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感悟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感悟随笔
篇一:国学经典读后感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暑假来临,我给自己拟定了一个暑期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利用假期这段难得的空闲时间,学习国学经典。
随着时间的堆积,我和儿子一起,学会背诵三字经,我还阅读了更多的国学经典。
都说书本可以武装一个人,我觉得,学习了国学经典之后,整个人仿佛背春风春雨清润了一番,真是如沐春风啊!
我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积淀,留给我们的是何等厚重何等多元的经典啊!
说起,我以前上小学时没有学过,只是常常听人说,人之初,性本善?? 才知是,也不懂得什么意思。
当了教师以后,在网上看到,出于好奇,打开来看了看,读了读,觉得好读好背好记,不知不觉中迷恋上了读,这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赅。
句句精辟,句句简练,句句哲理,再细心领会琢磨。
才感到确实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而成的。
它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记载着千千万万个尊师爱友、孝顺父母等令人敬佩的故事。
涵盖了古代国学精华,是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
我为了实现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潜心研读吟诵,并开始教孩子理解朗读,以培养孩子的品德、
礼貌、文化素养。
读,和孩子一起读,我觉得具有现实意义或有针对性。
虽然短小,读来却意义重大。
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人情事理融贯其中。
令我感受最深的要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几句。
短短十二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里面还包含着一个小故事呢。
孔融四岁时,邻居家送来一筐梨。
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一拥而上取大梨,只有孔融不慌不忙取小梨。
父亲见了,便问他为何不取大梨,他答道:“哥哥们比我大应取大梨。
而弟弟比我小,我应把大梨让给他。
”??孔融那敬兄爱弟的思想多么宝贵,多么感人!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孔融四岁能让梨,让我明白了敬爱兄弟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事情。
而读的受益者又何止我一人?它丰富的思想内涵也影响着我们身边的许多人。
真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生活中的向导啊!它简直是一个法术高明的魔法师,给予我们启导,让我们发生极大的转变。
师生们,就让我们认真研读,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感悟做人的道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吧!
篇二:国学著作读后感
读后感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之中,任凭它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它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它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
上。
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
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中就有学而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
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
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
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
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
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
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
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
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喜欢书中引用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
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更适合于那些已经绚烂之极的人们。
当那些曾经为了功和利追随不懈,而如今却发现金钱,权力,美女都不能填补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让自己快乐的人,当他们有了房、换了车、有了稳定的家庭又有了可以引发激情的红颜知己的时候,再告诉他们生活不要太多的功
名利禄,不要奢求太多,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高的境界。
对于挣扎在生命的最现实状态的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没有感受到心灵绚烂之极的巅顶,又怎么能真正的归于平淡呢?
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们向上的阶梯。
读好书,做更好的人。
篇三:国学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金溪镇中心学校张丽
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
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
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
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
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
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
师的本意是学习,老
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
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
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
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
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
完善。
不能光说不练。
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
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
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
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
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
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
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
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
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
也,衣食足而知荣辱。
物质是教育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3、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人的
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
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三、关于教育的目的
1、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空闲的意思
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
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意思:一是强调修身是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分阶级,三是修身的途径必须循序渐进,
要有科学性。
四、关于教育的内容
五德:
温:敦柔滋润谓之温
良:行不犯物谓之良
恭:和从不逆谓之恭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
让:先人后己谓之让
五常:
义: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谓义;礼:制度、仪式、礼节的总称。
儒家经典有三礼:(周礼)、(依礼)、(礼节)。
智:四层意思:审时度势、进退得宜谓之智。
孔子一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不迷信鬼神
谓之智。
有是非观念谓之智。
好学谓之智。
信:诚实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五、关于教育原则的要求
1、立志乐道
2、意志锻炼
3、自省自克
4、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5、改过迁善
6、勤学问思
7、后生可畏,重视教学相长第三讲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什么是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教育教学艺术:
