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同
[美国]罗伯特•伯顿•罗宾森
我把车开进了“献血+玩彩票有限公司”的停车场。

“你想好了吗,伙计?”我问。

马克咧嘴笑了。

“当然想好了。

距离我上次献血已经有六十天了,我终于可以再去啦!”
“你不觉得这地方有点儿让人瘆得慌吗?”
“一点也没有啊,”马克说,“这种献血方式很好!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件好事,不是吗?这是在鼓励我们帮助自己的同胞。


“在帮助同胞的时候还琢磨着要赢一千块!”我说。

“兄弟,你也可以来玩玩啊,先献一点儿血,然后再赢一点儿钱。

赔率是一比五十,这可比一般的彩票好玩多了。

上一次我从这里出来的时候,口袋里多了一千块。

一千块现金。


办公桌后面的年轻女子对马克说:“先生,根据规定,我要问您这个问题:您是否已经完整、仔细地看过合同,而且理解您即将认可的那些条款?”
“是的,我认可。

”马克说。

“那请您在这里签字就行了。


马克拿起电子笔,在平板电脑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好了,托尼,他可以进去了。


“请这边走,两位先生。

”托尼领着我们走进一个大约三米见方的房间。

马克在真皮躺椅上坐了下来。

托尼将游戏机移过来,在马克前面摆好。

马克立即按了一下“开始”,但游戏机上什么动静也没有。

“等一会儿,”托尼说,“我们首先要把你身上的管子接好才行。


“哦,对呀。


托尼在马克手臂上扎了一根针,用胶布固定好。

躺椅旁边有一台看上去很沉的机器,机身上贴着“有限
抽血电子设备”标签。

托尼在机器上按了几下按钮。

“好啦,马克,都给你弄好了。

你每按一下‘开始’,就会获得一次中奖的机会,同时也捐出了一盎司的血。


“知道啦,”马克说,“谢谢。

”他按了“开始”,游戏机屏幕上的三个转盘亮了,继而开始旋转。

“加油!加油!我要中一千块的大奖!快!快!”
第一只转盘停在了“猫”的图案上,第二只转盘也停在了“猫”的图案上。

“太棒了,伙计!”马克说,“来了!”
第三只转盘停在了“狗”的图案上。

“他妈的!”马克说,“差一点就中奖了!”
“有限抽血电子设备”嗡嗡地响着。

根据机器上的读数,它刚刚从马克的手臂上抽了一盎司的血。

“没事儿,”马克说,“我真的觉得我运气很好。

”他又按了“开始”。

这次是两条“狗”,一只“猫”。

我站了起来。

“好啦,马克,该收手了。


“不,不,还不到时候呢。

我好几回都快赢了。

我在血管里都能感觉到我的好运就快到了。


“哎,那是你的血——你的血正从血管里流走。

你看,马克,”我指着“有限抽血电子设备”上的读数说,“你已经捐了五十盎司啦,伙计。


“但我感觉挺好啊。


“嗯,你的脸色不太好。


“我就要赢了,再试几回吧。


他按了“开始”,大喊道:“来吧!”
我在一旁不停地劝他别玩了,但没用。

这时,马克不作声了。

我看了一眼读数:六十八盎司。

已经超过四个献血单位啦!
“马克?”
他没有动弹。

“马克,醒醒!”
还是没有动弹。

我连忙跑到门口。

门锁上了。

我用力拍门。

“来人啊,救命!”
很快托尼就打开门进来了。

托尼按了一下墙上的按钮。

“我在十二号房间,需要担架床。


我站到托尼跟前,盯着他问:“你们想把他带到哪里去?”
“请向后退,先生。

我们只是在按照合同上的条款办事。


“合同条款?什么条款?”
两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男子推着担架床走了进来。

“请后退,先生。

”一名男子说。

他们一起动手,将马克抬到了担架床上。

我尖声说:“我要求你们必须现在告诉我,你们准备对我朋友干什么。


一名男子从担架床旁边挂着的塑料袋里掏出一只信封递给我。

“你自己看合同上的条款吧。


我打开信封,扫视着马克签的那份合同。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如果献血者失去知觉,本合同的第三部分立即生效。

我赶忙找到合同的第三部分。

我,献血者,同意将我全部的身体捐献给“献血十玩彩票有限公司”,该公司可以全权处理捐赠者的身体。

在大多数情况下,该身体的可用器官将被采摘下来,在公开的市场上出售……
我飞快地朝我的汽车跑去。

我跳上车,疯狂地逃离了那里。

我没有时间系安全带。

我冲出了停车场,却又一头撞在了一辆路过的垃圾车上。

两天后,我从头到脚缠满了绷带,在一家医院的病房中醒来。

一名护士满面春风地走了进来。

“啊,太棒了!您醒了!”
“现在别急着说话,您的喉部在事故中受伤了。

她走到病房里的桌子旁,指着上面摆放着的一束美丽的鲜花。

“您看见了吗?多漂亮的鲜花啊!”
我想点头,结果只有眉毛动了动。

她打开花束上的卡片。

“好像是一张信用卡,卡上写着:您可以来‘献血+玩彩票有限公司,前面十次摇奖免费!”
我浑身剧烈颤抖起来。

“先生!先生!您没事儿吧?”
不!我有事儿!
一切像潮水般涌上心头。

我的朋友马克。

彩票游戏。

“有限抽血电子设备”。

担架床。

还有——
那份合同!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轻率地在合同上签字,一拿到游戏机就立即按了一下“开始”,马克的动作表明他已经被赢钱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后面失去控制是理所当然。

