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龙头三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大理白族龙头三弦(于鸿启绘画,图片拍摄于2022年)
通过大理剑川县文化馆“三弦王”段昆云老师口中了解
到关于龙头三弦的民间传说,当地流传着经典的故事。
其一:相传在南诏时期,大理三塔寺有一只金鸡,黑龙潭有一条恶龙。
金鸡爱护百姓,而恶龙却坑害百姓。
金鸡为了保护百姓与恶龙展开了搏斗,敌不过恶龙的金鸡便飞来石宝山胜地。
石宝山秀丽风光,金鸡栖息山上唱时辰、报节气、催农耕,并与村中白族十姊妹和十兄弟相识。
一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恶龙突然来到石宝山这里,便给白族村民带来了灾害。
金鸡再次与恶龙展开了争斗,正当金鸡快要战败时,村中十姊妹和十兄弟急忙将草鞋脱下抛向空中,草鞋挂在恶龙的脖子上,最终把恶龙制服打败。
他们将龙首砍下作琴头,剥下龙皮作鼓面,抽出龙筋作琴弦,金鸡把爪子作为“拨珠”,从此白族就有了精美的龙头三弦。
通过该故事的分析,龙头三弦起源于剑川石宝山,与农历七月二十八日石宝山歌会紧密地联系。
金鸡打败恶龙的形象至今作为白族人民的“图腾”,让当地白族人民从此过上风调雨顺、硕果累累、幸福安定的生活。
另一个故事:传说洱海边住着一户人家,他们家的三儿子叫三郎。
有一天,三郎在村寨的寺庙里,燃起火堆,借着光看着墙上的壁画姑娘,便不由自主地弹起了三弦。
歌声未完,姑娘竟飘然落地、翩翩起舞。
突然妖怪出现,姑娘把三弦变成铁链和刀,与三郎将妖怪制服。
原来,这位姑娘正是洱海龙王的公主,妖怪把她封在壁画上,是三郎弹奏出美妙的琴声救了她,后来三郎和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从那时起,龙头三弦便在白族民间流传开,成为青年男女恋爱时不可缺少的乐器。
通过文献记载以及口述民间故事的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到龙头三弦的历史源流有多种说法,虽任何一种说法均没有确定的史料足以支撑,但其与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命延续、精神风貌都是息息相关的。
二、白族龙头三弦的形制与工艺
龙头三弦因琴首饰以龙头而得名,形制独特,音色圆润。
龙头三弦与汉族三弦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精美的龙头以及六边形的共鸣箱。
其音响特性与当地白族民歌相接近。
以下将从大理白族龙头三弦的形制、制作工艺及定弦定调作详细的论述。
(一)形制
龙头三弦由琴头、弦轴、琴杆、琴弦、共鸣箱、琴马等部分组成。
虽琴体规格尺寸不一,但各部件的比例较为统一。
共鸣箱六边周长等于琴杆的长度,通常龙头
三弦全长100厘米左右。
琴头一般使用红花梨、桃木、黄杨木等质地细腻的木材雕刻,弦槽在琴头颈后,自弦槽处向后半圆形弯曲,上部雕刻着栩栩如生、体积较大的龙头,龙头嘴里有一颗滚动的圆珠。
弦轴位于琴头颈部两侧共三个。
面对龙头三弦左侧设有一个弦轴,右侧设有两个弦轴,弦轴外表刻有条纹,三个弦轴分别对应三条琴弦,通过弦轴转动可以进行调音。
琴杆和琴头是拼接胶粘而成。
琴杆一般用红花梨、红木、核桃木等硬木材料制作,为半圆柱状,前平后圆,表面平滑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
琴弦一般使用尼龙线、钓鱼线,上端穿过弦槽并缠绕拴系在弦轴上,下端拴系于共鸣箱下面的尾柱上。
面对三根琴弦从左向右依次为粗、中、细,一般对应钓鱼线的型号是14号、12号以及10号。
共鸣箱制作材料与琴杆一致,共鸣箱多为扁六边形,用六块木板拼接胶粘而成,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方孔。
传统制作方法共鸣箱前面多蒙以厚绵纸,现在多蒙以羊皮或蟒皮,共鸣箱后口设以音窗或敞口,共鸣箱大小有别,但厚度一般不能超过8厘米,凭借段昆云老师多年制作的工艺经验,共鸣箱厚度超过8厘米就会导致音色发闷。
共鸣箱薄面中央设有竹或木制长桥形琴马。
在琴头弦槽处和共鸣箱内琴杆之间,拴系有一条红色或彩色绸布背带。
从以上实物描述与分析可知,大理白族龙头三弦每一部分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琴头以龙头为首,琴杆象征龙身,琴弦象征龙筋,共鸣箱面象征龙皮等。
由此能够看到,白族的龙头三弦虽然是一种少数民族乐器,但是它与白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
龙头三弦音量较大,音色圆润、浑厚、富有弹性、
具有穿透力;旋律多样、即兴性较强,装饰音丰富。
