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案

第一篇: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课题:《咬文嚼字》(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8课p40~p44)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掌握评价文章观点,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养成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观点的质疑分析,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掌握评价文章观点;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观点的质疑分析,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教具准备:幻灯片

一、导读

作者: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等。可以说,朱光潜先生是一个脚踏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的一篇文艺论文——《咬文嚼字》。

题解:“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那么,在本文咬文嚼字是不是这个一般的意思呢? 朱光潜先生给咬文嚼字赋予了什么样的新含义?

咬文嚼字在本文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何谓谨严——谨慎、严密。治学谨严

论点: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

第一层(1、2段):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第二层(3、4段):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第三层(第5 段):字眼不同,意境不同。第二部分(6—7段)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

正面(6段):用联想义,点铁成金

反面(7段):套语滥调,毫无新意结语(8段)目标、要求、方法。

二、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5段)并思考问题

1、第一个示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第二个示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第三个示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解答思考题,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5段)。

作者为了说明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并没有进行纯理论的说教,而是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本文议论多用例证法,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

现在我们分层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一)分析第一层(1、2段):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1、第一个示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你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强度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反讽意指“你不是个好小子。”。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句式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启示: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金代文

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其实这里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李广所看到的是石?是虎?(1)朱光潜说史记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试想如果李广知道是石头,或前文出现石这一字,就不再有惊讶之意味。先前见“虎“后知为“石”方能形成一个较为强烈的反差。

(2)李广为何先前能“中石没镞”而后“终不能复入石矣。想象李广发现“虎”之时的思想及心理――紧张、害怕,这紧张情绪加上他勇悍的性格,才会有集全力于一箭“中石没镞”的情形。

你会怎么写(改)?

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作文修改——推敲文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首诗,看是“推”好,还是“敲”好。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