B. 小说中“我”的紧张疑心和马克的满不在乎构成了鲜明对比,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也突出了小说警示人们不可轻信的主旨。

C.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写人,读者仅能看到“我”视野之内的事物,这就制造了悬念,同时第一人称叙事也更亲切自然真实。

D. “合同”既是小说的题目,又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它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利于揭示主旨。

2. 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

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 这篇小说“虚拟”与“现实”交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一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

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

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

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

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

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

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

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

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

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

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

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

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

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

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

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
谈,谈不拢不谈。

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

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

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

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

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

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

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

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

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

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

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

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

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

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

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

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

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

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

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

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

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

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

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

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

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

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

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

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B. “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 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

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 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 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 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 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

6. 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 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大鼓
①在鄂北,要问张大鼓是谁,乡亲们一定会说,是那个“赶酒席”的,这样说着的时候眼里露出不屑。

湖北人都知道打鼓说书,登上大雅之堂叫湖北大鼓,走村串户叫赶酒席。

②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

张大鼓只在外乡赶酒席,敲鼓击板信口编词,看见老人唱福禄吉祥人安康,看到孩子唱五子登科中状元,讨的是碗热饭。

只有在真正的酒席上与人搭档,他打鼓说书,搭档拿一空碗挨桌等客人打彩,最后才坐上残席。

③张大鼓干这营生,整个家当就是云板、小鼓和鼓签,没有一个安生的窝。

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打了一辈子光棍。

④年轻时张大鼓可风光了,依现在的说法那叫星,粉丝方圆几十里。

他要说书,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

场子设在稻场,几十个娃每人画个圈,放上板凳、凉席、竹床,等到晚上一家人看戏。

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

十里八乡的叫他张大鼓,谐音张大姑,掩盖了他当老师的称号。

⑤张大鼓正业是民办教师,教一年级语文。

他教书随意随性,把生字生词融于日常用语,四言八句信手拈来,或说或唱,有板有眼,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不少学生听入迷,尿湿了裤子。

⑥张大鼓会说书,先在本村演,又被外村请,后来演到了乡里。

乡里书记喜欢听,说是曲艺,叫湖北大鼓,还称张大鼓是民间艺人。

乡里的戏台搭得高,张大鼓一曲《王大妈学文化》才演完,台下掌声如潮。

观众热情高,非要他再演一曲,张大鼓在兴头上,加演了《亲生的儿子闹洞房》。

这是曲新戏,人人夸他唱绝了,绝对是那个事。

没想到他一下台丢了饭碗,原因是戏里的张善良抛弃妻子,而乡里的书记恰巧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准备停妻再娶。

张善良是现代陈世美,书记呢?大家同情张大鼓,说早晓得这结果,不该让他加演的。

张大鼓哈哈一笑,连说带唱:您呀们谁也莫要怪,常言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其实啊,人生比戏呀——更精彩!不久,张大鼓远走他乡。

⑦再见张大鼓是二十多年后,我九十岁的婆婆(奶奶)在腊月二十五寿终正寝。

婆婆平生心肠好,亲邻到得齐,酒席摆了二十多桌。

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

上菜期间不时有烧水的倒茶的拿碗来打彩。

酒席正酣,突然一声鼓响,云板撞击有声。

只见天井边支了个小鼓,一清瘦的老人立于鼓前,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签敲击鼓面或鼓边,铿锵有声。

他头上飘雪花,嘴里冒热气,嗓音醇厚,吐字清晰。

看模样,听唱腔,我觉得好生熟悉,正纳闷,有人大叫,咦——张大鼓!真是的——张大鼓!我惊奇地站起身,喊了声张老师。

张大鼓点点头,用鼓签示意我坐下(老家的规矩,没放鞭炮不能离席)。

坐席的堂哥看张大鼓继续说唱有些忿忿不平:个赶酒席的还摆么架子,省城回的领导打招呼还不当事哈。

显然,张大鼓听到了这句话,鼓签一点换了唱词:这位大哥休要怪,这屋里婆婆我记在怀,那还是个腊月天,婆婆的一碗热鸡蛋,让我过了个暖和年哪——哪字拖得长,悲悲切切。

席间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耳朵都追着张大鼓:小鼓一击云板响,各位乡亲听端详,今天我来唱一唱。

(转说词)您要问我唱么事,(转唱腔)我唱的是一曲孝子戏,孟宗哭竹那一呀场。

孟宗哭竹和天仙配是我们老家的故事,一个是哭竹救母,一个是卖身葬父,同样的孝行感天动地。

⑧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行腔报字,以四平调为基本曲调,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是皱眉喘息的孟母,时而是焦虑恸哭的孟宗。

