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精选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精选5篇)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

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思路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掌握历史,并运用历史,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凤阳花鼓”和“朱元璋画像”,设问: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落实课标]部分:
(1)采用课件出示明确课标要求,确定所学内容,据此浏览本课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

小组之内通对答案,教师据学生问题鼓励别组学生进行释疑并评价。

(2)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设问: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多媒体出示“明朝建立基本情
况”学生阅读,依据教材内容回答。

教师引导: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明太祖将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将学生按(中央地方军事特务)分组并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学生讨论后一一出示相应内容,最后用自制课件“行政机构改革示意图”进行归纳,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讲述“锦衣卫”部分内容时,采用小故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3)“八股取士”是本课的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教师出示问题:(明朝科举考试内容解释题目答题格式),学生通过图示加深印象。

组织学生讨论:“八股取士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八股取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关于“明朝经济的发展”,课件展示有关明朝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明朝青花瓷器等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尝试回忆后,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给学生明晰的知识结构体系。

六板书设计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结构式板书;既归纳了本课知识要点,也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课历史的基本线索,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内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因此,是我国封建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

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
则天统治时期以及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峰。

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

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②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

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教学难点: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二)学法
先教后学,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说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主题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建立和发展)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开元盛世(鼎盛)。

三个子目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通过对三个环节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唐朝建立,发展和走向鼎盛的过程及治理国家的措施。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MV武则天。

一首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又不乏女人味的《无字碑》唱尽武则天一生荣辱心酸,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评价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示标题。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的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呢?带着这两个问题由此进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依据」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活课堂气氛。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环节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都城?时间?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第一个问题学生易于理解,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需要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三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
材料一: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贞观政要·论求谏》
教师小结:唐太宗善于听取正确意见,能虚心纳谏,并展示谏臣魏征和房谋杜断。

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又有哪些?
B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多媒体展示。

教师小结:根据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我们来看看成效如何?
C唐太宗的治国成效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

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为“贞观之治”。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体现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补充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环节二:女皇武则天
1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教师设问:你了解武则天么?
(设计意图:学生看到画像结合自己看到的电视剧会从不同方面说出对武则天的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
教师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为什么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
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

学生自己看书能够回答出主要是因为武则天正确的治国措施。

)
3根据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
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4多媒体展示无字碑及其文字介绍,设问:我们究竟该怎样来评价她呢?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学生会根据自己看过的电视剧和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
评价,但绝大多数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好坏来评价,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不能客观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
学生说完,教师小结给出客观评价——-功大于过。

武则天是中国历一位女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她在位期间唐朝经济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行为。

他崇佛教,建寺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

教师小结: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的李隆基,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环节三:开元盛世
1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简介。

2(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

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

6亿亩。

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

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

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

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3教师设问: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
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教师引导:为什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如此繁盛的局面。

分组讨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及结果。

4多媒体展示开元盛世的原因————-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①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5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教师补充相关史事: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

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来加以说明唐玄宗整顿吏治。

教师小结: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

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

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

农业生产大大发展。

(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体会一下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社会情景。

)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式解答相关的历史问题,引用古文资料让教材的说法更有说服力。

)
五教师小結:
李渊建立唐朝,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六巩固拓展: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主要政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对比能力。

)
七板书设计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
↓ ↓ ↓ ↓
建立唐朝发展承前启后开元盛世
八说得失
1教师运用直观性强的mv与历史图片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旁佐,即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提高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确立历史观。

2课堂以多种形式,既激活了课堂氛围,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如mv歌曲《无字碑》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回到古代的感觉;通过欣赏唐太宗与武则天的图片,对他们的历史有了感官的了解;相关数据与诗歌的展示,使学生客观性的了解唐代的繁盛。

3学生对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仅限于主观,缺乏相关的事实辩证,未用摆事实讲道理。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点,上接《__》下启《改革开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子目关系:《伟大的历史转折》共安排了三个子目的学习内容。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建设”三个子目间的关系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分别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

也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的介绍。

重点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需要和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方面,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了解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邓小平的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
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
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解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初步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在兴趣上对历史与社会普遍感兴趣,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

在思维方面,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自我探究意识强烈,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在记忆方面,对刺激手段多的知识记忆深刻。

三教法与学法选择: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历史新课标中对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历史教学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生动性的统一。

在转变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思想指导下,教法主要采用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与“阅读法”“讲授法”“列
表法”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充分利用。

学法主要以“探究合作”为主,通过自学辩论会场模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时政导入法(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唱读讲传”活动吗?
生:参加过。

师:会唱红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唱首红歌,考考大家,好吗?
生:好!
师:选唱《走进新时代》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歌词中唱到的“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是谁吗?是谁“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抉择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带
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

设计目的:紧扣时政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间接告诉同学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并懂得从歌曲图片等资源中捕捉历史信息。

新课教学:
(一)阅读感知——构建网络(3分钟)
设计目的: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整体感知本课知识要点。

在初步落实本课的知识目标的同时,构建本课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图说历史——“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7分钟)
用投影仪打出邓小平的头像和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邓小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复出的?
邓小平的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三)小试牛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7分钟)
形式:辩论赛
正方:“两个凡是”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反方: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结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设计目的:通过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将信息用在自己的辩论中,懂得举证。

在明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前提下,懂得这场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就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四)情景再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分钟)
形式:模拟会场
设计目的:创设会场情景,将“死”的历史“活”起来,一是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用会议报告的形式呈现,二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借会后的讨论形式加以分析和理解。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热情主动的情绪。

进而达到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有机统一。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列表对比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都是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