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克隆选择学说
0920下午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论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1、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遗传学基础 、 2、T细胞抗原受体的基因克隆 、 细胞抗原受体的基因克隆 3、免疫遗传学和 、免疫遗传学和MHC限制性的发现 限制性的发现 4、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 5、 信号转导的研究 、
第三节 21世纪免疫学发展的趋势 世纪免疫学发展的趋势
一、基础免疫学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特异受体结构与功能等 二、临床免疫学 免疫病理学、 移植免疫学 、 肿瘤免疫学 、 感染免 免疫病理学 、 移植免疫学、 肿瘤免疫学、 疫学等。 疫学等。 通过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方法诊断、 通过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方法诊断 、 预防和治疗免 疫相关疾病。 疫相关疾病。
免疫监视
调节异常—疾病 调节异常 疾病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特点
固有免疫( 1.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 ) 即天然免疫,其特点是:个体出生时即具备, 即天然免疫,其特点是: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 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 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故亦称为非特异 性免疫。 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 特点:应答产生早,无记忆性。 特点:应答产生早,无记忆性。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免疫学发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经验免疫学时 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经验免疫学时期( 世纪)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17-19世纪) 世纪
我国11世纪 我国 世纪 开始接种人痘苗 18世纪后叶 世纪后叶 Jenner发明牛痘苗 发明牛痘苗 人工自动免疫的开端
2.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适应性免疫( 即获得性免疫( ),乃个体接 即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乃个体接 ), 特定抗原而产生, 触 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 故亦称为特异性免疫( 应,故亦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包括: 包括: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特点:特异性、耐受性、 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
(3)不同细胞亚群 免疫应答
(4)固有免疫和抗原提呈 不成熟树突状细胞
NK细胞 NKT细胞 B-1B 成熟树突状细胞
γδ+T细胞
10.免疫病理概念的形成
(1)超敏反应 (2)自身免疫疾病
11、免疫学技术的发展 间接凝集反应和免疫标记技术,进一步促
进了免疫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三、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细胞因子
补体 免疫球蛋白
粒细胞
B细胞
单核细胞
浆细胞 T细胞
巨噬细胞
一、免疫的含义
免疫(immun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 物(“非已”或“自己”),维持机体内环 境生理平衡的功能。
对异物抗原 对机体作用 对自身成分
传统概念 抗感染
发生免疫应答 有利
现代概念 抗感染及排除非已抗原 免疫应答,也可发生耐受
有利也可有害
免疫学(Immunology)
免疫学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 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用及 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 病的目的。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中枢
外周
免疫细胞
胸腺
脾脏 淋巴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
骨髓
淋巴结 其它APC
(树突状细胞、 粘膜相关 内皮细胞等) 淋巴组织
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肥大细胞
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比例
免疫细胞 中性粒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树突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百分比 (%) 40-75 0.1 -1 1-7 2-11 20-35 0.1-1
二、免疫的功能
克隆选择学说
引子:首先,人们发现不管什么抗原(甚至人工合成的抗原),人体(或动物)总能产生出一个特异性的抗体。
难以置信的是大千世界万物都可以是抗原,而且每个蛋白还可能有多个抗原决定点,那机体要预先准备好那么多的抗体需要多少基因!把整个基因组都用上还不够编码免疫系统的!这个抗体的多样性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机理又是什么?Burnet在提出假说时把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搁置起来了:多样化的抗体的遗传机理。
首先,他假设机体有一种神奇的机制可以用少量的基因给无数多的抗体编码(这后来被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证实是VDJ重组),然后几乎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都有抗体产生,但是绝大多数的克隆都在免疫发生过程中夭折了。
这些克隆之所以被“选择掉”是因为一旦放他们到外周组织就会产生自身免疫。
克隆选择学说(亦无性繁殖选择学说)克隆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或无性繁殖系,是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产生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
是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M.伯内特于1957年提出的抗体形成理论。
现在已知,淋巴细胞不需要抗原的作用,就已分化为多种带有不同抗体的细胞了。
一种抗原侵入人体后,在无数种淋巴细胞中,只有表面本来就带有和这种抗原互补的受体的少数淋巴细胞能和抗原结合。
一经结合,这种淋巴细胞就恢复了分裂的能力,连续分裂产生大量带有同样抗体的淋巴细胞群。
这一群细胞由于是同一来源的,所以称为克隆(clone),这就是克隆选择学说。
同时该学说强调决定抗体结构的是淋巴细胞的基因,抗原不能改变或修饰编码抗体的基因。
(便于理解比喻:打一个譬喻,教导说很像是做衣服的“量体裁衣”,根据体形大小,裁制合适的衣服;克隆选择学说不是量体裁衣,而是买“成品”,服装店早已备好合乎各种体型的衣服了。
自己不能改变)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免疫耐受方面的贡献)克隆选择学说示意图免疫耐受(b细胞:3种方式t:两种选择)与克隆选择伯内特与梅达沃在“免疫耐受现象”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在五十年前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基础医学理论综合指导:克隆选择学说
克隆选择学说是一种抗体形成学说,1957年,由Burne提出。
此学说免疫细胞为核心,认为免疫细胞是随机形成的多样性的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种特异性的受体,受体即是胞膜抗体分子。
当受抗原刺激,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识别并结合抗原,致细胞活化,进行克隆扩增,产生大量后代细胞,合成大量相同特异性的Ab。
