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试行)
随着社会以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信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生活的需求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
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递、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也在加快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对青少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个人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作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的南京市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有多年历史,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
目前,南京市大多数小学开设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未来的几年中所有的小学将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
依据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南京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现状,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性质表现如下:
1.基础性
信息时代中,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课程中设置的内容都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和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
通过课程的设置与学习,让身处信息社会的学生能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它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交叉,与支持信息技术的知识相联系形成整体。
信息技术课程淡化学科界线,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它的教学内容不脱离其他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是整合性课程。
4.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将课程中知识点融入各活动中,活动设计富有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学习兴趣,富有地方特色的“趣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课程理念
1.培养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
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小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小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小学生的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性与趣味性;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4.强调主题活动,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小学生认识规律与心理特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三、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之一,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主题活动的贯穿培养学生爱南京的意识,做文明合格的南京小市民。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初步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使用计算机初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
(4)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主题活动形式,以情境启发模式、任务驱动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等方法组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借助信息技术,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沟通,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3)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要求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四、课程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总课时一般不少于68课时。
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在四至五年级共4个学期开设,建议每周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模块信息技术初步
第二模块 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
第三模块画图
第四模块文字处理
第五模块网络的简单应用
第六模块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六个模块均为必修模块,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初步模块主要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和应用,在实践中养成正确的计算机操作习惯。
本模块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性模块,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了解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初步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信息意识。
(一)内容标准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作的作用及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掌握键盘和鼠标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主题活动:探索计算机奥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和应用。
(2)初步认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初步了解软件的基本分类。
(3)学会按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计算机,认识键盘,掌握键盘的基本指法。
2.过程与方法
(1)以直观的手段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初步认识计算机的软硬件。
(2)在计算机操作中注意正确方法的指导,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3)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激励学生进行指法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2)形成现阶段学生应知的信息技术理念,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信心。
(三)活动建议
以“探索计算机奥秘”为本模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组成,以玩“纸牌”的游戏、“学打字”小软件的操作掌握鼠标器、键盘的操作,学生在活动中轻松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意识。
(四)考核评估建议
建议采取问卷调查、书面考核、英文打字比赛、写小论文等方式。
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通过查找资料、到珠江路调查了解,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对上网以及电脑游戏的看法,还可以自己配制一台计算机(列出软硬件配置清单并说明理由)。
模块二 Windows 操作系统简介
