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3高中生物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重点易错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2023高中生物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重点易错题
单选题
1、下列对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据此推测细胞膜由脂质组成
B.以人体红细胞为实验材料,推导细胞膜磷脂分子排列为连续两层
C.科学家观察到暗—亮—暗三层结构,推测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
D.同位素标记小鼠细胞和人体细胞进行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D
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 .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A、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C正确;
D、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2、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与加工后,经囊泡运输到细胞外起作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A.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分泌蛋白
B.囊泡在运输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会发生膜成分的交换
C.参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加工的细胞器的膜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D.合成的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排出细胞
答案:C
分析: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加工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A、根据题意可知:该细胞为真核细胞,所以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分泌蛋白,A正确;
B、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蛋白质于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包裹蛋白质与细胞膜融合,所以囊泡在运输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会发生膜成分的交换,B正确;
C、生物膜系统包含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而不仅仅是细胞器膜,C错误;
D、分泌蛋白排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D正确。
故选C。
3、下列有关膜的流动性和细胞质的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变形虫吞噬食物,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囊泡膜与高尔基体膜的融合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
C.细胞质的流动有利于囊泡在细胞中运输货物
D.细胞质的流动可能会造成细胞内部环境的不稳定
答案:D
分析:1 .细胞膜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镶嵌其中。
2 .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A、变形虫可吞噬食物,说明变形虫的细胞膜可以发生运动,即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囊泡膜与高尔基体膜的融合依赖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细胞质的流动有利于囊泡在细胞中运输货物,C正确;
D、细胞质的流动有利于囊泡在细胞中运输货物,不会造成细胞内部环境的不稳定,D错误。
故选D。
4、动物细胞中某消化酶的合成、加工与分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光面内质网是合成该酶的场所B.核糖体能形成包裹该酶的小泡
C.高尔基体具有分拣和转运该酶的作用D.该酶的分泌通过细胞的胞吞作用实现
答案:C
分析: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A、光面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场所,消化酶是分泌蛋白,合成场所是粗面内质网(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A错误;
B、核糖体无膜结构,不能形成小泡包裹该酶,B错误;
C、高尔基体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发送,具有分拣和转运消化酶等分泌蛋白的作用,C正确;
D、该酶的分泌通过细胞的胞吐作用实现,D错误。
故选C。
5、溶酶体参与了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自噬作用,作用途径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才有自噬作用
B.清除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和细胞器是通过自噬作用完成的
C.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的各种酸性水解酶在细胞质基质中活性不变
D.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可通过加强自噬作用降解非必需物质以维持基本生存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外物质后,在与溶酶体结合后被消化处理,细胞自身衰老的细胞
器也被溶酶体结合后,最后被清除。
A、据题图可知,溶酶体参与了细胞的自噬作用,具有溶酶体的细胞都可进行自噬作用,因此并不是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才有自噬作用,A错误;
B、据图可知,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是通过自噬作用完成的,清除衰老和损伤的细胞是通过吞噬作用实现的,B错误;
C、溶酶体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呈酸性,而细胞质基质中的pH在7 .0左右,故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的各种酸性水解酶在细胞质基质中活性会发生变化,C错误;
D、在应对生存压力,如营养缺乏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真核细胞通过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D。
6、下列各组细胞器均具单层膜的是
A.液泡和核糖体B.中心体和叶绿体
C.溶酶体和高尔基体D.内质网和线粒体
答案:C
试题分析:A、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
B、中心体没有膜结构,叶绿体具有双层膜,B错误;
C、溶酶体和高尔基体都是含有单层膜的细胞器,C正确;
D、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7、下图表示某种细胞内甲、乙、丙三种细胞器的物质组成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细胞是动物细胞,则甲可能是线粒体或细胞核
B.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则乙不是内质网就是高尔基体
C.若甲在牛的细胞中不存在,则该细胞器为叶绿体
D.丙这种细胞器中含有的核酸可能是DNA
答案:C
分析:分析图形: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细胞器甲含有膜结构,且含有微量的核酸,应该为线粒体或叶绿体;细胞器乙含有膜结构,但不含核酸,可能是内质网或高尔基体或溶酶体或液泡;细胞器丙不具有膜结构,其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应为核糖体。
A、根据甲、乙,丙三种细胞器的物质组成可以初步判断,甲是线粒体或叶绿体,乙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或液泡,丙是核糖体,细胞核不是细胞器,A错误;
B、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则乙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或液泡,B错误;
C、细胞器甲含有膜结构,且含有微量的核酸,应该为线粒体或叶绿体,牛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C正确;
D、丙这种细胞器最有可能是核糖体,核糖体中含有的核酸是RNA,D错误。
故选C。
8、科学家用红色、绿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
