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鄞州高级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
语文学科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信息标签贴在答题卡上,并同时手动填写班级等信息。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韩愈的师道思想对宋代以后儒学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儒家师道传统的
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钱穆就提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
这一运动,应该远溯到唐代之韩愈。
”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是在“耻师”的社会风气、缺乏足够的外部引导与约束的条件下的自我道德建设,体现的是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
考诸韩愈的师道思想,在强调“以德育德”的当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愈所谓的“道”是相对于佛老而言的儒家之道,韩愈所谓的“师”则是相对于经师而言的传道之师。
由是,“道”与“师”在此形成同构关系:一方面,“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
(陆敏珍),教师成为道统传承的保证;另一方面,儒师需要维护“道”的神圣性,以保证社会身份的尊崇,儒学成为教师地位的背书。
显然,“句读之师”不能承担起这样一种“师”“道”同构的重任,因此韩愈在重塑“师道”传统的过程中,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
师以传道的使命担当
《师说》开篇即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要自觉地把“传道”作为自身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责任,将儒家的圣王之道传承下去。
魏晋时期儒学衰微,除了有社会动荡的客观因素外,也因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
这样的人在韩愈看来,不过是“经师”,远远称不上“人师”。
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关键在于化,而不在于文。
具体而言,“文”就是“古文,六艺经传”这些承载“道”的“业”,而非“道”本身。
换言之,文是教育的载体,而不是教育的全部。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受业”,将传授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文化知识视为教育任务的达成,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
韩愈对“师道”的重塑,乃是树立起教师作为社会道德担纲者和传承者的身份地位,“师道尊严”无疑建立在对教师使命的高度张扬之上。
一方面,韩愈的师道思想为教师树立了道德身份,教师要以道自任。
韩愈在儒家哲学上创立了道统说,并将自己纳入传承谱系,为教师的道德身份建构了合法性。
这一师以载道、师以传道的谱系构建为后世所继承,成为我国师道传统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韩愈的师道思想也要求教师要“敢于为师”,使“传道”成为道德自觉和行动自觉。
韩愈本人即言:“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
”“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孜孜吃,死而后已。
”敢为人师事实上也意味着教师要做到主动施教,把提高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作为自身的教育动机和教育责任。
韩愈的士大夫身份促使他试图去重建儒家的社会伦理体系,以维护岌岌可危的李唐王朝,多次的贬谪并没有动摇他对孔孟之道的坚定信念,而仍然坚持基于教师身份的“舍则传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①______
首先,为师之人应当探究“道”的精神内涵。
韩愈所创的“道统说”打破了师法、家法的儒家教师观,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与原本的教诲合而为一,就可以是一位好老师”。
这固然为从事教学的儒家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但从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够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义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学生阐明经典文本所蕴含的“道”的人生指导意义。
历史是流变不居的,教师如果没有能够基于儒家之道,赋予其现实的社会价值,那么教师及其所谓的“道”就可能被学生乃至社会所抛弃。
换而言之,教师对于经典必须有所探究,只有对儒家精神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创新,才能使学生信服,才称得上“人师”。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即在于此,探究精神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学识保障。
其次,为师之人应当参与“道”的社会表达。
韩愈积极参与道德辩论,以儒家之道抨击佛老之道,认为“抑非好己胜也,好己之道胜也”。
“若不胜,则无所为道。
”师者之传道应当有“道”可传,如果只是抱残守缺、自视清高,没有积极表达自己对儒家经典的道德理解、对社会生活的道德理解,那么学生难免会被其他学说的社会表达所吸引,教师就会陷入无道可传、无生可教的困境。
文章就是教师特有的道德表达形式,韩愈的“文以贯道”重道而不轻文,既强调通过文章来阐释对社会现状的道德理解,以此引起学生对教师和儒学的认同,又寄望通过文章来扩大儒家学说的传播范围,突破汉魏家法的神秘性,使更多的人了解儒家的道德主张。
②______
教师身份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师道、师德亦是建立在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上而提出的不同于一般社会伦理关系的道德要求。
其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安心学习。
师生的平等主要指的是人格上的平等,而非社会关系上的完全平等,教师不仅需要从其专业知识和能力角度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也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由此才能将教师的职业性上升为职业道德,凸显“为师之道”。
其二,教师要奖掖后进,发挥主导作用。
闻道在先,意味着教师对于“道”的文本意义和社会价值有深刻的理解,以先觉觉后觉,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来塑造学业志向。
可以说,韩愈所构建的师生关系,绝非是知识的传递关系、儒家之道的传承关系,在其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积极发挥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鼓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了奖掖后进的深厚情谊。