不同的抗原,则结合不同特异性的细胞表面受体,选择活化不同的细胞克隆,致不同的特异抗体产生。
细胞产生抗体种类是受胞内遗传基因编码的,抗原只是选择表达相应抗体的细胞,使之克隆扩增。
克隆选择学说
引子:首先,人们发现不管什么抗原(甚至人工合成的抗原),人体(或动物)总能产生出一个特异性的抗体。
难以置信的是大千世界万物都可以是抗原,而且每个蛋白还可能有多个抗原决定点,那机体要预先准备好那么多的抗体需要多少基因!把整个基因组都用上还不够编码免疫系统的!这个抗体的多样性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机理又是什么Burnet在提出假说时把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搁置起来了:多样化的抗体的遗传机理。
首先,他假设机体有一种神奇的机制可以用少量的基因给无数多的抗体编码(这后来被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证实是VDJ重组),然后几乎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都有抗体产生,但是绝大多数的克隆都在免疫发生过程中夭折了。
这些克隆之所以被“选择掉”是因为一旦放他们到外周组织就会产生自身免疫。
克隆选择学说(亦无性繁殖选择学说)克隆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或无性繁殖系,是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产生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
是澳大利亚免疫学家.伯内特于1957年提出的抗体形成理论。
现在已知,淋巴细胞不需要抗原的作用,就已分化为多种带有不同抗体的细胞了。
一种抗原侵入人体后,在无数种淋巴细胞中,只有表面本来就带有和这种抗原互补的受体的少数淋巴细胞能和抗原结合。
一经结合,这种淋巴细胞就恢复了分裂的能力,连续分裂产生大量带有同样抗体的淋巴细胞群。
这一群细胞由于是同一来源的,所以称为克隆(clone),这就是克隆选择学说。
同时该学说强调决定抗体结构的是淋巴细胞的基因,抗原不能改变或修饰编码抗体的基因。
(便于理解比喻:打一个譬喻,教导说很像是做衣服的“量体裁衣”,根据体形大小,裁制合适的衣服;克隆选择学说不是量体裁衣,而是买“成品”,服装店早已备好合乎各种体型的衣服了。
自己不能改变)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免疫耐受方面的贡献)克隆选择学说示意图免疫耐受(b细胞:3种方式t:两种选择)与克隆选择伯内特与梅达沃在“免疫耐受现象”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在五十年前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免疫学笔记-整理完毕
第一讲免疫学概论免疫学发展的两个时期:免疫学的经验时期:从中国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到20世纪60年代末,约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免疫学只是一种应用技术,其特点是经验操作和黑箱(black box)机制,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P18克隆选择学说(cione selecttheory)要点和意义:1971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并成立了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IUIS),这标志着免疫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指免疫系统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各种反应,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免疫调节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结果,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1、固有免疫1)概念:遇到“异己物质”之前就存在,无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再次遇到病原体后吞噬杀伤能力并不增强的这类免疫功能2)参与成份:(1)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血睾屏障)(2)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3)固有免疫细胞的组成3)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1)瞬时应答阶段:(0-4小时内)(2)早期应答阶段:(4-96小时)(3)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阶段:(96小时后)4)固有免疫应答特点(1)识别特点模式识别受体(PRR)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TLR信号转导途径(2)应答特点 a.无clone性扩增,迅速产生效应 b.无免疫耐受、无免疫记忆天然免疫的免疫识别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模式识别作用(pattern recognition)——主要的靶分子,但不是唯一的。
1.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主要指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PAMPs的受体。
在天然免疫系统的大多数效应细胞上都能表达,但主要在APC上。
结构识别受体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各异,属于数种蛋白家族。
CH2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
4.血清学方法的建立:
1900年,P Ehrlich 抗体概念形成; 1896年,奥地利学者格鲁伯Gruber和英 国学者道汉姆Durham建立了凝集反应;
1897年,奥地利学者克罗斯P Kraus建立 了沉淀反应;
1898年比利时学者博德特Jules Bordet建 立了补体结合试验。
1895年,J Bordet发现补体
1897年,P Ehrlich抗体生成学说
抗毒素分子存在于细胞 表面上,当外毒素进入体 内后与之特异性结合,并 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毒 素分子,自细胞表面脱落 入血,即是抗毒素。
(三)对免疫应答复杂性的认识
1.超敏反应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耐受
(四)免疫学理论的成熟:
1.体液和细胞免疫学派的统一
3.免疫分子的研究进展
CD抗原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MHC的研究进展;
补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核酸疫苗和基因工程制剂的研究发展 和应用;
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是一组异质性肽类细胞 调节因子。它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 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 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已可通过基 因工程技术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进行 表达,可以获得纯化的重组型细胞因 子,并可进行批量生产,供实验研究 和临床应用。
1955年,Jerne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1957年,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
1974年,Jerne提出免疫网络学说。
(五)免疫系统的发现和研究进展
1.中枢免疫器官及其功能的发现与研究 1956年,Glick早期摘除鸡的腔上囊组织 可影响抗体的产生; 1961年,Miller胸腺与细胞免疫;
1965年,Gowan 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2.人痘苗接种的意义:
医学免疫学试题库(详细答案)汇总
前言医学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七十年代以来发展极为迅速。
为帮助医学生系统学习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熟悉本学科的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我们组织本教研室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且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了《医学免疫学复习题集》一书。
