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讲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复习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文言文的字词,将文意进行了疏通,对这篇课文的主旨大意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在上这节课之前呢老师先
带领大家回顾一下上节课学的内容,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请同学回答: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的意思
翻译:(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生:积极回答问题
二、分析课文
师: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可见同学们在上节课认真听讲并且课下认真复习了。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令人神往的桃花源,请大家把课文的第一段齐读一遍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第一段写了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一会请同学来回答。
生1:交代渔人的行踪: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生2: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
生3:介绍了桃花源的美景,并说出了渔人想要欲穷其林的原因,就是“甚异之”。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正确,但是还欠缺一点就是没有点明第一段的作用,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发生了悬念。
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吸引着读者深入课文一探到底。
在我们平时写作练习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
师:同学再来齐读一下第二段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第二段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从这些描写中可以反映出桃花源是怎样的一个社
会?
生:(1)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宁(2)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丰衣足食,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师:前两段都对桃花源进行了介绍,在看完这优美的语言后脑袋有没有讲语言转化成一幅静谧和谐幸福的乡村图呢?下面就到同学们表现的时间啦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师:老师先起个头: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生: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
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师:听着大家的描绘,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怪不得陶渊明先生心心念念的都是桃花源,老师都想住进去啦。
2.理解桃源之“乐”。
师: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生:男女、老幼、渔人
师: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生:(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
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3.评读桃源之“奇”
师: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一下。
生: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深入探讨
1.师: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如果是虚构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生:学生都积极发言
师: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再重新回顾一下陶渊明的详细介绍了。
然后老师再插入一下作者介绍,之后给出参考答案。
本文纯属虚构。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
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的,时间关系我们一起领略桃花源的美只能带结束了,这篇我们就学到这里了,课下要求把全文背诵重点句子要会默写翻译,并且预习下一节我们要学习的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