韩愈以“闻道在先”的教师身份,敢于、乐
于“成就后进士”,才能在“耻师”的社会风气中形成“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的现象。
(摘编自戴红宇《论韩愈的“为师之道”及当代启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体现了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在当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B.韩愈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并且认为老师应当能承担起“师”“道”同构的重任。
C.教师不需要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义,而应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学生阐明经典文本所蕴含的“道”。
D.韩愈所构建的师生关系不同于知识的传递关系、儒家之道的传承关系,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动荡加上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导致魏晋时期儒学衰微。
B.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中的“文”是教育的载体,是教育的一部分,即承载“道”的“业”。
C.韩愈的“文以贯道”既强调通过文章来阐释对社会现状的道德理解,又寄望通过文章来更好地传播儒家学说。
D.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比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更重要,这样才能凸显“为师之道”。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韩愈“为师之道”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C.教之以德,导之以材,可为师矣。
D.为师之道在于慈。
4.请仿照第二部分的小标题,为文章第三、第四部分拟小标题。
(4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逃跑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他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
每天早、中、晚,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
那时,老宋还会站在院子里,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为了这称谓老宋还颇费了心思: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
老师这个称谓毕竟谁都不反感,无亲疏远近之嫌,无厚此薄彼之意。
不过,这并不是说老宋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相反,他沉默寡言的时候居多。
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
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和排练场分发报纸、杂志、信件。
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且从未出过差错。
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老宋也没少做。
二十多年,光是搬白菜,这团里有谁家没让老宋帮过忙吗?没有。
后来,储存大白菜的时代终于过去了,但这团里的家属们需要老宋帮忙的事情却没有过去。
唱小生的老夏在这团里算是老宋的好友了,对老夏表现出的友情,老宋却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不是不想领受,是觉得自己和他们毕竟不是一种人。
友谊这东西,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慢慢地,他向老夏诉说了一些家事。
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
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
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老宋的闺女,看上去有点闷头闷脑。
在老宋看来,日子虽难,可也算天伦之乐。
有时闺女也给老宋包饺子,闺女的手艺也不济,饺子包得“坐”不住,都瘪瘪地仰在盖帘上,俗称“仰巴饺子”。
可那毕竟是饺子。
那时闺女在屋里包着饺子,外孙在院里跑跳。
老宋看看屋里,又看看院里,他是满足的。
当外孙非让老宋给他买个足球不可时,老宋没给外孙买,他想,一个球就是一个月的粮食钱。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
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
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嗦嗦声。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
那个白天他躺下了,还叫来了老夏。
他对老夏说,我得上医院。
老宋的腿病老夏早就知道他患的是左下肢周围血管综合征,俗称老烂腿。
老夏也知道,老烂腿不及时根治,还有截肢的危险。
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之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
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
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
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
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
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
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
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
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
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
他又做了几下其他动作,居然也做出了。
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
直到他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中: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
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
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
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
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
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
