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无弦琴”故事的两种类型及其寓意之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渊明“无弦琴”故事的两种类型及其寓
意之异同
2011年第3期
(总第168期)
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No.3,2011 Journa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General,No.1 68
论陶例"毛匏缪"故事的种
垂型殷舆寓意之异固
李小荣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以房玄龄(晋书),沈约<宋书>为代表,分别记载了两个繁简不同的陶渊明"无弦琴"故
事.它们在后世都有广泛的流传.其实,这两类故事是诗人不同饮酒场景的写照:简单型(第1型)说的
是独饮,复杂型(第2型)则为共饮.同时,它们又有不同的寓意:前者重在表现玄学化的人生观和审美
方式;后者却在表现道教灵宝派"道以无心宗"的思想,以及对道教步虚音乐的艺术性模拟.
关键词:陶渊明;无弦琴;故事类型;寓意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11)03—0091—010
在历史记载中,陶渊明"无弦琴"故事主要
有繁简不同的两大类型,古往今来,大家最为关
注第1型(简单型)思想寓意之解读.至于它和
第2型(复杂型)的区别及其差异之成因何在,
则鲜有人进行过系统检讨.
一
,两种故事类型之由来
史书对陶渊明"无弦琴"故事的记载,虽说
主体内容大同小异,但仔细分辨,便可发现细节
方面多有不同.为清眉目,兹择其要,分成两
类,列表如次.
第1型第2型
沈约<宋书>曰:"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房玄龄<晋书)谓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丝
一
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丕,每金,则抚而和之,曰:'堡茎主垫,:盟羞重意."①上声!②
萧统<陶渊明传>曰:"渊明不解音律,而(东林十八高贤传>"陶潜"条说渊明:"性不解音,畜素琴一
畜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
意."@趣,何劳弦上声.④
李延寿<南史):"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佛祖统纪)卷二六@,文字全同于《东林十八高贤传》.
一
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⑤
收稿日期:2010—12—12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佛道并兴与陶渊明诗文创作>(2010B108)系列论文之二.
作者简介:李小荣(1969一),男,江西宁都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宗教文学与
敦煌学.
①[粱]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88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63页.
③[南朝-梁]萧统着,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q-州古籍出版
社,2001年,第192页.又,这里的"无弦琴",
一
本作"无弦素琴".但从后世的使用情况尤其在佛,道典籍看,最流行的是"无弦琴".
④(续藏经)第135册.第l7页下.
⑤[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58页.
⑥《大正藏)卷49,第269页下.
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从上表可知,第2型叙事比第1型更加注意
细节(参下划线部分之文字):一者对素琴的描
写更加细致,不但"无弦",而且是"弦徽不
具";二者抚琴的场合交待得更清楚,是在与朋
友共饮之际;三者补充说明了陶渊明寄意时的表
达方式是"和"(即以声乐应和弦乐),和唱辞是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窃以为,从修史者
的叙事动机看,正因为第2型所述"无弦琴"故
事是发生在共饮场合,所以,才要说出诗人所寄
之意来,这样与会的朋友才能明白.与此相反,
第1型则是陶渊明独饮的写照①,当是他在自斟
自饮中求取精神寄托,而其所寄之意,只有诗人
自己清楚,旁人也无从猜测,故无法写出"意"
的具体所指(语言表现).易言之,两种不同类
型的记载,其实表现的是陶渊明不同饮酒场景下
的精神追求.
从时间先后看,在诸陶渊明传记中,最早问
世且完整保存至今的是《宋书?陶潜传》.南齐永
明五年(公元487年)春,时任太子家令兼着作
郎的沈约,奉诏修撰《宋书》,因有何承天,徐
爰等人的旧本为据,故其成书甚速,只用一年时
间,到永明六年(488年)二月,就完成了其中
的纪传共70卷.而(陶潜传》,即在《列传》篇
之《隐逸传》中.考刘宋国史的修撰,始于文帝
元嘉十六年(439年),是由何承天草立纪传,
编写好了《天文志>和《律历志》.到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徐爰又参照前人旧稿,编成
《宋书》65卷.因此,有关陶渊明生平事迹之材
料的搜集或立传,应该在439—488年之间.这
与陶渊明辞世的时间——元嘉四年(427年)相
距甚近,前者仅12年,后者亦不过61年.所
以,有关诗人无弦琴的故事,应实有其事,绝非
向壁虚构.况且,沈约的叙事得到了萧统等人的
认同,故最具权威性,但是否因此就可以否定唐
修《晋书?陶潜传》所增细节的真实性呢?
众所周知,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成书的
《晋书>,是二十四史中颇受后人诟病者之一,一般认为它有两大缺点:一是常载荒诞不经之事, 《四库全书总目》之提要中即评其为"稗官之体"②.二是史料取舍不够严谨.本来,唐初修
撰《晋书》时,尚能见到很多晋代文献,除各种
专史之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起居注以及
文集.但是,当时编撰者并未充分利用此等材
料,只是以臧荣绪《晋书》为蓝本,稍加增饰而已.因此,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责,认
为它"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
为绮艳,不求笃实"③.今人范子烨先生,就认
为《晋书?陶潜传》所增益的内容,是"修史者
的想当然,实际上陶公绝不会有这样的言论"④.
果真如此吗?
当然,要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