实用而自发生长而成,也即一种“非正规性城市”的街巷肌理。
肌理走向都垂直于水体,表达出街与水的密切关系,既便于水陆之间的交通,又便于排水和通风。
汉正街的此种肌理一般长为130~250m,街巷间距为15~20m,这样很方便地
形成背靠背两排住宅或一排住宅,这是汉正街的模数,它源于生活的逻辑,并历经百余年一直延续至今。
汉正街、河街等主干街道宽为寒酸的7~8m,次要街道宽
为4~6m,巷道宽为1~3m(图1)。
(2)自发形成的平行行列式建筑肌理
寸土寸金使得建筑在与街巷的长期互动中产生了普遍的狭长进式合院式肌理;狭长的沿街商住建筑也较为普遍;还存在大量的贫民的没有天井的方形“板皮房”乃至窝棚,这几种型制是清朝后期汉正街基本的建筑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租界兴起,汉正街也慢慢发生改变,中西建筑文化发生了融合。
在土地产权的制约下,改建为主巷一侧或两侧为住宅的主巷型里分,在淡化朝向的
前提下垂直汉水布置。
虽然建筑肌理总体走向都是垂直汉水,但汉正街总体的建筑肌理很生动,由形状与尺度悬殊的建筑肌理要素随机自由组合形成。
其源于生活的逻辑使得面宽相对较稳定为8~12m,进深则依环境变化为7~16m(图2)。
在近代形成的历史风貌街区汉口租界及其附近华界中,出现了远宽于传统街巷的新式交通空间——现代街道,也出现了尺度更大的街道肌理。
其中方格网式街道肌
理主要位于沿江部分的街区,该区域水运交通便利,方便做生意,集中了洋行和公共建筑。
内部街区由于原生路和火车站的吸引力形成少部分不规则街道肌理。
道路规划历经几十年仍然基本可以满足现代的机动车交通要求,故街道肌理基本未变。
1930年前后,租界区内闲置建设用地已经很少,建筑肌理在这时进入稳定期,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改变。
有别于上海租界的“民租”,汉口租界采用“国租方式”,例如英国先向中国政府租借整片土地,对租界进行统一规划和经营,并将界内土地细分出售,使得租界建设更加合理和规整。
(1)殖民地风格方格网式街道肌理
各租界的街道肌理类似,一般是由平行和垂直长江的街道组成的方格道路网。
不同租界的道路基本连通,保证了横向交通的畅通(图3)。
小尺度方格网式街道是欧洲人在其殖民地通常采用的做法,形成的方形街区方便扩建,增加了临街商铺,保证了交通的可达均一性、市政施工的统一性、土地再分的标准化等。
这种街道肌理来自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
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出现了大量有选举权的公民,并形成了一系列城邦国家。
出现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古罗马在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
营寨城。
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交点附近为广场与公共建筑。
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权力控制目的的影响。
可以看到他们街巷的建设主体都是“官方”。
英租界为了便于依靠京汉铁路发展运输和商贸,其沿江竖向道路和其他租界不同,大约和长江呈75°角,基本垂直于京汉铁路,形成了大量平行四边形街道肌理。
道路尺度与等级在英、俄、法、德租界沿江区域基本上是同一的,道路宽度10~
20m,道路间距150~200m。
日租界街道肌理有了更细层次的划分,出现了明显的两个级别,街廓尺度也明显变小。
其垂直于长江的道路间距一般为70m左右。
这是由于其文化传统,建筑尺度较小,肌理相对的细密。
大智路街区道路肌理类似租界,但为了增加沿街商铺,选择了更小的100m×100m街道间距。
(2)西方街廓影响下的街巷肌理
在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下,先进的街廊模式与传统的街巷模式发生融合,产生了我国特色的“街巷+街廓”模式。
西方历史上多数的网格城市都是基于街廓而产生的。
在古希腊的早期城市,街和巷都是由住宅群体之间的空地自然形成。
近似矩形的单体住宅平面决定了近似矩形的街廓形式,进而形成网格街道的空间特征。
街廓尺度与住宅用地之间,只有存在适当的模数关系,才能保证街廓内用地可以均匀地细分成若干大小合适的宅基地,并且每个宅基地都有临街的开口。
一般来说,街廓的短向为两个宅基地的进深;而街廓的长向则长短不一,取决于并列排布民宅的数量。
汉口租界同样符合这种模数,典型街廓的短边在40~200m之间。
街廓长边的弹
性相对较大。
沿江商业街廓大都呈短方形,长宽比例在1:1~1:2之间(图4)。
