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绪论: 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
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
“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 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
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 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 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用较少的时间, 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 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自己使用以外, 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 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 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 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 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 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 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 可以帮助查阅资料, 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1.填空:
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 其次是折叠装, 又称经折装, 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
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 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 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 版心向外, 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 分置书册上下, 即上面一张, 下面一张, 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线装书成为古书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装帧体式。

第三讲文献的形成和流布
1.文献形成的方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文献作为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就其来源进行考察, 可以分为著作、撰述、抄纂和翻译四类。

文献学中的“著”、“作”, 是指具有独到的观点、独创的体系、独立的思维模式, 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文献作品。

文献学中的“撰述”, 指的是整理。

这种整理, 含有加工、提炼的意思, 实际是二次创作。

把文献抄录汇集, 并按照一定体例加以编排成册, 称为“抄纂”。

编又叫纂、辑。

是根据一
定体例缀辑旧文, 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 不加改窜。

一般要求注明出处, 当然也有不注出处的。

翻译, 是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献, 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2.文献流布的途径有哪些?
流布的方式主要有: 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及激光扫描等。

3.解释:
1)叙文: 是全书的纲要, 常置于全篇之末。

如《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

2)大小序:大小序本指《毛诗》的序文。

“小序”列于每篇的开头, 解说诗的主题。

“大序”为全《诗》的总纲。

第四讲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填空:
周代已有较完备的藏书制度。

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 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

2.简述历代文献散佚的原因。

(参考教材)
试述历史文献散亡的原因?牛弘、胡应麟关于图书散亡原因有哪些论述?
试述张舜徽先生关于图书散亡原因的主要内。

3.试述中国历代图书收藏的基本情况。

(列举自己知道的十位藏书家的藏书情况、及其特点。


第五讲文献的版本
1.填空:
版本的形式就是图书的物质形式, 由四个要素构成: 文字、材料、形态和制作方法。

版本的形式特征通过它们表现和展开。

印本书页都有相应的书版印成, 每块书版都有一定的格式, 这种版面的格式就叫版式。

版式结构一般包括版面、天头、地脚、版心、鱼尾、版框、界行(行格)、象鼻(书口)、书耳等部分。

一般所说版本的整书结构, 即指线装本的整书结构。

由书皮、书签、封面、扉页、书脑、书脊、书口、书首、书根等几个部分构成。

版本的内容结构即指版本的文字内容的构成。

大致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正文、2.书序、3.书跋、4.附录、5.目录、6.凡例、7.牌记。

版本鉴定一般依据:1.依据刻本的形式特征来鉴定, 如字体、版式、刀法、墨色、装帧、纸张等因素;2.依据刻本的文字记录鉴定, 主要有直接记录版本情况的文字, 如刻本的序跋、牌记、书名页、书衣和书口等;还有刻本中间接反映版本情况的文字, 如(1)刻工姓名, (2)避讳字, (3)特殊字, (4)书名冠词, (5)卷端题名;3.依据其他资料来鉴定, 如题跋、印章、书目、图录等。

写本一般分为: 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影抄本、抄本。

2.何谓版本与版本学?版本有什么作用?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 “读书不知要领, 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 事半功倍。

”李致忠在《古书版本鉴定》中说: “版本学是为中国古代社会各学科研究服务的辅助科学”。

“从读书、用书、藏书、校书, 以及从版本学的角度研究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变迁, 都离不开版本学知识的运用”。

严佐之先生在《古籍版本学概论》中说: “每一种图书、图书的每一种版本, 都反映着一定社会阶段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 不仅是古代书史的‘活’见证, 还是考察古代科学技术(印刷、造纸、装帧技术等)和文化艺术(书法、雕刻、装帧艺术等)水平的重要实证。

”试就上述学者的观点, 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从上述学者所言可见, 版本具有文物和文献两种主要的价值。

“文化之源, 系于书契;
书契之利, 资于物质”。

图书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载体, 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表征。