该习题集以本科教学最新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出版)为蓝本,参考国内外其他教材编写。
本习题集按教材章节编写。
在各章之前扼要介绍了本章节的复习要点,对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
试题部分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五种题型,个别章节附有思考题。
单项选择题后附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答题时应选其中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多项选择题后也附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答题时应选其中多个合适的答案。
为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检测学习效果,在各章节后附有参考答案,供学习时参考。
本书适用于医学各层次的教学参考。
为便于医学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习时的需要,本书按不同的学习要求,分别加以注名。
具体要求是:医学专科生掌握未加标记的试题部分;医学本科生掌握未加标记的试题和带有★标记的试题;研究生则应掌握未加标记的试题及带有★标记的试题和带有★★标记的试题。
本书供医学各层次学生学习时参考,答案部分如有异议,请与授课教师商讨。
编者第一章免疫学简介复习要点:1.熟悉免疫的概念。
2.了解免疫应答的类型与作用。
3.熟悉免疫细胞的种类、分布。
4.熟悉免疫组织与器官的组成及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过程。
5.了解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
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的概念是: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2.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首先激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类型是:A.固有性免疫应答 B.适应性免疫应答C.两者同时被激起 D. 以上都不是 E.以上都是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4.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A.胸腺和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B.骨髓和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C.淋巴结和脾脏 D.淋巴结和骨髓E.骨髓和胸腺5.人类免疫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淋巴结和胸腺 B.淋巴结和骨髓C.骨髓和脾脏 D.骨髓和胸腺E.淋巴结和脾脏6.周围免疫器官包括:A.骨髓、淋巴结、脾脏 B.胸腺、脾脏、粘膜组织C.腔上囊、脾脏、扁桃体D.脾脏、淋巴结、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E.扁桃体、骨髓、淋巴结7.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骨髓 B.法氏囊 C.脾脏D.胸腺 E.淋巴结8.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A.骨髓 B.法氏囊 C.脾脏D.胸腺 E.淋巴结9.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定居的部位是:A.中枢免疫器官 B.周围免疫器官 C.胸腺D.骨髓 E.腔上囊10.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免疫场所是:A.骨髓 B.周围免疫器官C.中枢免疫器官 D.胸腺 E.以上都不是11.免疫系统的组成是: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粘膜免疫系统B.免疫细胞、、中枢免疫器官、免疫分子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D.免疫分子、粘膜免疫系统、免疫细胞E.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12.免疫活性细胞是指: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粒细胞系B.淋巴细胞系、红细胞 C.粒细胞系、红细胞D.淋巴细胞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E.T、B淋巴细胞二、多项选择1.执行固有免疫应答功能的细胞有:A.NK细胞 B.B细胞 C.T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 E.中性粒细胞2.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功能的细胞有:A.NK细胞 B.B细胞 C.T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 E.中性粒细胞3.免疫系统包括:A.免疫细胞 B.免疫分子 C.免疫原D.免疫器官 E.中枢免疫器官4.免疫细胞包括:A.淋巴细胞系 B.单核-巨噬细胞系C.神经细胞 D.粒细胞系 E.抗原递呈细胞5.固有性免疫的特点包括:A.先天性 B.非特异性 C.无记忆性D.相对稳定 E.感染晚期起作用6.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包括:A.后天性 B.特异性 C.记忆性D.不稳定性 E.感染早期起作用7.关于NK细胞,以下正确的叙述是:★★A.由淋巴系祖细胞分化而来;B.能介导ADCC作用;C.识别靶细胞具有特异性;D.执行固有免疫应答;E.体积较大8.关于中枢免疫器官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B.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C.骨髓是诱导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D.胸腺是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E.是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9.周围免疫器官包括:A.淋巴结 B.脾脏 C.胸腺D.骨髓 E.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10.关于适应性免疫应答,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能识别异己 B.有记忆性 C.有特异性D.有MHC限制性 E.由多种细胞系参与完成三、填空题1.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经验免疫学时期
我国11世纪开始接种人痘 18世纪后叶,Jenner发明牛痘
1.经验免疫学时期 人痘苗、牛痘苗的发明
中国从宋朝起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 创造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经典免疫学时期
1876年,法国学者Pasteur观察到细菌、发明培 养基、制备疫苗,使疫苗得以广泛发展和使用。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学说的形成: 吞噬细胞的理论,免疫球蛋白的发现与结构分析 1890年,德国学者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应用 白喉外毒素给动物免疫,发现在其血清中有一种 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抗体)。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经历的阶段
经验免疫学时期(19世纪以前) 经典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
经验免疫学时期
天花:由天花病毒所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其特点是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皮肤成批出 现麻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 脱痂、遗留疤痕。起病急骤,发展迅速, 全身症状明显,可有显著头痛、四肢及腰 背部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等。小儿可 出现抽搐、昏迷。 如不积极控制感染, 可并发肺炎、衰竭、血压下降、病情危急 。皮疹自面部发生后,先后转变为丘疹、 疱疹、脓疱与结痂。于病程第10~12日, 脓疱干枯,结成厚痂,痂脱后,皮肤遗留 凹陷疤痕。
