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的文化资本之争_也谈金庸小说经典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时代的文化资本之争
———也谈金庸小说经典化
李秀萍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作为一种贯穿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文化现象,金庸小说的经典化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自身,直接关系到文化市场中的文化资本之争,负载着更为重要的现实内容与历史想象。本文试图从文化语境视角对金庸经典化过程进行梳理,尝试探讨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及对当前中国文化的启示。
关键词:金庸;经典;文化资本;精英知识分子;大众文化
Abstract: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running from the1990s up to now,the pro2 cess of constructing Jin Y ong’s novels as classics has g one much bey ond literature itself,concerned directly the contention for the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cultural mar2 ket and loaded m ore im portant realistic content and historical imagination.From the cultural context dimension,this paper tries to outline the process,exam ine its cause and reveal the inspiration to the present Chinese culture.
K ey w ords:Jin Y ong;classic;cultural capital;elite intellectual;popular culture
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金庸是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绕过的话题,他的出现,是一个奇迹。自1955年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以来,前后大约17年间,金庸总共发表了15部武侠小说。这些创作于50—70年代的小说,至今已经风行了30多年,而且还会继续流行下去。他的读者不限职业、年龄,超越政治分歧———他的小说在世界华语圈的流行,使他成为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
金庸小说进入大陆是在80年代,从最初的民间流传,到后来的荣
登大学讲坛、成为学院研究的对象,其间经历颇为周折:从最初偷偷摸摸的地下盗版到堂而皇之的公开发行,从难登大雅之堂的界定到获得
“传统”学院体制的隆重接纳,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纯文学与“俗文学”、
与“现代”等文学内部观念的争议,成为一种涉及全球华语区域、跨越多种文类的文化现象。
金庸现象的出现,金庸小说的流行,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复杂的原因,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面对并作出客观评述、把握自身批评策略,均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本文不再对金庸的作品进行理论分析或审美阐释,而是尝试将“金庸现象”置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对其加以梳理,以期解读它给时下中国文化带来的启示。
一
20世纪80年代,经济逐步复苏,政治禁锢松懈,各种曾经被封闭于国门之外的文化、思潮纷纷涌入,以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流行歌曲、电视连续剧为代表的港台文化令国人耳目一新。金庸小说就在此时进入大陆,最初是以地方报刊和杂志连载、正式或非法出版物的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在1985年,金庸小说的盗版达到了最高峰,他所有的小说皆得以和大陆读者见面,而且有多部作品同时有多个版本。这些印制粗糙的盗版风靡全国,在大中学生中的影响尤为惊人,这些铁杆“金庸迷”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流文化,成为网民的主体,在社会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诚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类似的流行始终具有匿名或无名的特征。①直到90年代,金庸小说才终于走向具名化的流行。在1994年,一向以高雅、精品为出版定位的三联出版社,推出了36册《金庸作品集》,印刷精美,装祯考究,校订细致,喻示着“金庸小说本身的价值转型,即它已经由单纯阅读和消费价值变成经典文本才具有的收藏价值”。②这被视为金庸小说迈向经典化的重要标志。
虽然学术界从一开始对金庸就存在着争议,但早在80年代中后
期,就开始有人从金庸小说、金庸传奇等方面分析金庸广受欢迎的原因(如冯其镛的《读金庸》及在《读书》、
《百花洲》等
《上海文论》、
《文艺报》、
刊物上发表的多篇文章)。这些带有学者理性评判的文章的出现,表明大陆对金庸小说的接受,呈现出学术的份量。而学术界受众及批评机构褒贬不一的反应,特别是学院体制的接纳,正是对金庸小说经典化的一个有力促进。1994年,金庸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1999年,被浙江大学聘为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严家炎在金庸的北大受聘典礼上,发表了《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的讲话,认为金庸以他的学养、功力和才华,从本质上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境界。他认为:“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文学革命。金庸的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自当成为文学史上光彩的篇章。”③在学术界看来,金庸在90年代的经典化是80年代中期以来“重写文学史”运动的延续。如果说严家炎的发言还只是一次提示,青年学者王一川则做出了“颠覆教科书”的尝试。1994年他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时,将金庸排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老舍、郁达夫、张爱玲之前,而茅盾则落选。而谢冕和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百年文学经典》,则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录入“经典”之中。
与此同时,金庸的作品开始进入大学课堂,北京大学在90年代逐渐成为金庸研究的重镇。陈平原在1990年就开设了武侠小说研究的相关课程,并推出专著《千古文人侠客梦》。严家炎在1995年春为本科生开讲“金庸小说研究”,第一篇关于金庸小说的博士论文也出自北大———宋伟杰的《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1997)。严家炎根据自己讲稿整理而成的《金庸小说论稿》,199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对金庸小说进行了系统分析,探究了其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学、“五四”新文学的联系,并从文学雅俗对峙的角度衡定了金庸小说的历史地位,是第一部从学理上研究金庸小说的专著。
在此期间,学术专著、批评文论大量涌现,《通俗文学评论》、
《当代《南开大学学报》等刊物甚至专题刊载“金庸研究”;论著方作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