古代图书也是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代文物。

古籍文献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其内容“可资提供研究古代科学文化并为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的参考借鉴的文献资料方面的作用”, 古籍的文献价值比它的文物价值更大更显著。

不同的古籍各有不同的文献价值。

古籍的不同版本又各有不同的文献价值。

因而有人说版本的功用, 在于:1.审别古籍各版本的优劣, 避免误读误用;“读书不知要领, 劳而无功”。

2.版本学为校勘、目录、辨伪等文献工作提供必重要的方法。

3.通过版本鉴别, 可以揭示文献古籍的多种价值, 如:(1)载明各本的特点, (2)广搜众本比勘, (3)用以识别真伪, (4)考订书史源流, (5)显示多种价值。

历史上古人读书因不择版本, 特别是选用劣本而造成重要失误的例子较多, 所以读书应选择精善的版本。

3.古籍版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4.何谓善本?
善本的本义是“好的本子”, 即指错误少、不残缺的本子。

张之洞认为善本应是“足本”、“精本”、“旧本”。

学术意义上的善本, 是精注精校、不缺不讹的本子。

5.雕版印刷是什么时间出现的?目前存世的早期雕版印刷物有哪些?
6.活字印刷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分哪几类?
第六讲文献的校勘
1.何谓校勘和校勘学?校勘的作用有哪些?
校勘, 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 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

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 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 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

校勘的范围是:一是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 以示版本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 以求史实之真。

这就是校勘求真的二重性。

以前者为主。

主要功用:①是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接近原稿的书面材料。

②读书应求善本, 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接近原稿, 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特定手段, 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③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2.文献存在的错误, 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哪几种?(或解释)
讹文, 又称“误文”, 是指古籍在传写和翻刻过程中原有文字出现的错字。

脱文, 又称“夺文”或“阙文”, 是指古籍在传写翻刻过程中脱落遗漏了的文字。

衍文, 又称为“剩文”, 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 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称衍文, 又称羡文、衍字。

倒文, 指古籍原稿文字具存, 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 但在流传过程中, 文字的先后次序被颠倒。

古时钩改文字称“乙”, 所以倒文又称“乙文”或“倒乙”。

异文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版本之间、或同书前后文句之间、或相关书籍之间的文字差异。

3.试述校勘的主要内容?校勘的原则有哪些?
校勘的主要范围包括:一是文字的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 以示版本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 以求史实之真。

原则: ①存真复原。

存真复原, 是校勘的目的和任务, 也是校勘的根本原则。

②实事是正, 多闻阙疑。

比较系统具体的校勘原则是:
(1)底本文字没有谬误, 他本文字有谬误;本书文字没有谬误, 他书文字有谬误, 均
不必改动文字, 也不必出校记。

(2)底本文义可通, 他本文义不见长者, 或者文义没有特殊差异, 只是个别虚字有异, 不出校记;若他本文义见长, 可出异文校记;底本与他本文义互异, 可以出异文校记。

(3)古人引书, 每有省改, 凡本书节引他书, 但不失原意, 且文义可通者, 应力求保持本书原貌, 不要据他书改动本书。

古代本子流传情况比较复杂, 今天用来校勘的他书, 其本子并不一定是本书作者所见的。

本子不同, 文句有异。

籽避免损伤本书原貌, 又不破坏另一种古本的面目, 不应随意改动本书中的引文。

(4)底本文义不通, 但有他本、他书等作校勘根据, 可以据证改之, 并应出校记。

底本文义疑误, 但没有校改的根据, 不能改动原文, 可以出校记说明并存疑。

(5)底本子中的衍、脱、讹、倒, 有确实的根据, 应据证改正, 并要出校记, 必要时可以说明校改的理由。

至于疑底本中有衍、脱、讹、倒等谬误, 但无确证能说明其谬, 不能臆断改动, 可以出校记说明并存疑。

(6)底本中作者避本朝名讳或家讳者, 不作改动, 缺笔字可补足笔画。

有的影响理解文义的避讳字, 出校说明。

至于后人传刻古书为避当朝讳者或家讳者, 可以凭可靠根据回改, 并出校说明。

(7)底本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正俗字, 一般不作校改, 普及读物另当别论。

(8)校勘只限于底本文字的衍、脱、讹、倒等谬误, 对作者见解上的错误, 不在校勘范围内, 不必出校纠驳。

4.何谓活校法和死校法?
“活校者, 以群书所引, 改其误字, 补其阙文, 又或错举他刻, 择善而从, 别为丛书, 板归一式。

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


“死校者, 据此本以校彼本, 一行几字, 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 照录而不改, 虽有误字, 必存原本。

