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

第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发生在19世纪6、70年代,即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第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

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第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即亚非拉美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和掠夺性的贸易,瓦解破坏了当地自然经济,把当地经济都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如果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那么它的途径主要就是殖民主义扩张(在东方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两次工业革命(对西方)及其扩展(对东方)。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4、15世纪,意大利、尼德兰等地一些城市先后出现地球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可以视为起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促其最终形成。

二战之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英镑成为世界货币,成为国际结算的主要工具和国际储备货币,伦敦成为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

总之,英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主要的主导国家。

一战以后,英国的经济地位有些动摇。

一是英镑地位发生了动摇,英镑不再是唯一的世界货币,多数国家开始以英镑、美元、法郎等为储备货币,世界货币体系不再受单一货币——英镑的统治;二是伦敦不再是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对英国地位的有力挑战。

但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仍然保持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40%左右的国际贸易仍用英镑结算,英镑仍然是最重要的世界货币,伦敦也仍然是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

二战中英国遭到重创(本土受到打击),遂最终确立了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最重要的主导力量。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就最终形成了,当时英国是最主要的主导国家。

本课名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只是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国家由英国变成了美国。

所以重点是讲“美国是怎样成为主导国家的”,不是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二战后,美国凭借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最大的债权国,建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是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此奠定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
二是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由此奠定美国在战后国际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

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与目的:
背景:
(1)二战使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特别是英国遭到重创,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世界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是国际结算手段、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

一战前,世界货币主要是金、银和英镑。

一战后,世界货币主要有英镑、美元、法郎等。

但英镑仍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40%左右的国际贸易仍用英镑结算。

二战中,英国本土遭到重创。

二战后,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又在高涨。

这导致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在下降,英国已经沦为二流国家。

用英镑作为国际结算主要工具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越来越少,英镑的世界货币功能自然而然在丧失。

二战中法国本土也遭到重创,特别是德国一度占领了法国,所以战后法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下降,法郎也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

某一种货币成为世界货币,是公认的结果,不是某一国强制的结果。

而公认则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的。

实力包括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

一国的信用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发行这种信用货币的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占有重要的或统治的地位。

只有
当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各国有着广泛的贸易、金融联系时,它的信用货币才会在国际间被广泛使用,并顺利地被接受。

②这种信用货币必须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而由于任何信用货币本身都是没有价值的,要保持其稳定性,就必须与黄金发生联系,即能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汇价兑换成黄金。

因此,有关国家必须具有足够的黄金储备,才能保证其信用货币的稳定性。

③某个国家的货币虽然可以在彼此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之间充当支付手段,但要在世界范围内正式取得储备货币的资格,还要得到所有国家的确认,这就必须通过国际协议来实现。

如果上述条件发生变化,它就不能再当作世界货币来发挥作用。

因此,与黄金不同,一国的信用货币当作世界货币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是包含着矛盾和危机的。

历史的发展正是这样。

(任何一种主权货币充当惟一世界货币,都存在“特里芬难题”,后述)二战后的英镑、法郎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

(2)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债权国。

1945年美国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9%,工业产品占全世界的50%以上。

1948年黄金储备占74.6%,工业生产占56.4%。

美元具备了成为最主要世界货币的实力基础。

同时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自然希望偿还美元。

(3)金本位的瓦解使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基础,出现了汇率混乱,不利于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30年代大危机中,作为反危机的主要措施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发行的纸币(如美元、英镑、法郎等)不与黄金挂钩,导致各国纸币之间的兑换失去了统一的参照物和标准,所以出现了汇率混乱。

相对稳定的国际汇率制度是世界货币制度的核心内容。

汇率:国际贸易的重要前提。

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即兑换率。

没有相对稳定的汇率,各国货币就难以兑换。

这既阻碍世界货币的出现,也阻碍世界贸易、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由于利益驱动,靠一国之内的自律(减少货币发行量),不太现实。

而当时也没有统一的国际组织对国际货币进行监管。

这就需要大国坐下来协商,对大家都有好处。

协商就需要方案,需要会议。

目的:
(1)建立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这通过“怀特计划”可知。

1943、4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了一个稳定国际货币的计划,史称“怀特计划”。

其核心精神是“黄金规则”,强调国际货币应以黄金为基础,各国货币要与黄金挂钩。

怀特计划既有“公心”成分,以黄金作为货币发行的基础符合历史惯例,也难以找到其他公认的替代品。

又暗藏“私心”,可以突出拥有黄金储备垄断权的美国作用,可以建立美元的世界货币的绝对地位。

黄金多,就可以多发行美元,美元不仅可以满足美国国内需要,更可以满足国际支付和国际储备货币的需要。

没有一定的黄金储备,发行的货币量,顶多满足国内贸易、储备的需要,不可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

这样也可以把英镑、法郎排挤出“世界货币”之列,因为英国、法国黄金储备很少。

当时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了“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即“凯恩斯计划”。