近现代免疫学时期
抗体多样性与特异性:克隆选择学说 Burnet,杂 交瘤技术 TCR基因的克隆 细胞因子与受体
信号转导途径的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途 径(凋亡)的发现 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
免疫学的重要地位
生命科学三大前沿学科之一
免疫学 分子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
诊断:新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不断涌现,提高诊断的特 异性和灵敏度。
预防:疫苗仍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治疗: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造血干细胞移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C08免疫学
• C0801 免疫生物学 • C080101 分子免疫 • C080102 细胞免疫 • C080103 免疫应答 • C080104 免疫耐受 • C080105 免疫调节 • C0802 免疫遗传学 • C0803 生殖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免疫让同学们能想到什么?
资料来源:http://www.who.int/campaigns/immunization-week/2016/zh/
【适应症/功能主治】主要用于预防麻疹和传染性肝炎 。若与抗生素合并使用,可提高对某些严重细菌和病 毒感染的疗效。
20 世纪下半叶为现代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使免疫学开 始研究生物问题,出现了全新的免疫学理论。 B 细胞、T 细胞 及T 细胞亚群的概念; 天然耐受及人工诱导实验抗原耐受; Ig结构、Ig基因多样性研究; 独特型 - 抗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 细胞因子进行功能和结构的研究; 免疫细胞膜分子及受体识别; 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整体调节。
• C0804 黏膜免疫学 • C0805 疫苗学 • C080501 疫苗设计 • C080502 疫苗佐剂 • C080503 疫苗递送系统 • C080504 疫苗效应及机制 • C0806 抗体工程学 • C080601 抗体与功能 • C080602 重组与改型 • C080603 抗体的高效表达系统 • C0807 免疫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1876年后,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用已灭 活及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预防多种传 染病,使疫苗得以广泛发展和使用。
第1章 免疫学概论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第一节医学免疫学简介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
通过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诊断、预防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疾病奠定基础。
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由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与免疫学的交叉和渗透,免疫学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和现代医学的支撑学科之一。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20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曾在瘟疫流行中患过某种传染病而康复的人,对这种疾病的再次感染具有抵抗力,称之为“免疫(immunity)”。
免疫这个词是来自罗马时代描述免除个人劳役或对国家义务的一个拉丁文词“immunitas”。
人体有一个完善的免疫系统来执行免疫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表1-1)。
免疫系统的组成是《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本书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除第三章免疫原外)分别介绍免疫组织和器官、重要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
表1-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脾脏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TCR 免疫球蛋白骨髓淋巴结吞噬细胞BCR 补体法氏囊(禽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树突状细胞CD分子细胞因子皮肤相关淋巴组织NK细胞黏附分子NK T细胞MHC分子其他(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细胞因子受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机体的免疫系统除了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如病原生物)外,还可识别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死亡的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
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病;但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 年~18 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 19 世纪~1975 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 1975 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 年~18 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 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 世纪初( 1518 年)的2000~3000 万人到16 世纪末减少到100 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 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 .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 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 微生物学( 1988 ):发明于中国2000 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 1567 ~ 1572 );16~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 年( 1688 ) 俄国曾经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 年传入英国/Momtagu 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 ~ 1722 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 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 (一个9 岁,一个11 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 .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1742 年) 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
生长的菌落
Koch原著中的插图: 描绘了炭疽杆菌的各种形态
30
擒获元凶 — 发现认识病原体的艰难历程
第一个被证实的致病微生物—炭疽杆菌与炭疽病
Koch将分离到的炭疽杆菌, 在几百只羊、鼠、兔等动物身上 进行感染试验,证明了炭疽病的 罪魁祸首就是炭疽杆菌!
