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六章 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发热
复习提要
一、概念
1.发热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2.过热 体温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出现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当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或者调节障碍引起机体被动性的体温升高时,其体温升高的程度可以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这种现象称之为过热。
3.体温升高
4. 体温升高不超过38℃ 低热
体温升高38~39℃ 中等热
体温升高39~40℃ 高热
体温升高>41℃ 过高热
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致热原与激活物
致热原 引起恒温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
分为外源性致热原和内生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 能够激活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并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和性质
细菌及其毒素 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
病毒和其它微生物 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或柯萨奇病毒,螺旋体或真菌
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 硅酸盐结晶和尿酸结晶
抗原抗体复合物
体温升高(>0.5℃)
生理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
类固醇睾丸酮
淋巴因子
内生致热原(EP)
细胞来源:
巨噬细胞类:有单核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星状细胞、脾巨噬细胞等。
肿瘤细胞:骨髓单核细胞性肿瘤细胞、白血病菌细胞、霍奇金淋巴肉瘤细胞、肾细胞癌细胞。
其它细胞:郎汉氏细胞、表皮角化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肾小球膜细胞等。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和性质
内生致热原是一组内源性的不耐热的小分子蛋白质。
加热70℃20min即可破坏其致热活性。
各种蛋白水解酶均能破坏其致热性。
EP表现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其致热性在某些种系动物中呈现有交叉反应。
白细胞介素-1(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IFN)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
白细胞介素-6(IL-6)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
下丘脑终板血管区神经元的作用
内生致热原的直接作用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通过中枢介质的参与,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前列腺素E
环磷酸腺苷
Na+/Ca2+比值
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
发热激活物
单核细胞
EP
OVLT
下丘脑
Na+/Ca2+↑
CAMP↑
PGE2↑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的特点
体温上升
①体温上升期此期热代谢特点是散热减少,产热增加。
2、高峰期或稽留期此期热代谢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此期热代谢特点是散热多于产热。
四、热限及其成因
热限
在发热动物的实验中发现,致热原静脉注射引起的发热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依赖关系,但到达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却不再增加,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这种现象称为热限。
热限调控机制的存在对保存生命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热限解释的假说
应急性粗调学说
内源性解热系统学说
温敏神经元突触闸门机制假说
体温正调节受限和负调节加强学说
五、发热机体的功能与代谢改变
生理功能改变
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体温每升高1℃,心率增加约18次/min。
体温上升期,动脉血压可轻度上升,高峰期,动脉血压会轻度下降。
呼吸系统功能改变发热时,由于血温增高和酸性代谢产物的刺激作用,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深加快。
持续的体温升高可因大脑皮层和呼吸中枢的抑制,使呼吸变浅慢或不规则。
消化系统功能改变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便秘和腹胀。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头痛,部分病人有谵语和幻觉。
代谢改变
一方面在致热原作用后,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进行调节,提高骨骼肌的物质代谢,使调节性产热增加,另一方面体温升高的副作用。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
蛋白质代谢高热病人蛋白质分解加强。
糖与脂肪代谢发热时肝糖原分解增加,使得血糖增高,糖原储备减少。
发热时脂肪分解也显著增加。
水、电解质代谢在体温上升期和高热持续期,患者排尿减少,可导致水、钠和氯在体内潴
留。
在高热后期和体温下降期,由于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大量蒸发水分,出汗增多,又可引起脱水。
六、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①生物学意义是机体的防御反应,是疾病发生和进展的一个信号。
2、处理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2)确定解热的适应条件
(3)对于体温过高病人,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采用适当的退热措施。
(4)选择适当的解热措施。
(5)适时补充发热时营养物质的消耗。
试题
[A型题]
1.有关发热的概念中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是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所致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2.临床上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多少称为发热:
A.0.2℃
B.0.5℃
C.1.0℃
D.1.5℃
E.2.0℃
3.下列哪项不属于过热:
A.先天性汗腺缺陷
B.脱水热
C.中暑
D.严重创伤
E.甲亢
4.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肺
B.皮肤
C.尿
D.粪
E.肌肉
5.关于发热概念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是体温调定点上移的结果
B.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
C.与致热源的作用有关
D.机体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E.属病理性体温升高
6.过热见于:
A.妇女月经前期
B.妊娠期
C.热射病
D.剧烈运动
E.癫痫发作
7.发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A.出汗
