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课《赤壁赋》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链接】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 臣 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 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 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 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 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方:当。破荆州,下江陵: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击荆州,刘琮投降;之后在 当阳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攻下。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舳舻: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酾酒:斟酒。槊:长矛。固:本来,当然。 安:不定疑问代词,哪里。而:表转折,然而。
译文: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 囚犯生活,处境相当艰难。居然有如 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 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 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第2段
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
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于是:古今异义,在这时 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8、舳舻千里(Zhú lú)19、狼籍(藉)(jí)
9、旌旗( jīng)蔽空 20、枕藉( jiè)
10、麋鹿(mí)
21、万顷(qǐng )
11、扣舷而歌(xián ) 22、挟飞仙(xié )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触景生情,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文赋,也叫散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它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自由,形成了散文 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文赋名篇:杜牧的《阿房宫赋》
苏轼的《赤壁赋》 欧阳修的《秋声赋》
读准字音,写准字形
1、壬戌( rénxū ) 12、酾酒( shī )临江
写作背景
因“乌台诗案”,作者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黄州水中的鲜鱼、 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作者带来了莫大的慰 藉。尤其是黄州附近长江边上,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 有些象鼻子,被人们称为赤鼻矶,又因临江山崖陡峭如壁,又被称为 赤壁。
赤壁风景优美,虽然并非真正的三国古战场赤壁,但它却成了苏 轼思索历史和人生、排遣苦闷的最佳载体。1082年秋、冬,作者先后 两次游览了赤壁,写下了两篇著名的赋。本文是第一篇,故又称《前 赤壁赋》。
“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
乐——悲——乐
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苏
轼
第1段
农历每月十六日
介词,在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
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方式
慢慢、缓慢
起 通“嘱”,劝请
名词活用作动词,歌唱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对偶 互文
作者回顾
苏洵、苏辙 黄庭坚 辛弃疾
“三苏” “苏黄”(诗) “苏辛”(词)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唐宋八大家” (文)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绘画、文艺理论、厨艺
知人论世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 人。谥 号 文 忠 。 北 宋 中 、 晚 期 著 名 文 学 家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危坐:端坐。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南、西、东: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繆,通“缭”,盘绕,围绕。于:被。
译文: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
品读文本,内容技巧
1、第1段描绘了怎样的景?手法?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景
清风:徐徐、冯虚御风,实 虚
江流:水波不兴,
局部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茫然,整体
明月:诵…诗,歌…章;月出于…徘徊于…
侧面
正面
特点:舒畅飘逸,超然物外,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陶醉于良辰美景。
乐 情感:
2.
乐 在 何 处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 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状语后置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桂棹( zhào) 13、横槊( shuò)赋诗
3、余音袅袅( niǎo ) 14、渔樵(qiáo )江渚
4、幽壑( hè)潜蛟 15、扁舟( piān)
5、嫠妇( lí)
16、匏樽( páo )
6、愀然( qiǎo )
17、蜉蝣( fú yóu )
7、山川相缪( liáo ) 18、无尽藏(zàng )
而上; 我的心思悠远啊, 眺望那个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倚:循、依。 和(hè):伴奏。
之:音节助词,不译
然:...的样子
袅袅(niǎo):指洞箫声婉转悠扬。幽壑(hè):深谷,这里指深渊。
任凭 小船 往,去 越过 广阔的江面 后置的标志 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叙事 纵 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
之
茫然。 定语后置句
抒怀
通“凭”,乘 太空 驾
代词,它
浩浩乎如冯 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脱离人世 飞升成仙
飘飘乎如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月出后
喜悦、陶醉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 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 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 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浩浩然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到什么 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像要脱离了人世,飞入仙境。
知人论世
综观苏轼一生,从文学方面看,他无疑是一个最大的成功者,但从 政治上看,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
《自题金山画像》 身如已灰之木,心似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抒发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之意和苍凉之感。 但从文学史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却又是辉煌的一生,他在文学 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是宋代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
嫠(lí)妇:寡妇。
潜蛟:潜伏的蛟龙。
舞、泣:使…起舞,使…哭泣。 (使动用法)
译文:有位吹洞箫的客人,依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那箫声呜呜咽咽的样
子,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尾声婉转悠扬,像一缕不断的细丝。使潜
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品读文本,内容技巧
2.①第2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新课导入
是谁在江边吟诵: “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
是谁在月下低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
是谁在沙场上豪言: “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
是谁在赤壁诵唱: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
是一生坎坷永不服输的苏轼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学习目标
1.巩固作者,知人论世 2.了解“赋”的文体特点 3.读懂全文,理清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4.梳理、巩固知识点并准确默写全文
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名 称最早见于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成就最高。
其特点是“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具体说:
1、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排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和谐、协调);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4、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之:音节助词,不译。
空明: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溯 (sù):逆流而上,迎着。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主谓倒装,我的心思悠远。
美人:比喻自己所思慕的人。常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译文:在这时,我们喝着酒,感觉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树做
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拍打(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
(1)来自“美人”(圣主或贤臣的象征)。 “望美人兮天一方”,作者希望君主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建立
功业;而眼下遭受贬谪,心情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 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于是由对大自然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生不如 意的悲情。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品读文本,内容技巧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乐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四、感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小结第1段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 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 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侣,以……为友。 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 蜉蝣:古人传说为一种朝生暮死的小虫。这里用来比喻人的生命短暂。 一粟:一粒米。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须臾:片刻,短时间。挟:偕同,带。骤:一下子,很轻易地。遗响:余音,指箫声。
苏轼出身于一个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 陶。宋神宗嘉佑二年(1057年),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 苏洵离家进京赴考。主考官欧阳修对苏轼十分赏识,他读了的文章后 说:“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 苏轼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 嘉 佑六年,授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 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之路。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明确: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拟声词、 叠音词 2.侧面描写:想象、夸张
作者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具有很 强的感染力。
品读文本,内容技巧
③第2段的作用?
乐 吟诗: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写景
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的心情
叙事
引出下文
月出前
一会儿 介词,从 状语后置句 介词,在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拟人
写 景
白茫茫的水汽 笼罩
“横”写出江上水汽范围之大、之广
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 “接”写出江天一色的壮丽景色
浩瀚无边、水天一色的壮阔江景
洒脱旷达、无拘无束的心情
助词,定语 古:辽阔的样子
译文: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
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 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 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 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 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方其破荆州 ,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唱歌: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悲 箫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完成了由乐转悲的过渡
第3段
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宾语前置句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 ‘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品读文本,内容技巧
思考: 1.客人为何会“悲”呢?“悲”什么呢?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客之悲”的?
对比手法
① 古(一世之雄)
今(而今安在)
人生短暂
(寄蜉பைடு நூலகம்、吾生之须臾)
② 吾辈(渔樵者)
吾生
(蜉蝣、一粟)
理想 ③ (挟飞仙、抱明月)
自然无穷 悲人生短暂 托
(长江之无穷)
遗
曹操(一世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