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纵卷叶螟越冬、成虫及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幼虫发育及残留虫量、大田虫量的调查方法和测报资料整理与归档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
2 术语和定义
2.1 越冬区hibernating area
稻纵卷叶螟能安全度过冬天的区域,通常指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
……
3 越冬调查
3.1 调查地区
在以本地越冬虫源为翌春主要虫源的地区进行。
3.2 调查时间
冬后成虫羽化前。
3.3 调查方法
选取稻田、绿肥田及田边、沟边等主要越冬场所,共取样20m2以上,调查稻桩、再生稻、落谷稻、冬稻及杂草上的幼虫和蛹的越冬情况1-2次,统计死、活幼虫和蛹数及被寄生数,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1。
4成虫及雌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
4.1 田间赶蛾
4.1.1 调查时间
主害代及其上一代常年始蛾期前一周开始,至当代蛾盛期结束为止。
4.1.2 调查方法
选取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类型田各1块,每块田调查面积为50-100m2以上,手持长2m的竹竿沿田埂逆风缓慢拨动稻丛中上部,用计数器计数飞起蛾数,隔天上午9时以前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2。
4.2雌蛾卵巢解剖
4.2.1 调查时间
在主害代及其上一代蛾的主要峰期,结合田间赶蛾进行,
4.2.2 调查方法
在赶蛾的各类型田块中用捕虫网采集雌蛾20-30头,带回室内当即解剖,镜检卵巢级别和交配率,剖查2-3次,如迁出代成虫迁出时期内遇多阴雨天气时,再剖查1-2次,结果记入附录A表A3。
5 幼虫发育进度及残留虫量调查
5.1 调查时间
在各主害代及其上一代大田防治结束后,四龄幼虫盛期进行一次。
5.2 调查方法
选取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类型田各1-2块,采用双行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查50-100丛,剥检所有卷叶虫苞,记录各虫态数量和被寄生虫数,计算各虫态百分率、虫口密度、卷叶率、寄生率,结果记入附录A表A4。
6大田普查
6.1 卵量调查
6.1.2 调查时间
各主害代发蛾高峰期
6.1.3 调查方法
选取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类型田各1-2块,采用双行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查10丛,目测所有叶片有效卵、寄生卵、干瘪卵数,调查1-2次,结果记入附录A表A5。
6.2 幼虫发生程度调查
6.2.1 调查时间
在主害代施药防治前2龄幼虫盛期,田间普遍发生卷叶时进行。
6.2.2 调查方法
在观察区和辖区范围内调查每种主要水稻类型田不少于20块,面积不少于1hm2,采用大田巡视目测法,目测稻株顶部3片叶的卷叶率,并以此确定幼虫发生级别(参考附录C表C1),结果记入附录A表A6。
6.3 稻叶受害率(程度)普查
6.3.1 调查时间
主害代防治结束,危害基本定局后进行。
6.3.2 调查方法
抽样同6.2.2,目测稻株顶部3片的卷叶率,并以此确定稻叶受害程度(参考附录C表C2),记录各级别所占田块数及比例,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7。
7 预测方法
7.1 发生期预测
7.1.1 世代划分法
世代以成虫为起点,命名方法如下:
用中文数字标出全国统一划分的世代,在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注出相应的地方称呼世代,如:统一世代为第四代,地方相应世代为第二代,写成“第四(2)代”,适用于除海南南部以外的所有非周年繁殖发生区,全国稻纵卷叶螟世代划分参照附录C表C5。
7.1.2 历期法预测
由田间赶蛾查得发蛾高峰日,加上当时的产卵前期(外来虫源为主的世代或峰次不加产卵前期)、卵期和一龄幼虫历期,预报二龄幼虫期。
7.2 发生量预测
7.2.1 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虫源地的残留量及发育进度,结合本地雨季和高空大气流场的天气预报,分析迁入虫源多少。
如虫源地防治后残虫量多,羽化盛期当地气候对迁入有利,则迁入量可能偏多。
在本地虫源为主时,可根据残留量多少,分析下一代发生趋势。
7.2.2 根据蛾量预测
根据田间蛾量,结合雨季的长短、雨日、雾露、温度、湿度情况,结合水稻生育期和长势等,进行综合分析预测。
7.2.3 根据卵量作短期预测
根据卵量,考虑气候、天敌等影响因子,运用稻纵卷叶螟生命表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作出预报。
8数据汇总和传输
8.1 主要传输工具
采用互联网和传真机等。
8.2 模式报表
按统一汇报格式、时间和内容汇总上报。
其中,发生程度分别用1、2、3、4、5表示。
同历年比较的早、增、多、高用“+”表示,晚(迟)、减、少、低用“-”表示;与历年相同和相近,用“0”表示;缺测项目用“××”表示。
9 调查资料表册
全国制定统一的“调查资料表册”的样表一份(见附录A),供各地应用时复制。
用来规范各区域测报站测报调查行为,保证为全国数据库积累统一、完整的测报调查资料。
其中的内容不能随意更改,各项调查内容须在调查结束时,认真统计和填写。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稻纵卷叶螟
(年)
