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兔热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畜牧兽医2018年第39卷
野兔热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孟庆友(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兽医局 273300)
中图分类号:S858.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8)01-0044-02
野兔热又称兔热病、土拉热、土拉菌病、土拉弗氏菌病、土拉弗伦斯病和土拉弗伦斯菌病,是一种主要感染野生啮齿动物并可传染给家畜和人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最初在野生啮齿动物,尤其在野兔中流行,故又称“野兔热、兔热病”。

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淋巴结肿大,脾和其它内脏的坏死变化。

1 分布及危害
本病首先发现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土拉县,以后在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陆续报告本病。

本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由于本病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易感动物广泛,容易形成自然疫源性,因而难以消灭,在公共卫生方面也意义重大,毛皮、肉类加工人员、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作人员都容易受到感染。

动物感染野兔热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旅游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2 疾病病原
野兔热病原为土拉弗朗西斯氏菌。

这是一种多形态的细菌,在患病动物的血液内近似球状,在培养基中则可呈球状至丝状。

不能运动,不产生芽胞,不形成荚膜。

革兰氏阴性,美蓝染色呈两极着色。

需在含胱氨酸、半胱氨酸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添加血液等才可长。

3 流行特点
本病易感动物广泛,野生棉尾兔、水鼠、海狸鼠及其他野生动物,家畜、家禽都易感染发病。

主要传播源为野兔和啮齿动物,其它野生动物、家畜、家禽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但未见有人传染人的报道。

其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蜱、蚊、蝇、虻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人畜还可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水、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或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水、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或因吸入带菌的尘土经呼吸道感染。

本病在野生啮齿动物中呈地方性流行,但不引起严重死亡。

家畜发病一般只有个别或少数病例病出现。

4 临床症状
临诊症状以体温升高、衰竭、麻痹和淋巴结肿大为主,各种动物和每个病例的症状差异较大。

潜伏期为1~ 9d,但以1~3d为多。

4.1 兔一般有鼻炎症状,体表淋巴结肿大化脓,体温升高。

4.2 绵羊和山羊自然发病绵羊较多,病程1~2周,病羊体温升高,呼吸浅快,精神萎顿,垂头或卧地,后肢软弱或瘫痪,步态摇晃,2~3d后体温降至正常,但随后又常回升,一般经8~15d痊愈。

妊娠母羊常发生流产和产死胎。

羔羊发病较为严重,黏膜苍白、腹泻、麻痹、兴奋或昏睡,不久死亡。

4.3 牛症状不明显,妊娠母牛常发生流产,犊牛发病呈全身虚弱、腹泻、体温升高、多为慢性经过。

4.4 马、驴症状轻重不一,一些病例没有明显症状,母畜可发生流产,病驴体温升高1~2℃时,伴随食饮减少和消瘦。

4.5 猪自然发病多为小猪,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厌食、腹式呼吸、咳嗽,病期7~10d,死亡不多。

4.6 禽类无特征症状
4.7 人 由于感染途径不同,有肺炎型、腺肿型、胃肠型和伤寒型,多呈良性经过。

5 病理变化
淋巴结肿大、发炎和化脓,支气管肺炎,肝、脾等器官有的可见灰白色坏死性肉芽肿结节散在。

6 诊断
本病的确诊依赖实验室检查
6.1 微生物学诊断从可疑病畜或尸体采血液、淋巴结、肝、脾、肾的病变组织,作成悬液注射于豚鼠或小鼠的皮下,豚鼠一般经4~10d死亡,剖检肝、脾有多发性坏死灶。

采血液和病变组织分离细菌,如第一次不能得到纯培养,应再移植2~3次。

鉴定主要借助于培养特殊需要,在蓖麻醇酸钠内的溶解性及对特异抗血清的凝集反应或对荧光抗体反应。

6.2 血清学诊断家畜发病后第2周,血清的凝集滴度显著升高且长期保持。

采用疑似病畜血清与本菌抗原作凝集反应试验,如滴度均增高则为本病。

此法尤适用于畜群的普查。

本菌与布鲁氏菌可发生交叉凝集反应。

如与变态反应同时进行,则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6.3 变态反应试验用土拉杆菌素0.2ml注射于尾根皱褶处皮内,24h后检查,如局部发红、肿胀、发硬、疼痛者为阳性,但有一小部分病畜发生反应。