B.对流
C.血流
D.传导
E.辐射
8.下列微生物或其产物中哪项不是发热激活物:
A.葡萄球菌之肠毒素
B.溶血性链球菌之红疹毒素
C.麻疹病毒
D.酵母
E.生理盐水
9.指出下列哪项为发热激活物:
A.5-α本胆烷醇酮
B.5-β-H型本胆烷醇酮
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D.糖皮质激素
E.白细胞致热原
10.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
A.无菌性炎症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11.注射青霉素引起发热的直接原因是:
A.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
B.局部组织损伤
C.消毒不严
D.剂量过大
E.激活淋巴细胞
12.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合成
B.增强磷酸二脂酶活性
C.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D.抑制磷酸二脂酶活性
E.是肾上腺素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13.内毒素是:
A.革兰氏阳性杆菌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B.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C.革兰阳性杆菌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D.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内源性致热热原
E.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小分子蛋白质
14.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主要是:
A.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促进内源性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加速分解代谢,产热增加
15.寒颤是由于:
A.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B.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下肢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竖毛肌周期性收缩
E.竖毛肌不随意收缩
16.下列哪项是产白细胞致热原细胞:
A.T淋巴细胞
B.浆细胞
C.肥大细胞
D.单核细胞
E.胰岛R细胞
17.下列哪项不是白细胞致热原的性质:
A.是一种蛋白质
B.胃蛋白酶可破坏其致热性
C.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
D.具有耐热性,加热70℃20分钟仍有致热活性
E.具有交叉致热性
18.下列哪种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量最多: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肝脏星形细胞
E.淋巴细胞
19.下述哪一项不属于内生致热原:
A.IL-1
B.TNF
C.干扰素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E.粘附蛋白
20.恶性肿瘤导致发热,可能主要是:
A.合并感染
B.细胞免疫反应
C.瘤组织坏死产物
D.癌瘤组织的低分子物质
E.原胆烷醇酮
21.发热的共同信息物质很可能是:
A.内源性致热原
B.内毒素
C.外毒素
D.cAMP
E.前列腺素
22.调节体温的高级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
B.海马回
C.视前区-前下丘脑
D.桥脑
E.脊髓
23.下列哪项不属于参与发热中枢调节机制的中枢发热介质:
A.PGE
B.cAMP
C.Na+/Ca2+
D.钠离子与钙离子的比值
E.组织胺
24.前列腺素是细胞膜磷脂的代谢产物,其前身是:
A.甘油三酯
B.磷脂酸
C.白三烯
D.花生四烯酸
E.血栓素
25.阿斯匹林可引起退热的主要机制是:
A.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B.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扩张血管
E.降低脑内5-羟色胺
26.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超过散热
B.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C.散热明显减少
D.辐射热明显减少
E.对流热明显减少
27.一般公认,体温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
A.5%
B.13%
C.27%
D.50%
E.1倍
28.发热病人最常出现: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混合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29.发热时,体温上升期机体变化是:
A.体温高于调定点
B.体温低于调定点
C.体温与调定点相适应
D.产热小于散热
E.产热与散热相等
30.体温下降期可导致:
A.Na+潴留
B.CG潴留
C.水潴留
D.脱水
E.出汗减少
31.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32.发热机体在体温上升期泌尿功能变化是:
A.尿量减少,比重升高
B.尿量减少,比重减小
C.尿量增多,比重升高
D.尿量增多,比重减小
E.尿量无变化,比重无变化
33.下列对发热病人的处理哪项不正确:
A.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B.对一般发热解热有利疾病康复
C.注意水盐代谢,预防脱水
D.补充维生素
E.进食易消化营养物质
34.一般认为腋温超过多少为罕见:
A.39℃
B.39.5℃
C.40℃
D.40.5℃
E.41.1℃
35.发热机制的中心环节是:
A.产热增多
B.散热减少
C.体温调节机构失控
D.支配外周血管神经障碍
E.体温调定点上移
36.下列哪一年龄发热患者最常发生热惊厥:
A.新生儿
B.6月-6岁
C.青年人
D.老年人
E.1岁-12岁
37.有关热限成因的主要假说及机制中哪项不正确:
A.应急性粗调假说
B.内生性解热系统假说
C.温敏神经元突触闸门机制假说
D.体温正调节受限和负调节加强假说
E.体温调节中枢麻痹
[X型题]
38.生理性体温升高包括:
A.癫痫发作
B.月经前期
C.妊娠期
D.剧烈运动
E.甲状腺功能亢进
39.过热见于:
A.先天性汗腺缺乏
B.中暑
C.剧烈运动
D.甲状腺功能亢近
E.恶性肿瘤
40.下列哪些不属于发热激活物:
A.尿酸结晶
B.内毒素
C.热休克蛋白
D.炎性渗出物
E.白细胞介素-1
41.下列哪些是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A.单核细胞
B.肝星状细胞
C.郎罕氏细胞
D.动脉内皮细胞
E.白血病细胞
42.属于内生致热原的有:
A.白介素-1
B.淋巴因子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本胆烷醇酮
43.肿瘤坏死因子引起发热的特点:
A.由巨噬细胞产生
B.属白细胞致热原
C.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D.直接作用体温中枢引起单相热
E.可通过白细胞致热原引起双相热
44.关于白细胞致热原下列哪项不正确:
A.属内生致热原
B.属发热激活物
C.主要由中性粒细胞产生
D.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
E.具有明显的致热性
45.发热发病学的发病环节中哪些是错误的:
A.发热激活物的刺激
B.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C.脑内钠离子与钙离子的比值降低使调定点上移
D.温度效应器不参与
E.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46.发热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中心体温低于调定点
B.出汗
C.皮肤血管扩张
D.寒颤
E.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47.发热退热期的热代谢特点:
A.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等于散热