龙头三弦曲与白族民歌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来源于白族调,又称“白曲”。
在剑川白族有这样的一个说法“白曲分为五个韵,三弦分为五个步骤”,他们认为龙头三弦和白曲密不可分,有龙头三弦伴奏的白曲便更有韵味。
对于白族人民来说,龙头三弦也是最善于表达人民内心细腻的情感。
大理白族龙头三弦曲调非常具有白族民间音乐特性,多以民族五声的羽调式为主,但是角音常在曲调中强调,音程多四度以上至八度跳进进行,一般由上、下两个乐段构成,下乐段是上乐段的变化重复,在每段曲调之前和上、下乐段之间,一般有较长的引子和间奏,旋律通常以64
3|21 3|64
33|21 32作为引子的前部分,
后面进行改变。
(二)演奏形式
大理白族龙头三弦演奏形式较为多样,按照演奏人数可将其分为独奏、合奏两种形式,除此之外,也可单独作为伴奏乐器的形式出现。
1、独奏形式
龙头三弦的独奏形式比较多样,可以配合舞蹈边舞边演奏,也可在演奏中加入歌唱的部分,有时独奏曲目也可以配着伴奏音乐来演奏。
但是独奏形式多用于自弹自唱,一般是男女对歌时男歌手边弹边唱的一种方式。
在剑川、洱源一带的白族民间乐手,多将白族民歌作为龙头三弦曲独奏。
2、合奏形式
与其他演奏形式相比较,合奏形式占比较小,一般以二重奏的形式出现。
调查发现,在剑川地区多数是两人或众多人一起合奏,几乎没有多声部合奏。
除此之外,合奏形式也会用于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中,形式较小,与当地民族乐器进行合奏。
近些年,龙头三弦也在不断地进行尝试与其他乐器配合。
但是,笔者目前没有发现龙头三弦与大型乐队进行合奏,这可能是龙头三弦独特的韵味,以及特有的表现力还没有以合适的方式进入到大型乐队的原因。
3、伴奏形式
龙头三弦是大理白族唱山歌、对调子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多用于民歌伴奏,也是大理白族说唱音乐的唯一伴奏乐器。
传统表演形式通常一人弹龙头三弦为伴奏,另外一人演唱;也可以一人伴奏,男女对唱,对唱是即兴对歌。
龙头三弦虽然是为歌曲伴奏,但是龙头三
弦在演奏过程中,它的演奏特点也具有非常浓郁的即兴性,所以没有谱例记载。
在剑川县石宝山歌会期间,白族人民会穿上节日服装赶赴现场,弹弦对歌,山上的三弦声满山环绕,歌声醉人动听。
(三)演奏技法
龙头三弦在演奏时,常常将绸布背带挂于后颈,斜置胸前左上方,共鸣箱放在右大腿上,靠在腹部;左手托住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取音;右手通常食指套上一个以牛骨或木制成的空锥形拨珠弹弦发音。
龙头三弦的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揉音、打音、和音等奏法,但经常大幅度使用滑、揉技巧;右手弹、拨、滚和扫弦等技法,被当地人民称之为固定演奏。
(四)曲目类别
按照时代特点,可以将大理白族龙头三弦的曲目分为传统曲目和创作曲目。
1、传统曲目
传统曲目与白族民歌密切相关,曲调非常具有白族民间音乐特性,歌词格律常用“七七七五;七七七五”的格式。
传统曲目一般指民间流传下来未经改变,口传心授,代代相传,通常没有谱例记载,由后人将其整理并用简谱记载保存。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白月亮呀白姐姐》《剑川调》《背盐调》《泥鳅调》等。
《白月亮呀白姐姐》流传于剑川等地,歌词句式为“七七七五;七七七五”的格式,曲调由上、下两个乐段构成,下乐段是上乐段的变化重复,有前奏和间奏,最后一乐句重复并将后五字提高八度作为终止式。
《白月亮呀白姐姐》是首情歌,用于男方追求女方时演唱,向女方来表白。
歌词为:白月亮呀白姐姐,真心话儿说给你,我想和你成双对,难把口来开。
开口又怕得罪你,不开口来心不应,答不答应在于你,何必害羞呢?从这些曲目来看,都是反映生活、认知自然,和白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2、创作曲目
创作曲目是在传统的曲目基础上运用一些现代元素来创作的,以及与各地区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后产生的作品,甚至打破传统的创作方式。
由此龙头三弦的曲目也受到一定影响,许多龙头三弦的传承者也开始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创作、改编了许多的曲目。
这使大理白族龙头三弦在传统文化当中,更具有包容性,在弹奏汉族曲目以及其他民族曲目的同时,也吸纳了汉族的一些演奏方式。
(上接第24页)蕴含,对白族人民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了实现龙头三弦更好的传承保护,应该弥补不足之处,推动龙头三弦的长远发展。
在传承龙头三弦过程中,要充分保护龙头三弦的民族文化、历史流源、演奏技巧及制作工艺等。
