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中秋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民俗--中秋节
中秋说俗
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称中秋节。
中秋节的名称有许多,比如八月节、月夕、月节、秋节、八月会、仲秋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果子节、丰收节、兔儿爷节等等。
又因为八月十五为仲秋之中,秋季之中,故也称仲秋节。
中秋节来源于嫦娥奔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的传说故事。
有人说中秋节是唐代从新罗国(朝鲜)引进的,此说决不可信,因唐代以前早有中秋记载。
到了唐代,已经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即在八月十五固定的时间内,有了特定的内容,如全家团聚、赏月、玩月……并得到了百姓的认同和参与。
这就完全符合了民俗节日的性质。
到了北宋太宗年间始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拜月习俗。
早在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已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
将八月十五定为节日,源于春秋时君王春分拜日、秋分拜月之俗。
后贵族官吏效仿,再传到民间,形成了官俗民承,其实关于秋分祭月的古老礼俗早在殷墟卜辞中就有祭月的记载。
祭月、赏月为官俗,而拜月、玩月则为民俗。
官俗民承、民俗官用、官俗与民俗融为一体,形成了特有的中秋民间节俗。
赏月、玩月是民间娱乐性的中秋节俗,宫中祭月摆供;文人赏月饮酒赋诗;富户搭架装饰台榭赏月玩乐;民间小户则争占酒楼或在自家屋前摆放小桌,赏月团圆,戏耍玩月。
看空中月、观水中月。
小孩子还有追月、捉迷藏,玩纸船,喂兔子(兔儿爷)的游戏。
旧时老北京人过中秋有许多说法和讲究。
秋月是瓜果丰收之际,北京人有以瓜果供月和馈赠亲友的习俗,所以中秋又称果子节。
“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民俗信仰,几乎贯穿于各种节物,各项民俗活动中,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吃月饼、庆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不过中秋节这天结了婚的女人只能在婆家过节,十六日才能回娘家团圆,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
八月十五日中午时,北方有糊窗户的习俗,因中秋过后天气渐凉。
据说中秋午时糊窗户,能把“老爷儿”(太阳光)糊在屋里,一冬不冷。
中秋祭月、拜月要插红色鸡冠子花和带枝的毛豆,因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而兔子最爱吃的是毛豆。
中秋节北京人有买兔儿爷,请“神祇”的习俗,拜月后留下一根扎神祇的秫秸,压在炕席下,据说用来打尿床的孩子最管用。
传说月宫中有永远也砍不开的桂树,因此北京人有中秋节赏桂、饮桂酒之俗。
北京人的拜月之俗多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家人团聚,月亮升起后,开始拜月。
一般是徒手望空而拜。
其他地方还有观潮、打秋千、观灯猜谜等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中也有禁忌,如在祭月摆供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此乃团圆节之大忌。
过去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
因月亮称太阴星君,男性属阳,则不拜月。
小男孩可以拜月,但不虔诚,只是玩月的一种游戏。
在中秋节的晚上许多家庭都要供月,先在庭院中摆放供桌,把自己种植的石榴、盆葡萄、夹竹桃、西番莲、仙人掌、霸王鞭等果木盆花放在供桌两侧,再将请来的“月亮马儿”立于供桌后,又把刻有蟾宫玉兔图案的大月饼(团圆饼)插在木架上,当作神位,当然也有望空对月摆供的。
供品有各种月饼(“自来白”除外)和鲜果,如苹果、
柿子、葡萄、石榴、晚桃、九节藕和切成莲花瓣形的西瓜等(梨除外)。
其中柿子、苹果成对供,寓意“事事平安”;桃和石榴成对摆,意为“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枣和栗子则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取“早早平安”、“利市”之意。
供桌中间摆一张白面红糖馅大圆蒸饼(称为团圆饼),供桌外层设香炉、蜡扦、花瓶,蜡扦上插红烛,下压敬神钱粮(黄钱、元宝、千张)。
花瓶内分别插上带枝的毛豆和红色鸡冠花。
一般家庭供月时,由家中的女长辈(女家长)主祭,先向神位(月亮)上香,三叩首,然后全家女成员按辈分,再行三叩首礼。
王作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