居住性质街廓的内部交通可以在更大的面积内统筹安排,所以有的长宽比可以达到
1:3,甚至1:4,边界也渐渐不太规则,其内部的街巷受我国传统影响而尺度较小,主巷宽度一般为5~7m、次巷一般为2~4m,肌理以格栅型和混合型为主。
(3)效率与“居中满铺式”洋行建筑肌理
沿江商业街区的洋行建筑兼顾办公、仓储等综合功能,为了高效使用用地,建筑基底往往铺满了矩形地界。
由于考虑了沿江面的宝贵,将沿江分给尽量多的洋行,形成的建筑肌理方向主要为垂直于长江伸展。
(4)中西合璧的周边行列混合式里分建筑肌理
在内部居住街区,周边行列混合式建筑肌理的形成同样反映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是中式传统合院和西式联排别墅的结合。
每个里分居住区因较为丰富的地界形状、不规则的道路等环境条件的制约,且由不同的开发商开发,因而形成的建筑肌理各不相同。
但大部分的里分建筑肌理是南北朝向的行列式,沿道路周边环绕布局商铺。
肌理的走向因为考虑通风以平行长江为主(图5)。
传统古城内的自建是在官方划定的方格网状主要街道、城墙、里坊等框架之内,形成了规则街道内的不规则树状巷道“坊曲”(图6)。
这些自建街巷的尺度在民居集中的街区,如古汉正街、汉口里分等,都是相似的。
古汉正街超大的街廓和狭窄的街巷来源于“自下而上”的居民自建;而租界的小街廓和宽阔的街道来自于“官方”的规划和修建,形成道路“线密度”较大,时至今日交通基本畅通。
传统古城的建筑肌理——由一个个院落围绕深入大街廓的树状街巷进行自由组织;而古汉正街的建筑肌理垂直长江伸展呈线性进行组织,形成了行列式的建筑肌理;租界的里分建筑和古汉正街有着亲属般的关系,伸展方向比汉正街丰富,将街廓的周边紧紧围合,不但最大化
了沿街商铺的长度,也再次形成了传统肌理的合院围合精神(图7)。
汉口租界肌理原型之中居住功能的街区是传承于古汉正街,可以看作汉口传统模式
与西方外来模式的结合。
建筑肌理为本地行列式与西方小尺度街廓的结合,是传统模式的现代化改造。
汉口租界小街廓的街巷可以较好地适应现代的人、车混合交通。
比起一个个巨型的商业综合体,汉正街肌理原型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重视人水关系的日常生活。
这些原型既值得现代城市规划学习,也代表着城市的历史演进、地方特色与传统,期望在保护性修复中保留住传统的历史街区肌理的形态特征,传承城市历史文脉,避免大拆大建。
资料来源:
图1~2:基于武汉勘察建筑设计院的资料改绘而成;其余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HUST:2014QNRC027)
作者信息:宋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工程学院建筑学院讲师,48490978@qq.com
贾艳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相关文献】
1 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 黄士均,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汉口租界志》编辑委员会编. 汉口租界志[M]. 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3 龙元,王晖. 非正规性城市[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4 何依,邓巍. 历史街区建筑肌理的原型与类型研究[J]. 城市规划,2014(8):57-62.
5 何依,邓巍. 太原市南华门历史街区肌理的原型、演化与类型识别[J]. 城市规划学刊,2014(3):97-103.
6 梁江,孙晖. 模式与动因——中国城市中心区的形态演变[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 梁江,孙晖. 唐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J]. 城市规划,2003(1):77-82.
8 孙晖,梁江. 近代殖民商业中心区的城市形态[J]. 城市规划学刊,2006(6):102-107.
9 谭刚毅,刘剀. 租界之“界”——汉口租界的边界与边界效应[J]. 华中建筑,2009(7):202-212.
10 李百浩,徐宇甦,吴凌. 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研究[J]. 华中建筑,2000(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