其次,加强政府的保护措施、保护民间艺人,培养龙头三弦的接班人,进行宣传、学习、表演等诸多活动,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龙头三弦这种乐器。
最后,笔者认为龙头三弦应该深入地走进校园,融入现代音乐教育中,让更多的学校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使学生亲身感受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大理白族地区,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可以开展校本课程,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大理白族龙头三弦。
■
参考文献
[1] 夏毅和.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与云南高校音乐教育的整合[J].民族艺术研究,2011,(04):67-70.
[2] 伍国栋.白族音乐志[M].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9-325.
[3] 乐声.中华乐器大典[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5:141-144.
[4] 夏毅玲.略说云南的三弦类乐器[J].民族艺术研究,2006,(03):65-70.
[5] 尹毅.白族三弦艺术概论[J].民族音乐,2013, (02):39-40.
[6] 谭智.从口述文本看民间音乐传承发展脉络——以大理白族三弦艺人张亚辉为例[J].歌海, 2017,(05):71-76.
[7] 赵钰宁.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基于黄金分割比例[J].黄河之声,2021,(02):4-9.
[8] 段鹏.石宝山歌会与石钟山石窟的关系研究
[D].云南大学,2016.
[9] 刘梦.白族大本曲社会教化功能研究[D].大理大学,2020.
[10] 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京华出版社,2007:749-766.
[11] 乐声.龙头三弦吐心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1-12(003).
断创新,这些改编手法都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有中生无”“中西结合”的创作理念与改编思路。
■
注释:
① 由于本论文所研究的五首改编曲大量采用自然音和弦,因此本文中的谱例分析皆运用音级标记法加以说明。
参考文献
[1] 陈辉.《二泉映月》弦乐合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5.
[2] 贺绿汀.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回顾[J].音乐艺术,1979,(01).
[3] 胡天虹.“尝试结合中外 探索融汇中西”——评吴祖强对中国室内乐重奏、合奏创作的贡献[J].音乐创作,2012,(06).
[4] 廖宝生.对位化和声及其运用[J].黄钟,1998, (01).
[5] 刘康华.《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法研究》[J].乐府新声,2004,(01).
[6] 刘康华.和声运用中和弦结构的风格化处理(上、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7] 梁茂春.夕阳衔天似火红——祝贺吴祖强老师80大寿[J].人民音乐,2007,(06).
[8] 牛晓凤.吴祖强五首创作及改编乐曲的分析
[D].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9] 牛晓凤.吴祖强“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综合分析”[J].音乐创作,2013,(01).
[10] 孙刚平.谈弦乐合奏曲《良宵》与《二泉映月》的改编[J].黄河之声,2006,(06).
[11] 王安国.晚霞应朝晖——吴祖强八十岁音乐人生[J].中央音乐学院,2007,(02).
[12] 汪毓和.吴祖强及其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94,(05).
[13] 邹志奇.《二泉映月》及其改编曲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