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最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这一实验现象支持的结论是()
A.膜蛋白能自主翻转B.膜蛋白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
细胞刚发生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对等分布(即各占半边),最后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
这一现象说明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由实验可知,用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
细胞刚发生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对等分布(即各占半边),最后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
说明小鼠细胞膜和人细胞膜相融合,这一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大量事实表明,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常有较大的核仁。
根据这一事实可以推测()
A.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核仁中
B.细胞中的蛋白质主要由核仁合成
C.无核仁的细胞往往不能合成蛋白质
D.核仁是核糖体RNA合成、加工等的场所
答案:D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1 .核膜:(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
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
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
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3 .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A、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主要存在于染色质上,A错误;
B、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
C、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无核仁的细胞往往不能合成蛋白质,但由题干信息无法得
出该结论,C错误;
D、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常有较大的核仁,由此可以推测核仁是核糖体RNA合成、加工等的场所,D正确。
故选D。
10、从洋葱根尖细胞中分离出X、Y、Z三种细胞器,测定其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器X的形成可能与核仁有关B.细胞器Z可能与蛋白质的分泌有关
C.细胞器Y是双层膜结构的线粒体D.这三种细胞器均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答案:D
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X有蛋白质和核酸,但没有脂质,说明此细胞器没有膜结构,是核糖体;Y有蛋
白质和脂质,有少量的核酸,又是洋葱根尖细胞,则为线粒体;Z只有蛋白质和脂质,没有核酸,应该是具膜结构,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A、X有蛋白质和核酸,但没有脂质,说明此细胞器没有膜结构,是核糖体,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
的形成有关,A正确;
B、Z只有蛋白质和脂质,没有核酸,应该是具膜结构,在植物细胞中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B正确;
C、Y有蛋白质和脂质,有少量的核酸,又是洋葱根尖细胞,则为线粒体,具有双层膜,C正确;
D、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D错误。
故选D。
小提示:
11、为探究细胞降解或修复细胞核中错误折叠蛋白的机制。
研究者在细胞中表达了一个融合蛋白L-G,该蛋白分布在细胞核中,其中L是受热胁迫易错误折叠的部分,G是能发出绿色荧光的热稳定的部分。
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布情况,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融合蛋白在细胞质合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B.正常温度和热胁迫条件融合蛋白均发绿色荧光
C.图中虚线所示位置为该细胞的细胞膜
D.核仁可能具有修复或降解错误折叠蛋白的功能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热胁迫导致L错误折叠,热胁迫后恢复正常温度的核仁已进行修复或降解。
A、融合蛋白质在核糖体上经脱水缩合形成,核孔是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的通道,A正确;
B、G是能发出绿色荧光的热稳定的部分,在正常温度和热胁迫条件融合蛋白均发绿色荧,B正确;
C、据图可知,虚线所示位置为核膜,C错误;
D、据图分析,热胁迫导致L错误折叠,热胁迫后恢复正常温度的核仁已进行修复或降解,D正确。
故选C。
12、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备细胞膜常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是因为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B.肝细胞和甲状腺细胞功能的根本差异是因为细胞膜蛋白质种类不同
C.相邻两细胞的接触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因为膜上糖蛋白的作用
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是因为细胞膜的成分产生肌动蛋白的改变
答案:C
分析:1 .有关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
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特征: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3)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4)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2 .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 .癌细胞的特征:(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3)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容
易扩散和转移。
4 .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
(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易吸水涨破;(2)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
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材料来制备细胞膜,是因为:动物细胞放入清水中会吸水胀破,且哺乳动
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干扰,因此能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A错误;肝
细胞和甲状腺细胞功能的根本差异是因为细胞内表达的基因的种类不同,B错误;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如精细胞和卵细胞的直接接触,C正确;
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是因为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D错误。
多选题
13、下列关于植物细胞中液泡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中的液泡是一种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B.液泡大小会随细胞的吸水或失水而变化
C.液泡中含有糖和无机盐,不含有蛋白质
D.花瓣细胞液泡中色素种类和含量可影响花色
答案:AC
分析: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冬天可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细胞液浓度增加,不易结冰冻坏植物);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A.液泡是植物细胞的一种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A错误;
B.细胞失水液泡变小,细胞吸水液泡变大,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液泡的成分中含有蛋白质,C错误;
D.花瓣细胞液泡中色素(如花青素)的种类和含量会影响花色,D正确。
故选AC。
