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大学师范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学师范专业“古代⽂学”课程改⾰
深化⼤学师范专业“古代⽂学”课程改⾰
[论⽂关键词]师范专业 古代⽂学 课程改⾰ 基础教育 创新
[论⽂摘要]⼤学古代⽂学课程应发挥⾃⾝的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法、教学⼿段等⽅⾯适应⼈才培养的需求,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并保持⼤学课程应该具有的开放、多元、学术、个性等特⾊。

⾼校中⽂师范专业担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才的重任,但今天⾼校师范专业在教学上很⼤的问题就在于对基础教育的漠视。

笔者在近两年指导中学教育实习中发现⼤学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法、课程结构、教材建设等⽅⾯都与中学教育的新理念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直接的反映就是毕业⽣在教育实习阶段进⼊中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实习单位提出毕业⽣⾃⾝的专业素养、知识结构都有待提⾼,否则难以适应中学课改的进程。

这对⾼校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很⼤的挑战,因此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深化⾼等中⽂师范专业的课程改⾰势在必⾏。

新制订的课程标准中⽆论是初中还是⾼中课的改⾰都明显地更为强调对民族精神、传统⽂化的传承,扩⼤了古代作品在课⽂中的⽐例,然⽽笔者在中学指导实习期间,通过和学⽣交流、课堂听课等⽅式对银川⼏所中学的教师古代作品的教学情况进⾏了相关了解,从采集的信息看,古代作品的教学存在较多的困难。

部分教师⾃⾝古代⽂化知识储备⽋缺、对诗词歌赋的鉴赏停留在⼀般的、表层的知识讲授上,⽽对其蕴含的丰富的⽂学观念、思想意蕴、审美理想、⼈⽂精神、价值取向、⽂体风范,以及创作主体所体现的⼈⽣态度、⼈格⼒量和艺术创造⼒等挖掘很少,这就导致学⽣对古诗⽂认识不深⼊、不到位,⽆法真正领悟其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怀,同时由于古代作品时代久远,使得学⽣在理解上有距离感,觉得难学甚⾄学不懂,长期下来,学⽣失去学习古代作品的兴趣和信⼼。

最直观的反映就是测验卷⾯上涉及古代知识的题型失分较多。

这种情况⼀定程度表明了担负着中学教师职前培养使命的⾼校中⽂师范专业在整体上与中学教育是脱节的,培养的师资还远未达到基础教育⽅兴未艾的课改的新要求。

因此,⼤学古代⽂学课程应如何发挥⾃⾝的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法、教学⼿段等⽅⾯适应⼈才培养的需求,如何把⾼等教育的改⾰与宁夏基础教育的现状很好的结合,都将成为古代⽂学教研室课程改⾰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名从事“中国古代⽂学”课程讲授的⾼校教师,笔者认为,⼤学师范专业古代⽂学课程在改⾰中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的内容、⽅法等⽅⾯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针对中学教师教学实践的需要,⾼师古代⽂学教学的改⾰在内容上必须从知识层⾯、素质层⾯、审美层⾯及理论层⾯都做相应的调整。

以宁夏⼤学为例,⼤学古代⽂学课程分为四段:即先秦两汉段、魏晋隋唐段、宋元段、明清段,在教学中把《中国⽂学史》与《历代⽂学作品选》结合起来,但该课程⾃⾝存在着很⼤的困难,就是在有限的课时⾥,如何让学⽣把握博⼤精深的传统⽂学、如何让学⽣理解众多的'经典名作,实是⼀件捉襟见肘的事情。

以⾄于长久以来教学中采⽤的基本⽅法就是社会背景、作者⽣平加作品分析的“⽂学史模式”,忽略了古代⽂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讲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把重点⽤于讲清⽂学发展的脉络、形制特点、作家贡献、⽂学主张、⽂学现象上。

⽽对学⽣的鉴赏评介,审美和领悟作品的能⼒以及对其阅读范围、知识的整体储备等等的检查较为忽略,这就使得毕业⽣⾛⼊中学岗位后⾃⾝的⽂化底蕴薄弱,在实践教学中困难重重。