凯思斯计划是基于英国当时的困境,尽量贬低黄金的作用。

这个计划实际上主张恢复多边清算,取消双边结算。

当然,也暴露出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的意图。

(2)推动战后世界贸易、世界经济的恢复与自由发展
如果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了,黄金成为各国货币发行的基础和标准,就容易确立稳定的国际汇率,国际贸易的结算从技术手段上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2、标志: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4年7月
地点: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
与会国:44个(世界主要反法西斯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
主题:讨论重建国际货币制度(核心:国际汇率制度)
目标:稳定世界各国货币;推行贸易自由化
成果: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会议文件统称。

特点: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即各与会国最终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美国人制定了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大家的游戏规则)
3、主要内容:
(1)建立两个国际性金融机构:根据《协定》,建立两个永久性的国际性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维系体系运行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构。

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统一的“黄金—美元本位制”(美元和黄金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黄金则是最后的国际清偿手段。

美国规定35美元折合1盎司黄金的官价,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规定与美元的比价,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可用美元向美国政府按法定价格兑换黄金。

)各项原则、措施的推行。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
成立时间:1945年12月27日(1947年3月1日成为联合国的专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之一,创始国包括中国在内29国,现有成员国180多个。

1980年4月17日新中国代表得以恢复)
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核心:稳定国际汇率)
任务:其一,稳定国际汇率(意在促进国际贸易)
阻碍国际贸易的技术因素:一是汇率混乱;二是外汇管制,国家控制外汇兑换的数量,外汇管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之一。

所以,保障国际贸易自由发展,一是要稳定国际汇率,“布”体系的主要办法是确立“双挂钩”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二是要消除外汇管制,实行汇兑自由化。

汇率制度历史上四次变化:
1880—1914年,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大多数国家货币与黄金挂钩,含有固定的含金量,从而建立了国于国在金本位基础上的固定的汇率制度。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混乱的汇率制度。

大多数国家陆续放弃金本位制,大量发行纸币,纸币不与黄金挂钩,货币兑换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造成了汇率的混乱,影响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70年代初,带有固定性质的汇率制度。

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双挂钩”,汇率基本固定。

1973年至今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鉴于各国对浮动汇率的管理方式和宽松程度不一样,该制度又有诸多分类。

按政府是否干预,可以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按浮动形式,可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

等等。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并不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会对汇率进行或明或暗的干预。

由于汇率的变化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因此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波动要频繁,而且波幅大。

其二,消除外汇管制(意在汇兑自由化,促进国际贸易)
外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信用工具,一般包括外国货币(如纸币、铸币)、外国有价证劵(如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全球第一。

外汇管制:一国政府对外汇买卖、国际结算、资金流动所实施的一种限制性的措施。

目的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本国货币汇率稳定。

短期目的: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种类和来源地,改善国际收支;防止资金外逃;稳定汇价。

长期目的:把外汇资金控制并集中在政府手中,由政府决定对外贸易;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内消费市场。

实行外汇管制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上落后,以及贸易和金融的不发达,外汇储备不足和国际收支状况不理想,具体有:外汇短缺;金融秩序混乱或失控;国内经济体制和价格体系的差异等。

弊端:国家控制外汇兑换的数量,阻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进口商无法自由选择市场、商品。

如规定,进口商品,只有得到外汇管理局的批准,才能到指定银行购买一定数量的外汇。

不能自由买卖外汇,即使有固定汇率,国际贸易也不会很自由、很畅通。

如中国规定2003、9、1居民个人出入境携带外币现钞从2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这是放宽外汇管制。

其三,平衡国际收支
以上两大任务意在促进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发展之后,就有一个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所以第三个任务就是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为什么要平衡国际收支?国际贸易不平衡时,如果不提供帮助,国际收支逆差的成员国很可能自行大量发行纸币,兑换大量外汇,使汇率发生波动和混乱。

所以,平衡国际收支归根到底是为了稳定国际汇率。

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办法,是向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的成员国提供3—5年的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解决外汇资金的短期需要,最终对稳定汇率将起到积极作用。

IMF成立之初,提供的是3—5年的贷款,1974年6月增设了为期3—7年的贷款项目,1974年9月增设了为期4—10年的贷款项目,
1983年增设了为期5—10年的贷款项目。

这说明了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

资金来源:80%由成员国认缴,份额数量决定投票权;20%由西方10个发达国家提供贷款。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简称WB):
成立时间:1945年12月27日(1947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专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之一,创始国包括中国在内28国,现有成员国140多个。

1980年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
宗旨:促进战后国际经济的复兴与发展(初期是致力于欧洲经济的复兴,后是援助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范围扩大了)
手段: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两大活动、两大任务、两大手段)资金来源:成员国缴纳的股金;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发行债券和利息收入。

③两个国际性金融机构的比较:
IMF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货币金融机构,WB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国际性货币金融机构。

不同点:初期分工和手段不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外汇管制、平衡国际收支);提供短期贷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促进国际经济的复兴和发展;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但自6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在业务上相互渗透的一体化趋向。

相同点:均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而同时成立;总部均设在华盛顿,由美国绝对控制(关键职务由美人担任;20%以上投票权,控制否决权);均属于联合国下属专业金融机构;中国都是创始国,1980年起中国合法席位都得到恢复等。

