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课笔记
第一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分期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919—1923)
二、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3—1927)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六、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
七、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十年探索(1956—1966)
八、“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1966—1976)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6—)
九、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1992)
十、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92—)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次特殊的革命: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实质: 农民革命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919—1923)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中共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二大以后,党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但“二七”惨案的教训让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二、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3-1927)
1.中共三大
1923年 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 30 人,代表全国党员420人。

大会正确地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

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1、南昌起义和人民革命军队的建立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北伐军3万多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井冈山的革命星火
1927年9月毛泽东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但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受挫,毛泽东决定改变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10月抵达井冈山,并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在王明“左”倾错误指导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1935年1月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国共二次合作和抗日统一战线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2、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
1937年8月中共召开洛川会议。

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形势,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线,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问题。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

3、抗日斗争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等人的率领下,在平型关歼灭日军1000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歼灭战的第一个胜利。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

此役严重打击了日军,增强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对于克服国民党顽固派投降主义,争取时局好转具有重要意义。

4、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

这次大会制定了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重庆谈判和内战爆发
抗战胜利后,党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组成的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这次谈判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真和平的决心,从而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1946年6月底,得到美国支持和援助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自卫战争挫败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等三军挺进中原,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使国民党集团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解放南京
在全国革命即将胜利之际,1949年春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这次会议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作好了充分准备。

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结束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

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

第二阶段: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
六、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
1、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反动统治的彻底结束。

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巩固政权
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党在建国之初,先后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并通过三年的努力,调整了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在政权巩固、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党适时地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的普遍改善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证明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七、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十年探索(1956—1976)
1、中国共产党八大的召开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正确分析了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主要任务和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十年探索
1957年以后,党的领导曾在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上发生“左”的偏差,如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严重挫折,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

党采取措施纠正“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各个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政策调整。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八、“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虽然遭受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

中国共产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

党终于依靠自身的力量,战胜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克服动乱,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迎来了新时期。

九、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1992)
1、真理标准大讨论
“文革”结束后,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致使“文革”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前后,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老同志亲自宣传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展开。

这场大讨论,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全党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

制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坚决实行拨乱反正,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

党的十二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纲领。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通过总结经验,党初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4、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1989年6月下旬,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全会之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国政治局面迅速趋向稳定,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思想战线出现了新的转机。

十、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90—)
1、邓小平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视察途中,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大会全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
入新的发展阶段。

2、党的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

3、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5、党的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江泽民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大会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

6、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7、党的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至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7、党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二讲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指导思想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二,从我们党的宗旨来看,这同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这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文选》第2卷
1.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坚持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首要条件。

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没有这样的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运动必须由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来领
2.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是历史、人民的选择
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的领导,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得到的共同认识,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3.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和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组织和党员带领人民群众认真实施
防止“左”和“右”的干扰,维护安定团结
(四)中国共产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一、“三个代表”是在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较量
加剧和国内社会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一生产力、新工人阶级
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民族发展动力、民族凝聚力、世界综合国力竞争
四、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工人阶级、新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等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的执政要务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历史使命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五)入党积极分子要全面把握党的性质
我们可以把党的性质简概括为“一个领导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
首先,从“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三个代表”各自的内涵上来理解党的性质。

用“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三个代表”来概括党的性质,是对党的性质最科学最全面的表述。

“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三个代表”,三者缺一不可,但是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其次,从“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上来理解党的性质。

“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三个代表”三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两个先锋队”是“一个领导核心”和“三个代表”的基础。

“一个领导核心”是“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的关键。

“三个代表”则是“两个先锋队”和“一个领导核心”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学习党的性质,必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亦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更不能将他们对立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党的指导思想又称党的行动指南。

十七大党章明确指出: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谨的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无产阶级的世界现和方法论。

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锋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现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最后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和发展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1.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它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从党产生以来,就一直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党。

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成熟和壮大的历史,就是马列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际不断相结合的历史。

2.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
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两种错误思想

一种是以马列主义的个别论断和原则不能适用当前形势等为由,认为马列主义理论已经“过时”,因而产生动摇、怀疑甚至排斥马列主义;
另一种则把马列主义当作绝对真理,对某些原则、某些本本作机械的教条式的理解,从而陷于僵化。

第三讲党的最高理想与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一、党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章程》
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目标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全世界共产党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所找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党员必须坚定科学共产主义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
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员的前进动力
共产主义理想是党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社会,也并非出于人类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更重要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二、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小康”概念的提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及其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确立、十七大进一步深化的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报告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做出的部署,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丰富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