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临江仙》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临江仙》含答案
(2021·山东·高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冯延巳
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
路遥人去马嘶沉。
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
徘徊一晌②几般心。
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
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路遥人去马嘶沉”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B.“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从满腔愁绪中惊醒。
C.“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寂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
D.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襟”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有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2.柳永《雨霖铃》的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请比较“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
【答案】1.C
2.相同点:两句都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
不同点: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烁金光的鲜丽春景,以乐景写哀情,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渲染了离别后的寂寞相思之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C.“一晌”指时间之短暂,该句表达的是在短暂时间内感情变化剧烈。
对时间、生命无常的感悟并无依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词的能力。
“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柳”与“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
“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这两句是说,青帘斜挂着,万枝杨柳呈现出金色。
指出别离之地是在江边柳树下的酒店(即旅舍),这使我们想起了古人以酒饯别和折柳送行的礼俗。
所以它们的相同点
是:两句都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
不同点:冯词指出送别之人已从别境的迷惘之中清醒过来,实写看到沐浴在春阳中的新柳,和飘荡在春风中的青帘,这时才意识到他们的离别是在芳辰丽景之中,以乐景写哀情,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
柳词用杨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
这几句景语是虚写,词人通过想象,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可以说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渲染了离别后的寂寞相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