Windows操作系统是学生走入千姿百态的图形化计算机世界的一把钥匙,要注意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方法,并可安排一些综合性练习促进学生掌握技能、形成技巧。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掌握知识,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内容标准
(1)学习汉字输入。
(2)掌握窗口图形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主题活动一:环境保护大家来
主题活动二:今天我当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Windows的基本组成,认识文件和文件夹。
(2)掌握Windows的启动和关闭,会用菜单或工具栏中的命令进行文件与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删除和查找,掌握鼠标器的五种操作方法。
(3)初步学会借助软件帮助自主学习。
2.过程和方法
(1)在Windows操作中要注意以信息处理任务为主线,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和熟悉的教学内容。
(2)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突破口,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活动方式和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计算机的巨大功能和无穷魅力,进一步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愿望。
(2)养成正确的操作观念,有爱惜和合理利用计算机资源的意识。
(三)活动建议
本模块的知识非常关键,教学内容相对较枯燥,小学生兴趣难以调动。
通过“环境保护大家来”这一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先让学生谈一谈环境保护的意义,想一想保护环境宣传口号并输入电脑,在将自已的环保倡议输入电脑中,并让学生进行一些保护环境措施的交流,既使学生对我们所处的环境进行了关注,又掌握汉字的输入方法及基本的操作,更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和谐发展。
通过“今天我当家”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建立个人文件夹,让学生掌握管理文件或文件夹的基本操作,使学生认识管理文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管理文件、合理运用计算机资源的良好意识。
(四)考核评估建议
文字输入的考核可以采用分阶段多组测试的方法,建议确定打字的基本速度为30字/分,也可以在练习中配合一些打字训练游戏和班内、年级内的小竞赛,则更能使枯燥的练习变为有趣的活动。
文件和文件夹操作的考核与评价以操作为主,考核分二种,教学过程考核和学习结果考核。
模块三画图
画图模块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用画笔软件描绘出个性化的大千世界,并在创作中培养学生发现美、观察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本模块的学习可以与美术学科相整合,利用电脑绘画的优势,鼓励学生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创作出个性鲜明的作品。
通过设计一系列画图任务,引导学生完成某一画图任务,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内容标准
(1)学习绘图工具的简单使用。
(2)学会图形的制作。
(3)初步掌握对图形的着色、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主题活动:美丽家乡我来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画图”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画图”软件中各工具的操作方法。
(2)灵活使用各工具,丰富构图。
(2)根据主题自主创作绘画作品。
2.过程和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尝试,选择合适的画图工具,完成一系列“绘画任务”。
(2)与美术学科相结合,利用电脑绘画的优势,鼓励学生创作具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作品。
(3)学会评价作品,并丰富和完善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表现美的综合能力。
(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
(三)活动建议
通过“美丽家乡我来绘”这一主题活动,使学生掌握电脑绘画的方法与技能。
可先欣赏一幅已完成的作品,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简单了解画图工具,再通过拼图填色游戏体会画图作品的基础知识。
活动中将画图工具的学习贯穿于画图作品各部分的创作中,以学生需要为主,以学生的创作为主,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评价熟悉一幅优秀的画图作品应是创意与工具的完美结合。
(四)考核建议
教师可提供若干主题,如:“美丽家园”、“我的卡通好朋友”、“未来世界”、“我想……”等,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主题进行创作。
提醒学生在画图时注意构图要合理,颜色要协调,文字不能喧宾夺主。
作品完成后,教师可展示作品让学生浏览和自我评价,条件允许可举办画展或绘画比赛。
模块四文字处理
文字处理模块的学习为学生运用计算机写作,创作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的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模块的学习要以键盘输入练习为基础,切实提高学生的汉字输入速度。
要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文字处理软件,探索文章修饰的技巧和策略,并从中体验独立创作的乐趣。
(一)内容标准
(1)学习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掌握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主题活动:绿色南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能够初步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完成图文并茂的作品。
2.过程和方法
(1)以制作电脑小报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方式完成各部分学习内容。
(2)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根据创意自主设计、制作小报的能力。
(3)学会评价作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创作体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验独立创作的乐趣。
(2)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活动建议
通过“绿色南京”电脑小报这一主题活动,让学生掌握文字处理方法。
先让学生谈一谈我们心中的绿色南京,激发学生对美丽城市的热爱,再输入或下载一些反映绿色南京的文字,并进行处理,掌握文字修饰的方法,插入下载的南京图片,制作对比反映绿色南京的数据表格并修饰,完成电脑小报的制作。
教学中让学生脱离教师的辅导,利用课堂时间独立完成文章的录入、编辑和排版;插入图片进一步美化文章的页面。
教师还可为学生们提供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氛围。
在多种知识的组合下,在“成就感”这个内驱力的驱动下,每位同学都力争做出特色,显示才能。
(四)考核建议
在学习了文字处理软件后,可让学生们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电脑小报,要求内容健康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图文并茂,色调和谐、构思巧妙。
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全部知识做综合的应用和考核,查缺补漏。
可以与学校、班级的班队活动结合,对优秀、美观的作品进行展览,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初步介绍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网的主要应用,网上信息的浏览与下载,电子邮件的收发。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对计算机网络有基本的认识,掌握上网浏览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上网搜集资料,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教学中要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方法。
可以将网络的应用和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美术等学科的学习相结合,开展某个专题研究,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自然融合,开展综合性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突破口,扩展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全面能力。