顾千里广圻, 黄荛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


5.解释:
对校法:用同一种书较早的本子与其他本子对读, 遇有不同处, 即注出来。

其主旨在校异同, 不校是非。

本校法: 以同一部书前后互证, 指明其后文字或记载的异同, 并进一步判断其正误。

他校法: 以其他有关的书籍对照本书, 是底本与其它文献中的引文进行比较的校勘方法。

陈垣先生认为, “他校法者, 以他书校本书。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 可以前人之书校之。

有为后人所引用者, 可以后人之书校之。

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 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理校法: 凡无其他本子可以依据, 或数本互异, 无所适从, 就凭校者的学识, 据理判明其正误。

理校法, 就是推理的校勘, 是校勘的补充方法。

6.试述陈垣“校法四例”的主要内容
陈垣对校补工作做了系统总结, 曾下了很大功夫校《元典章》, 著有《元典章校补释例》(后改名《校勘学释例》)。


提出的“校法四例”(校勘四法), 包括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四种。

校勘四法是对校勘方法的经典性理论总结。

……
7.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的自序中说:“尝谓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是一部独立的校勘学著作,它以沈刻《元典章》为典型资料,全面而具体地通过归纳和解释各类通例,阐述校勘学的理论和方法,初步建立了校勘学的理论体系。

他说:“校勘为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通鉴胡鉴表微·校勘篇》)。

试就上述学者所言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七讲文献的目录
1. 认知: 何谓目录?
《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群书分类目录。

它也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 它以官修目录为依据, 总结性地著录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重要文献, 这也是《汉书·艺文志》开创史志目录的宗旨。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产生、演变、发展的及如何编制和利用各种目录的学问。

我国从汉代开始, 出现了根据学术渊流、著述流别而制定的书籍分类法和图书目录。

真正具有独立意义的第一部正式图书分类法是刘歆的《七略》。

西晋武帝时的秘书监察荀勖撰成《晋中经簿》, 标志目录分类从六分法向四分法的转变。

奠定四部之先后次序的是东晋著作郎李充。

他在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时, 更换了乙、丙次序, 以甲部纪经书、乙部纪史书、丙部纪子书、丁部纪诗赋。

但尚无名称, 直到唐修《隋书·经籍志》时, 才改定为经、史、子、集四部。

四部分类发展到清代, 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 清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 朝廷在主持编修《四库全书》的同时编成《四库全书总目》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总结性的著作。

它的编成, 使四部分类发展到了顶峰, 成为公私藏书分类的主要依据。

七分法的主要著作有《七志》、《七录》、《七林》。

《七志》是南齐著名目录这家王俭编撰。

梁·阮孝绪的《七录》12卷, 是七分法发展的高峰。

一部目录当包括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崇文總目》是宋代第一部有解題的官修藏書目錄, 也是北宋最大的目錄書。

2. 为什么古典文献要分类?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查找方便。

书多了不便查阅, 于是根据内容, 把相同相近的图书放在一起, 查找起来会方便很多。

二是能够通过分门类总结学术源流。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始终以图书内容、学术门类为主要依据, 从这个意义上说, 分类是能够从一个角度体现学术发展历史状况的。

3. 试述六分法形成背景、具体内容、代表作、分类标准、作用
4. 试述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学成就(就图书的整理、分类、目录、校勘等进行阐述)
5. 试述《汉书·艺文志》对《七略》的继承和发展。