(2)建立两大核心制度:
①加权投票制度:两大金融组织都实行该制度。

将投票权分为基本投票权和加权投票权两部分。

各成员国有基本投票权250票,此外每认缴10万美元的配额,便增加1票。

基本票和加权票之和,为该国的总投票权。

目前美国认缴的资金最多,占全部份额的20%以上,因而拥有20%以上的投票权。

因规定重大问题必须85%通过,美国实际上掌握了否决权,美国对这两个机构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②“双挂钩一固定”制度
一是美元与黄金挂钩。

每盎司(英制重要单位,香港译为安士)黄金等于35美元,1盎司等于31.1035克,1美元含金量为0.888671克,几乎相当于1克黄金的购买力。

美国承诺,保证美元与黄金一样可靠,各国政府可按照1盎司黄金相当于35美元的价值,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使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黄金的代表或者等价物,美元遂有“美金”之说。

美元存款可获得利息,而黄金只能在银行的金库里积累灰尘,所以各国皆愿意接受美元。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并不是金本位制,而是“黄金—美元本位制”(也有人称之为虚金本位),即美元和黄金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黄金则是最后的国际清偿手段。

美国规定35美元折合1盎司黄金的官价,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规定与美元的比价,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可用美元向美国政府按法定价格兑换黄金。

二是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为法定汇率,就是成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按照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固定比价。

各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黄金主要在美国,美国不能同意。


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

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

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

4、影响:(见课本)(1)为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是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基础和标准,有利于国际贸易的结算和国际支付。

即“双挂钩一固定”,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支付手段。

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贷款、技术援助。

三是美元弥补了黄金的不足,扩大贸易范围。

(2)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一是美国对两个金融协调、监督机构的绝对控制权(关键职位、投票权)。

二是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世界货币。

5、内在缺陷:
体系存在内在的缺陷和美元可兑换危机,即“特里芬难题”。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
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也就是说,成为世界货币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数量上足够,保证货币的供给,满足全球贸易发展的需要,二是币值上稳定,保证美元持有国的信心,不抛美元兑黄金。

以美元为例,要保证全球贸易的需要,就要求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美元从美国外流;要保证美元币值稳定不贬值,不过量发行,就要求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顺差。

两个保证、两个要求互相矛盾,难以同时实现。

实际上,由任何一种主权货币来充当惟一的世界货币,“特里芬难题”都是存在的。

难题是指当一国货币成为主要世界流通货币后,将要面对满足全球需求及维持币值稳定的矛盾。

满足全球需求,该国就要逆差;维持币值稳定,该国就要顺差。

正是这个“难题”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该体系是建立在美国经济实力强、黄金储备多和各国认可基础之上的。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既是美国人的“光荣”,也是美国人的“压力”。

美国的责任和压力至少有二,一是提供足够数量的美元来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美国的黄金储备必须不断增加;二是保证各国政府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必须足够的多。

也就是说,美国经济发展必须一直摇摇领先,美国黄金储备必须一直摇摇领先,美国永远处于顺差地位,否则这个体系就会动摇,美元就会贬值,美元与黄金可兑换性就会终止。

后来的历史发展的确是证明了这一点。

在之后的几十年,各国通过对美贸易赚取了大量美元,并储备起来,这也导致美元发行量剧增。

由于担心美元贬值,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签署国按照“布雷顿森林协议”,以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比例到美国兑换黄金。

到1971年,美国国库里储备的黄金还剩余8000多吨。

美国尼克松总统宣布:世界上有一小撮金融投机分子投机黄金市场,扰乱国际金融秩序,为了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的稳定,美国承诺的黄金兑换窗口从今天开始关闭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瓦解。

而美元的大幅贬值也导致黄金升值,1971年的1盎司兑35美元,1975年兑200美元,1980年兑850美元,在短短10年间黄金价格上涨24倍。

6、崩溃原因:(参见课本知识链接)
(1)体系自身存在缺陷——“特里芬难题”
美元成为惟一的世界货币后,面临满足全球需求与维持币值稳定的矛盾,不可能持久存在。

(2)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
二战结束时,美国利用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和其他国家被战争削弱的机会,大举向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输出商品(西欧——马歇尔计划;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物资),使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入美国。

各国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 Shortage)。

70年代,随着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的扩大,他们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

而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经济地位受到西欧、日本的冲击,美国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许多国家形成“美元过剩”(Dollar Gult)。

(3)美国黄金储备减少
由于“美元过剩”,一些国家担心美元贬值,按照“布雷顿森林协议”,以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比例到美国兑换黄金。

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1968年3月美国黄金储备已下降至121亿美元,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102.1亿美元。

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

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黄金储备已从战后初期的245.6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

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

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20世纪最大“黄金事件”。

(4)美国通货膨胀加剧
美国政府开支大,财政赤字庞大,不得不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美元贬值。

美国政府开支:政府直接投资原子能、宇航等新兴高科技企业;政府采购军火等;政府补贴社会福利;海外经济、军事援助,如对西欧、日本、中国;发动朝鲜战争、侵越战争,海外军费大增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