Koch氏法则(1884)
2K02o0c/h12使/1用8 的简陋实验室
2020/12/18
21
横行肆虐 — 瘟疫对人类的危害
鼠疫 伤寒 霍乱 流感 肺结核 破伤风 炭疽 痢疾 白喉 …… ……
2020/12/18
22
人类与瘟疫斗争的科学历程
横行肆虐 — 瘟疫对人类的危害 擒获元凶 — 发现认识病原体的艰难历程 铸就坚盾 — 研制疫苗:从经验到科学 锻造利剑 — 人类对抗病原体药物的认识 永恒斗争 — 不断出现的新的传染病
第2节免疫学发展简史克隆选择学说clonalselectionhypothesis
1996
第三节
免 疫 学 检 验
免疫学检验(laboratory immunology):
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检验领域的重要学科。 免疫学检验的发展是随着各种免疫物质的发现密切相 关,在免疫学理论与生物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许多经典技术被加以革新与放大而派生出更多新技术 与新方法,这些方法和技术在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的 运用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免 疫 学 检 验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与检验系
绪
目的与要求:
论
1. 理解并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 2. 理解免疫的三大功能 3.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概况以及免疫检验在医 学检验中的应用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除税赋,免除差役 immunitas 免于疫患,免除瘟疫 immunity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并清除“自己”和“非 己”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借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与稳定。 其结果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可对机体造成病 理损害。
自然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 加速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电泳技术、分离技术) 标记性免疫技术提高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
半自动、自动化检验仪器与免疫反应原理结合,加快了 反应过程 标记技术、单克隆技术、高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最佳组合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
免疫检验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免疫 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细胞粘附分子等免疫相关物质; 另一部分是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体 液中微量物质如激素、酶、血浆微量蛋白、 血液药物浓度、微量元素等。
年代 1901 1905 1908 1912 1913 1919 1930 1951 1957 1960 1972 1977 1980 学者姓名 Behring Koch Ehrlich Metchnikoff Carrel Richet Bordet Landsteiner Theler Bovet Burnet Medawar Edelman Porter Yalow Dausset Snell Benacerraf Jerne Kohler Milstein Tonegawa Murray Thomas Doherty Zinkernagel 国家 德国 德国 德国 俄国 法国 法国 比利时 奥地利 南非 意大利 澳大利亚 英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法国 美国 美国 丹麦 德国 阿根廷 日本 美国 美国 澳大利亚 瑞士 获奖成就 发现抗毒素,开创免疫血清疗法 发现结核杆菌,发明诊断结核病的结核菌素 提出抗体生成侧链学说和体液免疫学说 发现细胞吞噬作用,提出细胞免疫学说 器官移植 发现过敏现象 发现补体, 建立补体结合试验 发现人红细胞血型 发明黄热病疫苗 抗组胺药治疗超敏反应 提出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发现获得性移植免疫耐受性 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 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 创立放射免疫测定法 发现人白细胞抗原 发现小鼠H-2系统 发现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提出天然抗体选择学说和免疫网络学说 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技术及Ig基因表达的遗传控制 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第一例肾移植成功 第一例骨髓移植成功 提出MHC限制性,即T细胞的双识别模式 提出MHC限制性,即T细胞的双识别模式
简述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简述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1.引言1.1 概述克隆选择学说是一种关于生物克隆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克隆动物的研究,探讨了克隆胚胎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对克隆品质的影响。
该理论主要研究克隆胚胎的发育过程中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选择适宜的克隆胚胎来提高克隆动物的质量。
克隆选择学说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克隆胚胎的选择和优胜劣汰是影响克隆动物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克隆过程中,克隆胚胎的发育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原代细胞的状态、胚胎生长环境的条件以及克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
根据克隆选择学说,克隆胚胎的选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例如基于形态学、细胞学和基因学等方面的评估方法。
通过对克隆胚胎进行评估和筛选,可以分辨和排除一些具有潜在缺陷或不良遗传特征的胚胎,从而提高克隆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另外,克隆选择学说还关注克隆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对克隆品质的影响。
包括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激素添加和培养时间等因素都可能会对克隆胚胎的发育产生影响。
通过优化这些环境因素,可以提高克隆胚胎的成活率和发育质量。