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前提);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
因材施教包
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
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
豫、时、孙、摩。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有4点体会:1、因性而教;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4、因教而学
2、“问答”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启发来源于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思结合。
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
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
问,到没有疑问。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
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
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
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
3、学与教相通相长。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培养优点,挽救偏失失:多、善、易、止
三、因材施教给我们的四点启发
1、因性而教:不同性别
2、因龄而教:不同年龄
3、因个别差异而教
4、“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着重启发学生思维,是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2、“问题性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第四讲国学解读
国学:泛指所有跟国人历史、文化和生存、生活相关联的知识和学问。
最为重要,最有
代表性的,即为儒学。
一、理解国学要用心;
二、用心体会;
三、国学中的理想人格,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四、拥有“中国心”的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庄子为例。
篇二:国学读书笔
记
修己安人
有言:“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
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其大意为:子路问什么是君子。
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说:这样就
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
使所有百姓都安乐。
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以做到吗?孔子认为,修养自
己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所在,而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即修己是基础,安
人是目标。
这与中提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如出一辙。
正如伟大的管理学
家德鲁克所说:“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
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正所谓:“至德至才者,圣人也;德多而才逊者,君子也;才多而德逊者,小人也;无德
无才者,蠢笨之人也。
德多而才逊者,人安己安,故君子也;才多而德逊者,己安人安,故
小人也。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早知从德与才两方面来衡量一个人,其实这也应该成为现代企业
招聘中一个重要的原则。
而孔子所说的“修己”就是从“修德”、“修才”两方面来努力的。
首先,“修德”具体而言就是修“仁、义、礼、智、信”五德:仁德即对世间万物充满仁爱之
心;义德要求我们做事要讲道义、遵守规矩;礼德要求我们言谈举止做到礼貌、周到;智德
则是先学习做人的道理再学习做事的方法;信德即为诚信为本,不论是与人相处也好,还是经营公司也罢。
然后,对于管理者而言,“修才”即为学习管
理之道。
既然在管理中,修己是为了安人,“安人”即为“治国平天下”。
在企业管理中,要想安
人必先修己,但是仅靠修己、靠个人行为的引导及模范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了解员
工的“心”,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需要,“安心”方能“安人”。
现代企业管理中人们常常通过
建立企业文化来达到安人心地目的,让员工认可、遵循并维护企业的文化。
“修己安人”不仅仅是对管理者有很大的启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行为中亦可以此要求
自己、约束自己。
篇三: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国可以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大国,
但最根本的,中国还
是-个文化大国
————季羡林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壮大的根基。
而国学又是什么?准确来说国学对于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甚至于世界都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学是文化的精髓,它包括我国几乎人尽皆知的儒家学说,同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学说,可以说是在相辅相成的。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很多的方面都这些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构造。
该书分为10章,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通过对国学精华部分学习,深感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章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那些人,史学界似乎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而实际上,三皇五帝的观念来源于我国先祖对于宇宙系统的看法。
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静止的天、地、人和动态的金、木、
水、火。
土组成的。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也就是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从书中我也了解到,事实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国远古社会的两个时代。
三皇时期代表着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的时代,伏羲和神农是父系氏族的代表,神农氏族后来又分化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再后来又融合为炎黄部落。
五帝代表的时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时期。
舜帝是公认的五
帝之一,夏朝始祖大禹就是从舜帝那儿获得部落首领地位的。
从夏朝开始,统治者从人民的服务者变为人民的压榨者,帝位的继承由禅让制度变为世龚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
这一章从三皇五帝开始,介绍了非常多历史的知识。
像是将皇帝成为万岁是什么时候?还有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啊,还有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为什么呢?等等??
第二章儒——“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儒家思想说道儒,最先想到的就是儒家学说的三种主张——礼治、德治与人治。
儒家思想中“德”和“智”是什么样的关系?“孝”和“悌”在儒家思想中又有哪些解读;儒家的“忠君”思想是如何成为统治工具的?你知道“孔门四科”还有“孔门十哲”“孔门六艺”吗?历史著名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历代君王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等等第二张从儒学的角度出发体现出了儒家学说对于我国的影响。
接下来开始就慢慢的开始接近我们的生活了。
第三章禅——佛法要义、释义人生的佛学思想
第四章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要义
第五章法——以法为教的法家思想
第六章兵——上兵伐谋、居安思危的兵家谋略
第七章医——从生命真谛中看中医的高度
第八章易——大易思维中的周易智慧这几章可以说就是其他几门学说的补充,也可以说我国的文化是在这些学说的相辅相成下前行的,再来是礼,这一章也是我推荐的一章,礼仪这个词
并不陌生,但是深入进去会发
现这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从自古的那些可以说不人道制度再到现在简化后的基本礼仪,
这一路可以说是崎岖坎坷。
第九章礼——仁义礼智信背后的国学含义这一章最开始说的是古代官场中的“夺情”和“丁忧”制度,虽然名字有些奇怪,但是
这也确实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之为“丁忧”。
服满再行补职。
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
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夺情也就是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也就像字面
一样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