14、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和RNA等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B.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功能存在差异
C.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纺锤体和中心体
D.溶酶体内部有多种水解酶,可分解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
答案:BD
分析:1 .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核孔具有选择性。
2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①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细胞中;
②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
③内质网是由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真核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内质网;
④高尔基体由单层膜构成,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再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真核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高尔基体;
⑤溶酶体由单层膜构成,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或细菌,真核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溶酶体;
⑥核糖体无膜结构,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所有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⑦中心体是细胞中一种重要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与有丝分裂有关,存在于动物及低等植物细胞中;
⑧液泡由单层膜构成,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能调节细胞内的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A、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A错误;
B、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B正确;
C、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不能观察到纺锤体,纺锤体是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的,C错误;
D、溶酶体内部有多种水解酶,可分解损伤衰老的细胞器,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D正确。
故选BD。
15、易位子是一种位于内质网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其中心有一个直径大约2纳米的通道,能与信号肽结合并
引导新合成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若多肽链在内质网中未正确折叠,则会通过易位子运回细胞质基质。
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时未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B.从内质网运往高尔基体的蛋白质也是通过易位子进入高尔基体的
C.易位子与核孔均具有运输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的能力
D.易位子进行物质运输时具有识别能力,体现了内质网膜的选择性
答案:ACD
分析:内质网是对来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进行进一步加工,高尔基体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分装和分泌。
A、根据题意可知,内质网膜上有一个直径大约2纳米的通道,能与信号肽结合并引导新合成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所以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时未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若多肽链在内质网中正确折叠,则会运往高尔基体,该过程是通过囊泡运输的,B错误;
C、易位子是一种位于内质网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能控制某些大分子物质的进出,与核孔的功能一样,具有运
输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的能力,C正确;
D、易位子能与信号肽结合并引导新合成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若多肽链在内质网中未正确折叠,则会通过易位子运回细胞质基质,所以易位子进行物质运输时具有识别能力,体现了内质网膜的选择性,D正确。
故选ACD。
16、于无声处听惊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Ardem Patapoutian正是从人类最习以为常的感觉
入手研究,发现了触觉受体Piezo。
它由三个相同的Piezo蛋白组成“螺旋桨状”三聚体,能直接响应细胞膜上的
机械力刺激并介导阳离子进入细胞。
下图为Piezo的结构模式图及可能的作用机理基本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Piezo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一定含有元素C、H、O、N
B.Piezo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C.机械力刺激导致Piezo蛋白构象改变、中央孔打开,离子内流
D.开发能抑制Piezo功能的药物有望用来治疗机械超敏痛(触摸痛)
答案:ACD
分析:1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少量蛋白质还含有S等元素。
2 .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A、Piezo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一定含有元素C、H、O、N,A正确;
B、由题意可知,Piezo蛋白是细胞膜上的触觉受体,需要在核糖体上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至细胞膜,B错误;
C、由图可知,机械力刺激导致Piezo蛋白构象改变、中央孔打开,离子内流,C正确;
D、结合题意和图示可知,抑制Piezo功能,机体不能感受到机械力刺激,因此开发能抑制Piezo功能的药物有望用来治疗机械超敏痛(触摸痛),D正确。
故选ACD。
17、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淬灭(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淬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
实验过程如图甲,结果如图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技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应用该技术可以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速率
C.降低实验温度,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将延长
D.理论分析,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荧光强度F2仍小于F1
答案:ACD
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A、淬灭部位荧光能够再现,正是由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才使得其他部位有荧光的蛋白质移动到淬灭部位,A
正确;
B、该技术只能测定膜上各部位的荧光,并不能定位某一个蛋白质分子,因此,不能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
速率,B错误﹔
C、降低实验温度,物质分子的运动速率降低,故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将延长,C正确;
D、由于激光照射猝灭时一部分荧光会消失,因此,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时间后,其荧光强度F2小于漂白前的
荧光强度F1,D正确。
故选ACD。
18、下列有关叙述能体现“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是()
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有利于将细胞内外水环境分隔开
B.靠近叶片背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较大,有利于观察叶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