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用技术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01教学实践
一、通用技术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⒈开发校本教材是对国家教材的必要补充
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国家通用技术教材,有利地保证了通用技术课程在全国的有效实施,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最规范、最新鲜的材料。
因此,基层学校开发通用技术补充的校本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校本教材不能取代国家统编教材,但能弥补国家教材的不足,更加适合校情学情。
2.一线教师可以结合一线教学编写教材
一线教师经过一定的培训已经掌握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和国家教材,经过几年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情况非常熟悉,可结合地方特点、学校发展特色和学生情况来编写教材。
经过两年的教学后,我们根据实际教学的需先后用卷子纸印了《工程制图补充知识及学案》、《创意钟表制作实验记录报告》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用技术校本教材开发及使用的步骤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步骤主要分为三个问题,即“如何开发、如何撰写、如何滚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1.明确特点定位
我们把通用技术校本教材定位在“教学辅助、资料补充、实验记录、过程评价”。
“教学辅助”说明了它不能替代国家统编教材,只能作为满足本校学生学习必要的补充;“资料补充”要求了教材内容应该加入一些适合我校学生学习需求、拓宽视野的相关知识和资料;“实验记录”突出了技术课程特色,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步骤记录下来,兼具实验报告的功能,便于记录反思改进;“过程评价”明确了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设计制作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给出激励性、发展性的全过程评价。
2.搜集甄别材料
明确目标之后,就是要根据校情和学情进行材料的筛选了,这里指的材料包括阅读文字图片材料、学生实践项目、练习题等。
我们先后购买了杰姆斯·伽略特(英)编著常初芳译的《设计与技术》、孙世强主编的《技术与设计》等相关书籍,在果壳网、极客网、悠悠创意花园网等网站搜集相关资料,在中国知网下载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与多学科教研组座谈,探讨学科整合的内容。
这些工作极
大的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掌握了大量一手技术课程教学资源,为保证撰写质量、甄别材料打好了基础。
3.精选按需编写
校本教材宜精不宜多。
校本教材是“教材”,教师要去实施,要去教学。
所以,一定要有质量,要精益求精。
在教材内容上,我们按照田校长提出的“为深刻而教、为有效而教”的要求,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形成专题化模块。
经过精心筛选创新案例,加深加大了发明创新教育的内容,加大了与研学整合的内容,渗透了部分选修模块的一些经典教学内容,案例和项目选择加大了与物理、语文的整合力度。
“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是我们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正文前设计了课程构架的介绍、学分认定办法、开放实验室介绍,让学生先了解课程的管理、实施、评价方法。
在各章节的撰写时,分出“本章导学”、“高中学业水平考查要求”、“补充案例资料”、“实践活动”、“当堂检测题”等几个部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印刷下发使用
经过艰辛的编写过程,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印刷下发使用的环节。
2011年我们印刷了两本必修校本教材和《CAXA实体设计》、《电子控制技术》、《DV影视创作技术》3本选修校本教材、由西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
编辑了1本发明创新竞赛课程教材《创新设计与制作》,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系列校本教材。
在使用中,我们特别突出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自主选择,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所提升。
5.记录反思修订
经过了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使用,教师和学生都会发现教材中或多或少的问题,就到了需要修订改版的时候了。
我们在学生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学生征求教材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如我们在改版的时候就接受了学生减少单元练习题数量和改为彩色图片的建议,第二版教材在使用中学生反映就更好了。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些活动,指导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巩固当天学习内容,互查当天作业,实施组级对抗赛等等。
旨在通过小组互相协助,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逐步体会到在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的乐趣与收获,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绝不要代替学生思考。
小组成员各自交流形成初步结论,派代表向全班汇报,通过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可纠正小组全局性的错误,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更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基础,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增强集体荣誉感,促进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3.巩固知识、当堂达标
“精讲多练”一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共识,这里的“多练”不仅指练习的数量,更多是在质量上的要求。
要保证练习的有效性。
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练习,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
4.课堂总结
总结知识尽量让学生去做,学生总结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
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和归纳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
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最后,教师高度概括学生本堂课体验,探究的结论,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学效果非常好。
以上环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青海省平安县沙沟乡中心学校)
浅谈通用技术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
文/何斌
87--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