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精品PPT27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不正确,应是“有着音乐的美感”。
插秧歌
学习目标: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3.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拓知识】关于《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预习检查3.解释词语,明确诗意。【译文】: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1.分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①抛秧接秧图②拔秧插秧图③雨中插秧图④呼唤早餐图⑤农夫应答图。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B.“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叠唱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D.“掇”“捋”“袺”“襭”四个动词,形象地描述出了劳动的过程。
B
4.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
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尾联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 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诗歌的尾联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农人形象?诗歌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话:“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你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人物形象题答题要点: 1、概括人物形象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点明这一形象对主旨或情感的作用
整体感知
1、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明确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芣苢
教学目标1.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2.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4
写作背景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茂盛的样子。
车前草。
“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取得,获得。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9
整体感知
思考,前人读《芣苢》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5.感受“手法美”①比喻。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②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③细节描写。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却答非所问,说:“刚刚插好的秧苗根还没有长牢,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踏坏了秧苗。”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不得不惊叹诗人对农村生活观察的细致、体会的深刻。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基础夯实1.解释词语。①采采: ②芣苢: ③薄言: ④有: ⑤掇: ⑥捋: ⑦袺: ⑧襭: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1)“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2)“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3)“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明晰主旨
【比较阅读】
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任务一:赏析意境
10
思考,《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句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棵棵地拾取、摘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 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提起的衣襟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研读文本
2.有人说诗歌的第二联,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表现,你如何理解? 观点一:自嘲。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苦涩。观点二:积极乐观。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此时的农人正是像战士一样,驰骋沙场,斗志昂扬,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了抗争与进取的精神。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6 芣苢 插秧歌
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
了解诗人
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兜(dōu) 鍪(móu) 蓑(suō)胛(jiǎ) 渠(qú) 朝(zhāo) 霎(shà) 莳(shì) 匝(zā)
预习检查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兜鍪:胛:渠:朝餐:半霎:莳:匝:照管:
古代战士戴的头盔。肩胛他,代词。早饭;吃早饭。极短的时间。移栽、种植。遍及;布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答案①这六个字是作者用心选择的,不可以调换顺序。 ②劳动者开始是一叶一叶地掐取,接着是大把大把地捋采,最后是用衣襟兜装。这由“掐”到“捋”再到“兜”的过程,生动地表明劳动者越采越多、越采越快,劳动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③作者通过对劳动者弯腰摘取,成把捋采和提起衣襟兜东西的动作的真切描写,突显了劳动者心灵手巧、操作娴熟的特点。所以,这六个字是作者用心选的,不可以调换顺序。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
结构上:重章叠句
任务二:体会劳动过程
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研读文本
2.诗歌中不同的六个字是随便用的,还是作者用心选取的?可以调换顺序吗?请说明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