在他虚拟的动作里,寒风怒号,冬竹摇曳。

他的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灵活多变,哀婉的说唱之间插以多变的鼓板牌子,把肃杀的寒冬、救母的迫切渲染到了极点。

一时间端菜的举着托盘不上菜,坐席的拿着筷子不下箸,就连孩子也停止了喧闹。

突然间,鼓板如骤,地裂石开,嫩笋簌簌而出。

张大鼓双手合拳:有道是,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⑨一曲终了,满座哗然。

坐席的客人等着打彩,才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

我霎时明白他是来报答婆婆的一碗热鸡蛋的。

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恭恭敬敬地叫他老师。

张大鼓连喝三杯满面红光,说今儿个高兴啊,赶了一辈子酒席,第一次有当官的学生来敬酒。

喝到最后出门,脚步踉跄。


在,雪什么时候停了。

(作者:张丽有删改)
8.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描写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世俗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对某些工作还存在着歧视。

B. 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也过去为他敬酒。

C. 小说的主人公张大鼓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的鲜活,他讲课生动,说书精湛,为人乐观,知恩图报。

D. 作品中“我”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张大鼓的人物形象,也寄寓了“我”对张老师的敬佩之情。

9.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描写张大鼓没有一个安生的窝,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最终打了一辈子光棍。

暗示了人物命运不幸的一面。

B. 小说中张大鼓年轻时说书可风光了,粉丝方圆几十里。

可是不久,他却又因说书远走他乡。

前后对比,对现实具有讽刺性。

C. 小说中环境描写: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

说明了故事背景,也衬托了后文张大鼓在此处冒雪顶风说书的人物形象。

D. 小说中乡里书记喜欢听书,说是曲艺,可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资格。

10. 人物形象的鲜活是由于塑造方法得当,请结合文本第⑧段内容,分析其塑造人物的方法。

11. 小说的结尾“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

”看似闲来一笔,其实不然。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各小题
(甲)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

与宣穆后有中表亲,是以见景帝。

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

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中郎。

久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

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

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晚与尚书和逌交,又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

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

迁大将军从事中郎。

钟会作乱于蜀,而文帝将西征。

时魏氏诸王公并在邺,帝谓涛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

”以本官行军司马,给亲兵五百人,镇邺。

泰始初,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

冀州俗薄,无相推毂。

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

人怀慕尚,风俗颇革。

转北中郎将,督邺城守事。

入为侍中,迁尚书。

以母老辞职诏曰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
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

除议郎,帝以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床帐菌褥。

礼秩崇重,时莫为比。

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就。

涛年逾耳顺,归乡里。

会遭母丧,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

诏曰:“吾所共致化者,官人之职是也。

方今风欲陵迟,人心进动,宜崇明好恶,镇以退让。

山太常虽尚居丧,情在难夺,方今务殷,何得遂其志邪!其以涛为吏部尚书。

”涛辞以丧病,章表恳切。

会元皇后崩,遂扶舆还洛。

逼迫诏命,自力就职。

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

(摘自《晋书·山涛传》)(乙)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摘自《陈情表》)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母老辞职/诏曰/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
B. 以母老辞职/诏曰/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
C. 以母老辞职/诏日/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
D. 以母老辞职/诏曰/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郎中”,起先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随时建议或被询问、差遣,后为各部门要职,如尚书省的属官。

B. “毂”,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借指车轮或车。

推毂,就是推车,在此指推举人才。

C. “耳顺”,六十岁的代称,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可称“耄耋”。

D. “居丧”,指直系尊亲逝世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乙中李密多次被朝廷征召没有就职,陷入了两难境地,上表陈情时内心不乏惶恐。

B. 山涛善于交往,深得左右信任晚年与和逌交往,又和钟会、裴秀诚恳亲密相待,这两人都位高权重,山涛能够平心处中,使两人不感到遗憾。

C. 山涛治理有方,注重提拔人才。

冀州风俗鄙薄,经其努力,这里才崇尚贤能,风俗得以改变;先后选用官吏,遍及朝廷内外,而且都是有才之人。

D. 山涛深得器重,常常受到赏赐。

景帝将春服转赐给他,又怜其母年迈,赐藜杖一把;后又因他清廉俭朴无以供养,特赐给他每天供给凭证以及床帐席褥。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①
徐再思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②。

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③,靖节何年种④,丁固当时梦⑤?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释】①观音山:指今扬州的观音山。

②避乖:与世迕离,避离世乱。

乖,抵触。

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

④靖节:指陶渊明,私谥“靖节”。

其《归去来兮辞》有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⑤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16.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眠松”,指作者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表现其自在之态。

B.曲中“高卧”,既紧扣“眠松”之卧态,又切合蛰龙冬卧之特征,以龙喻松,复以松拟人,修辞堪称警策。

C.结尾二句,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超尘拔俗,婆娑潇洒。

D.“秦皇旧日封”三句是说这是一棵秦皇所封、靖节所种、丁固所梦的松树。

17.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请联系全曲,说说这个“枕”字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景物描写侧面烘托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曹操枭雄兼诗人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