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对比观察] 浅静脉留置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15-0600-01 浅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
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优点[1],已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封管是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重要
环节,为降低堵管率,延长留置时间,笔者对封管方法进行了观察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712例,男361例,女351例,平均年龄56岁,均无凝血功能障碍。

随机分为A组225例,B组
239例,C组248例。

3组年龄、性别、病情、药物及治疗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使用型号为20~24GA一次性浅静脉留置针,3M敷贴,生理盐水,穿刺部位手背或前臂静脉。

3组分别用
下列3种技术,参考临床实际情况,分别记录各组患者留置针封管后8~12h、12~16h、16~18h堵管情况。

1.2.1 输液器快输封管法:在液体快输完时,将头皮针退至肝素帽边缘处,打开输液调节器,让液体进入
3~4ml,时间为60s[2],双手将留置针尾部的延长管双折,夹上关闭夹,避免挤压针头一侧的延长管,拔出输液管。


次输液时只需接输液管,打开夹子。

1.2.2 输液器挤压封管法:液体快输完时将头皮针退至肝素帽边缘处,将输液调节器放到最大,一手固定针柄,准
备拔针,另一手将输液器茂菲滴管上端反折,同时用力挤压茂菲滴管,使茂菲滴管下端的液体迅速进入血管约
3~5ml,将留置针延长管上的小夹子靠近Y接口端夹上,拔出头皮针。

1.2.3 注射器间接封管法:即双重正压封管法。

当输液完毕时,将头皮针与输液管分离,反折头皮针,将抽有生理
盐水的注射器连接于头皮针乳头上,右手缓慢注射生理盐水3~4ml,时,左手拇指将延长管根部向针翼上方反折,食指按住使延长管根部成为反折死角,取8cm胶带单侧反折1~2mm,左食指抬起,压住针翼上方的延长管,与皮肤粘合固定,再次注射余液1ml行正压封管,分离退出已成为正压的头皮针,用胶布固定[3]。

2 结果
2.1 3组堵管情况比较,见表1。

2.2 3组封管维持时间和保留时间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输液器快输封管法:在液体未输完时拔针,否则血液回流至套管针内,造成凝血堵管。

所用液为等渗溶液或等渗溶液中加广谱抗生素等刺激性小的当日输液体。

此法适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封管,省时省力,有效避免注射器封管引起患儿的恐惧和哭闹。

3.2 输液器挤压封管法:茂菲滴管内需有液体1/2以上,所用液为等渗溶液或等渗溶液中加广谱抗生素等刺激性小
的当日输液体,此法适用于血管弹性好、心、肝、肾功能正常、无出、凝血机能障碍的患者,具有操作简便、节省资源等优点。

3.3 注射器间接封管法:用生理盐水约5ml,适用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血液黏稠,采用双重正压封管可有效
遏制各种原因引起的回血现象,使体内血液无法向套管腔内回流,减少堵管,延长留置时间。

3.4 用生理盐水作为留置针封管液操作简便,对血管刺激性小,不受病种限制,不会增加配制肝素液过程中感染的机会。

曾有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血栓的报道,肝素溶液封管可减少局部血栓性静脉炎的形成[3]。

除采用生理盐水或肝
素溶液封管外,对于高渗溶液、刺激性强的药物(如20%甘露醇、化疗药物)每日治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5ml冲管,将残余药液冲入血管内,然后用肝素溶液1ml封管,浓度为1ml盐水含100U肝素(可维持抗凝12h),肝素溶液每天更换1次,对局部血管起到冲洗作用,减少高渗溶液或刺激性药物在局部血管的滞留时间,减轻对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刺激,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4]。

封管时将头皮针头退至仅留针尖斜面在肝素帽内,或采用边注射封管液边
拔出头皮针封管,封管时严格一针一管。

【参考文献】
[1] 蔡华,隋莹,郑丽红等.输液器内液体直接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护理研究
,2003,17(8A):874.
[2] 杨丽,赵媛,高春英.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双重封管固定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713.
[3] 谢少清.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临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3,17(10):1128~1129.
[4] 刘建平,田源.静脉留置针封管方式对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5):32.
[收稿 2009-04-1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本文为全
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