C.产热小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有出汗
48.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有“鸡皮”现象
B.有寒颤
C.皮肤血管舒张
D.中心体温与调定点相适应
E.产热大于散热
49.发热机体代谢改变的总特点是:
A.基础代谢率升高
B.分解代谢增强
C.氧化磷酸化降低
D.能源物质消耗增多
E.营养物质消耗增多
50.发热机体可出现:
A.糖原合成增加
B.代谢性酸中毒
C.血浆蛋白升高
D.磷脂合成增加
E.脱水
51.高热时心血管机能改变有:
A.心输出量增多
B.体温骤退时可导致休克
C.有心律不齐
D.在不同期血压可轻度升高或下降
E.心率加快
[B型题]
A.月经前期
B.月经后期
C.脱水热
D.猩红热
E.更年期
52.属于生理性体温升高的是:
53.属于发热的是:
54.属于过热的是:
55.骨骼的缓冲:
56.钙通道阻断剂为:
57.肺淤血水肿:
A.内生致热原
B.内毒素
C.组织坏死产物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本胆烷醇酮
58.从实验家兔腹腔渗出白细胞中提出的致热原是:
59.变态反应引起发热的原因是:
60.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构成成分中有:
A.单核细胞产生
B.巨噬细胞产生
C.淋巴细胞产生
D.白血病细胞产生
E.神经胶质细胞产生
61.肿瘤坏死因子:
62.淋巴因子:
63.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A.干扰素
B.本胆烷醇酮
C.糖皮质激素
D.生理盐水
E.前列腺素
64.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
65.属于内生致热原的是:
66.属于中枢发热介质的是:
A.产热正常,散热减少
B.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C.产热与散热都增多
D.产热减少,散热减少
E.产热减少,散热增多
67.发热的体温上升期有:
68.发热的高峰期可出现:
69.发热的消退期可出现:
A.中心体温>调定点
B.中心体温<调定点
C.中心体温升高=调定点
D.中心体温正常=调定点
E.中心体温正常<调定点
70.发热的体温上升期:
71.发热的高峰期:
72.发热的退热:
A.发热激活物
B.发热中枢介质
C.内生致热原
D.体温调节中枢
E.体温调定点
73.白介素-1是:
74.淋巴因子是:
75.cAMP为:
76.肿瘤坏死因子是:
77.本胆烷醇酮是:
[名词解释]
78.发热
79.生理性体温升高
80.过热
81.发热激活物
82.致热原
83.内生致热原
84.白细胞致热原
85.寒颤
86.恶寒
87.热惊厥
88.热限
[问答题]
89.试述白细胞致热原(LP)的性质与作用特性。
90.简述发热发病学的基础环节。
91.试述发热的时相及临床表现和热代谢特点。
92.试述发热机体的代谢(糖、脂、蛋白质)特点。
93.发热过程中病人会出现哪些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填空题]
94.发热是指在____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_____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95.病理性体温升高包括____和_____。
96.几种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7.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内毒素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决定致热性的成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类固醇性发热源活物的典型代表,其致热性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型。
99.现已发现的内生致热原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0.现已公认白细胞致热原就是_______。
101.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激活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代谢反应,包括____增多,___增强和___释放等。
102.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白细胞致热原(LP)细胞产生和释放LP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三个阶段。
103.肿瘤坏死因子是___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
104.白细胞致热原的致热作用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制,因此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热性。
但其抗原性却有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
106.参与发热中枢调节机制中最受重视的中枢介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体温调定点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值所调控,此比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使调定点上移。
108.内生致热原引起发热的基本机制是内生致热原作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位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移所致。
109.多数发热其临床经过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三个时相。
110.发热的第一时相为体温上升期,又称____;第二时相为高峰期,
又称____;第
三时相为退热期,又称_____。
111.热的消退根据其消退的快慢可分为______和_______。
112.发热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___减少和____增加。
113.发热高峰期热代谢特点是产热与散热在___上相对平衡。
*
114.发热退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产热___,散热_____。
115.发热机体物质代谢的改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影响
的结果。
116.发热机体糖代谢特点是肝糖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强,糖异
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7.发热机体基础代谢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谢增强,物质消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8.高热病人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谢增强,可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衡。
119.由于发热机体的代谢紊乱,酸性代谢产物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堆积,可
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毒。
120.体温上升1摄氏度,心率每分钟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
若体温上升1华氏度,心率平均每分钟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
121.体温升高可使病人心率___、呼吸____、胃肠蠕动___。
122.发热引起心率加快的机制主要与______系统的活性增强和血温升高对心脏____的直接作用有关。
123.热限是机体对调节性体温升高的____,防止体温无限上升而危及生命,是重要的___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