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试题(26道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试题(26道含答案)
()属于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之一。

A、全球气候变暖
B、干旱
C、滑坡
D、降雨
正确答案:C
滑坡是指地震发生后,地震震动对地表和地下土层的影响导致土壤失稳,造成土体向下滑动或滑移的现象。

在地震过程中,地震波会产生剧烈的震动,这种震动可能导致地表和山体的松动和破坏,进而引发滑坡。

地震引发的滑坡是地震的次生灾害之一,它会给地震灾区带来进一步的破坏和危险。

滑坡可能导致土石块、岩石和泥沙等物质滑落、堆积,造成道路封闭、建筑物倒塌,甚至埋压人员和财产,加剧地震灾害的影响。

因此,滑坡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之一,对地震灾区的安全和灾害恢复工作都具有重要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2008年12月2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通过,它的实施时间是()。

A、1997年10月29日
B、1997年12月29日
C、1998年12月29日
D、2009年5月1日
正确答案:D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2008年12月2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通过,它的实施时间是2009年5月1日。

这意味着自2009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开始实施。

该法律的修订旨在加强地震防灾减灾工作,提高中国在面对地震灾害时的应对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从事防震减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

防震减灾标准是制定和实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依据,旨在规范和指导各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行为和操作。

这些标准包括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标准、地震监测和预警标准等。

遵守这些标准可以提高防震减灾的效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从事防震减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

地震的大小(震级)是()确定的。

A、根据人的感觉
B、根据破坏程度
C、根据造成的伤亡人数
D、由仪器测定结果
正确答案:D
地震的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测量和分析得出的。

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形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从而确定地震的震级。

常见的震级计算方法包括里氏震级、面波震级等。

与人的感觉、破坏程度或造成的伤亡人数不同,震级是通过科学测量和计算得出的客观指标,用来描述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与地震
的破坏程度和人的感受不直接相关。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地震波是由地震能量传播而产生的振动波动,可以传播到地表及地下不同深度的地层中。

地震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和振动方向,对地震的破坏性和传播特性有重要影响。

因此,地震波是地震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A、饥荒
B、海啸
C、毒气泄漏
D、瘟疫
E、放射性污染
正确答案:BCDE
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包括海啸、毒气泄漏、瘟疫和放射性污染。

海啸:在地震发生后,如果震源位于海底或邻近海洋,强烈的地震震动可能引发海底地壳的运动,形成海啸(地震海啸)。

海啸是巨大海浪的形成,能够以高速传播,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毒气泄漏:地震可能导致工厂、化学厂或储存设施等地点发生泄漏,释放出有害物质或毒气,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瘟疫: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混乱可能导致卫生条件恶化,饮用水供应中断,污水系统破裂等,从而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

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是地震后常见的次生灾害之一。

放射性污染:地震可能导致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发生破坏,释放出放射性物质,造成放射性污染。

这对周围地区和生态环境都具有严重的危害。

饥荒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地震的次生灾害之一,但它的发生与地震直接关联性较弱,更多是与地震造成的破坏、资源短缺等间接因素相关。

地震时被埋压的人员通常应当采取()方法,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A、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
B、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
C、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
D、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正确答案:ABCD
在地震时被埋压的人员通常应当采取以下方法,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A、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被埋压后,
地震会引起灰尘、烟雾等物质的扬起,使用湿润的物品捂住口鼻和头部可以减少吸入有害物质的风险。

B、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如果被埋压的人员能够自由活动,应该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以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以减轻压力和保护自己。

C、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被埋压的人员应该保持冷静,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够听到上面有人说话时,应该敲击出声,用敲击声向外界传递信息,以便救援人员能够找到他们。

D、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等待救援:如果被埋压的人员无法自行脱险,应该尽量节省力气,保持体力,并静卧等待救援的到来。

等待救援是为了避免过度消耗体力,以便在救援人员到达时仍然保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

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地震时如遇到毒气泄漏,应用湿布捂住口、鼻()逃离。

A、沿逆风方向尽快
B、沿顺风方向尽快
C、不择方向尽快
D、原地不动待救
正确答案:A
地震灾区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应当列入灾区的重建规划。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地震灾区典型的地震遗址和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对于了解地震灾害、研究地震机理、传承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保护地震灾区的典型地震遗址和遗迹应当列入灾区的重建规划。

通过适当的保护措施,可以确保这些遗址和遗迹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为后人提供学习和研究的资源。

防震棚应搭建在()地方。

A、交通要道处
B、开阔地带
C、山边塬下
D、湖边库边
正确答案:B
在地震发生后,搭建临时的防震棚可以提供人们避难的场所,保护他们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为了确保防震棚的安全和稳定性,应该选择搭建在开阔的地带。

开阔的地带通常没有高楼大厦、电线杆、树木等高大物体,减少了物体倒塌或坠落对防震棚的影响。

相比较其他选项,交通要道处可能存在交通事故或物体坠落的风
险;山边塬下可能存在山体滑坡或崩塌的危险;湖边库边可能存在水位上涨或洪水侵袭的威胁。

各类学校都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各类学校都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学校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对于地震的应对和防范具有重要的责任。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可以明确学校在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疏散路线、安全区域等,提高师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同时,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可以增强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逃生能力。

因此,各类学校都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A、5月12日
B、7月28日
C、3月5日
D、12月26日
正确答案:A
"防灾减灾日"是为了加强社会对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的关注与重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而设立的。

选择5月12日作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是为了纪念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这场地震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引起了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广泛关注。

