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斯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1.充分利用矿山资源,保护环境
), 1m3纯甲烷(浓瓦斯是一种优质和卫生的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
4
度100%的瓦斯)发热量约35.19MJ,可折合1.2kg的标准煤。
如果矿井把抽出的瓦斯加以利用而不直接排空,能大大降低矿井对社会能源(电力等)的需求,减少矿井的资金投入,增加矿井的经济效益。
目前瓦斯气利用主要方式:作为工业或民用燃料直接燃烧、作为化工原料和发电等。
同时,瓦斯中的甲烷是一种仅次于氟利昂占第二位的重要温室气体,会破坏大气的臭氧层,根据气候变迁国际委员会研究报告,其温室效应是CO2的21倍。
如果大量的瓦斯排入大气,使地球表面余热通过大气层向宇宙空间散发的“热阻”增大,从而增强地球表面的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变暖,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
1997年12月,通过了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2.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目前仍属于人类使用能源的主要形式,但化石能源属不可再生资源,一但使用将不可再生。
且中国化石燃料人均储量不足,尤其是石油,远低于世界平均值。
2005年,中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1.7t,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6%;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797 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5%;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145t,仅为世界平均值的95.4%。
瓦斯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会为社会创造巨额财富。
我国具有丰富的瓦斯气资源,其开发潜力巨大。
按照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发现率计算(10%),31.46万亿立方米的瓦斯气资源可获得3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参照目前天然气的中等价格(即每立方米天然气约1.0元(城市门站价)计算),将会为社会创造3万亿元的财富。
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发现率将会大幅度上升,经济价值将不可估量。
开发瓦斯气,形成瓦斯气产业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开发瓦斯气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瓦斯气生产基地将带动道路、管道、钢铁、水泥、化工、电力、生活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瓦斯作为一种优质洁净的能源,如加以合理的利用,可以变害为宝,对
以煤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得到改善和优化,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贯彻国家相关政策
国家为充分利用矿山资源,保护环境,满足国家发展对能源的需求,2005
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共同印发了《关于印发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实施意见的通知》(特急发改能源[2005]1119号);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印发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能源 [2005]1137号)。
2006年由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
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47号)。
2007
年由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6]47号)。
根据这些政策,瓦斯抽采和利用属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除优先享受《可再生资源法》及其它配套法律法规规定的鼓励政策外,并能在税收、采矿权使用费、上网配套费、上网电价等方面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对企业的发展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矿井安全生产的需求
随着我国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能力的扩大,瓦斯涌出量已相应增加,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增高。
矿井瓦斯抽采和瓦斯治理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加了矿井的经济付出,而为了保证矿井安全,这部分投入又是必须的,如果抽出的瓦斯不加以利用而直接排空,瓦斯抽采和治理方面的投资只仅仅受安全生产驱动。
现在利用瓦斯发电,在治理矿井瓦斯灾害的同时,将原煤生产的“废物”变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宝”,利用瓦斯发电可以使抽采瓦斯成为盈利工程,抽采的瓦斯越多,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好,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有了经济效益,就能进一步促进抽采瓦斯的积极性,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综上所述,瓦斯综合利用,不但充分利用矿山资源,保护环境,有效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而且还能改善矿井环境及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对矿井安全生产增加了内因。