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本国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为什么要研究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二、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理论
三、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
四、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全会主题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通常每一届中央委员会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也就是从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

十三大后,这项制度被写入党章: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

每年至少一次。

按惯例:一中全会:讨论党的认识问题
二中全会:讨论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
三中全会:经济建设一年后的正式演习;“大题目”,决定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发展规划
四中全会:加强党的建设(中央军委人事调整)
五中全会: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
六中全会:精神文明建设
七中全会:确定下次党代会的时间,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国情的含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国情的构成要素:
文化教育、阶级状况、国际环境、历史特点、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地理状况、民族构成及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一、为何要研究中国国情?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
得成功。

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顺利发展,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历史阶段的分期应该弄清楚)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1、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中国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3、实践证明,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当时的中国国情,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失败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从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先后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中国人民共和国。

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随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

也出现过很多挫折:
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代表:陈独秀):结果导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代表:瞿秋白、李立三、王明)
出现错误的原因:不了解中国的现实国情。

尽管理论水平比毛泽东高得多,但更多是纸上谈兵,借鉴苏联模式。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
1、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犯了右倾错误
2、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彰显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1、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的认识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列宁同志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垄断国内贸易;余粮收集制;产品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全部工业国有化。

1921年新经济政策: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流通方面废除配给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根据俄国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列宁后苏联领导人对社会主义阶段的超越
列宁之后的领导人都存在着对社会发展阶段超前认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

1936年宣布进入社会主义
1939年宣布开始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1959年21大赫鲁晓夫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取得彻底胜利
1961年22大赫鲁晓夫宣布用20年时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
1967年勃列日涅夫降认为苏知识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1982年安得罗波夫“苏联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
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
由于不了解本国国情,苏联等到人对社会发展阶段判断失误,是苏联经济体制僵化、改革不能深入的深层原因。

(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必须认识中国的国情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非常艰巨,内忧外患同时存在。

只有依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分析中国具体情况。

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正确路线、纲领和政策,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以城镇化为例,中国人均土地较少,如果速度过快,将会造成很多负面问题,甚至动乱的发生。

二、中国的国情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从发展程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不成熟,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从历史地位看: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3大)
(1)、基本特征的总概括——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产业结构——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经济运行——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4)、科教水平——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富裕程度——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地区差别——是由地区经济文化,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
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改革进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阶段。

(8)、精神文明——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

(9)、实现目标——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十三大第一次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作了完整科学的概括: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核心内容、奋斗目标、规定了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的概念:把基本路线规定的奋斗目标具体化为政治、经济、文化三
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分解为三个小纲领)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
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
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
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全面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关系
①基本路线是党在初级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而基本纲领则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展开,体现了基本路线的总目标,是为基本路线服务的。

②基本纲领必须在基本路线的指导下进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内容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要整体推进,相互促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步骤)
两个“三步走”
1、第一个“三步走”:(1987年党的十三大会议上提出)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人均达到6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800—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目前已经达6090美元;据2012年国际统计局数字)
前两步已经完成: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二步战略胜利实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两次历史性跨越,二十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九十年代人民生活由温饱达到总体小康。

2、第二个“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会议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特别强调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由此形成实现全面小康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第三步”:第一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1年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完善;
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政治建设的成就:
A、确立了民主主义专政的国体
B、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经济建设的成就:
A、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思想文化建设的成就:
A、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使我们有了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调动了亿万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积极性。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振兴中华”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
C、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高;
D、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贯彻落实,形成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格局。

4、社会建设的成就
A、从人民生活看:小康水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进一步完善。

B、从社会建设和管理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不少
1、“四低”
①政治经济体制不完善,制度化水平仍然较低。

以分配体制为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全国总工会2010年4月发布的一个调研显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占比却大幅提高,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

企业占GDP 比从21.23%上升到31.29%,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

②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
(中国绝大多数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水资源为世界的四分之一,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二分之一)
③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小时工资水平比较看,中国大约是0.2美元,欧美国家是25—30美元,按世界银行数据,2008年底之前,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县为人均年收入为785元,按照美元兑人民币现行汇率则只有人均每人0.31美元,与世行推荐的人均1.25美元的贫困线相比,这之间的差距极为悬殊,按这一标准,中国仍然有2.54亿贫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仅次于印度。

④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在乎取得方式,调查显示,有一半多的人表示“只要能赚钱,什么手段都行”,还有百分之十四点三的中间派(认为“说不清楚”),他们随时可能滑向危险的一方,两项之和接近70%。

2、“四个失衡”
①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失衡:
民主法治建设滞后体现在民主法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②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失衡:
信仰缺失、诚信缺失
少数党员干部率先丧失共产主义信仰、迷信思想严重;假货泛滥、靠不道德手段向上爬,为富不仁,社会诚信度差,没有信仰也就无所畏惧。

③发展建设与社会建设失衡:
收入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百分之5的人口掌握了百分之六十的财富,而中国则百分之一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

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生态环境恶化
(三)两个结论
1、结论一:“三个没有变”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011年党成立90周年)。

从明确“两个没有变”到“三个没有变”,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这就是在告诫全党同志,应针对我国新世纪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堕落,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2、结论二:“三个世所罕见”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胡锦涛还强调:
“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重要性世所罕见;
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也世
所罕见;
我们在前进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三个“世所罕见”也是对国家现状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精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什么是战略机遇期
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生作用的时期。

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与一般的机遇期相比,它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是一般性的,而是关系我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契机。

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机遇与困难是常有的,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

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机遇,但其数量、性质却
可能很不一样,有时候机遇会多一些,有时则会少一些,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大量机遇,就构成了机遇期:具有重要背景和战略意义的机遇期,就是重要战略机遇期。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的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0年,党的十六大做出了这一判断。

(二)重提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第一,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这次危机影响深远并且至今没有结束,中国也深受经济危机之害,充满着各种变数,如何走出危机还是未知数。

第二,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

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境外敌对势力策划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的许多精力。

第三,从2009年起,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速度加快,中国同美国
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

第四,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之后,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进入到所谓“中等发达陷阱”阶段。

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的速度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

战略机遇期已经提前结束了。

针对上述情况,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理由
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第二,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第三,“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自顾不暇。

第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

我们应如何把握当前这一战略机遇期?
1、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
一更加强调以人为本
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三更加重视利益协调
四更加着力改善民生
总之,改革和发展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公平正义为基础,以利益协调为关键,以改善民生为路径。

2、坚定不移的依靠改革开放
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围绕民主法治建设,深化政治领域改革
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领域改革
围绕改善民生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领域改革
3、坚持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
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在当前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思考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基本纲领及其关系是怎样的?
2、简述中国的基本现实国情。

3、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