7 防治措施
(1)预防应驱除野生啮齿动物和吸血昆虫。

本病发生后应隔离病畜,消毒场舍用具,进行凝集反应试验和变态反应试验,直至全群变为阴性,并将吸血昆虫驱除
44
2018年第1期(总第252期)疾病防治
浅谈威胁猪群健康的霉菌毒素
张光柱张光超(山东省齐河县潘店镇畜牧兽医站 251125)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8)01-0045-01
最近几年在猪病的临床上出现许多的怪现象:猪病越来越多,症状越来越复杂并且不好治;治疗时越打针越死猪,不打针反而好些;猪只长期普遍发热40℃左右,仍然食欲不减;药敏试验高度敏感,但治疗效果差;疫苗质量没问题,免疫程序也对,操作也对,但抗体滴度起不来,换了多家的疫苗仍然没有抗体;用了伪狂犬、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喘气病疫苗猪群仍然发生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以上这些现象是很难用蓝耳病、猪瘟、混合感染解释的。

1 从临床征候监测系统发现问题
1.1 猪病临床中出现以前不多见的征候群(1)育肥猪及母猪的呕吐现象增多。

(2)妊娠母猪非传染性流产增多。

(3)各个猪群非传染性眼结膜炎增多,出现对称性皮炎、皮疹新症状,并且末梢皮肤干性坏死增多,出现脊背皮肤出血的症状。

(4)母猪群出现流红色眼分泌物的新症状,尿石症增多,产后3、4d突然无乳,并且静止卵巢病例增加。

(5)出现新生仔猪阴唇红肿、先天畸形与脑液化等现象。

1.2 发病原因分析中医上讲“有诸内必形诸外”,上述临床症状必然预示着内脏的病损,且从临床病例的病理解剖分析,内脏的多种实质器官的损伤程度会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加剧。

《内经·太阴阳明论》指出:“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故尔,内脏损伤源于饮食居处。

而这种广泛的内脏损伤的来源最大的可能就是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

2 当代猪群的底色病
(1)在养猪生产的过程中,玉米作为最主要的饲料原料被大量使用。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虽然大幅度的提高了玉米的产量,但是玉米的防霉变的能力却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

这就造成了玉米原料被霉菌毒素污染的常态化。

现在常见的霉菌毒素有十三种:黄曲霉毒素(AF)、赭曲霉毒素(OT)、伏马菌素(FB)、串珠镰刀菌素(MON)、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二醋酸藨草镰刀菌烯醇(DAS)、黑葡萄穗霉毒素(S毒素)、桔青霉素、青霉震颤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麦角生物碱。

这些毒素对猪只的组织器官不仅有主嗜性而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泛嗜性,呈现肝毒性、肾毒性、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心血管毒性、血液毒性、免疫毒性、类雌激素毒性等等对猪体组织器官产生广泛的损害;而各种毒素呈现毒性的机理又不尽相同哪怕是对同一脏器;因此采食被霉菌毒素混合污染的谷物后,在猪体内必然引起极为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

(2)霉菌毒素的本质:《普济方》记述:“朽木生蕈,腐土生菌,二者皆阴湿之地气蒸瘀所生也,既非冲和所产,性必有毒”。

一语道出霉菌之本质是阴物,霉菌毒素为阴物之产物,故为阴物之阴物,阴毒之最。

中国饲料广为霉菌污染,霉菌毒素会以每日多种、微量的形式在体内蓄积,直接损伤五脏之阳气,特别是肾脏的元阳。

形成阳虚内寒体质。

这与常见传染性疫病有明显的不同,见附表:
附表 比较霉菌毒素与疫病的危害
霉菌毒素
多种霉
菌毒素
损伤所有
脏器系统
损伤众多
免疫环节
免疫物
质匮乏
不能共
处稳态传染病
单一传
染因子
有明显
亲嗜性
损伤1、2
个环节
基本不
存在
可以共
处稳态并且从生态学角度看霉菌毒素与疫病对猪体的危害,不在一个层面上,霉菌毒素是生存层面栖息环境,病原微生物是群落。

(3)现在的猪病临床中常见的猪体质下降,脏腑功能低下,生长变慢;脏腑受损,体表出血、脱肛;免疫功能下降,继发传染病;疫苗预防效果差;易发生非传染性腹泻、肺炎;发病后畏寒,发热却不饮水。

只有用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症即现代猪场的“底色病”才能解释。

3 结语
要转变猪病诊疗中一些观念,不可再用惯性思维诊断现代的猪病;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这种“底色病”已经取代传染病成为影响猪群健康的第一致病因子。

(收稿日期:2017–09–13)
之后,方可认为康复。

从事打猎、养羊、杀羊、处理肉品皮毛和从事本病工作的人员,可通过接触、水、食物和吸血昆虫的媒介而感染。

经约5d的潜伏期后发病,表现头痛,波浪型热,体表淋巴结肿大,病程约3周。

预防须避免接触患病动物及被污染的环境,有关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可疑的肉品及其它产品必须无害化处理后方可利用,更积极的措施是清除传染源和传染媒介物。

(2)发生本病治疗以链霉素最为有效,金霉素、氯霉素和土霉素也有效。

(收稿日期:2017–09–13)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