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英雄郭万刚:用生命染绿沙漠的当代愚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英雄郭万刚:
用生命染绿沙漠的当代愚公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2月17日,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授
予郭万刚同志“林业英雄”称号的决定。

甘肃“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
进群体的代表八步沙林场场长
郭万刚成为新中国第四位林业
英雄。

郭万刚四十二年如一
日,困难面前不低头、敢
把沙漠变绿洲,为干旱荒
漠区防沙治沙创出了一条
典型的成功之路,也为改
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创造
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接过父辈的治沙使命
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
甘肃省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

八步沙,是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

曾经,这里荒无人烟,风沙肆虐,风沙线以每年7.5米的速度推进,严重侵蚀着周围村庄和农田,威
胁着周边铁路、公路的畅通,影响着当地3
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到上世纪六七十年
代,这里已是寸草不生、黄沙漫地,“一
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一年又一年,漫漫黄沙埋掉了
附近的田地,一些人上新疆、走宁夏,开始逃
离家乡,已经到了沙进人退的地步。

1981年,古浪县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政
策,把八步沙做为试点向社会公开承包。

可是,
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就算政府有补
贴,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所以,政策出
台后,基本上没有人响应。

“活人不能让沙子
欺负死!”——“六老汉”站了出来,组建了
Forestry Hero Guo Wangang is Modern Yu Gong who Turned the Desert from Yellow to Green with Life
八步沙林场,联户承包治理八步沙7.5万亩沙漠,开始治沙造林。

这一干,就再也没有回头。

1983年,郭万刚63岁的父亲生病,进不了沙漠了,要他顶替去治沙。

当时,31岁的郭万刚正在土门供销社上班,他放弃了“金饭碗”,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加入到老人们治沙的行列,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1993年5月5日下午5点多,一场刻骨铭心的沙尘暴让郭万刚下定了一辈子做好治沙造林一件事的决心!当时,郭万刚和罗元奎老人正在八步沙巡林。

突然,黄风黑浪铺天盖地翻滚着朝他们这边扑来,天马上暗了下来。

罗老汉大吃一惊,说:“老毛黄风来了,赶紧跑!”没跑几步,狂风裹挟着沙子就把他们扑倒在地,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了。

为了避免被沙暴埋没,他俩在大风沙暴中不停地挣扎摸爬。

过了好大一会儿,有点亮光了,就爬起来往前走,没想到又迷路了。

耽误了六七个小时后,他们才踉踉跄跄从沙窝里转了出来。

半夜三更,郭万刚的老伴看到他终于灰头土脸地回家了,眼泪汪汪地说:“我以为你回不来了,庄子上的人说,有几个娃娃被风刮走了”。

这场12级以上的黑风暴,夺走了古浪县23人的生命,其中学生娃就有18个。

想不到,一场大风沙暴,竟然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

郭万刚说:“我们连自己的孩子都保不住,我们这个地方怎么生存呢?”他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要治沙!就算是豁了命,也要把沙给治住!
刚开始,没有资金、没有经验,他就用“一锨沙、一棵树”的土办法造林。

可没想到,几场大风刮过,近一半的树苗就被沙子埋掉了。

收拾着风干的死树苗,郭万刚心里不是个滋味。

但望着发芽的活树苗,他并没有灰心:“只要有活的苗,就说明这个沙能治!”经过反复摸索,他终于总结出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

春秋时节,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

为了赶进度,
郭万刚在扎草方格
郭万刚索性卷起铺盖住进沙窝里。

没有房子,他就在沙地上挖个壕沟,用柴草搭上个地窝铺住;没有炉子,就用三块石头支口锅,开水泡馍当饭吃。

大风一起,沙子刮到他锅碗里,吃到嘴里把牙咯得吱吱响。

皇天不负有心人,小树苗好像也被治沙人感动了,互相依偎着、坚持着,慢慢成活了。

望着一棵棵亲手栽种的花棒、梭梭长出了芽,郭万刚高兴地笑了,吃的苦总算有了回报!
让林场起死回生的“拼命三郎”
1993年,由于国家生态政策的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加上连年干旱少雨,林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本来,附近村民盖土坯房,还买他们种的花棒,但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花棒逐渐没人要了,微薄的收入来源也断绝了。

林场陷入了困境,连工资也发不出来了,面临着破产、倒闭。

那时,郭万刚已经是林场场长,他清楚地记得,林场工人一个月60块钱的工资,拖了两年,就是发不出来,天天急得他上吊的心都有了。

林场大多数人都很茫然,感到坚持不下去了,说,这个地方这么干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林场职工们坐在沙梁上,望着眼前顽强生长的花棒、柠条、梭梭,心乱如麻——要么卖树散伙,要么另找出路。

一提到散伙,当年“六老汉”“无论多苦多累,我们六家人必须有一个继承人,要把八步沙管下去”的约定又在郭万刚耳边响起。

不能放弃,更不能散伙!郭万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林场附近,按照政策打1眼机井,开垦300亩荒地,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多种经营,贴补造林费用,以副养林。

