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发布时间:2022-06-16T07:48:31.114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2月4期作者:胡江
[导读] 现如今,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过程当中,
胡江
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现如今,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过程当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我国河道水环境的治理工程是现阶段需要亟待解决的任务。河道是水环境治理是一项极其复杂且繁琐的工程,需要根据河道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标准和需求,选择最科学适宜的修复技术,针对污染水环境加以治理。我国河道污染的成因各式各样,污染程度也比较严重,因此需要及时采用科技化、先进化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这项技术对于我国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有效展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
引言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以雨水管渠系统为主,缺少针对径流污染的控制系统,没有合理规划城市河道的雨水排放系统,并且缺乏有效的暴雨控制方案,会导致地上径流的径流量增加而支渠减少。同时,河道水位不同,调节蓄水功能也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会造成河道内植物群落单一化。大多数老城区采用直排式管道系统,该种管道系统直接将生活污水排放到河道中,缺少相应的技术处理,导致城区水质恶化,影响水体内动植物的生长,破坏河道两侧的景观生态环境,使得河道的亲水性大幅度急剧下降。
1河道水环境治理现状
1.1河道建设不规范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地质特点不同,使得河道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导致城市中部分河道被占用现象严重,这就会增加后期河道水资源综合整治难度。如缺乏明确的规定和约束制度,部分城市河道周边缺乏防护林、生态草沟等的建设,而河道周边建设工厂、房屋等情况普遍,这不仅会加剧河道周边的硬化污染,还会由于人们生产活动的干预而破坏河道原有的生态系统,尤其是缺少专门的防汛和通信道路,既不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设计理念,也会增加河道防洪抗汛工作的难度和危险度。
1.2水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河道水环境污染严重,主要分为工业污水或者生活污水造成的河道点源污染以及泥沙淤积、富营养物、药物污染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两种。点源污染在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的处理难度相对较低,只需控制污染源头、做好降解排放即可,而面源污染具有大面积、污染严重、随机性的特点,其不仅治理难度较大,还会对河道本身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如河道水质被污染,从而影响鱼虾等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水藻等植物大面积死亡,甚至还会通过土壤下渗到人们饮用水层,影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不仅会使得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空气质量下降,还会通过食物链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2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
2.1培育食藻虫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对河道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排入河流的污染物越来越多,以及企业无序排放污水,大面积水土流失、降雨冲刷地表污染物等对河流产生了严重污染,从而使得大量氮磷等污染物质排放到河道水体当中,造成氮磷的含量出现超标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水体营养化。水中营养物质丰富,水中藻类以及水生植物进行大量的繁殖,造成水体溶解氧量缺失的现象,水质恶化,大量水生藻类和植物死亡分解后导致水中有机毒物、SS、BOD、COD上升,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河道自净能力大幅度下降,河道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引进食藻虫,抑制蓝绿藻生长繁殖,从而有效解决藻类疯长问题。
2.2水体自净化
水体自净化技术原理是加强河道水环境的自然功能,技术核心在于生物控制法,比如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等。通过水体植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有效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其中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的外表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河道环境中可以呈现出更美观的景象,还可以保证河道的水体质量;沉水植物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河道中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并保证生态的平衡和稳定。水体自净化的核心作用是将河道的自然生态加以修复优化,全方位发挥出河道自身的净化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河道污染量始终低于自净化的效率和速度,加强河道中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河道的浅水区域还可以放置大量水下草皮,深水区域可以构建水下森林,呈现出更好的河道美化效果。水体自净化技术的优势在于以下几方面:其一,沉水植物深入到河道的底泥位置后,可以将底泥中的影响物质吸收纳入;其二,有效提升河道水体硝化和反硝化的速度,减少水环境中所含有的氮元素含量;其三,更好地加强水面悬浮物质的沉降率,控制河道底部物质的悬浮,而且有效掌控河道底泥中氮磷等物质四处散发到水环境中;其四,起到光合作用和释放氧气的作用,加快河道水环境中营养物质和重金属杂物的沉积速度;其五,产生化学反应,沉水植物在河道水环境中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可以阻碍藻类物质的生长,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2.3建设水下森林
在水下生态环境中种植沉水植物,确保水下生态系统的平衡,提升河道的自净容量,这些沉水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将水中的富营养物质氮、磷等吸收,从而实现对河道水质的净化。在水下森林初步形成稳定生态环境时,可以适量引入一些其他水生动物,比如在水体中放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浮游动物、滤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鱼、虾、螺、蚌等,形成完善的食物链,加快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稳定性,避免了这些水生植物或者水生动物生长过盛,确保河道生态的平衡发展。
2.4建设城市湿地
城市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然雨水储存净化场所,包括常见的河流湖泊、池塘湿地沟渠等。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一步就是科学建设城市湿地,利用低成本、操作简单的湿地生物修复法来加强河道自然条件的应用效率,以加强水系湿地保护,提高河道水流质量。首先,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整治原则,在浅滩、缓坡等河段,通过设置橡胶坝等壅水设施来有效储存天然雨水;在开阔区
域建设滞留塘,做好内部水槽等的合理设计和基础配置,并将滞留塘作为城市海绵体和滞蓄洪区,以改变河道淤积、水流与泥沙运动。其次,在湿地、河道两岸的植物配置种植过程中,要充分考察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条件,有效结合经济性和美观性,科学选择最适宜的植被种类来优化植物带,实行生态草沟、防护林、绿地等治理措施,以建成植被缓冲带和雨水滞留槽,从而在增强城市河道景观效果的同时,提高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最后,科学设置截流措施,将现有自然湿地资源与中上游河水充分融合,以充分发挥湿地储存、净化和调洪的价值优势,从而达到河道污水处理的预期目标。
2.5微孔曝气增氧
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于氧气的需求不可或缺,所以通过微孔曝气向水中不断输送空气,提高了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将水体转变为好氧环境。为了能够使得水下的好氧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群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可以建造好氧水体环境,一方面可以提高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生物生长,提升了河道的自净能力,减少了河道的污染,促进水环境修复。
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的水环境治理工程运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满足不同类型河道的水质要求和基本特点,规划出适宜河道修复和治理的方案,全方位体现出河道的生态功能,也为水生动植物建设良好的生态循环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国栋.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01):20-21.
[2]马顺利.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四川水泥,2021(0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