井水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人心情烦躁、动、植物异常就是地震宏观前兆异常的现象。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井水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人心情烦躁、动、植物异常等都是地震宏观前兆异常的现象。

地震前的地质变动会导致井水水位的变化,而地震前的地壳运动也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使人感到烦躁不安。

此外,地震前动物和植物也可能因地质变动而出现异常行为。

这些现象可以作为地震的前兆,提醒人们可能有地震的发生,并引起人们的警
觉。

烈度和震级的区别是()。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正确答案:A
烈度和震级的区别是:
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烈度是通过人们所感受到的地震强烈程度来评估的,通常使用烈度表进行测定。

它描述了地震对建筑物、人口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程度。

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是通过对地震波形的测量和分析得出的,常用的震级有里氏震级、面波震级等。

它是用来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指标,与地震的破
坏程度不直接相关。

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而震级表示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约()次。

A、5千次
B、5万次
C、50万次
D、500万次
正确答案:B
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次。

有感地震指的是能够被人们察觉到的地震,即震感能够传达到人类所在的地区。

相比于所有地震事件,有感地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防震减灾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个单位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履行自己的防震减灾义务。

这包括了加强地震防灾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参与地震演练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建设抗震设防的建筑物、提高自我防护能力等方面。

通过共同的努力,可以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确保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发明的。

A、祖冲之
B、张衡
C、毕昇
D、蔡伦
正确答案:B
张衡(78年-139年)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科学家和发明家。

他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地动仪"的仪器,用于检测地震活动。

这个地动仪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银的重力和惯性原理来感知地震的方向和强度。

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标志着地震仪器的发展起点。

听到地震谣传应当采取正确的态度是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如果发现动物、植物或地下水异常时,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不要随意散布,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在听到地震谣传时,应当采取正确的态度,包括不相信、不传播谣言,以及及时报告相关情况。

如果发现动物、植物或地下水异常,应该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而不是随意散布谣言。

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进行调查核实,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我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是()。

A、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
B、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
C、1976年唐山地震
D、2008年汶川地震
正确答案:A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又称"海原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12
月16日,震中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

这次地震的规模极大,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之一。

据记录,该地震波及范围达到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东至山东、南至江苏、北至内蒙古,甚至还有朝鲜等地都能感受到地震的影响。

下述家庭避震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乘电梯快速下楼
B、躲在厨房或卫生间
C、就近躲在床下或桌下
D、躲在墙内墙角
正确答案:A
在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是不安全的选择。

电梯可能停在任何楼层,甚至在地震发生后停在危险的位置,如楼层间的夹缝中。

此外,地震可能导致电力中断,电梯无法正常运作,从而使人们被困。

因此,在地震发生时应避免使用电梯。

其他选项中,躲在厨房或卫生间、就近躲在床下或桌下以及躲在墙内墙角都是常见的家庭避震方法,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

这些位置可以提供一定的遮蔽和支撑,减少物品的碰撞和坠落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规定,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根据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规定,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按照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这意味着这些场所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抗震标准,确保建筑的抗震能力符合要求,以提高人员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一次地震,有()个震级。

A、1
B、2
C、3
D、5
正确答案:A
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使用里氏震级、面波震级等来表示。

每次地震只会有一个具体的震级数值,它代表了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在商场、影剧院、体育馆(场)展览馆、博物馆、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场所遇到地震时,应采取的躲避方法是()。

A、蹲在立柱旁边、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安全区内
B、蹲或趴在排椅下(旁边)
C、蹲在结实的柜台、坚固的书架、牢固的商品、运动器具旁边
D、涌向楼梯、出口
正确答案:ABC
在商场、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博物馆、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场所遇到地震时,应采取以下躲避方法:
A、蹲在立柱旁边、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安全区内:这些地方通常较为结实,能够提供一定的保护。

蹲在立柱旁边、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等位置可以减少被掉落物体的伤害风险,提高躲避的安全性。

B、蹲或趴在排椅下(旁边):排椅下面的空间相对较为安全,可以提供一定的避难空间,减少掉落物体的伤害。

蹲或趴在排椅下面可
以增加头部和身体的保护。

C、蹲在结实的柜台、坚固的书架、牢固的商品、运动器具旁边:结实的柜台、坚固的书架、牢固的商品、运动器具等可以提供一定的遮挡和保护,减少被掉落物体的伤害。

蹲在它们旁边可以增加身体的保护。

D、涌向楼梯、出口:在地震发生时,涌向楼梯和出口可能导致人员拥堵和踩踏,增加伤亡的风险。

因此,涌向楼梯和出口并不是安全的躲避方法,在人员密集的场所遇到地震时应该选择其他安全的躲避方法。

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A、尽快救出来,尽快见光亮
B、尽快救出来,尽快进食
C、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进食
D、尽快救出来,尽快输氧
正确答案:C
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进食。

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由于长时间处于黑暗和饥渴状态,一旦突然接触到强光和食物,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适和伤害。

因此,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在救出人员时,为其蒙上眼睛,防止突然的强光刺激,并逐渐给予适量的食物,帮助其缓慢地适应光线和进食。

震级是用来说明地震本身力量大小的一种标度,它和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有关,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震级是用来说明地震本身力量大小的一种标度,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有关。

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通常使用地震波形的振幅和频率等参数来计算,可以用来对比不同地震的强度。

每一次地震都只有一个确定的震级,它是描述地震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作为国家的武装力量,他们承担着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其中包括防震减灾工作。

他们应当参与地震灾害的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为受灾地区提供紧急救援、医疗救治、物资调配等支持,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都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