总之,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克隆胚胎选择的因素和方法,以及克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为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对于提高克隆动物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的详细描述:2. 正文正文是本文的主要部分,用来详细阐述和论述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正文部分可以分为若干个章节,每个章节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和逻辑关系再进行细分。
在正文中,可以包括以下内容:2.1 克隆选择学说的概念和背景这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克隆选择学说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包括克隆选择学说的定义、提出者以及对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等。
同时,还可以探讨克隆选择学说与其他相关学说的关系,并阐述其研究领域和方法论。
2.2 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克隆选择学说的要点进行介绍和阐述,从而让读者对该学说有更深入的了解。
克隆选择学说的要点内容
克隆选择学说的要点内容
以下是 8 条关于克隆选择学说的要点内容:
1. 克隆选择学说强调免疫系统可不是随便应对外敌的呀!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能精准识别敌人呢!比如身体受到细菌入侵,免疫系统能快速识别并做出反应。
2. 抗原是不是很神秘?克隆选择学说告诉我们,它可是免疫系统识别的关键目标哦!好比钥匙和锁,抗原就是那把钥匙,能启动特定的免疫反应呀!你说神奇不神奇。
3. 免疫细胞的克隆扩增也很重要哇!一旦识别到敌人,它们就会大量增殖,就像一群蚂蚁发现了食物,呼啦啦一大片都涌过来了!比如病毒来了,免疫细胞就迅速增多来抵抗。
4. 免疫细胞也会分化呢,这多像一个孩子长大后选择不同职业呀!有的可能成为战斗在一线的“勇士”,有的则变成了“后勤保障人员”,共同维护身体的健康。
5. 免疫记忆的存在简直太奇妙啦!你想想,为啥我们得过一次水痘就不容易再得啦?这就是克隆选择学说里免疫记忆的功劳呀,好比大脑记住了重要的事情不会轻易忘记。
6. 自身耐受性是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呢,它就像一个严格的筛选机制,把对身体不好的排除掉!要是没了这个,身体还不乱套啦。
7. 抗原的多样性让免疫系统的应对变得好复杂呀,但克隆选择学说就能很好地解释!这就像生活中各种不同的难题,我们总要有各种办法来解决才行。
8. 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可是至关重要的哟!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免疫系统对待不同的抗原也是“区别对待”呢!
我的观点结论:克隆选择学说真的是太有意思了,把免疫系统解释得如此清晰明了,真的让人大开眼界呀!。
克隆选择学说
克隆选择学说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克隆选择学说英文名称:clonal selection theory定义1:适应性免疫的核心理论,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伯内特(M. Burnet)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认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由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驱动;每一个淋巴细胞克隆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在抗原选择下,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发生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能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发育早期即被清除。
该学说是在侧链理论有关抗原选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概论(二级学科);免疫学相关名词(三级学科)定义2: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伯内特(M. Burnet)于1958年提出的一种抗体形成学说,认为在个体发育中淋巴细胞分化成多种多样带有不同抗体的细胞;一种抗原侵入,只与具有这种抗原互补受体的少数淋巴细胞结合;在抗原刺激下,这种淋巴细胞就恢复了分裂的能力,连续分裂产生大量分泌同样抗体的淋巴细胞群。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克隆选择学说(clonal selection theory),或称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是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M.伯内特于1957年提出的抗体形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动物体内存在着许多免疫活性细胞克隆,不同克隆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受体,能与相对应的抗原决定簇发生互补结合。
一旦某种抗原进入体内与相应克隆的受体发生结合后便选择性地激活了这一克隆,使它扩增并产生大量抗体(即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子的特异性与被选择的细胞的表面受体相同。
目录克隆选择学说的实验证明克隆选择学说的遗留问题克隆克隆选择学说的核心论点关于抗原和抗体关系的观点克隆选择学说的实验证明克隆选择学说的遗留问题展开编辑本段克隆克隆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或无性繁殖系,是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产生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
克隆选择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克隆选择学说的内容和意义一、克隆选择学说的内容概述克隆选择学说是一种关于生物克隆的伦理学理论。
它的核心概念是“克隆选择”,即对克隆个体的选择和筛选。
克隆选择学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克隆个体的选择标准:克隆选择学说认为,选择克隆个体应基于特定的目的和需求。
例如,在畜牧业中,克隆选择的目标可能是选育出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如高产奶牛或肉牛;在医学领域,克隆选择的目标可能是选出健康的、没有遗传疾病的个体。
2. 克隆个体的筛选方法:克隆选择学说提出了多种筛选方法,如基因检测、胚胎筛选等。
基因检测可以通过对克隆个体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来确定其是否具有特定的遗传特征。
胚胎筛选则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通过对胚胎进行检测和评估,选择具有优良特征的胚胎进行进一步培育。
3. 克隆选择的伦理考量:克隆选择学说强调,克隆选择应遵循伦理原则,如尊重个体的自主权、避免对个体的伤害等。
此外,克隆选择也应考虑社会和法律的规范,以确保克隆选择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二、克隆选择学说的意义1. 促进遗传改良:克隆选择学说为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遗传改良方法。