就此,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是该课程改⾰的重要突破⼝,根据不同时期⽂学发展的特点把教学重点做适当调整,例如先秦两汉⽂学把重点倾向于对学⽣古汉语基本功底,原典阅读能⼒的培养上;魏晋隋唐⽂学继续培养学⽣阅读能⼒,同时侧重学⽣对⽂学⾃觉地阐释和理解;宋元⽂学更多的强调学⽣诵读能⼒、鉴赏审美能⼒;明清⽂学倾向于较⼴的阅读⾯,加强学⽣作品形象分析能⼒。

与此相对应,教师可在古代散⽂的教学中形成⽂史结合,严谨扎实,重视史料的教学风格;在诗词歌赋⽂学中形成审美、吟咏讲解的教学风格;在⼩说戏剧的教学中形成知⼈论世、⼈物分析的教学风格等等,这就⼀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时数不⾜导致⼈才培养上的不利影响,缓解了学⽣审美和⼈⽂素养的缺失导致其⾛⼊中学⼯作实践后和新课改的要求之间的⽭盾。

作家、作品、世界、读者是构成⽂学的四要素。

传统的⼤学教学还是中学教学只侧重于作家、作品的介绍,以及作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在涉及读者时,则仅仅注意到作品对读者的教育作⽤,⽽对读者(学⽣)是否接受作品或在什么程度上接受和理解作品,是不够重视的。

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作品只是完成了⽂学活动的⼀个部分,作品本⾝并不产⽣意义。

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的。

读者的阅读应当引起⾜够的重视,并且要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学研究的⾸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这⼀理论已成为⽂学史研究的新⽅法。

中学新的课程标准的“总⽬标”中说的“具有独⽴阅读能⼒”、“教学建议”说的“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的阅读实践”,其主要体现的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倡导“以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这⼀教育理念也符合⽂学活动的本质,所以完全适⽤于⼤学及中学的教学。

宁夏⼤学⼈⽂学院在整体教学改⾰上提出“四环节”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中贯穿“讲授—讨论—论⽂—阅读”四个环节,改变以往单⼀的讲授型教学⽅式,把教学主体转移到学⽣上,学⽣通过⽼师的讲授获得专业的知识,通过课堂讨论锻炼⾃⾝的表达、理解能⼒,通过⼩论⽂的形式加强其书⾯写作⽔平,通过阅读相关的参考书⽬拓宽知识层⾯、提升其对⽂学理解的深度和⼴度,最终⽬的体现在⼈才培养的质量上,希望通过这种改⾰,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创新型⼈才。

这种创新型的⼈才的培养⽬标显然也完全符合接受美学理论提出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具有的创造性作⽤这⼀⽂学命题,符合“以学⽣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

古代⽂学课程改⾰中更应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让各类体裁所承载的有效知识交互使⽤,相互辅助和映衬,促使学⽣分析知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知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知识的边缘性和内涵性,为学⽣提供⼴阔的探究、思索、感悟、再造的空间,从⽽适应创新型⼈才培养的趋势。

值得说明的是,笔者提倡⾼校中⽂师范专业古代⽂学的教学⾯向基础教育,绝不意味着将⼤学教育等同于基础教育。

我们甚⾄需要警惕中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对⼤学教育的⼲扰,拒绝教学上急功近利的短期⾏为,在⾯向基础教育的同时,始终保持⼤学课程应该具有的开放、多元、学术、个性等特⾊。

[参考⽂献]
[1]廖⽂华,陈芒.新世纪古代⽂学教学改⾰当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
[2]黄连平.谈中国古代⽂学教学改⾰中的⼏个关系[J]中国⾼教研究,2005,(4).
论⽂相关查阅:
、、、、
论⽂相关查阅:、
【深化⼤学师范专业“古代⽂学”课程改⾰】相关⽂章:1.
2.
3.
4.
5.
6.
7.
8.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