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实验 意外收获(全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外实验意外收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活动与探究”,用10ml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在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按教材要求的正确加热方法,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一次在组织学生进行该“活动与探究”时遇到了意外:有一个小组的几个学生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后并没有得到明显的蓝色沉淀,加热后也没有生成黑色物质,学生一片惊呼。

我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药品有问题?我用学生的药品再次进行了实验,结果当然跟学生做的不一样。

我心里一惊,这是课前没有预设的,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大的差异呢?惊诧之余,我迅速思考,并详细了解了这几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很快心中有底了,原来问题出在所加药品的顺序上。

课本上的“活动与探究”要求把硫酸铜溶液滴加到2ml氢氧化钠溶液中。

但他们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2ml硫酸铜溶液中,这种滴加顺序的变化对实验结果是有影响的。

于是把问题抛给学生:“为什么用同样的药品实验,老师跟同学们得到的现象不一样呢?”学生们提出了好几个猜想:可能与药品的滴加顺序有关;可能与滴加的溶液量有关……我趁势引导学生现场实验验证猜想,发现真的是滴加顺序惹的“祸”,滴加的溶液量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课堂上出现的这个小插曲虽然占用了几分钟教学时间,但是,它却
让学生懂得了实验中“加入”与“滴入”、“先滴”与“后滴”的重要性。

把硫酸铜溶液滴加到2ml氢氧化钠溶液中时,会发生反应:2NOH+CuSO4Cu(OH)2+N2SO4。

实验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接着加热,发生反应:Cu(OH)2CuO+H2O,这时可以观察到蓝色沉淀变成了黑色。

当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2ml硫酸铜溶液中时,开始发生反应:4CuSO4+6NOHCu4(OH)6SO4+3N2SO4。

可以观察到有浅绿色块状沉淀生成,溶液久置后呈蓝色,绿色块状沉淀即为溶解度很小的碱式硫酸铜的Cu4(OH)6SO4。

当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后,发生反应:4NOH+CuSO4N2[C(OH)4]+N2SO4,久置后有一种蓝白色的糊状沉淀生成,该沉淀即为四羟基合铜酸钠。

对于课堂上出现教学预设之外的问题,为保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常常用“这个问题课后再研究”、“这个问题超出了你们学习的范围”等话语去化解,其实是一种敷衍,它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探究不拒绝“意外”,“意外”的偶然性背后有其必定性。

动态、多变的课堂决定了教学具有一定的非预设性,教师不可能将课堂教学过程作详尽的、全面的预设。

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意外”,其实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要心胸宽广,能容纳各种异样的的声音,要提高捕捉“意外”的能力,能充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意外”资源,正确引领生成,制造一
个灵动、多彩的课堂,让“意外”绽放出美丽之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