通过对克隆个体的选择和筛选,可以选出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进而提高农作物和家畜的产量和品质。
2. 促进医学研究和治疗:克隆选择学说为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克隆个体的选择和筛选,可以选出适合特定研究和治疗目的的个体,如用于疾病模型的建立或器官移植的供体选择等。
3. 解决遗传疾病问题:克隆选择学说为解决遗传疾病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通过对克隆个体的选择和筛选,可以避免将遗传疾病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减少遗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4. 引发伦理和道德讨论:克隆选择学说引发了广泛的伦理和道德讨论。
人们就克隆选择是否符合伦理原则、是否涉及道德风险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这些讨论有助于人们深入思考克隆选择的意义和局限,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合理应用克隆选择。
5. 加强社会和法律的规范: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促使社会和法律对克隆选择进行规范和监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与检验系
绪
目的与要求:
论
1. 理解并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 2. 理解免疫的三大功能 3.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概况以及免疫检验在医 学检验中的应用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除税赋,免除差役 immunitas 免于疫患,免除瘟疫 immunity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并清除“自己”和“非 己”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借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与稳定。 其结果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可对机体造成病 理损害。
第1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系统功能的生理和病理表现
功能名称 生理功能 病理表现 超敏反应(强) 免疫缺陷病(弱) 自身免疫性疾病 肿瘤或病毒持续性 感染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 抗原性异物 免疫自稳 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 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 毒感染细胞
第二节
免疫检验涉及的主要技术
放射免疫技术
荧光免疫技术 酶联免疫技术 速率散射免疫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流式细胞免疫技术 免疫印迹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
临 床 应 用
确定诊断 分析病情 提供有效实验依据
调整治疗方案
判断预后
第四节 免疫学展望
一、现代免疫学的研究特点
近年来,现代免疫学研究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与免疫基 础研究相结合的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基础免疫学研 究的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转向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这 种转化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免疫学的发展正以一种 崭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开发”模式,将 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现代免疫学发展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史
年代
1894 1896 1896 J. Bordet H. Durham, M. von Gruber G. Widal, A. Sicad
学者
特异凝集反应 肥达试验
贡献
补体与溶菌活性
1897
1900 1900 1906
R. Kraus
J. Bordet, O. Gengou K. Landsteiner A. Wassermann
年代 1901 1905 1908 1912 1913 1919 1930 1951 1957 1960 1972 1977 1980 学者姓名 Behring Koch Ehrlich Metchnikoff Carrel Richet Bordet Landsteiner Theler Bovet Burnet Medawar Edelman Porter Yalow Dausset Snell Benacerraf Jerne Kohler Milstein Tonegawa Murray Thomas Doherty Zinkernagel 国家 德国 德国 德国 俄国 法国 法国 比利时 奥地利 南非 意大利 澳大利亚 英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法国 美国 美国 丹麦 德国 阿根廷 日本 美国 美国 澳大利亚 瑞士 获奖成就 发现抗毒素,开创免疫血清疗法 发现结核杆菌,发明诊断结核病的结核菌素 提出抗体生成侧链学说和体液免疫学说 发现细胞吞噬作用,提出细胞免疫学说 器官移植 发现过敏现象 发现补体, 建立补体结合试验 发现人红细胞血型 发明黄热病疫苗 抗组胺药治疗超敏反应 提出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发现获得性移植免疫耐受性 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 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 创立放射免疫测定法 发现人白细胞抗原 发现小鼠H-2系统 发现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提出天然抗体选择学说和免疫网络学说 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技术及Ig基因表达的遗传控制 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T细胞的双识别模式 提出MHC限制性,即T细胞的双识别模式
1953
1960 1966 1975
P. Grabar, C. Williams
R. Yallow, S. Berson S. Avrames, J. Uriel, et al G. Kohler, C. Milstein
免疫电泳分析,Ig多样性
放射免疫标记 酶标免疫技术 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发展进程的主要阶段
自然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 加速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电泳技术、分离技术) 标记性免疫技术提高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
半自动、自动化检验仪器与免疫反应原理结合,加快了 反应过程 标记技术、单克隆技术、高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最佳组合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