测报站名盖章
站址
(北纬:东经:海拔:)测报员
负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表A1 稻纵卷叶螟越冬调查表
表A2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调查记载表
表A3 稻纵卷叶螟赶蛾剖蛾记载表
表A4 稻纵卷叶螟幼虫发育进度及残留虫量调查表
表A5 稻纵卷叶螟田间卵量调查表
单位
调查日
期(年月
日)
调查
地点
世
代
类型
田
品
种
生
育
期
调查
丛数
总卵
粒数
其中百丛
有效
卵量
寄生
率%
干瘪
率%
孵化
率%
备
注
有效
卵数
寄生
卵数
干瘪
卵数
孵化卵
数
表A6 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普查记载表
表A7 稻纵卷叶螟危害情况普查记载表
表A8 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基本情况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稻纵卷叶螟模式报表表B1 稻纵卷叶螟模式表
注:汇报时间从灯下或田间开始查见稻纵卷叶螟至水稻收割,华南、江南稻区4月初,长江、江淮稻区5月初开始,每月逢1、6、11、16、21、26日收集。
每逢1、6日汇报。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划分指标
表C1 稻纵卷叶螟幼虫发生级别分类表
稻飞虱发生程度分五个级别标准。
一级(轻)程度为百丛虫量(头)<500,二级(中偏轻)程度为百丛虫量(头)500-1000,三级(中等)程度为百丛虫量(头)1000—2000,四级(中偏重)程度为百丛虫量(头)2000-3000,五级(重)程度为百丛虫量(头)>3000。
水稻稻瘟病的分级标准及防治方法
日期:2011-09-23 来源:字体大小:大中小
分级标准叶瘟:1级零星发生,仔细调查方可见病2级发病稍多,病叶集中在下部3级发病普遍,病叶集中在中、下部4级发病较重,病叶集中在中、上部,出现少量落塘5级发病严重,有明显落塘穗稻瘟:1级零星发生白穗,全田损失率在5%以下(不含5%)2级全田损失率在5―10%(不含10%)3级全田损失率在10―25%(不含25%)4级全田损失率在25―50%(不含50%)5级全田损失率在50%以上防治方法: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
(1)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抗病品种。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原。
(3)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
(4)种子处理:用56℃温汤浸种5分钟。
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
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5)药剂防治。
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
抓住叶瘟,狠治穗瘟。
发病初期喷洒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
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
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节温: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
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
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发病晚的造成秕谷。
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
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
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
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
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
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
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
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
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
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
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
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1)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
早抓叶瘟,狠抓穗瘟。
防重于治,叶瘟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时期。
(2)主要农药要交替使用,喷药应选择在早晚,(早上露水干为宜或下午4点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