大伙一听,坚定地说,好,就这么干!
在八步沙林场职工眼中,郭万刚是为了治沙能豁出去的“拼命三郎”。

因而,大伙也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造林治沙,守护家园。

但是,打1眼机井要花将近30万块钱。

这对他们几个农民来说,谈何容易?郭万刚一边上古浪、下武威,想方设法跑贷款,一边发动六家人集资3万多元,先开始平整土地。

可是,贷款迟迟下不来,六家人的前期投入已全部砸进了沙
在沙漠中巡视的郭万刚(中)
和治沙人
窝。

这时候,家里人埋怨,邻居们嘲笑,郭万刚几乎走投无路。

没办法,他只能动员大伙卖猪、卖羊、卖粮食,想方设法再筹钱。

后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20万元的贷款总算批了下来。

经过4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一口156米深的井终于打成了。

机井出水的那一刻,郭万刚泪流满面。

因为他知道,这是救命的水,更是希望的水!当年,林场就收入了20万元。

他带领大伙硬是蹚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农林牧副多业并举”的发展新路子。

从此,八步沙林场又活过来了!
2000年冬,郭万刚被大伙推举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

上任伊始,他就动员组织150多人的治沙队伍,挺进腾格里沙漠南缘腹地,对八步沙最后2万亩沙漠进行治理。

经过3个春秋的连续苦干,终于完成了2万亩的治沙任务,共栽植柠条、沙枣、花棒、梭梭、白榆等各类灌木360万株。

2003年,郭万刚带领治沙团队,又承包治理离八步沙25公里外、占地11.4万亩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一带的沙荒地。

该地段每年5级至10级以上大风要刮100多天,肆虐的风沙直接侵害着黄花滩4万移民的生产生活。

“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

为了全面彻底治理沙漠,郭万刚卷起铺盖,走进了黑岗沙,住进了土坯小屋,成天领着200人的治沙队伍,对茫茫沙漠展开决战。

选苗、挖坑、种植……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黑岗沙等地的沙患得到有效治理。

经过42年的压沙造林,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5%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确保了干(塘)武(威)铁路及省道308线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为治理当地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扎根荒漠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郭万刚,一个奋战在治沙一线42年的老人,就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绿色,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

他的工作虽然平凡,却是书写生态文明的不凡工匠,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现场
拥有矢志不渝守卫家园的执着情怀。

“苗木就像郭场长的孩子,他看得比命都重要。

”林场第一个大学生陈树君说,每次跟着他去沙漠,郭场长一棵一棵察看树苗发芽和生根的情况,看到还未发芽的小苗时,他就跪下来,用手轻轻地刨开上面的沙土,看看小苗是不是生了根。

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沙土盖上去,用手一点点摁瓷实。

荒漠化,俗称地球癌症,在沙漠里种树治沙,更得讲究方法。

在多年的治沙实践中,郭万刚对“一把草、一棵树、压住沙子防风掏”的传统治沙方法进行了改进和补充。

他采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在固定的沙丘周围构筑立体固沙体系,在林场建设经济林,在活动沙丘上种植饲草灌木,在风沙前沿栽植防风固沙林,在农田地带营造大网格农田防护林,造林成活率到75%以上,将侵袭土地的沙丘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

如今,在郭万刚的带领下,昔日黄沙漫天、环境恶劣的沙地贫困林场发展成为一个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在沙漠之海铸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林场的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元,职工年收入由原来的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元,彻底改变了贫苦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沙漠变绿洲、治沙又致富的理想。

同时,使林场周边1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亩均增产10%以上,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据林业专家评估,八步沙林场建成的防风固沙林带,目前活木蓄积量在2万立方米以上,林中每年产鲜草500多万公斤,产薪柴200多万公斤,其经济价值在千万元以上。

其更大的生态价值是,确保了境内10万亩良田每年增收200万元,创造了绿进沙退的治沙奇迹。

2009年,郭万刚开始改革林场管理机制,成立古浪县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
“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集体在绿色中国行
公益晚会上
经营机制,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精准扶贫相结合,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发展多种经营,提出了科学治沙、开放治沙、创新治沙的崭新思路,大力推行科学治沙方法,积极构建科学治沙平台,对治沙工作进行网络化管理,并探索发展“互联网+义务植树”、众筹治沙造林等模式防沙治沙,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治沙之路;同时,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行股份制,实行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引领八步沙林场从单纯的防风治沙造林,向着发展沙生产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将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他们的治沙成果带动了全县移民搬迁工作。

古浪县将南部高深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1.53万户群众6.24万人搬迁安置至生态环境改善的北部沙区,走出了一条“沙窝”变“金窝”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搬迁移民脱贫致富“双赢”的新路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做到了“在生态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切实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喜人景象。

42年来,八步沙林场受到各级组织表彰奖励60
余次,在多地开展了事迹展览,多次在全国各地高校、政府机关、科研团队中巡回报告;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荣获“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同时,郭万刚的治沙造林壮举,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受到各级各类表彰奖励十多次。

2019年8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八步沙林场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时亲切接见了郭万刚等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代表,实地察看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听取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介绍,总书记高度评价他们是“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

郭万刚说,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平平凡凡的治沙人,却得到了这么多的荣誉,得到了总书记的表扬。

他表示,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事业传承下去、把“时代楷模”精神发扬光大,牢记治沙造林、保护家园的初心,肩负辛勤劳动、造福于民的使命,保持本色,再接再厉,投身乡村振兴,保护生
态环境,建设好美丽家园。

郭万刚,男,中共党员,1952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

1982年4月起接替父亲郭朝明在八步沙从事治沙事业,2000年起担任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至今。

2008年,获得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工会委员会颁发的“全国优秀护林员”荣誉称号;2019年9月,获得全国绿化委员会颁发的“全国绿化个人奖章”;2020年11月,获得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21年7月,获得中央文明办颁发的“中国好人”称号;2021年11月,获得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022年5月,获得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表彰的全国最美家庭荣誉;2023年2月,获得全国绿化委员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草局授予的“林业英雄”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