(即班固的文献学成就)
6. 试述四分法出现的背景、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同时期四分法代表作的分类情况、变化、
特点等情况)
7. 试述七分法的有关情况(代表作、分类、特点、贡献)
8. 目录的作用?
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曰:“目录之学, 学中第一紧要事。

必从此问途, 方能得其门而入。

”又云:“凡读书最切要者, 目录之学。

目录明, 方可读书;不明, 终是乱读”。

江藩曰:“目录者, 本以定其书之优劣, 开后学之先路, 使人人知某书当读, 某书不当读, 则为易学而成功且速矣”。

清末张之洞为指导人们读书, 特地编就《书目答问》, 其“略例”特意强调:“读书不知要领, 劳而无功。

知某书宜读, 而不得精校精注之本, 事倍功半。

今为分别条流, 慎择约举, 视其性之所近, 各就其部求之。

……凡所著录, 并是要典雅记, 各适其用, 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 不致迷惘眩惑而已”。

他《輶轩语》指出, 读书“泛滥无归, 终身无得, 得门而入, 事半功倍”。

试就上述学者的言论谈谈自己的认识。

9. 目录的种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有哪些?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1. 依照书目内容门类的多寡繁简分
(1)综合性目录
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俱全, “总括群书”, 如《四库全书总目》, 《书目答问》。

(2)专科目录
专门辑录某一学科的书目。

是随着文化的发达, 科学的发展, 适应学科门类日益深入具体的需要而编纂的。

如《金石录》, 《经义考》。

(3)特种书目
包含的内容不限于一科, 具有独特系统。

如《中国丛书综录》、《禁书总目》、《中国地方
志总录》。

2. 依照编制体例的不同划分
(1)解题目录
部类前后有序, 书名之下有解题。

“解题”又称叙录或题要, 主要用以记述作者生平, 概括一书大意, 品评是非得失, 考辨授受源流, 考订文字讹误。

有“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作用。

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简明书目
仅记书名, 无序录或解题, 但对图书类居部次, 区分类例, 系统分明。

如郑樵《通志·艺文略》, 张之洞《书目答问》。

(3)有序而无解题之目录
介乎上述两种目录之间, 其部类前后有序, 书名之下却无解题。

其序文能辨明学术流派, 叙列九流百氏之学, 反映一代学术概貌。

如《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3. 依照修撰者的不同身份划分
(1)官修书目
或称国家图书目录, 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后编制的目录, 反映一代藏书之盛, 纪一朝著作目录。

此类书目多由帝王诏命大臣或有名学者专职修撰。

自西汉刘向奉命校书以后, 历代几乎都进行校书工作并形成目录, 约计20余种, 今存者只有清纪昀撰《四库全书总目》(200卷)和于敏中、彭元撰《天禄琳琅书目》正、续编(先后撰于清乾隆和嘉庆年间, 是善本书目录), 北宋王尧臣、欧阳修撰《崇文文总目》只有辑本。

(2)史志目录
主要指纪传体史书中的《艺文志》和《经籍志》, 包括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以及政书中的《经籍志》等目录中, 可分别称之为正史目录、国史目录和专史目录。

《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史志目录, 也是第一部正史目录, 奠定了史志书目的基本格式。

正史目录以《隋书·经籍志》影响为最大, 它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专史目录影响最大的是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

(3)私修书目
是由私人编纂的私人藏书目录, 是根据私人的藏书或兼访他人藏书编纂的图书目录。

始于唐代吴兢的《西斋书目》。

根据著录的图书, 私家书目可分为综合目录和专门目录。

综合目录是综合群书的目录, 包括藏书家编的藏书目录、著录某一地区图书的地方目录和为使用丛书编的丛书目录。

流传至今而影响较大的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祁承嶫《澹生堂书目》等。

地方目录反映某一地区学术文化发展状况, 可借以搜集、整理地方文献。

丛书目录出现较晚, 使用很广, 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是一部体例完备、便于利用的丛书目录。