免疫检验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免疫 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细胞粘附分子等免疫相关物质; 另一部分是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体 液中微量物质如激素、酶、血浆微量蛋白、 血液药物浓度、微量元素等。
(三)免疫学与医学
抗感染免疫、肿瘤免疫、生殖免疫等 免疫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可由诺贝尔奖的颁发中 反映出来。 1901 年首次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获得者就是在免 疫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Behring。至今,免疫学领域获奖的 科学成果就占了 17 项,约为获奖次数的 20%。这是生命 科学领域中任何单一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这一事实,说明免 疫学及其成就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 域中的一块肥沃的原野,研究范围极为广阔。
Robert Koch (1843-1910)
Emil von Behring (1845-1917)
发现细胞吞 噬作用,提 出细胞免疫 理论
提出体液免 疫理论和抗 体生成的侧 链学说
Eli Metchnikoff (1845-1916)
Paul Ehrilich (1854-1915)
第2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实际上,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除了微生物之外的其 它物质也能引起免疫现象,过敏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如 血型不符的输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血清病等; Koch在发现了结核杆菌之后,试图用注射的方法使动物产 生免疫,但注射局部却出现了组织损伤和坏死。 以上事实揭示出两个问题: 第一, 免疫不一定仅仅由微生物引起; 第二, 免疫对机体不一定总是有利的, 也可以是有害的; 至此,经典的免疫概念被动摇了,那么,免疫究竟是机体 防御微生物侵袭的特有成分?还是机体识别“自己”和 “非己”的普遍生物学现象?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 答案。
鸡法氏囊及哺乳动物胸腺的免疫功能的认识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确认
巨噬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揭示
细胞因子的研究 免疫网络学说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问世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免疫转印技术、 分子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
20世纪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免疫学家
MacFarlane Burnet(1899-1985)
第2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克隆选择学说(clonal
selection hypothesis)的基本观点:
1.机体内存在有能识别多种抗原的细胞系(clone),其细 胞表面有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受体(recepter)。 2.抗原进入机体后,选择具有相应受体的免疫细胞与之结合 ,使该细胞系活化、增殖,并成为抗体产生细胞和记忆细胞。 3.若在胚胎期,某抗原选择相应克隆接触后,该细胞系就被 排除或失去活性,处于抑制状态,称此为禁忌克隆(forbidden clone),使机体失去针对该抗原的反应性,形成免疫耐受。解 释了天然免疫耐受现象。 4.某些克隆可发生突变,而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形成自身 免疫应答。 1960年,Burnet和Medawar获诺贝尔奖。
2、特异性是关键;
3、记忆性贯穿始终
学 习 方 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实验课: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教材与网络相结合
多动手,勤思考
多提问,常讨论
中文与英文相结合
多联想,常动笔
沉淀试验
补体结合反应 人类ABO血型及其抗体 梅毒补体结合反应
1935
1941 1946 1948
M. Heidelberger, F. Kendall
A. Coons J. Oudin O. Ouchterlony, S. Elek
纯化抗体,定量沉淀反应
免疫荧光标记 凝胶内沉淀反应 双扩散沉淀反应
第2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三.近代免疫学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 20 世纪中叶—现在)
特异性细胞的免疫功能、天然和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抗 体生成克隆学说、细胞克隆选择学说(clonal selection) * Burnet(1957年)提出克隆选择学说; * 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
免疫学发展简史
根据所用的技术和方法,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三 个时期:
一、免疫学的经验时期(17世纪-19世纪)
1.用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中国民间) 2.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 Jenner
第2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第2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第2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第2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1996
第三节
免 疫 学 检 验
免疫学检验(laboratory immunology):
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检验领域的重要学科。 免疫学检验的发展是随着各种免疫物质的发现密切相 关,在免疫学理论与生物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许多经典技术被加以革新与放大而派生出更多新技术 与新方法,这些方法和技术在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的 运用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 多种病原菌被发现; * “病原菌致病”概念的提出; * 疫苗的发明; * 细胞吞噬作用的发现(细胞免疫);
* 免疫血清具有抵御病原菌的作用(体液免疫);
* 免疫化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 初步认识多种免疫学现象的本质。
第2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