(一)内容标准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3)学会制作简单的网页作品。
主题活动一:网络连接你我他
主题活动二:夸夸我自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上网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借助网络搜索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
(2)初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和杀毒软件的使用。
(3)掌握网络道德规范和常识。
(4)掌握简单网页制作的方法。
2.过程、方法
(1)以兴趣为出发点,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自律性和自卫性。
(2)围绕“任务”开展学习,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提高教学的开放性。
(3)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开展专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使用网络的积极态度。
(2)形成初步的网络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
(3)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处理信息的判断能力。
(三)活动建议
通过“网络连接你我他”这一主题,先让同学通过浏览反映特色南京的网页激发兴趣,并搜索反映南京的网页来学会搜索信息、下载信息,再让学生之间通过将反映特色南京的交流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
再以“夸夸我自己”为主题活动完成简单网页的制作,先让学生找找自己的优点,激发学生成功感,再让学生通过以夸夸自己来制作网页。
最后通过网页的交流来达到同学之间交流与评价的作用。
(四)考核评估
本章的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不局限于知识量的多少,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理解和操作水平上,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同时结合学习过程灵活采用考核方法。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特别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在改善人机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合作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并使用简单的多媒体应用技术。
本模块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选取恰当的主题,注重利用多媒体表现创意、表达思想,学生表现实现直观交流。
(一)内容标准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主题活动一:体验多媒体
主题活动二:畅游南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多媒体的基本含义,学会播放声音、视频的基本方法。
(2)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能完成一幅主题鲜明的多媒体作品。
(3)学会借助多媒体作品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过程和方法
(1)以任务为主线,将学习内容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相关联。
(2)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与文字处理软件的异同点,进行知识迁移。
(3)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设计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多媒体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充分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积极态度。
(2)学会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积极学习别人的经验。
(三)活动建议
通过“体验多媒体”这一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多媒体,并能对简单的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了解感知多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
通过“畅游南京”这一主题制作活动,让学生掌握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技巧。
先让学生谈谈南京的发展状况感知身边美丽的城市,并激发学生自豪感,而如何向别人介绍南京则使学生产生需要,对介绍南京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的处理则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了PowerPoint制作的技巧,最后以畅想南京的综合活动,让学生完成作品的制作与交流。
(四)考核评估
PowerPoint的考核方式以评价学生的作品为主。
可采取操作考核,如:指定主题,收集网上信息,制作简单多媒体作品,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方法。
五、课程实施
教学方法: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和学生实际,选择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启发式、任务驱动式、自主探究式、协作学习式等方法组织教学。
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和学生实际使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实物展示、播放光盘或录像资料、教师演示、学生讨论、师生交流、学生尝试、个别辅导等教学手段。
教学设备:授课教师应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内有学生用机、教师用机、教学广播系统、各教学模块必备软件等)中进行教学,此外,教师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用于辅助教学的各种资料,如光盘或录像资料、任务卡、教学模具、教学讲义、教学课件等。
六、课程评价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个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将被动应考转为主动测评,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总体学习目标。
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反思自身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
2.评价内容全面化
既要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学习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的全程化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应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而不是在学习过程结束之后再进行。
教师应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的指导性的评价。
4.评价结果
建议采用上机考核的方式,要求学生将信息的查找、筛选、处理、输出、保存等操作揉进作品中。
以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信息能力。
七、资源的开发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基础设施与设备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
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具备上网条件。
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购置设备时,要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对投入进行全面规划;还要结合本地或本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和“盲目攀比”等现象。
在管理和使用已有设施和设备时,坚持“面向教学”的原则,为各学科教师提供有效服务;注意提高学校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等要尽可能向师生开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电视台、展览馆、信息中心以及其他可供利用的校外资源。
要根据教学要求,做好有关设备的维护,充分利用周末等时间进行机房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设备更新。
(二)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