专门目录是专为某一种专门学科、某一种专书有关的图书所编的目录。

把与某一专门学科有关的图书编制起来的目录称为专科目录, 对一种书或一类书所编的目录称专书目录。

一种是一书的引用书目, 如《三国志注引书目》, 一种是为某一书编制参考书目录, 如《史记书录》。

10. 试述《七略》的历史地位
11. 试述《隋书·经籍志》的价值和地位
12. 试述《汉书·艺文志》的特点和地位
13. 试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价值和地位
14. 如何进行图书目录的检索?有哪几种方法?
15.就自己阅读过的公私书目, 谈谈它们的特点。

(列举的目录书不少于3种)
第八讲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1.什么是辑佚和辑佚学?试述辑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辑佚就是将亡佚图书的存于他书的内容抄录出来, 重新编辑成书以恢复或部分恢复亡佚图书面貌的方法。

辑佚学是总结辑佚活动基本规律, 研究辑佚历史、原则、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

2.辑佚书的鉴定标准有哪些?如何进行辑佚?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提出四条:(1)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 数书同引, 则举其最先者, 能确遵此例者优, 否者劣。

(2)既辑一书, 则必求备, 所辑佚文多者优, 少者劣。

(3)既须求备, 又须求真, 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者则劣。

(4)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整理, 求还其书本来面目, 杂乱排列者劣。

此外, 更当视原收价值何如, 若寻常一俚书或一伪书, 搜辑虽备亦无益。

通常采用的辑佚方法, 是将群书中引用这部佚书的材料一一摘录出来汇集在一起。

同一条佚文分别见于各种类书古注等的, 则一般地采用最先引用的一种, 在该条佚文下注明有哪些书引用过。

如果所引文字有不同, 则应注明异同。

各书引文详略不同, 字句有异, 应该详细加以辨识, 选择内容比较全面且准确的一种作底本, 其余异文则择要节录, 夹注文内, 或者附于辑文之后。

有些地方文字有错误, 讲不通, 应该参考其他资料进行校正。

3.何谓辨伪?伪书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伪书有什么样的价值?
所谓辨伪,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辨伪, 涵盖面很宽, 举凡有真伪问题, 并具有考察鉴别价值的事和物, 均在辨伪范围之内;而狭义之辨伪, 则专指考察、鉴别典籍文献的真伪。

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 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 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

伪书有史料价值, 文学价值, 语言价值, 思想价值, 其他价值。

4.试述胡应麟“辨伪八法”的主要内容。

胡应麟辨伪成就突出, 著《四部正讹》, 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文献辨伪专著。

他在《四部正讹》中提出审核伪书的八条方法, 即: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一本可疑的古书, 先查看《汉书·艺文志》里曾否有著录过。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接着便是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 看此书是什么时候出现或佚失的, 知流传大体就可以清理出个头绪。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如各《志》均未记载, 则须翻阅与此书同时代的其他著述, 看有无引用的。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再考查一下此书出现以后的各种著述, 看是否有引用抑或发挥此书中某种观点的。

(5)“核之文以观其体”, 把此书所使用的语言、文体和同时代、同类的其他著述对比, 看其有无差异之处。

(6)“核之事以观其时”, 它所阐述的一些事件, 和当时的历史实际是否符合。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如果以上六点的答案均为否定的, 则此书必伪无疑。

但还得注意两点: 一为作者是谁?是古人还是今人?以此可以考查出作伪者的用心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二为传者是谁?查出传者,对认清作伪者会有所帮助“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核之文以观其体, 核之事以观其时,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核兹八者, 而古今赝籍亡隐情矣”。

这八条是从前人辨伪成果和有效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概括得颇为精要, 在辨伪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试述梁启超辨伪的“十二条公例”的主要内容。

近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谈到“鉴别史料之法”时, 又提出辨识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方法更为缜密周详, 并附简要的例证。

这十二条公例是:
(1)某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 十有八九是伪书;
(2)某书虽前代有著录, 然久经散佚, 乃忽有一异本突出, 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 十有八九皆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