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
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简单的称呼问题,老宋却“颇费了心思”,可见老宋对团里干部演员职工家属一视同仁突出老宋贴心的一面。
B.一开始对老夏表现出的友情持谨慎的态度,但后来开始向老夏讲
述自己的家事,老宋在慢慢把老夏当做朋友对待。
C.得知治疗自己的腿要花一万五左右时,“咱们回去吧”一句表现了老宋因缺钱而不得不放弃治疗的无奈心理。
D.为了追回被骗的钱,老夏找过给老宋介绍工作的亲戚,还亲自到旅游景点寻找老宋,但最后却无功而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宋嫌弃闺女长得“闷头闷脑”,不愿给外孙买足球,从侧面体现了老宋浅薄﹑吝啬的面,使人物形象更显真实。
B.“鞋底蹭着地面的嗦嗦声”一句,直接点明了老宋的腿存在着问题,这让下文写他的腿出毛病的情节显得顺理成章。
C.小说从触觉,视觉、嗅觉等多感官角度对老宋数钱的场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烘托了人物形象。
D.小说赞扬老夏和团里的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对老宋携款卷逃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
8.对于老宋的不辞而别,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请简要分析老夏“愤怒”和“疑惑”的原因。
(4分)
9.小说以老宋第二次逃跑的情景结尾,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
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
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说:说教。
②兑:通“悦”。
③硾(zhuì):拴上重物往下沉。
④堇:药毒草名,根部有剧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B.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C.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D.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原指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此处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跬步”形容距离极近、数量极少。
C.彰,指彰显,与《荀子·劝学》中“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意思不同。
D.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与韩愈《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劝学》通过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才能拥有智慧,具备圣人情怀的论断。
B.《荀子·劝学》中“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着重表明“坚持”与“不坚持”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C.《吕氏春秋·劝学》指出君主父母不能得到忠孝之臣的原因是不懂道理信义,而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D.《吕氏春秋·劝学》善用比喻,批判当时学生不听教化、自以为是,而老师只顾说教,不懂如何使人心悦诚服的社会现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14.同是“劝学”,两则选文中,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迢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
昌权:王安石的妹夫。
②迢峣:高峻。
③分:甘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登山望远,听到乌鸦的啼叫声,想象昌叔此时正坐在某处高山之上,表达了诗人对昌叔深切的思念之情。
B.诗人回忆自己曾经和昌叔同饮绿酒共赏黄菊的欢乐场景,他们情调高雅,在宴席之上设有招歌伎弄曲。
C.颈联描绘了一幅秋日美景图,夕阳西下,落叶纷纷,白云与秋水相连,群山连绵起伏,雾霭缭绕。
D.本诗写景动静结合,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色彩相衬,意境开阔,融入了诗人复杂的情思。
16.陶渊明采菊东筒、醉倒篱下的典故常用来表达归隐之思,但在本诗尾联中诗人却有着不同的用意,请对化作筒要分析。
(6分)(三)名言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6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李煜的《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之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19小题。
在我们的饮食中,食盐是少不了的。
其他哺乳动物,何况更低级的动物,如昆虫,也对盐感兴趣。
如果放三团分别吸有盐水、糖水和水的棉花,蚂蚁更对含盐水的棉花所吸引;土壤中把细菌为食的线虫的神经细胞上也有专门用来“尝”盐味的感受器。
这说明动物普遍喜欢盐味。
相反,①。
地球上95%以上的植物只能在淡水中生长,所有的农作物都怕盐;耐盐植物不到植物总数的2%,而且普遍生长缓慢。
动物喜欢盐,喜欢的是盐里的钠离子;植物怕盐,怕的也是盐里的钠离子。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动物的神经活动需要钠离子。
当然钠离子也不是越多越好,血液中钠过多会导致水潴留和血压升高,钠离子对细胞也有害,所以②。
动物是通过排汗和排尿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植物没有神经,不需要用钠离子来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
钠离子不利于植物。
虽然植物可以通过叶片的气孔把水分蒸发出去,但只能蒸发水分,③。
钠离子会抑制植物细胞里酶的活性,使新陈代谢变慢,最后杀死叶片。
因此植物
就尽量远离含盐高的环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小题。
老孙头眯起左眼,朝前边张望,看见前面没有泥洼子,他才放了心,让车马慢慢地走着,自己跟萧队长闲唠,他说,“康德”八年,他撂下鞭子去开荒,开了五峋地。
到老秋,收五十多石苞米,两个苞米楼子盛不下。
他想,这下财神爷真到家了。
谁知道刚打完场,他害起伤寒病来。
一个冬天,花得溜干二净,一颗也不剩。
开的荒地,给日本团圈去,他只得又拿起鞭子,干旧业了。
他对萧队长说:
“队长同志,发财得靠命的呀,五十多石苞米,黄灿灿的,一个冬天哗啦啦地像水似地花个光。
你说能不认命吗?往后,我泄劲了。
今年元茂闹胡子,家里吃的、穿的、铺的、盖的,都抢个溜光,正下不来炕,揭不开锅盖,就来了八路军三五九旅第三营,稀里哗啦把胡子打垮,打开元茂屯的积谷仓,叫把谷子苞米,通通分给老百姓,咱家也分到一石苞米。
队长同志,真是常言说得好:(),老天爷饿不死没眼的家雀。
咱如今是吃不大饱,也饿不大着,这不就得了吧?吁吁,看你走到哪去呀?”他吆喝着牲口。
在平道上,他把牲口赶得飞也似的跑,牲口听着他的调度,叫左就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